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宋征時:三峽潰壩前湖北各地逃生路線圖

紅色預警之五:荊門市逃生路線圖

荊門市下轄東寶區、掇刀區、沙洋縣、鍾祥市、京山市,共計5個「預警亞區」。其中,東寶區、掇刀區、沙洋縣3個「預警亞區」位於縱貫荊門市轄區的漢江(漢水)以西,京山市1個「預警亞區」位於漢江以東,鍾祥市1個「預警亞區」地跨漢江的東、西兩岸。

「紅色預警區」荊門市轄區內,東寶區大部分屬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地勢較高,但其東側為山麓平原的狹長區域會受到三峽潰壩水勢的波及,有較小局部需要防洪抗洪,屬「黃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其轄區內掇刀區、沙洋縣、京山市、鍾祥市四處受到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屬於「紅色預警亞區」。

三峽決垻的浩蕩洪流奔涌傾瀉至荊州市界時,就有可能在荊州區、沙市區附近自然分洪或「非人工分洪」:部分洪流取道長湖向東北洶湧狂奔、奪路而去,在高石碑(潛江市轄區內)至李市(荊門市沙洋縣城以南)之間,與此前已經溢出河道、泛濫成災的漢江洪水匯成一片,直迫沙洋縣城;隨後會迅速淹沒荊門市下轄的大部分區域(荊山余脈和大洪山區除外),其最後餘波甚至可能會向北持續推進至襄陽市轄區的南部邊緣,即宜城市以南的流水、璞河、鄭集一帶。

主體位於荊門市轄區內的大洪山,為江漢平原上人們抗洪逃生的重大地理坐標。據本逃生路線圖,在湖北全省12個「紅色預警區」中,有7個(比例高達一半以上)各有其逃生路線指向大洪山,呈「扇形向心輻集」狀。此7個「紅色預警區」分別為荊門市、荊州市、潛江市、天門市、仙桃市、武漢市、孝感市。大洪山者,「大洪」(水)之際人之所趨、所棲之「山」也。然則何也?大洪山雄峙於一馬平川的江漢平原之上(有如泰山雄峙於平疇千里的黃河中下游平原之上的縮小版),因而堪當江漢平原上長江幹流以北各地人們躲避大洪水的「諾亞方舟」。

掇刀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作為大巴山支脈的)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第一步:首先向北撤退至東寶區;

第二步:隨後向西北進入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沙洋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第一步:首先向北撤退,經雷集、沈集、牌樓等處,抵達子陵鋪或鄰近各處;

第二步:隨後向西北進入荊山山脈東南部。

京山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鍾祥市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向東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向西、向西北撤退至荊山山脈東南部余脈

漢江(漢水)縱貫鍾祥市界,鍾祥市轄區地處漢江的東、西兩岸。

漢江東岸居民逃生時,可向東、向東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漢江西岸居民逃生時,可向西、向西北撤退至荊山東南麓。

紅色預警之六:潛江市、仙桃市、天門市逃生路線圖

潛江市、仙桃市、天門市是三個湖北省直轄縣級市。地理上,它們「報團」分佈於江漢平原中部,都地處漢江(漢水)下游。此三市全境地形地貌皆為清一色的湖區平原,是湖北全省平均海拔最低的三個「紅色預警區」,傳說在古代都是「雲夢澤」的水波漣漪覆蓋之處。漢江橫穿三市轄區之間:潛江市、仙桃市位於漢江以南,天門市位於漢江以北。

天門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潛江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第一步:及時分頭北越漢江,撤退至漢江北岸的天門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分頭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仙桃市(西部)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第一步:及時分頭北越漢江,撤退至漢江北岸的天門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分頭向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仙桃市(東部)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南麓

第一步:及時分頭北越漢江,撤退至漢江北岸的漢川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北撤退至應城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分頭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四步;繼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紅色預警之七:孝感市逃生路線圖

「紅色預警區」孝感市下轄7個「紅色預警亞區」,從南至北依次為漢川市、孝南區、雲夢縣、應城市、安陸市、孝昌縣、大悟縣。孝感市轄區除最北部的大悟縣外,其餘全部為平原地帶。全市轄區內,愈靠南則愈近長江,地勢愈趨低平,水災風險愈趨升高。

大悟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就近登上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

大悟縣北隅為橫亘於鄂豫兩省邊界的大別山主脈,境內大部分地方分佈着低山丘陵(或曰「殘山丘陵」)。由於山間小平原、盆地、河谷等海拔偏低、面積可觀且為數較多,這些局部區域可能會受到三峽潰壩的洪水波及。

大悟縣居民逃生時,可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更可在境內各地就近登上低山丘陵。

孝昌縣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北撤退至大悟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以及大別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東北撤退至大悟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

孝南區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北撤退至大悟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以及大別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北撤退至孝昌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東北撤退至大悟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三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

安陸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大洪山區東部、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東北部

第一步:首先向西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隨後繼續向西進入大洪山區東部;亦可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東北部(隨州市轄區)。

應城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雲夢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北部或東部

第一步:首先向西北撤退至安陸市境內;

第二步:可繼續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東北部(隨州市轄區);亦可向西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隨後繼續向西進入大洪山區東部。

漢川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西北撤退至應城市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紅色預警之八:黃岡市逃生路線圖

黃岡市下轄黃州區、團風縣、紅安縣、麻城市、羅田縣、英山縣、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共計10個「預警亞區」。

黃岡市的地理大勢,可以簡要概括為:北側(鄂豫邊界)、東側(鄂皖邊界)山脈蜿蜒,西部、南部(長江沿岸)平原連綿。除大別山主脈以及旁側延展的山地、丘陵之外,全境地勢還是以平原為主。

大別山主脈走向自西北而東南,在黃岡市境蜿蜒於紅安縣、麻城市、羅田縣三地之北隅,至英山縣北隅轉折向南,逶迤於英山縣東隅之餘,又經蘄春縣東隅南下而終止於黃梅縣北部。可謂「群峰列隊赴東南,忽轉正南於英山」。大別山主脈一路東南走向,峰巒漸次見高:山脈「麻城段」高於其西面的「紅安段」;更靠東的羅田縣山勢及地勢又高於「麻城段」,已屬「黃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繼續往東的英山縣山勢及地勢更高,為「綠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至此山脈再向南延伸,則峰巒又沿其脈而漸趨走低。

除羅田縣、英山縣之外,其餘八處黃州區、團風縣、紅安縣、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地形均為平原類型或以平原為主,皆屬「紅色預警亞區」。其中團風縣、黃州區、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六處西濱長江幹流。

紅安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就近登上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

紅安縣北隅為橫亘於鄂豫邊界的大別山主脈,境內不少地方分佈着低山丘陵(又曰「殘山丘陵」)。該縣南部為面積較大的山前平原,海拔較低。

紅安縣居民逃生時,可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亦可在該縣北部境內就近登上當地的低山丘陵。

麻城市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

麻城市北隅為橫亘於鄂豫邊界的大別山主脈,境內東部廣布低山丘陵(類似羅田縣),其間有海拔較低的盆地、河谷等;西部為面積較大的山前平原(類似紅安縣南部)。

東部居民逃生時,可就近登上當地的低山丘陵。

西部居民逃生時,可向東撤退至該縣東部的低山丘陵區域;亦可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南麓。

團風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

團風縣北部為低山丘陵區域,南部為平原地區,濱臨長江。

北部居民逃生時,可就近登上當地的低山丘陵。

南部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該縣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麻城市、羅田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黃州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

黃州區為城市化平原地區,濱臨長江。

黃州區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團風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北撤退至團風縣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三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麻城市、羅田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浠水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向東北撤退至大別山區

浠水縣全境基本上為平原,濱臨長江。浠水縱貫浠水縣地界,浠水縣境處於浠水的東、西兩岸。

浠水西岸居民逃生時,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羅田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浠水東岸居民逃生時,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羅田縣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亦可向東北撤退至英山縣境內的大別山區。

蘄春縣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向東北撤退至大別山區

蘄春縣西部為長江沿岸平原,東部為大別山區。

蘄春縣居民逃生時,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東撤退至該縣東部的大別山區;亦可向東北撤退至英山縣境內的大別山區。

武穴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北、向東撤退至大別山區

武穴市全境基本上為平原,濱臨長江。

武穴市居民逃生時,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蘄春縣東部的大別山區;亦可向東撤退至黃梅縣北部的大別山區。

黃梅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區

黃梅縣南部為湖區平原,北部為大別山區。

黃梅縣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該縣北部的大別山區;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英山縣南部的大別山區。

紅色預警之九:武漢市逃生路線圖

武漢市為湖北省省會、長江中游地區第一大城市,有「九省通衢」之稱,同時也將是湖北全省有關三峽潰壩而損失規模最大的頭號「紅色預警區」。武漢市全境地處湖泊棋布、河汊密佈、水網遍佈的平原水鄉,長江幹流經宜昌而下之後又橫貫其間,當地防洪抗洪任務歷來艱巨。一旦三峽大壩決堤之滾滾洪流噴涌而下、磅礴而至、澎湃而激盪無羈,又恰值長江各支流百川齊漲、「推波助瀾兮以灌大江」之時,後果怎堪設想!

與其他「紅色預警區」相比,武漢市作為現代化的大都市,自然擁有不少有利條件,其人口中的50%可能會無須撤離。即便如此,有必要、有意願、有能力臨時外撤自救的人口比例將仍然會相當可觀。

滔天洪峰將至。武漢人或將群策群力、群撤群離,譜寫悲壯雄渾的2020版「出武漢記」。本文作者謹懷着敬意與憂思,為之奉獻上用心製作的撤退路線圖。

頭號「紅色預警區」武漢市下轄13個「紅色預警亞區」。其中9個位於長江北岸: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漢陽區、新洲區、黃陂區、東西湖區、蔡甸區、漢南區;其他4個則位於長江南岸: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江夏區。

武漢市長江幹流以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路線圖

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分頭向南撤退至江夏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南撤退至咸安區(咸寧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分頭向南撤退至咸安區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四步:視情況或持續分頭向南撤退至通山縣(咸寧市轄區)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江夏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南撤退至咸安區(咸寧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咸安區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三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南撤退至通山縣(咸寧市轄區)境內的幕阜山脈北側山地。

武漢市長江幹流以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路線圖

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漢陽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分頭向西北撤退至東西湖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漢川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持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應城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四步;持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東西湖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第一步:首先向西撤退至漢川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北撤退至應城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四步;持續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蔡甸區、漢南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東南麓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分頭向西北撤退至漢川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應城市(孝感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京山市(荊門市轄區)境內;

第四步;持續分頭向西北撤退至大洪山區南部邊緣。

黃陂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黃陂區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向北撤退至大悟縣(孝感市轄區)境內的低山丘陵區域。

新洲區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北撤退至大別山前的低山丘陵區

第一步:首先離開沿(長)江地帶,向東北撤退至麻城市(黃岡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東北撤退至麻城市東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結語

三峽工程是中共強加給中華民族的巨大災難。

時至今日,三峽或潰壩在即,滔天洪峰或不期而至。

面對空前的大洪水威脅,中共繼續搞信息過濾、輿論欺騙,不讓公眾全面了解實情。

拜託諸位讀者一起來打破新聞封鎖,盡其所能將此路線圖告知湖北人。

願天助大家成功逃生自救!

願天佑湖北人民!願天佑長江中下游五億人民!願天佑中華!

全文完稿於2020年6月30日

修改於2020年7月3日

附錄一湖北省若干城市海拔高程(公尺)

資料來源:

西北師範學院地理系、地圖出版社:《中國自然地理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4年,第121-122頁《華中地區》(圖幅)。

附錄二湖北省直轄各行政區域平均海拔高程(公尺)

資料來源:

嗶哩嗶哩:《湖北省各市平均海拔排名分佈,13市低於全省平均海拔!》(視頻),bilibili(網站),上海,2020年5月20日。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NTD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03/147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