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南京條約》啟示:強有力的外部衝擊力對結束暴政很重要

—原題:理啟良世:《南京條約》及其啟示

作者:
我們可以從清朝的《南京條約》得到一個啟示,這就是:要促使共產黨的專制統治能向憲政轉化,也非得藉助於強有力的外部衝擊力才有可能。這並不是歷史的假設,而是歷史的邏輯,就像"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拉就不能被消滅"一樣,這不是歷史的假設,而是歷史的必然。

南京條約》是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一部分主權,給中國人帶來屈辱,但也給我們帶來啟示。條約的原件由英國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現寄存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可能是因為覺得它有損大清皇帝的臉面,南京條約當時並沒有公佈於眾,而是作為內部文件,抄送給高官。南京條約共十三條,現在先讓我們逐條看看條約的內容,然後分析一下它有什麼啟示。

《南京條約》第一條:"嗣後大清大皇帝、大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護身家安全。"

從現代文明的角度看,這一條款稀疏平常;其實,這還是此不平等條約中最平等的條款之一,但大清皇朝卻對這條款憤慨不已。大清從來認為自己是天下共主,一直把英國當海外藩屬看待。在兩國君主交流中,大清一貫以爺爺訓孫子的姿態對英國說話;大清要求英國使節覲見清皇時必須跪拜。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現在夷蠻居然是以與大清皇帝平起平坐的平等地位出現,這就有辱於大清的國體和大清皇帝的威嚴,成了對統治億萬臣民的大清皇帝莫大的褻瀆。曾任雲貴總督、兩江總督等要職的名臣李星沅就寫下了典型的批判之詞:"閱鈔寄合同(指《南京條約》),令人氣短。我朝金甌無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婦與大皇帝並書,……千秋萬世何以善後?"也就是說:黃毛夷婦(指的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居然與我大皇帝(指道光皇帝)並書,……千秋萬世後怎麼收場啊!可見,大清朝庭內外對南京條約的憤慨,並非後面幾條中所述的割地賠款等有損國家主權的條款,而是它動搖了"天下是皇帝的,皇帝是天下共主"這一條國本。可想而知,當時大清皇朝以及官宦士大夫完全沒有所謂主權國家和國家主權這樣的概念;這些概念是在南京條約之後才在先進的士大夫中慢慢形成的。

第二條:"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令英人按照下條開敘之列,清楚交納貨稅、鈔餉等費。"

此條款要求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英國是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獲得在五口通商的權利,並為洋人在中國獲取更多的權益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五口通商的後續效應是在閉關鎖國的中國撬開了幾條縫隙,讓中國人有了機會去觀察一個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當然,當時的輿論並不如此認為。更有人認為這是夷蠻的生活方式入侵,動搖儒家綱常,洋人用心惡毒也。這不是亂說的,當時有個人叫咸齡,在上海當官時,他老婆就跟洋人婦女來往,沒事一起逛街。就這麼件事,被好多人舉報了,怎麼說的呢?"損國體而拂輿情,墮軍威而壯寇志"。你看看,一個中國女人只是跟外國女人交個朋友,就損害了國體,就壯大了敵對勢力的力量。這還不嚴重嗎?這已經危害到國家了啊!道光趕緊下令,嚴加查辦。

第三條:"因英國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割讓香港,此乃國恥也。其實英國人最初提到香港時,清朝朝廷甚至不知道香港所在。當時的觀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土是皇帝的私產,予贈予奪,取決於皇帝金口。何況當年雍正帝也曾送給越南四十里土地。在諭旨里,道光用的詞叫"贈予",就是說我把香港贈送給你們,體現我皇恩浩蕩。這一下英國人又不幹了。英國人覺得兩國平等外交,不能像爸爸送兒子禮物一樣,用詞上也應該體現出兩國平等的地位,所以英國人要求把"贈予"改成"給予"。把"贈予"改成"給予",也成了對大清皇帝的極大羞辱。

第四,五,六,七條:清政府對英國的戰爭賠償和付款日期。

大清賠償總數是2100萬,一共包括三筆賬,一是英國人被中國機構勒索的錢300萬;二是軍費,1200萬;三是對林則徐虎門銷煙時沒收鴉片的賠償600萬。對此賠償,大清雖然心疼,但是心服。當時負責簽約的清朝大臣之一牛鑒,在簽完條約後說了一句話:"英國人誠信,不貪財,令人佩服。"

居然能說出什麼"令人佩服"的鬼話,這是什麼情況?這是因為,大清心裏清楚,他們賠英國人2100萬元算少的了。第一筆300萬元是大清也承認的,覺得沒有異議。第二筆有關軍費。鴉片戰爭時大清用了2500萬兩白銀軍費,加上民間各種捐款,總開支超過了3000萬兩白銀。而英國人是要求賠款1200萬。牛大人認為英國遠涉重洋七萬里來到中國打仗,而大英要求的軍費賠償竟然只是大清花了在本土作戰的軍費的二分之一都不到。牛鑒大人才發現英國人"不貪財,令人佩服"。而第三筆關於林則徐收繳英國商人鴉片。據林則徐本人估算,即使以低價計算,總共不下一千幾百萬元,可是英國人只讓賠600萬,大清就更覺得英國人誠信了。

第八條:"凡系英國人,無論本國、屬國軍民等,今在中國管轄各地方被禁者,大皇帝准即釋放。"

第九條:"凡系中國人,前在英國人所據之邑居住者,或與英人有來往者,或有跟隨及伺候英國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諭旨,謄錄天下,恩准免罪。凡系中國人為英國事被拿監禁者,亦加恩釋放。"

這二條就是釋放被囚禁的英國人和特赦中國"漢奸"。就是那些"在英國人所據之邑居住者,或與英人有來往者,或有跟隨及伺候英國官人"的中國人。在清政府眼裏他們都是有罪的,現在大清皇帝恩准免他們罪。所以中國人是從南京條約以後才獲得移居外國,同洋人交往或服務于洋人而不算犯罪的權利。

第十條:"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今又議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後,即准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例,只可照估價則例若干,每兩加稅不過某分。"

這條款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廢除公行制度等。這一條款的關鍵是"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也就是說,中國海關關稅無權自主,須與英國協商決定,清朝政府從此喪失關稅自主權。

第十一條:"議定英國住中國之總管大員,與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若兩國商賈上達官憲,不在議內,仍用稟明字樣為著。

規定雙方官吏外交文件須以平等的方式往來。所以這是在不平等條約中的平等條款。

第十二條:"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約各條施行,並以此時准交之六百萬員交清,大英水陸軍士當即退出江寧、京口等處江面,並不再行攔阻中國各省商賈貿易。至鎮海之招寶山,亦將退讓。惟有定海縣之舟山海島、廈門廳之古浪嶼小島,仍歸英兵暫為駐守;迨及所議洋銀全數交清,而前議各海口均已開闢俾英人通商後,即將駐守二處軍士退出,不復佔據。"

有關英軍從中國全部撤軍的時間和條件。

第十三條:"以上各條,均關議和公約,應俟大臣等分別奏明大皇帝御筆批准,及英國君主判定後,即速相交,俾兩國分執一冊,以昭信守。惟兩國相離遙遠,是以另繕二冊,先由欽差大臣等及英國公使,蓋用關防印,各執一冊為據,俾即日按照和約開載之條,施行妥辦。"

有關簽約的流程,無不平等之疑。

《南京條約》是在炮艦脅迫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喪權辱國的性質表現在如下幾方面:割讓香港,損害了中國領土主權;協定關稅,損害了中國關稅主權;在華自由貿易,損害了中國貿易主權,以及對英國的戰爭賠償;此後清政府還十分大方,主動奉送了劃定租界和領事裁判權給洋人,損害了中國司法主權。對此我們已經滿懷義憤作過無數次的譴責、批判、聲討。但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這種感性譴責的水平上。鴉片戰爭已經過去了將近一百八十年,現在我們應該並且也可以從人類文明進步的背景來探討南京條約的得失。不錯,鴉片戰爭把大清皇朝痛打一頓,打得很痛。但是,鴉片戰爭並不是英國為了在中國做鴉片生意而發動的戰爭。南京條約中沒有一條條文是同鴉片有關的。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在其對駐華使節的訓令中一再表示:"女王陛下的政府絕不懷疑中國政府有權禁止將鴉片輸入中國,並且有權查獲和沒收那些外國人或中國臣民不顧適當制定的禁令而輸入中國領土內的任何鴉片。"在鴉片戰爭中英國的主要的目的是要取得在與清朝政府交往中能有外交平等的地位及商業機會。而外交平等和商業機會是人類已進入工業時代後的必然趨勢;如果不是英國,那麼別的西方國家也會這麼做。站在人類進入工業時代這個大背景,我們可以從南京條約的條文文本和清朝官宦對此條約反應,看出清朝社會和當時世界的物質文明與思想文明差距有多麼大。這些文明差距是全方位的。當時中國的政治理論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沒有任何主權國家的概念,當然也就沒有國家平等的概念,不知道國家主權為何物,也就不會有維護國家主權的觀念。那時的政治體系是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當然原則的皇朝專制,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民主和法治的治國方式;當然,更談不到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所以,在同洋人交往這樣的普通行為也可以問罪的社會,怎麼也不會想到草民也應有草民的權利。如此頑固封閉的專制社會,如果沒有一次猛烈的外部衝擊,恐怕再過一百八十年也不會有多大的進步。南京條約的作用在於它在高大堅固的中國千年專制圍牆上炸開了幾個洞。套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後果,大家心知肚明),那麼,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人類先進的思想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曙光。環視四周,我們今天的衣食住行都在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成果,這些成果的科學原理,設計理念,佈局規劃,直至風度格調全都源於西方。如果沒有以《南京條約》為標誌的巨大的衝擊和陣痛,只是等待大清自己漸漸演變,恐怕我們至今也不會充分享受到現代物質文明的成果。

可惜,這曙光在中國並沒有升得很高。幾千年的專制理論和社會實踐無時無刻地拖累了中國順利實現政治現代化的進程。但是,辛亥革命後,不管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有多曲折,歷屆國民政府,包括要稱帝的袁世凱,都沒有否定或摒棄在中國實現憲政這一基本政治理念。可以相信,假以時日,在中國實現憲政這一政治理想遲早會成功。不幸的是,共產黨奪取了政權之後,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進程不但驟然終止,反而是一步步回歸到大清皇朝的專制統治的理論和實踐。清皇朝沒有主權國家的概念,共產黨則完全沒有"黨不等於國"這一基本政治概念。它公開聲稱東南西北中,黨領導一切,國屬於黨,黨就是國,黨國合一。清皇帝認為朕就是天下,共產黨成天強調天下是共產黨的天下。二者的不同僅僅在於在清皇朝那裏天下是屬於一家一姓的,而共產黨的天下只是擴大到多家多姓而已,就是天下是那些打天下,坐天下的元老們的共同財產,是可以傳給他們自己的子孫後代的私有財產。清皇帝認為朕的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都是法律。共產黨自稱它永遠是正確,光榮,偉大,因此必須"定於一尊,一錘定音",絕不許"妄議中央"。清皇朝的首要任務就是讓皇朝統治千秋萬代,共產黨的首要任務就是所謂的政權穩定,也就是讓黨天下能千秋萬代。同清皇朝一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使用任何手段,視人權和現代政治倫理為糞土。清朝有文字獄,共產黨奪取了政權之後,各式各樣的文字獄式運動從來沒有停止過;從批判《武訓傳》,批判胡適,知識分子思想改造,胡風反革命集團,引蛇出洞的反右運動,到所謂的文化大革命,扼殺一切不利於讓共產黨天下連綿千秋萬代的思想,從精神上,經濟上,直至肉體上折磨和消滅一切敢於挑戰共產黨專制統治的人士。這個專制統治近年來更是變本加厲,採用最新的科學技術,防止人們接觸到人類的先進思想,一旦這類思想或行為稍有抬頭,就用嚴厲的專政手段把它消滅於萌芽。為了達到讓共產黨專制統治能千秋萬代的目的,就聲嘶力竭地污名化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譬如說,民主不能當飯吃,民主會導致政治混亂,效率低下,甚至內亂不斷,國家分裂。可是,在奪取政權之前,共產黨是把民主和自由作為它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把民主捧為跳出"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歷史周期律的法寶。但一旦奪取了政權,它就馬上翻臉,誰提倡民主自由,馬上打成右派反革命。因為共產黨很清楚,只要人們有了民主自由,共產黨專制統治就無法千秋萬代。可見,共產黨專制統治同大清皇朝是何其相似,不止相似,而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抵抗人類文明的能力和強度也遠勝於大清。因此,我們可以從清朝的《南京條約》得到一個啟示,這就是:要促使共產黨的專制統治能向憲政轉化,也非得藉助於強有力的外部衝擊力才有可能。這並不是歷史的假設,而是歷史的邏輯,就像"如果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拉就不能被消滅"一樣,這不是歷史的假設,而是歷史的必然。

【本文素材來自互聯網,特別是多處引用了《割讓香港的《南京條約》,到底長什麼樣》一文,謹致感謝。】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縱覽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220/138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