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金融危機信號?包商銀行因嚴重信用風險被接管

5月24日,中共央行和銀保監會聯合發佈公告稱,因包商銀行出現嚴重信用風險,即日起對包商銀行接管一年,包商銀行業務將由建設銀行託管。有陸媒以「罕見」、「重磅」為標題報道,顯示消息引發業內某種程度的震動。中國金融體系積累巨大泡沫,隨時都可能引發金融危機,連中共金融高官方星海也承認,中國一些銀行發生擠兌和倒閉的可能性很大。有經濟學家分析,在金融擠泡沫的過程中,更多的金融機構可能會消失,包商銀行可能不是終點。

包商銀行被央行接管。

5月24日,中共央行和銀保監會聯合發佈公告稱,因包商銀行出現嚴重信用風險,即日起對包商銀行接管一年,包商銀行業務將由建設銀行託管。有陸媒以「罕見」、「重磅」為標題報道,顯示消息引發業內某種程度的震動。中國金融體系積累巨大泡沫,隨時都可能引發金融危機,連中共金融高官方星海也承認,中國一些銀行發生擠兌和倒閉的可能性很大。有經濟學家分析,在金融擠泡沫的過程中,更多的金融機構可能會消失,包商銀行可能不是終點。

因出現嚴重信用風險包商銀行被接管

5月24日北京時間晚間,中共央行和銀保監會聯合發佈公告稱,因包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嚴重信用風險,銀保監會決定自2019年5月24日起對包商銀行實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至2020年5月23日止。

公告稱,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組建接管組,自接管開始之日起,接管組全面行使包商銀行的經營管理權,並委託建設銀行託管包商銀行業務。

官網信息顯示,包商銀行成立於1998年12月,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早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前身為包頭市商業銀行,2007年9月經中國銀監會批准更名為包商銀行,目前在內蒙古自治區內有包頭、赤峰等14家分行,另外在北京、成都、寧波、深圳各有一家分行。

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表示,監管部門接管包商銀行,是繼安邦保險之後,又一家被接管的金融機構。

「罕見」、「重磅」等詞彙現媒體標題

對於包商銀行被接管的消息,陸媒《華爾街見聞》以《罕見!中國央行、銀保監會決定對包商銀行實行接管,期限一年》為標題報道;《南方都市報》以《重磅|包商銀行今起被接管!因其出現嚴重信用風險》為標題報道,顯示該消息在業界引起一定程度的震動。

《券商中國》5月24日報道,有銀行業內人士透露,包商銀行近幾年不良資產高企,股東也在處置兜售資產和股份,但難度較大,很少有人願意接盤。

報道說,包商銀行的危機在去年已現苗頭,至今都未披露2017年、2018年的年報。

根據已披露的業績情況看,包商銀行淨利潤近年來持續下滑。2017年前三個季度,包商銀行淨利潤為31.95億元,比2016年同期的37.12億元下降5.17億元,降幅為13.93%。不良率也連續多年攀升。當然,這只是賬面情況。

方星海:中國有些銀行可能會破產

現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的方星海,早在2014年已經表示,中國大陸一些中小型銀行有發生擠兌和倒閉的可能。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時任中財辦辦公室巡視員的方星海,2013年11月20日以個人名義在「財經:2014預測與戰略」表示,中國大陸存在流動性、利率、資產質量和意外(或有)這四種金融風險,這四個方面的風險最後絕大部分都會體現在銀行業中,難保一些中小型金融機構可能因為流動性風險面臨擠提、倒閉的狀況。

方星海當時說,「也許明年某個時候,一兩家中小型的銀行發生擠提、倒閉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這樣的風險如果做好了預案,及時處置了,不會擴散到整個系統中。如果處置不及時,恐怕就會一下子擴散開來,就會形成一個非常大的不穩定因素。」

專家:狂歡後的金融出清越來越多金融機構會消失

如是金融研究院經濟學家朱震鑫5月24日撰文表示,包商銀行因出現嚴重信用風險被央行、銀保監會接管一年,成為歷史上首個被監管機構接管的商業銀行,也是繼2018年2月安邦集團被保監會接管後的又一金融機構。隨着2017年供給側改革重點從實體去產能轉向金融去產能,越來越多不合規的金融機構會消失,安邦、包商可能不是終點。

朱震鑫表示,過去十幾年,金融跑的太快,後果是泡沫和風險滋生。從存量看,金融資產規模年均增長15%以上,遠遠超過同期GDP增速,2009年四萬億時期金融資產增速曾一度達到24.1%。2016年我國金融資產規模約為553萬億元左右,佔GDP比率大幅攀升到740%。從增量看,中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2005年開始逐年上升,截至2016年已經達到8.4%,不僅遠遠超出韓國(2.3%)、德國(4.1%)等發展中國家,甚至超過了美國(7.2%)、日本(4.4%)等傳統的金融強國。

他認為,泡沫膨脹的結果必然是出清。當金融大廈垮塌的時候,先是上層的金融泡沫出清,然後是底層的金融產能去化。2015年至今已經經歷過了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15年到2017年,核心是金融去槓桿,擠出金融資產泡沫。第二階段則是2017年開始,主要是金融去產能,消滅冗餘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民工。

從股市來看,2015年的股災使其成為第一個被戳破的金融泡沫,上證綜指從5178點最低跌到2638點,1000多隻股票跌幅超過50%,接近100隻股票跌幅超過70%。從債市來看,泡沫破分兩步,第一步是2014年出現個體的債券違約,這比股災還早,但真正到大規模債災是在2016年四季度。由於央行貨幣政策收緊,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6%一路反彈到4.0%,跌幅達140bp。與此同時,信用違約事件也愈發頻繁,自2015到2018年,債券市場共發生162起違約事件,2016-2017年共有127隻債券違約,當中不乏債項評級和主體評級AA+的債券,而2014年只有6隻債券違約。

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說過,「消滅風險最好的辦法是讓風險暴露,允許金融機構破產。」很多人可能對金融機構破產沒有概念,尤其是覺得銀行根本不可能倒閉,但事實上,不管是證券公司、信託公司還是商業銀行,都曾經發生過破產倒閉的慘劇。

倒閉的非銀機構里最有名的是君安證券和廣國投。1999年1月,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由於資不抵債向申請破產,成為中國第一例非銀金融機構破產案。當時主要是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一大波信託公司倒閉。數據顯示,1997年,中國有242家信託公司,現在只有68家,其他大部分都破產或者被叫停了。

海南發展銀行倒閉是很典型的案例。90年代海南房地產泡沫,多家信用社通過高息攬存的方式開展業務,資不抵債。1997年,28家信用社併入海發行,但海發行宣佈不再付高息,一些投機者紛紛撤資退出,引發其他儲戶擠兌,連續兩個月在海發行網點排隊取款,兌付壓力加上當時房地產泡沫破滅帶來的貸款壞賬壓力,最終把海發行壓垮。1998年6月21日,海南發展銀行成為中國第一家由於支付危機而倒閉的商業銀行。

朱震鑫寫道,繁榮之時雞犬升天,危難之時大浪淘沙。過去兩年,實體去產能帶來了產業的集中,未來兩年,金融去產能也可能帶來金融業集中度的提升。事實上,這幾年銀行業已經出現小型商業銀行合併的現象(比如河南13家地方性銀行組建成中原銀行),期貨業已出現兼併重組浪潮,十年內機構數量下降近30家,證券業也已湧現出申萬和宏源合併的案例,未來幾年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多。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希望之聲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525/129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