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六四」讓李鵬得到了「三峽工程」

作者:
三峽工程反對派在一九八五年成功地阻止了三峽工程的上馬,並迫使國務院解散正在籌建的三峽省,他們自信,在一九八九年也能阻止了三峽工程的再上馬。但是三峽工程反對派萬萬沒有料到,李鵬利用鎮壓「六四」對三峽工程反對派進行了莫須有的政治迫害。三峽工程成為鎮壓「六四」的分贓物品,江澤民當總書記,李鵬得三峽工程。

在錯誤信息上作出的錯誤決策

信息是決策的基礎。錯誤的信息只能導致錯誤的決策,雖然三峽工程和「六四」都是所謂集體的決策,特別是三峽工程還經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的所謂程序,但還是不能否定鄧小平在三峽工程和「六四」決策中的關鍵作用。

而鄧小平的信息主要來自聽取匯報,並且相信匯報者所提供的信息為真實。一九八○年七月鄧小平坐船視察了三峽地區,在船上鄧小平聽取了魏廷錚關於三峽工程的匯報。三峽工程能使萬噸輪船從上海直達重慶,給鄧小平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九二○年九月鄧小平從重慶乘船去上海然後去法國,途經三峽,船發生事故,不得不棄船走陸路,路途十分艱辛,終身難忘。船到武漢,鄧小平立即召見胡耀邦趙紫陽姚依林,要求馬上準備三峽工程立項事宜。一個月後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由國家科委和國家建委組織專家對長江三峽工程進行論證。

「我贊成低垻方案,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鄧小平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在二十年內使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的匯報時,關於三峽工程有這樣的表態。低垻方案是指一百五十米方案,即三峽水庫正常蓄水為海拔一百五十米的方案。鄧小平說他贊成低垻方案,正好說明鄧小平是輕信了魏廷錚的匯報,上當受騙。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毛澤東想在三峽建垻,卡住長江洪水。三峽水庫要防長江大洪水,就需要很大的庫容。請來的蘇聯專家提出了二百六十五米的方案,魏廷錚的老上級林一山提出二百三十五米的方案。最後周恩來以重慶朝天門最後一級台階的高程為海拔二百米為由,確定二百米方案。一九九二年通過的一百七十五米方案,被林一山評價為「可以做西裝的面料最後做了一套馬甲」。一百五十米方案,還有一個後備的一百二十八米方案,是水利部和長江流域辦公室專門為鄧小平等制定的騙人方案,方案的特點是移民只涉及湖北省而不涉及鄧小平的老家四川省,並極力誇大防洪、發電和航運效益。三峽工程能使萬噸船隊從上海直達重慶,請注意不是萬噸輪船,而是萬噸船隊。不知道是鄧小平聽錯了還是魏廷錚有意的口誤。

不過在中共的黨史中,鄧小平關於三峽工程的聖旨如今只剩下了「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少了「我贊成低垻方案」一句。這條斷頭聖旨如今在三峽工程紀念館中得以保存。這正好證明了鄧小平在錯誤信息的基礎上做出了錯誤決策的事實。

鄧小平再次聽取三峽工程匯報的時間是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九日,背景是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合同簽字儀式結束後,匯報人為國務院副總理、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李鵬,另一在場人為李鵬的妻子朱琳。根據李鵬的日記,鄧小平作出指示:「低垻方案不好,中垻方案是好方案,從現在即可着手進行。」雖然鄧小平在文革中有向毛澤東認錯、並表示永不翻案的記錄在案,但是鄧小平剛愎自用,並不是一個知錯能立即改正的人,特別是承認自己受了魏廷錚的騙,贊成低垻方案,實在是難以置信。當時在場的一共三人,鄧小平、李鵬和朱琳。鄧小平已經去世,朱琳沒有成為中立證人的資格,所以此案死無對證。

「六四」的錯誤信息與錯誤決策

同樣死無對證的是鄧小平關於「六四」的定性和關於武力鎮壓的決定,資料來源是香港出版的李鵬的《「六四」日記》。四月二十三日趙紫陽出訪朝鮮,之前政治局常委已經就學生運動形成共識,中央政治局常委工作由李鵬主持。當天「晚八時半,去尚昆同志處,分析形勢,他也認為形式(勢)在發生變化。他鼓勵我去找小平。我要他同去,他同意。」日記中沒有繼續記載李鵬和楊尚昆到鄧小平匯報的具體內容,也沒有鄧小平做的指示。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鄧小平是在李鵬提供的信息基礎上做的決定。李鵬腦袋所存儲的信息,在他日記中有所記載,如日記四月十九日記載「各大城市(十七個)都有學生騷動,已成為全國性事件,矛頭直接對鄧。」吳國光認為,四月二十三日晚上李鵬和楊尚昆到鄧小平家匯報,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正是這天晚上,鄧小平作出了學運是「反革命動亂」的定性。

李鵬在四月二十四日晚八時召開常委碰頭會,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後,與會者達成了對學生運動的新認識:「是一場有組織有計劃的旨在打倒共產黨的政治鬥爭,中央必須旗幟鮮明地採取得力措施」。碰頭會決定由《人民日報》發表一篇有份量的社論。

李鵬的「六四」日記四月二十五日記載,「十時,去鄧小平處。我和尚昆去的。他聽完我們簡單的匯報後,講了一篇話。他確定當前是一場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動亂,必須態度鮮明地儘快加以制止。」

經過李鵬的匯報,鄧小平的指示,李鵬傳達鄧的指示,一九八九年學生運動的性質由「矛頭直接對鄧」變成了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動亂。此事當事人三位,兩位去世,死無對證。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動向》2014年6月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02/147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