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工作職業 > 正文

人為什麼要熱愛工作?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深度好文)

作者: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請你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工作對於你而言,意味着什麼?是賺錢的工具?還是獲得自己想要生活的手段?

很多人認為工作的意義無非是賺錢而已。

他們把工作視為人生中的「必要之惡」,將工作和生活對立起來,認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抱着「拿多少錢干多少事」的態度,不是自己的工作絕不多干,加班的事情能避免就避免。

六點鐘下班,他們五點五十就開始收拾東西。

而與之相反,有那麼一小撮人,他們身上有很多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辦公室里最後一個走的總是他;

●常常喜歡去參加其他部門的營銷會議,總喜歡「沒事找事」;

●周末的時候也不肯老老實實歇着,看到什麼值得學習的文章就會甩到工作群里......

我一直好奇他們那麼拼命工作的源動力來自哪裏?他們和我們到底有什麼區別?

在《干法》中,稻盛和夫將人分為三種類型:

不燃型: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人;

可燃型:點火就着的人;

自燃型:沒人點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人。

而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在同齡人中升職漲薪最快、成長進步最多的往往是第三種人——自燃型的人。

他們有極強的自主驅動力,長期處於學習區,他們不認為工作是一種任務。

相反的是,他們認為工作很有意思,他們從來不會等別人吩咐了才去干,而是在被人吩咐之前就自發去干。

●當你在假裝沒看到工作群里的消息的時候,自燃型的人精力充沛到半夜都在群里積極出謀劃策;

●當你在極力推脫那些不屬於自己份內的工作時,自燃型的人總愛多管閒事對其他人的工作「指手畫腳」;

●當你擺手搖頭說自己「我不會」的時候,自燃型的人"傻"到攬活上身,一口一句「我來試試吧」......

他們不一定比別人更聰明、更擅長工作,但他們身上往往散發著一種對工作的熱情。

這種熱情就像是《星際大戰》中能夠讓人獲得宇宙中巨大力量的「無限原石」一般,給他們的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我身邊就有這麼一個自燃型的人,她是大四的實習生,也是同事口中的「小才女」,為什麼會這麼稱呼她呢?

因為她不僅會設計、手繪、剪音頻、還會寫文案、排版、做運營、攝影......

然而她並不是一開始樣樣都會的,因為我們公司的實習生不多,所以部門裏的其他人都會私下裏把自己的工作「甩」給她來做。

如果遇到不會做的,她不會說:「啊,這個我不會......」而是欣然接受說:「好呀,我沒做過,不過可以試一下」。

她的qq簽名是「請盡情壓榨我,讓我成為一個有利用價值的人吧!」而她也的確讓人覺得「物超所值」——

拿着實習生的薪資,做着好幾個人的工作。

所以雖然實習不到一年,但她的成長速度極快,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她很滿足很快樂。

這種狀態讓我這個老員工也感到強烈的危機感,我開始懷疑,以前把賺錢當作工作的唯一目的觀念是不是錯誤的?

如果工作的意義不是賺錢,那麼我們努力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究竟什麼才是正確的工作觀呢?

對於這個問題,稻盛和夫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熱愛你的工作,像談戀愛一樣迷戀你的工作。

 

 

01

熱愛工作是一種投資

一個人每周至少要工作40個小時,而平均每個人的工作年限是35年,也就是說除了睡覺以外,佔據你最多時間的是——工作。

在每天8個小時的時間裏,怎麼度過取決於你,你是要渾渾噩噩度過一天中時間精力最充足的時間,還是集中精力解決一個個拋過來的難題磨練自己的技能,選擇權在於你。

記得之前和某公眾號的負責人出來聊天,還沒到就看見他在咖啡館掏出一個筆記本電腦工作,他說自己走到哪裏都會背個雙肩包裝着電腦,方便隨時隨地處理工作上的事情。

他跟我講過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大致意思是:

其實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缺錢,如果工作僅僅是為了賺錢,那太對不起你的時間了。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工作不是一種消費,而是一種投資。

你想,你每天就只有那麼多時間,你用這些時間逛淘寶聊微信,那麼這些時間就是用來被消費的,過了就沒了。

但你用這些時間去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技能,那麼這些時間就是一種投資,給自己的未來增值。

就我剛開始說的那個實習生,每次接到做圖的活的時候,她不是表現得「啊,又要加班了」的樣子,而是「好開心啊,又可以設計自己喜歡的圖了」。

她並不認為這是一種付出,相反,她認為這是一種得到,每天得以磨練自己的審美,不斷修改圖片直到自己滿意,而自己也能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成長。

當你開啟投資的模式,工作也會給你更多的「複利」:工作能力的提升、其他同事的認可、成就感的爆棚......

02

熱愛工作能夠提升你的心志

稻盛和夫曾說過:「勞動的意義不僅在於追求業績,更在於完善人的內心。」

這怎麼講呢?他在《干法》中說了一個故事:

他曾在一個電視節目訪談中聽到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師傅的話:樹木里宿着生命。

工作時必須傾聽這生命發出的呼聲——在使用千年樹木的木料時,我們工作的精湛必須經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驗。

這位70多歲的木匠,只有小學畢業,幾十年只從事過這一項工作,雖然期間也有很多次想要辭職不干,但還是克服了種種勞苦,而這樣的過程便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

朋友曾跟我說過一件事,她們公司某個項目出了問題,老闆半夜在群裏面發消息,問該怎麼處理,結果其他同事都裝作沒看見,沒有一個人回復。

最後我的朋友忍不住在群里回復了,立馬接到老闆打來的電話,老闆接納了我朋友提出的建議。

這事之後,凡事有重要的工作或出現嚴重的問題的時候,老闆都會點名問她的意見。

而你會發現,當你不再「逃跑」,而是選擇面對直視問題的時候,你的人格就得到了磨練。

你逐漸從從一個喜歡逃避、厭惡麻煩、隨意任性的人變成一個直接面對問題、有責任感、值得信任的成熟社會人。

而這些,是工作能夠帶給你的,比賺錢更重要的東西。

 

 

03

熱愛工作能夠扭轉局面

只有熱愛工作的人,神跡才會降臨。

這句話類似於吸引力法則,就是如果你一心撲在工作上,不管吃飯也好、睡覺也好,都在想着工作,那麼那個困擾你很久的問題就可能在某個時刻得到啟示。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講了一件自己的親身經歷:

有一段時間,他在工作中遇到了某個棘手的問題,研究如何讓「鎂橄欖石」成型,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方法。

有一天,他一邊想着這個難題,一邊走進實驗室,突然被某個容器絆了一下,差點跌倒,一看腳下,鞋子上沾了松香樹脂。

正當他想要問誰把這玩意兒放在這裏的時候,突然一個念頭一閃而過「就是它!」,將松香樹脂作為粘結劑完美解決了問題!

稻盛和夫認為:「只要熱愛工作,只要抱着純粹的動機、強烈的願望,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就能感動上帝,獲得天鑄。」

他把那一刻稱為「神的啟示」,但實際上,如果不是他全心全意想着工作,那麼即便神跡降臨了他也不會發現。

這種「神跡」無處不在:

●高中的時候為了完成數學作業最後一道答題,彌思苦想,吃飯的時候突然有了解題思路;

●一個廣告文案深夜加班回到家,睡前刷微博看到一個消息,突然想到了一個絕妙的金句;

●一個策劃熬了幾個通宵為了出一個方案,但都覺得不滿意,結果聊天的時候因為朋友說的一句話,於是得到了啟發......

你看,古往今來,被蘋果砸過頭的人應該不少,但被蘋果砸到就能想出萬有引力的人只有牛頓一個。

只有你全神貫注在工作上面,才會從生活中得到啟發。

對於從來不想着工作的人來說,即便有「蘋果落下」,也依然無法領悟「神跡」。

04

熱愛工作就能獲得幸福

稻盛和夫說過:「想要擁有一個充實的人生,你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乾的工作』,另一種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

有人會說,這句話是不是太神了一點?但如果你真正去實踐它,你會發現這個道理再容易理解不過了。

張佳瑋曾提到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一個例子:

一對廚子,飯館打烊後,在後廚自己給自己炒了盤菜,找點小酒,很愜意地飲食一番。

他們還活着,就是因為一天還有那麼一兩個時辰。

古往今來,人們的幸福很簡單。

對於普通人來說,找一份喜歡的工作,下班後回到家,打開電視,把西瓜切半,用勺挖下最中間的一口,就是幸福。

那既然如此,天天待在家裏吹空調吃西瓜不會更幸福嗎?

我用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每天吃吃喝喝的生活,在第一個星期的時候或許會覺得享受。

但如果把這樣的生活持續一個月、甚至半年,你會發現,你根本感覺不到快樂了。

以前我感到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周五晚上,剛剛結束了一周的工作,晚上還可以去影院看一部最新上映的電影。

但辭職以後,我發現,周五失去了它的意義,每一天對於我而言都是一樣的,我不再感到期待和興奮。

因為幸福是一種對比,或者說是一種感受的落差。

你感到溫暖的時候,是因為外面下着雪;你覺得清爽的時候,因為剛剛大汗淋漓運動過;你覺得幸福的時候,是周五結束了一周的工作可以好好放鬆休息的時候。

不可否認的是,工作能夠給人帶來意義感。正如稻盛和夫所說,「拼命工作的背後隱藏這快樂和歡喜,正像慢慢長夜結束後,曙光就會到來一樣。「

05

結語

朋友去日本旅行的時候跟我說過一個故事:

他們進到一家店裏的時候,發現門外有一個老爺爺專門負責在客人出門的時候把客人脫下的鞋提過來。

門外的鞋很多,但是這位老爺爺在客人出門之前,就能在很短的時間辨識出哪雙是誰的。

即便是一份「提鞋」的工作,只要你認真努力去做,也能獲得人們的尊敬。

養成對工作的儀式感,不管什麼工作,想要盡辦法把它做好,做到極致,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認可,也能獲得一個充實充滿意義的人生。

你想要每天過得有意義嗎?可以,熱愛你的工作。

你想要成功嗎?可以,熱愛你的工作。

你想要獲得幸福嗎?可以,熱愛你的工作。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孤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1008/118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