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20年後 一場同學聚會 讓我明白了5個人生真相

作者:
人生下半場,敵人只剩自己。

上個周末,我參加了畢業20年來,聚得最齊的一次同學會。

全班51人,來了32位。

余者,有人斷了聯繫方式消散在風中,有人語焉不詳最終沒有赴會。

總有人把同學會比作名利場,批判的背後,大概是無法接受當年坐在同一間教室的人,卻在數十年的光陰里,差距越來越大,以至雲泥之別。

二十年的歲月橫亘其中,人生的分水嶺清晰可見。

這樣的改變,難免讓人五味雜陳。

但,人與人的不同,或許就可從中窺見一二。

兒童教育作家三川玲說,她很熱衷參加同學會。

每逢聚會,她都饒有興味地觀察,當年與她同一起點的人,十幾二十年前一起張榜排名的人,歷經時代洪流的沖刷,今天又是怎樣的人生境地?

是什麼讓他們受益終生?又是什麼讓他們停滯不前?

這是比一味追憶青春,感嘆情已逝人心變,更有意義之處。

01

人生不只一個方向。

剛畢業那會,大家要麼考研、要麼爭相競聘大企業,仿佛世上只有這兩條路才是金光大道。

男同學喬賀選擇了去深圳,在電器專賣店裏打工。

我們背地裏搖頭,做個營業員能有多大出息啊。

幾年後,聽說他在電器城租了個櫃枱,當起了小老闆;

再幾年,開了家小超市;

又幾年,已發展成頗具規模的社區連鎖便利店。

女生李娜在父母的安排下,進了一家大型國企,做着最適合女孩的行政工作。

循規蹈矩了三年後,李娜瞞着父母悄悄申請去法國讀書,學習建築設計。

等到留學手續均已辦妥,才向父母坦白。

從此,她不再長發白裙呆在有空調的辦公室里,而是剪了利落短髮,天天泡在建築工地。

就在我們將她標榜為新時代女性典範時,她卻轉身結婚生女,回歸了家庭。

如今,李娜常常在網上發佈一些給女兒做的各色手工洋娃娃,聚集了十多萬粉絲,曾經的女建築師躋身網紅行列。

你看,原來人生不止一個方向。

我的同學中,還有人去了國外創業,也有人考公進入體制內,儘管千差萬別,但長跑到如今,你會發現,大家都在自己的生活里自得其樂。

一個班的孩子,各走各的路,專心過好自己的生活,都邁進了各自人生的豐盛之地。

沒有誰的人生值得絕對羨慕,也沒有誰的人生能被絕對鄙視。

說到底,人生一世,不過一場「求仁得仁」,你可以野蠻生長、大殺四方,也可以踏踏實實,細水長流。

到達幸福的路徑本是各種各樣。

02

越是好走的路,越是充滿了危機。

茨威格有句經典名言:「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命運禮物的價格,都藏在生活的暗面,我們一時看不見的地方。

只在命運轉角處,才昭然若揭。

黎佳曾是我們班上所有女生最羨慕的人。

畢業後,輕鬆進入父母所在的事業單位,又被單位領導看中,成為領導家的兒媳。

當我們苦哈哈地備戰考研時,她正舒舒服服地躺在美容院裏。

當我們早起晚歸追趕公交時,她坐在小車裏躲過了風吹雨淋。

她曾一度是我媽拿來教育我的人生樣本。

可是,命運有隻翻雲覆雨手。

就像《我的前半生》開集裏,羅子君回憶過往:

「我曾經覺得自己很好命,後來才知道,所有看似最好命、最容易的路,道路的那頭,都充滿了危機。」

時代變遷中,黎佳的領導婆婆退休,所在的事業單位改制,她的名字列在調整人員名單之中。

就在她恓恓惶惶,最需一個臂膀依靠之際,卻發現老公與人曖昧不清。

《個體崛起》一書中有一個「苦難守恆定律」: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吃一定量的苦,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

但是它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下一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

歲月從不靜好,現世亦無安穩。

生活其實公平得殘忍,你以為天賜的運氣,不過是向未來的賒賬。

這個世界自有它運行的規則,千萬別在支付不起時,輕易透支。

要知道,人生真正的嘉獎,都是自己給的。

03

物來順應,未來不懼。

這次聚會上,喬賀同學感慨說:「都是第一次做人,誰不是摸着石頭過河?有時候,看着前面黑漆漆的,擔心沒有路。其實,只要你走過去,總能找到出路。」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過道原理」。

過道里的感應燈平時是關閉的,人們只有走到相應的位置,燈才會為你照亮前路。

好似我們的生活。

如果你害怕了,退縮了,那你永遠邁不過黑暗。

咬咬牙,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很快豁然開朗。

黎佳的故事,兩年後有了續集。

從來沒找過工作的人,開始試着投遞簡歷,到一家小公司從最基層的文員做起。

剛開始,工作不熟練,就抱着文件回家,晚上哄睡了孩子,接着干。

並且主動摸索着將辦公室的文件一一建檔。

過了些日子,她打電話問我,如何編制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原來,老闆看她工作勤勉,讓她逐步完善公司的各項管理,也給她加了工資。

高曉松曾說:「人生下半場,敵人只剩自己。」

回望20年,我發現,人生的上半場,我們的對手也始終是自己。

能夠幫助我們決勝千里的,是我們內心的力量,而非這個激烈喧囂的世界。

生活無法預判,總有這樣那樣的意外,讓我們措手不及。

既知無力抵擋,不如接受它,然後迅速調整。

下雨了就打傘,沒有傘就找處屋檐,如果屋檐也找不到,那就努力奔跑。

物來順應,方能未來不懼。

人世多艱,但總要昂首走過去,明天才有更好的故事可說。

04

孩子的起跑線是父母。

同學果果在大學任副教授,兒子在省里最知名的高中國際部上高二,正在備考國外名校。

吃飯時,我向她請教,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能力。

她說,其實她並沒有刻意做什麼。

孩子小學三年級時,她被外派到美國進修一年。

在美國期間,她每天與兒子視頻,慢慢地,小朋友對大洋彼岸的世界越來越有興趣。

終於有一天,小朋友向她宣佈:「我以後要到美國讀書,就像你一樣。」

果果笑着說:「我要加油了,不然,怎麼做我兒子的偶像?」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試圖探求一個話題:父母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

攝製組挑選了14名不同階層的孩子,從7歲到56歲,每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

精英家庭的孩子,從小跟着父母閱讀《金融時報》。

他們了解社會競爭機制,清楚打怪升級的規則,懂得為自己規劃人生藍圖。

成年後,他們入讀頂尖名校;畢業後,進入上流圈層。

他們的子女也延續着這樣的生活,接受良好教育,從事令人羨慕的工作。

而底層家庭的孩子,連「大學」都不曾聽說過。

男孩熱衷打架,女孩以為人生的歸宿就是結婚生子。

成年後的他們,基本複製了父輩惶然度日的生活。

而他們的孩子,也不得不延續這樣的輪迴。

BBC用49年的跟拍,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如果人生是一場接力賽,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父母跑的越遠,孩子接棒的位置距離終點就越近。

05

活得自在的人,最自由。

同學會結束時,我去停車場開車,看到陳騫推着一輛共享單車往外走。

我很驚訝。

陳騫家境不錯,又一直供職於全國最知名的公司,收入不菲。

沒想到他竟然沒有寶馬赴會,實在不符合精英階層的風格。

他笑着與我打招呼,說家離聚會酒店不遠,這個路段又比較堵,騎單車更方便,而且鍛煉身體,一舉兩得。

不由想起去年一則新聞,一名女子租奔馳參加同學會。

不料行車途中突降暴雨,路上積水嚴重,導致奔馳被水淹熄火。

事後,車行索賠近20萬。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寫道:

「我們每個人都唯恐失去身份地位,因為它決定了人情冷暖。」

人生嘈雜,職業貴賤、收入高低、婚姻悲喜、兒女優劣,無一不在撩撥我們的神經。

為了逢迎這個社會的標準,我們總是在玩一個力爭比鄰居過得好,比同行更出名,比親戚更有錢的遊戲。

其實,境遇好壞,全看你如何面對。

心若天高雲淡,人生自然晴空萬里。

就像那句廣為流轉的話: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做人,見過天地眾生,更要見自我。

在命運里坦然兜轉,放下生活中「偽」的部分,把心安頓好,方能萬般自在,自得圓滿。

這次聚會的男同學,幾乎個個大腹便便、臉上溝壑橫生,唯有陳騫依稀可辨當初少年模樣。

活得自在的人,最是幸福安詳。

06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參加同學聚會,正是在研讀一部親身參與的歷史。

這不是「幾個中年人聚在一起,各自拿出一份記憶,拼湊出一個缺席的少年」。

而是,我們以彼此為鑑,敬畏命運的無常和深意,並保有對生活的熱望與虔誠。

哈佛商學院有位教授,告誡自己的學生,畢業20年後的同學聚會,不管你過得怎樣,都一定要去。

因為,你將看到,堅持夢想、遵從內心的人,和隨波逐流的人,生命有何不同。

這大概是,同學會之於我們,最大的意義。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616/146519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