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在中國 有一群只靠利息生活的人

用利息生活,這不是一種奢望,只是一種選擇。對許多決定走上這條路的人們來說,這種生活意味着與信用卡告別,與提前消費告別,與買買買告別。

只是一種選擇

生活的質量取決於利息的多少,但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原則,絕不動用自己的本金。用生活在河北涿州的吳彩的話說,「這是我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在所有接受採訪的人之中,他是存款最少的一個,只有10萬元,每月只有大約300元利息,每天他的主食全是用快過期的麵粉所烙的餅。他活得像一個苦行僧那樣,但他說,「兜里有錢,心裏不慌。」

錢「存多少」與「省多少」,是所有靠利息生活的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張雪從去年開始決定靠利息生活,她的生活隨之發生了突變。並不是像電影《西虹市首富》那樣從天而降一筆橫財,她在銀行的存款依然只有18萬。想要依靠利息活下去,只有儘可能地節省才行,她的第一個決定是剪短自己的長髮——因為過肩的頭髮太費洗髮水。

一旦打定主意要省錢,這個觀念就會像鏈條一樣傳導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擠完的牙膏捨不得扔,她拿剪子剪開,再用刀片刮出來殘留的牙膏,存到小瓶子裏。牙膏的用量也需要規劃,經過多次試驗,她發現,0.3厘米的牙膏就能覆蓋自己的全部牙齒。接下來,她把洗面奶換成肥皂,洗衣液換成洗衣粉。

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之下,張雪原本以為找不到同路人,直到8月份的一天,她在豆瓣上看到了一個小組,名字叫「用利息生活」。

當你看到這樣的小組,會不會下意識地覺得,這個小組裏都是資產千萬起步,每天啥也不干,就躺在夏威夷的海灘上曬太陽的人?實際上,當張雪進入小組之後,她發現這裏絕大部分人都跟她一樣,儘管大家的存款數量並不多,每月能獲得的利息也都從幾百到上千不等,但都在儘可能地將生活所需限定在利息的範圍內。

在小組裏,利息不只是理財、存款的利息,也指股票、基金的收益,但這很不穩定。四川的股民羅陽目標是炒股攢錢給女兒買一輛轎車做嫁妝,3、4月份的股市行情不錯,每個月都有1萬5以上的收益,用利息生活綽綽有餘,他告訴女兒「車輪子錢有了」。等到5月份,貿易戰發生,他一下子又虧了一萬多。即便是這樣,他也不動用自己的本金,這一個月他天天吃單位的免費食堂,煙早在去年就已經戒了,因此也沒有其他的花費。

俗話說,「錢是賺出來的,不是靠省出來的。」這一觀點,「用利息生活」小組的創始人「尋我」認同,但她同時也覺得,如果賺錢的方法不多,還是省錢來得更有效一些。而且,對她來說,「用利息生活」只是一個初級目標,最終目標還是為了攢更多的錢,去投資商鋪、住宅、公司股份。說簡單點,就是如果這樣堅持下去,總有一天額外收入會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財務自由。

另一些人可能更接近張雪心中的財務自由。比如30歲的吳磊,去年1月他從廣東一家合資企業裸辭,「哥就這樣灑脫地離去。」離職手續辦好那一天,他在朋友圈裏這樣寫。這個職他辭得確實很灑脫,因為再過一個月就要發年終獎了。

支撐他裸辭的是家裏有一片廠房,年初剛剛賣了一千多萬。他是獨生子,父母分給了他一半,800萬,這些錢,如果單單拿去買理財產品,就算是最保本的3%的年利率,每年也有24萬的利息收入。除此之外,家裏還有幾套房子也在收租金。

按照約定俗成的定義,財務自由是指,一個人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可以覆蓋他的日常開支。如果按照這個定義,「用利息生活」小組裏的人無論存款是10萬,還是800萬,全部都已經財務自由了。

以張雪來說,按照4%的年利率,她每個月有600元出頭的利息,她單身,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每天會買菜,她自己對買衣服也沒有特別的欲望。用她的話說「確實沒有什麼可買的東西。」她從今年6月份養成了記賬的新習慣,記賬用的本子是用公司扔掉的複印紙背面裝訂成的,筆是用淘寶紅包減價購買的,三毛錢買了20支。記賬本上條目分明地寫着,3月份她一個月花了1200塊錢,往後每個月花的錢都比上一個月少。在最近剛剛過去的9月份,她只花了340塊。她很開心,因為利息還剩下260多,可以存到本金里。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110/136724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