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生產率和人口問題當頭 中國經濟恐難再現繁榮

中國長期以來的經濟繁榮已經結束。生產率的持續疲軟和即將出現的人口結構問題將阻礙中國未來數十年的經濟發展。

一個社會的商品和服務生產需要工人、原材料和資本。隨着社會對這些生產要素使用規模的增加(包括增加勞動力人數、延長勞動時間、開採和消費更多原材料以及增加對更多機器和技術研究的投入),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會逐漸提高。

鄧小平在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提高勞動力和資本投入方面的成就堪稱典範,但在改善生產效率方面的成效則要差得多。根據日本一橋大學(Hitotsubashi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伍曉鷹(Harry Xiaoying Wu)的估算,自上世紀80年中期以來,中國的潛在生產效率根本沒有改善。實際上,他估計,中國企業目前的生產率比2007年時反而低了15%。

問題在於中國政府對投資決定進行廣泛且持續的干預,而且這一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嚴重。2012年底以來,面向中國國有企業的新增貸款佔比已經從50%左右攀升至超過80%,而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卻因政治原因受到擠壓。雖然政治狀況可能發生改變,進而帶動生產率出現1978年那樣的新一輪爆發性上升,但這不是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而生產率出現零增長、甚至持續下降的可能性則要大得多。

中國實施政治體制改革至少在理論上是有可能的,但中國人口前景的根本性改善在理論上已經不可能實現了。中國的人口增長給經濟注入了強勁發展動力,不過最近幾年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從1978年到2013年見頂,中國20-59歲的人口數量從4.34億增至8.55億,增長近一倍。中國在此期間的總人口增長几乎全部來自青壯年勞動人口數量的增加。

一個社會的人口數量增多並不意味着這個社會就變得更富裕,儘管這可能有助於提升商品和服務產量,用於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不過,增加就業人數確實能夠提升生產能力。如果需扶持的兒童和老年人口相對較少,提高所有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會更容易一些。

更重要的是,要增加處於適合年齡段的就業人口。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年齡較大的工作者則不太可能產生新思路或適應新技術。經濟學家發現,40-49歲年齡段就業者的佔比變化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生產率增長。例如,專利申請者就主要集中在這個年齡段,最優秀的管理者通常也是那些既不太年輕也不太年老的人。

美國嬰兒潮一代的誕生和老去與1960年代以來美國生產率增長變化之間的關聯很能證明這一理論。經濟學家發現,人口年齡結構與生產率之間的這種總體關係放在其他地方也能夠成立,包括在歐洲和日本。在中國也一樣,中國的人口結構曾對經濟增長十分有利。從1978年到2013年,40-49歲就業者在就業人口中的佔比提高了一倍,在2013年達到峰值。在此前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中國人口總體增長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40-49歲年齡段人口的大幅增加。

然而,人口結構帶來的增長動力已開始逆轉。目前,20-59歲的中國人口數量已較2013年的峰值水平縮減約0.5%,而40-49歲的中國人口數量已下降10%。

人口結構並非定數,但聯合國在其《世界人口展望》(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報告中得出的基線預測暗示,情況只會變得更糟。到2049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將較當前水平萎縮25%,而40-49歲的中國人口數量將進一步下降30%。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國共產黨設定的實現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的時間。

然而,在此期間中國的總人口數預計將保持相對穩定。勞動年齡人口快速減少,而老齡人口則迅速增加。預計到2049年,中國7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將從目前的不到7%升至20%。這將給處於勞動年齡的中國人帶來沉重負擔,他們需要犧牲自己的消費來贍養老人。

本世紀下半葉的前景看起來則更為黯淡。雖然提前太長時間進行的人口預測可能會出現很大的誤差,但基本預期是未來8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一半,而70歲及以上人口將增加近兩倍。任何社會都沒有經歷過這種程度的人口轉型,尤其是從中國這種低發展水平開始。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很難想像中國能繁榮起來,長久保持就更難了。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130/1239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