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只有通過貿易戰 才能讓破壞規則者回到談判桌上

2018年中秋節,美國宣佈,向中國2000億美元出口商品加征10%關稅,一時間,大洋兩岸人心惶惶。

在歐美,《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等主流媒體,或多或少站在了中共的一邊,觀點不外是:「中國國內確實有對美國不公平的壁壘,但不該用貿易戰來解決。」加入辯論的還有諾獎得主克魯格曼,他以《如何輸掉一場貿易戰》的標題來反對總統特朗普。而國內媒體和廟堂經濟學家,更是趨之若鶩,將美國塑造為挑起貿易戰的元兇。

歐美反對貿易戰,不僅僅是媒體圈和學術圈已經形成了反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治正確,更是因為一個長期以來的主流經濟學假設: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對雙方都有利,所以中國在受益於國際貿易分工時,從長期而言,就會逐漸退出國內的各種保護,從而擁抱自由市場。

然而,少為人知的是,這一主流假設早在十五年前,就被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用嚴謹的數理經濟學邏輯戳破。今天的貿易戰亂象,其內部邏輯也在被臨終時的楊小凱所精準預言。

本文匯編了楊小凱在生命最後一年思想遺產中關於貿易戰的觀點,限於篇幅,刪減了原文中大量的數理分析和論證過程。

國際貿易中為何會出現『雙輸』的結果」

自由貿易能夠給各國帶來利益,這是一個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常識,但是,眾所周知的現實是,很少有國家在實際上採取完全自由的貿易政策。

在博弈論中,有個說法叫做「納什均衡」,就是兩個對手採用了兩敗俱傷的「雙輸」做法,而不是彼此「合作」的雙贏做法,比如著名的「囚徒困境」,囚犯由於互相不信任,彼此揭發而導致「雙輸」。

▲博弈論創始人:約翰納什

在國際貿易中,國家之間的「雙輸」博弈,源頭主要來自政府,是它們制定了相關的貿易政策,並且通過徵收關稅,導致了國際貿易的效率不如國內貿易。政府決定貿易政策時,可以選擇三條路線:

1.納什關稅對策(增加關稅來打貿易戰)

2.關稅談判(以關稅作為條件,來進行貿易談判)

3.自由貿易政策(不打貿易戰)

那麼,貿易戰和關稅是怎麼發生的呢?

貿易戰的原因:貿易保護VS貿易自由」

為什麼會產生貿易戰?當兩個國家的專業化分工水平不同時,一個國家深度加入貿易國際分工,而另一個國家則是相對落後的二元經濟——即一部分人加入國際分工,另一部分人自給自足時,將會帶來一個結果:

一方採取單邊貿易保護,而一方採取單邊貿易自由。

這樣的現實,會引起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促使他們通過關稅政策來爭奪貿易利益。

當國家用自身的強制力來影響貿易時,政府會產生動機——去強加一個關稅,如果兩個國家進行納什關稅對策(即在根據對方的關稅制定自己的關稅),就會發生貿易戰,最後的結果,把貿易利益全部耗盡

我們的研究結果,可以解釋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轉型期間,產生的種種「不發達現象」。當一個經濟體,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高水平的國際貿易發展時,由於國際貿易利益的不平等分配,會帶來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的實際收入差別的擴大。

自由貿易,不能通過市場機制自然的取得」

我們的研究表明,當對方的關稅率條件不變時,我方強加一個關稅,可以使本國民眾的福利得到改進,因此政府之間願意使用納什關稅對策,而不願意實施自由貿易政策。

然而,一旦有一方採用關稅對策,博弈論表明,兩個政府都會互相給對方強加一個很高的關稅,也就是說,政府為了爭奪貿易的好處,而打起了貿易戰,最終的結果是「雙輸」,會使貿易的好處耗盡。

當政府被迫面對這種「雙輸」風險時,就會被迫轉向貿易談判,而不是繼續貿易戰。而關稅談判的結果,讓雙方走向自由貿易。

這個結果,為一個重要的結論提供了理論基礎——自由貿易不能通過市場機制自然而然的取得,只能通過談判取得。

在這方面,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理解是錯誤的,在過去,經濟學家的幻想是,只要和一個貿易保護的不發達國家進行自由貿易,就會慢慢讓對方也變得尊重自由貿易。

▲大衛李嘉圖:國際貿易理論的先驅

然而,博弈論證明,只有通過貿易戰,才能讓破壞規則者回到談判桌上,為了避免利益受損,從而被迫選擇自由貿易。

我們的研究證明,為了實現貿易的自由化,充分利用貿易的好處,建立在貿易戰壓力下的貿易談判是必需的。

貿易戰可能出現的三種結果」

通過對國際貿易分工的研究,我們發現了兩個傾向:

1.在兩個國家之間,更深入的加入國際貿易分工的一方,更希望保持零關稅。

2.採用二元經濟的一方,則希望更多的提高關稅。

國際貿易的發展歷史,就是參與貿易的國家,由自給自足到部分分工,再到完全分工的過程。

當某個不發達國家,還處於部分分工這個轉型階段,就很容易產生單邊貿易保護,和發達國家的單邊貿易自由化共存。而到了完全分工階段,均衡的貿易政策是由貿易談判導致的貿易自由化。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有兩種方法獲得貿易好處,第一種方法是擴大對外開放,從部分國際分工跳到完全國際分工,此時雙方都有動機進行貿易談判,談判的結果是貿易自由化,雙方都從貿易中得到好處,取得「雙贏」。

第二種方法是通過進口關稅,包括各種隱性的補貼和產業政策等,「損人利己」,以犧牲它國利益為代價獲取好處。

第一種方法,是雙方分享一個擴大的餡餅,把餅越做越大。

第二種方法,是雙方分享一個縮小的餡餅,而且餅可能越來越小。

如果發展中國家採取了第二種做法,長期來說,會讓單方面開放市場的發達國家覺得吃虧,迫使發達國家以貿易戰作為威脅,從而發起貿易談判。這是國際貿易走向自由市場的必需過程。

而發展中國家面對這種談判時,採取的不同應對策略,也將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

第一種結果,進行雙方互利的談判,最終走向貿易自由化,餅越做越大,是「雙贏」的結果。

第二種結果,採取對抗,則雙方走向貿易保護,餅越做越小,帶來「雙輸」的結果。

而最壞的結果,甚至可能是……退回到自給自足的時代。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互聯雜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1016/118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