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像水管一樣長水垢 醫生說血管堵塞有這些表現 做好這3點可預防

和水在水管中流動一樣,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間長了會長「水垢」。血液中的「水垢」是指膽固醇甘油三酯等,它們在血管壁上越積越多,形成如同黃色小米粥樣的斑塊,久而久之,使血管壁彈力下降,血管堵塞,血液流動受阻,最終因缺血而引起心腦血管病、高血壓腦血栓糖尿病等疾病。

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需要操心血管堵塞的問題,其實不然。血管斑塊變大,從30歲以後就加速了。所以,30歲以後,我們應該像愛護我們的容貌與肌膚一樣,呵護我們的血管。

血管一旦堵塞,輕者會導致某個部位缺血缺氧,嚴重的可能導致急性血栓的形成,甚至會引起局部組織的缺血壞死,需要警惕。

一、血管堵塞,身體會出現哪些症狀

1、頭昏頭痛。頭部血管狹窄,很容易出現血管堵塞,所以腦血管病變,一直是最常見的神經內科病變,頭部血管堵塞,患者往往會頭昏、頭痛,肢體活動也會受阻礙。

2、胸痛。胸痛可能是冠心病、心梗,冠心病全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狀動脈是給心臟供血的血管,如果發生了堵塞、狹窄,心臟供血就會受到限制,缺血嚴重便會產生胸痛。如果是持續性胸痛,則更為危險,這說明冠狀動脈已完全堵塞,血流完全中斷,持續15~20分鐘以上心肌就會壞死,即心肌梗死。

3、下肢活動性疼痛。僅行走數百米就不得不因疼痛停下來,醫學上稱為間歇性跛行。這種表現提示支配下肢的動脈出現了阻塞,建議及早治療,防止因完全阻塞造成肢體壞死而截肢。

4、水腫、尿量改變。提示腎動脈堵塞,腎動脈負責腎臟的血液供應,如果斑塊產生在腎動脈,就可能使腎臟動脈血液供應減少,甚至影響腎功能,產生乏力、食慾下降、尿量改變、肢體水腫等症狀。

二、預防血管堵塞,要養成幾個好習慣

1、喝好「兩杯水」。一是睡覺前喝,人體的血液粘稠度也存在「生物鐘」,一般是從午夜到第二天10點這段時間最高。晚上睡前喝200毫升水,可以幫助降低血液粘稠度;起夜後喝2小口水,大約50毫升,夜間血流減慢,容易栓阻,這兩口水相當於救命的藥、保護心臟和血管的藥,起到潤滑劑和稀釋的作用。二是早起後喝,人一晚上通過呼吸、皮膚和尿液要流失大約450毫升的水。這會大大增加心腦血管病的發生風險,所以起床後喝一杯溫開水及時補充水分很有必要。

2、常運動。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對降低血脂、血壓和體重效果明顯,還可舒緩壓力,愉悅身心。建議根據自己年齡、性別、體力等不同情況確定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一般可多進行慢跑、快走、游泳、騎車等有氧運動,每次堅持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運動後心率加年齡以不大於170為宜。運動狀態以身體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勞,運動後自感身體輕鬆為最佳。

3、合理飲食。飲食油膩會導致血脂增高,過多的血脂附在血管上,就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引發血栓。建議日常飲食要減少攝入鹽、糖、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等,多吃低熱量且富含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和其他營養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雜糧、瘦肉、魚類或低脂乳製品等。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健康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21/143984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