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黃帝內經養生:五臟應四時!

生命必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Wikimedia Commons)

循天時之變,一年四季,自然規律表現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規律。從中醫學傳統的理論來看,季節不同,對人體各方面的影響也明顯不同。四季養生強調人必須遵循天時變化,調養精神、飲食與起居,來適應四時的變化,達到保養精神和元氣、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長壽的目的。

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維基百科)

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具體說就是「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五臟各有對應的季節,肝對應春天,心對應夏天,肺對應秋天,腎對應冬天。所以,根據季節的不同,每一個臟器的養生調理側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

四時四季養生

人來源於自然。人類的活動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做到順天應時,天人合一。如此則氣血運行暢達,健康長壽自然而來。人和樹木是一樣的。

秋天的時候,分佈在樹枝上的營養開始向根部收了。秋末,枝葉相對處於營養不足的狀態,樹葉就會逐漸變黃、掉落。

冬天,樹枝上的營養藏於樹根,樹木完全停止生長,處於休眠狀態。

到了春天,營養又從根部開始向樹枝走。但因裏邊的營養向外發,外邊還沒有準備好條件,就會長出一個芽。

夏天,所有的營養都到外面來了,所以枝繁葉茂。而秋分一起,營養成分又開始從外面向裏面收了,樹葉又開始變黃脫落。

總之,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構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麼一個自然規律。我們人除了整個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壯年、老年四個階段與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裏受四季影響也十分明顯。

春生:春暖花開(pixabay)

一年四季養生之【春生】

春生,早睡早起精神好,春應肝而養生。《黃帝內經》說:「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既然肝臟對應的是春天,春天養生自然應該以養肝為主。春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是陽氣初生且逐漸轉旺的時節。在五行上春季屬於「木」,此季多風。春季人體陽氣漸趨於表,皮膚舒展,人體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負擔加重,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種鎮定催眠的作用,從而使人倦懶嗜睡,這就是民間說的「春困」。但是睡覺不利於陽氣升發,因此,應當控制睡眠時間,早睡早起,到戶外活動鍛煉,使春困消除。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舒暢,胸懷開朗,要喜愛大自然,使自己的情志與春季萬物生發之氣相和諧,這樣人體的肝氣就會調和暢達,使周身氣血和暢、五臟和平。

春天,人體的氣血從裏向外走,內里氣血相對不足。所以春天人容易睏倦,常常睡到半夜就醒。這是因為肝陰不足。把人的氣血從裏向外調動的主要臟器是肝,所以中醫認為春氣與肝氣相通。春天養生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早睡有助於陽氣閉藏,經常到外面去走一走,接觸一下大自然那種萬物生發的感覺,與自然界構成一種和諧狀態。

春天是一個生發的季節。中醫說,五臟里肝有抒發的作用,它可以讓你的氣血往外走。肝喜調達而惡抑鬱,所以春天一定不要鬱悶,一鬱悶肝氣就要受到影響。春天由於氣血向外走,肝血不足,應注意養肝,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病食物,如筍。筍性寒、滑利耗氣。人有痼疾,其氣多虛,食筍後更虛,易引發咳嗽、哮喘、咯血等病復發。可多食些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補肺;淡菜,滋腎養肝;銀耳,潤肺生津、養陰柔肝;燕麥,益肝和脾,能補虛損、止虛汗、降血脂。還可喝一些菊花桑椹茶,此茶有疏風清熱、平肝柔肝、養血益腎潤肺作用。

夏長:夏季萬物繁茂秀美(pixabay)

一年四季養生之【夏長】

夏長,晚睡早起多運動,夏應心而養長。《黃帝內經》說:「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既然心對應的是夏天,夏天養生自然應該以養心為主。夏季萬物繁茂秀美,陽氣旺盛,是生育萬物、長養萬物的季節。在五行上夏季屬「火」,因此,氣候炎熱,陽氣旺盛,人體消耗增大。人們往往精神不振,注意力難以集中。年老體弱者更覺得無精打采,懶散貪睡。所以夏季要注意夜晚入睡,早早起床,避開午間的炎熱,還可選擇用午睡來愛惜自己,使身體得到緩衝。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發怒,以使人體氣機通暢。可適當做一些戶外運動,同時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曬,以防大汗淋漓而中暑。

夏天,人的氣血都到外面來了,裏面的陽氣不足,容易出現胸悶、氣短、汗多等症狀。這是因為夏氣和心氣相通。夏天人容易煩躁發脾氣,本來氣血都到外面了,再一發脾氣血壓就上來了。所以一定要記住夏天忌怒。中醫講夏天應注意「晚臥早起,無厭於日」,這裏的「晚」也不是無限度。以什麼為限度呢?就是要跟着太陽走。夏天應該讓身體經常出汗才有助於陽氣向外生發。現在,很多人夏天唯恐空調開得不大,在單位開、家裏開、汽車裏還開,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不利於氣血向外走,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

夏季宜養心氣。這時由於氣溫高,身體出汗多,心臟病患者本來就心氣虛,出汗多則心氣更虛。這時喝一點「參脈飲」有助於心氣的滋養。「參脈飲」裏面就三樣藥:黨參、麥冬、五味子。黨參是補氣的,麥冬是清肺熱的,五味子是收斂心氣的,讓你的汗別出那麼多。夏天喝一點「參麥飲」可以改善胸悶、氣短、汗多的症狀。老弱者鍛煉強度不可過大,且時間應選擇在早晨,以微出汗為度。

從夏應養心的角度說,最好運用氣功調整呼吸,使心神安定,以利消除煩躁感。飲食上要以清淡為主,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雜糧,少食油膩和甜食,忌食動物心臟。因為出汗多,鹽分損失也較多,要注意補充鹽分。中醫認為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年老體弱者應多吃消暑益氣、生津、易消化的食物,慎食生冷。因為夏季外熱則內寒,外實則內虛,過食生冷就容易鬧肚子。

當然,老弱者在盛夏飲食也不能過於清淡。出汗多除了水和鹽的流失外,還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和鈣、鋅也會隨汗排出。所以,老弱者夏季應適當吃些紫菜湯,不僅能消暑熱、補身體,對動脈硬化、高血壓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蓮子粥,有滋陰養神、清熱解暑之功效,還能治療躁熱失眠;用茯苓、糯米製成的陽春白雪糕是腸胃虛弱之人最好的補品;綠豆粥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

秋收:萬物收穫的季節(pixabay)

一年四季之養生之【秋收】

秋收,早睡早起斂神氣,秋應肺而養收。《黃帝內經》說:「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既然肺對應的是秋天,秋天養生自然應該以養肺為主。秋季,西風颯颯,燥氣當令,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是陽氣漸退,陰氣漸長,萬物收穫的季節。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早睡順應陽氣之收,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過。長時間睡眠後期,腦血管中血流速度越來越慢,容易形成血栓,適當早起可以預防腦血栓之類的疾病。心情要保持安寧,收斂神氣,而不是神思外馳。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季的氣候特點,才能保持肺氣的清肅,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秋天,樹葉一落的時候人的氣血從外面向裏面收。肺氣有宣發和速降的作用,它可以使氣血順利地從外面向裏面走,所以肺氣與秋氣相通。秋天要早臥早起。這是因為白天人的陽氣在外,晚上陽氣歸於內,早臥早起符合氣血逐漸向里貯藏的狀態。秋天要注意保護肺,不宜過於悲傷,過悲傷肺。

《黃帝內經》在談到秋季養生時明確指出要「養陰」。中醫所說的「陰」是指人體的津液、血液、陰精等,這些都是營養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但因秋季人的氣血開始由外向里收,外邊氣血相對不足,就容易發生「秋燥」。主要表現為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大便乾結,皮膚乾燥甚至皺裂等。秋燥可損傷人體陰液,造成津液不足。因此秋天須注意養陰。

可以多吃一些能防躁護陰的食品,如芝麻蜂蜜、乳品、甘蔗、梨等;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薑、蔥等。因為辛辣太過易損傷人體陰津。秋天要避免過度運動,因為劇烈運動會造成大汗淋漓,致津氣耗散。此外,亦不要過勞。因為秋季的人精氣內收,勞累過度也會損傷精氣。

冬藏:萬物蟄藏的時令(pixabay)

一年四季養生之【冬藏】

冬藏,早睡晚起保陽氣,冬應腎而養藏。《黃帝內經》說:「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既然腎臟對應的是冬天,冬天養生自然應該以養腎為主。冬日北風凜冽,天寒地凍,草木凋零,昆蟲蟄藏,生機潛伏,陽氣內藏,是萬物蟄藏的時令。人體陽氣自然也潛藏於內,陰精充盛,正是人體養藏的最好時機。所以冬季要順應冬季晝短夜長的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於陽氣潛藏,陰精積蓄。待日出而作,以避寒就暖,使人體陰平陽秘。在一年四季當中,冬季就相當於一天中的夜晚,應該多休息一些。

結語

總之,人體必須順應自然四季變化的規律,保持機體與自然的平衡,才能有利於身體的各種生理需要,進而減少疾病的發生,順利安康地度過一年四季。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黃帝內經一聊就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201/106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