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房地產時代結束 匯市時代到來

作者:

6月7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新的降費措施,針對建築、能源、銀行和保險等幾個領域推出4項降費措施,預計每年可再減輕企業負擔2830億元,合計全年為企業減負超過1萬億元,其中降費佔到了60%以上。

當下實體經濟舉步維艱,為企業減負的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問題是,本次會議的降費減稅力度依舊不是千呼萬喚的全面減稅,而只是個別行業的局部調減。一般人可能漠不關心泛泛看過,但民營企業家眼中看到的是什麼呢?嗯,從獲得減費實惠的行業來看,基建、能源、銀行、保險……雖不敢說是清一色,但基本是壟斷國企,和民營企業關係真心不大。

關於這方面不多說,來看另一方面——減稅&降費?

先看一組財政部網站數據。2016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955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7841億元,財政赤字2.83萬億元,比去年兩會通過的2.18萬億元的預算赤字足足超出了6500億元!

而今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7年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財政赤字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這意味着,財政赤字將繼續保持在3%的國際警戒線水平。

看完後作何感想?雖然經濟增速在逐年放緩,但財政收入卻並未隨之下降,反而連年高速增長。然而即便如此,水漲船高的赤字清晰表明,政府財政始終處於入不敷出狀態!特色國情下,不到萬不得已,體制內群體的主意暫時是不能打的,那麼財政支出也就很難有真正下降的空間,而只會隨着體制愈加臃腫繼續穩步上漲。羊毛出在羊身上,從這個角度講,實行大規模減稅的基礎其實並不存在!

當普遍減稅根本不具備條件,最多只能是小幅度的結構性調整時,降費也就成為了開會時不得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兒。順道說下什麼叫結構性減稅,此消彼長而已,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按下葫蘆起來瓢。在這種減稅力度、營商環境下,『金鳳凰』到底會不會飛來呢?

別忘了,大洋彼岸那個地產商人出身的總統,為了引動資本流向他那邊,在減稅上那可是下足了血本的哦。是不是很討厭?大家攜起手來那啥多好,你非要減什麼稅?當今世界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比拼的除了市場消費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投資環境對投資人的吸引力!

主將親自披掛上陣

病根還在於5月24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3下調為A1。正是緣於這一次評級下調,讓決策者感受到了中國經濟被唱空的巨大壓力,而穆迪評級背後直接關乎的可是投資者的信心,尤其是FDI。

而這一事件從側面折射出了什麼問題?嗯,穆迪的國際影響力,或許並不像某些媒體口中那麼完全不值一哂,甚至可有可無。難道不是嗎?我們看到就在下調評級第二天,中資大行以整齊劃一的行動節奏,對境外的人民幣做空機構展開了集體圍剿,就在6月份美元幾乎鐵定加息前夕,人民幣匯率開始一路走高。二者有沒有因果?

穆迪公司之所以降低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因為他們的經濟分析師認為,中國實體經濟債務規模將快速增長、相關改革措施難見成效、政府將繼續通過刺激政策維持經濟增速。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完全是不負責任的潑髒水嗎?還是有一點子道理在裏面?哼,管它說啥呢,很多國人不假思索就兩個字——抵制。

好了,話題打住。下面來看股市。

蒸發貨幣的A股市場

6月12日,資深股民有沒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嗯,2015年6月15日千股跌停!大風起於青萍之末,6月12日高位橫盤後其實已經開始出現小幅下跌。回想當時的市場上下,有幾人感受到了恐懼?所有人都充滿了貪婪,都對政策的強橫力量充滿了信心,國家不會坐視股市下跌的,這一點像極了當前的房市。但後來呢?兩年了哇,筆者最後的一筆試驗費沒撤出來,到現在還站在半山腰當哨兵呢。

來看當下。周一早盤滬深兩市雙雙低開,成交低迷。截至收盤,滬指收跌0.59%,報3139.88點,成交額1702億;深成指收報10119.99點,跌0.56%,成交額2171億;創業板持續低迷,收報1775.55點,跌1.15%,成交額518億。兩年了,隨着一天又一天過去,不管中間怎麼折騰起伏,翻來覆去始終沒有出手解套的機會。

專家不是一直在說經濟已經觸底反彈了嗎?而且有人喊出了4000點才是底的口號,說來說去到底有沒有一句真話?國家一直想的是怎麼拯救實體經濟保證稅源,而首當其衝就是企業融資。銀行貸不到款,發債利率太高,只能眼巴巴瞅着股市,而股市3000點不死不活的樣子,投資者誰敢拿真金白銀進去打水漂?國家到底還有沒有拯救股市的高招?

5月27日,證監會發佈了修訂後的《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為不給相關群體鑽空子的時間從即日施行,兩市交易所隨後出台了完善減持制度的專門規則。這個消息甫一發佈,立即被各路專家異口同聲解讀為重大利好。筆者看完,搖頭苦笑了一聲。利好是有那麼一點,但請專家們捫心自問,有那麼『重大』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權宜之策而已,完全不值得捧腳。

吳敬璉先生口中的A股賭場已經疾入膏肓,小打小鬧式的外科手術根本不足以支撐起股民的信心。問題是即便是賭場,規矩對每個人也都是公平的,運氣之下願賭服輸嘛。而諷刺的是,A股市場丟掉的恰恰是「公平」二字。

舉個最簡單的小栗子。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股民的持股成本相差多少?你可以問問那些央企、國企的上市公司原始股東,說是象徵性成本並不為過吧?而二級市場韭菜們手中的籌碼是怎麼得來的?那是貨真價實高價買來的好不好?這種畸形的差距放眼全球絕無僅有。而這是不是就註定了原始股東在任何時候出手,都能穩賺暴利?證監會縱然限得了一時,今天不讓他減持,那以後呢?減持是遲早的事兒,誰能阻止得了?更不要提那些五花八門的即時套現手段了。釜底抽薪才是監管層最應該去做的事情,而不是揚湯止沸敷衍民意。

經濟難有起色,僅靠股市維穩帶來的短期效應,長久來看一點用都沒有。如此,這樣的股市也就沒有辦法帶給投資者長久穩定的賺錢效應,畢竟我們大多數人要賺錢只能靠經濟向好支撐下的牛市。最起碼,持有你公司的股票可以,分點紅唄?

A股市場真的不適合大多數人。不要戀戀不捨了,那只是大佬們的漂亮情人,和韭菜們無關。

大頂鑄就的房地產業

股市這個資產配置方式PASS掉了,來看看群眾基礎更加深厚的房市,這個一直以來幾乎承載了多數人財富保值、增值夢想的神奇泡泡。

2017年後,國人驀然發現,房子居然可以是用來住的,而自從搞懂了這一點以後,炒房熱情變本加厲,上面出台所謂的調控政策也一發而不可收,那些個諸如限貸、限購、限售之類的話題都已經被談論得濫俗了,來看看市場上還有沒有翻新的花樣?

從6月份開始,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上調首套房貸利率的大潮,這股風從一線城市颳起到二三線愈演愈烈,從四大國行到各地各級銀行紛紛上調首套房貸利率至基準利率,部分熱點城市幾乎全部取消房貸利率折扣,個別銀行開始實行1.1、1.2倍利率,更有銀行乾脆宣佈停貸。

資本市場緊張,各行各業都缺錢,導致資金使用成本越來越高,再加上銀行系統半年MPA考核……這些都是原因,也都可以成為作為企業的銀行提高利率、甚至是停止住房貸款發放的理由。但是,社會應當思考的是,房子不應只是財富升值的載體,它的基礎屬性還是居住,對於志在某個城市發展的年輕人來說,你直接掐斷了他的首套房貸款,那和直接趕他走有區別嗎?當一批又一批足夠優秀的年輕人,紛紛因為無法安家而出走,甚至出國,那究竟意味着什麼?一念及此,想起了姜白石《揚州慢》中的一句詞,「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黍離之悲哇。

綜觀2017年以來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無論是政策力度還是波及範圍都越來越大。一二線城市之外,部分熱點三線城市和環一線的四線城市也風聲鶴唳。隨着金融去槓桿帶來的資金成本直線上升,房價出現調整的可能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大。來看看影響房價的另一個因素——

租房市場。當前的基本面是,房屋租金在步步下滑,原因何在?絕口不提降低土地價格,只是一味凍結市場流動性,再加上銀行因為自身資金面緊張,對房貸開始意興闌珊愛理不理。一系列組合拳導致的後果就是,想買房的買不到,想賣房的賣不出。不想割肉,又賣不出去咋辦?

只能是出租,而這必然加大租房市場供應量。經濟不景氣,本來租房客就越來越少,市場上突然間又冒出這麼多房子,房租自然會應聲下跌。反過來,房租下滑又會讓越來越多的潛在買房人選擇臨時租房持幣觀望,這又對房價構成額外的壓力。重重壓力下,房價大頂其實已經慢慢鑄就,隨着重力勢能越來越大,瞬間墜落的風險也越來越大,高位接盤者把房子砸在手裏的可能性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這一點像極了兩年前今天的股市。

但房市畢竟又不完全等同於股市,它所承載的財富級別也遠遠高於後者,一旦投資者信心到達頂點出現反轉,上演不計成本的拋盤,多少人多少年積累的財富……

股市,房市都只是工具,用到時信手拈來,價值榨取殆盡後也隨時可以捨棄,尋找新的財富承載工具。但下面談到的匯市,那就不是工具或手段的問題,而是根本了。

匯市才是根本

中國人民銀行6月9日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外匯儲備規模為30536億美元,較4月末小幅上升240億美元,增幅為0.8%。這是自2月份逆市回調,重回3萬億美元區間以來外匯儲備連續第四個月環比上漲。原因?

專家眼中首先歸功於中國經濟發展平穩,而歐美經濟體的增長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致使境內資金流出趨緩,而境外資金流入增加。呵呵,看看就好。

首先當然是貿易順差。根據海關總署6月8日公佈的數據,5月份出口1910.3億美元,進口1502.2億美元,貿易順差408.1億美元。

深層次原因是受特朗普政府當前階段有意弱化美元的政策影響,美元自年初以來的升值趨勢被打斷,出現了大幅度的回調。非美元貨幣出現升值,帶來央行儲備中非美貨幣跟着升值,從而間接提高了外儲總量。

最後一點最重要,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央行資本管制。通過封堵資金外流的通道,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出變得越來越困難。此外美元指數走低,人民幣的貶值預期隨之降低,也減緩了資本外流的壓力。寫到這裏,來看看和外儲密切相關的匯率。

在美元指數從103點上方回調到5月31日97.36點,在中資大行5月25日開始大規模圍剿境外人民幣做空機構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也僅僅是略微升值,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壓力依然巨大。而且這還是在特朗普政府的減稅方案尚未獲得國會通過時,一旦通過,資本外流勢必將重新洶湧不可阻擋。對於這一點,民眾看得見的一面是官媒不遺餘力的安撫,看不見的一面是相關部門緊鑼密鼓的未雨綢繆。但無論如何小心翼翼,蛛絲馬跡始終是藏不住的。

5月19日,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和一行三會共六個部門聯合制定了《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什麼叫做非居民金融賬戶?專指在境內銀行開立外匯賬戶,在境外合法註冊成立的機構。國家出台這個辦法的目的何在?官方解釋是通過調查非居民個人和企業開立的賬戶,掌握其涉稅的信息,與其他國家進行情報交換,以掌握中國應納稅居民在海外的資產狀況。

除此之外呢?當然是進一步加強資本管制,阻止資本外流。為什麼這麼說?非居民在國內國外都開設金融賬戶,這種身份本身就意味着,這個群體向境外轉移資金非常便利,明白了吧。但是話說回來,凡事都有兩面性,負面影響是什麼不言自明,會迫使境外機構和個人考慮徹底離開中國。

無獨有偶,再來看另一則相關新聞。

新聞背景——當前,銀行卡已經成為個人出境使用最主要的支付工具。據統計,2016年境內個人持銀行卡境外交易總計超過1200億美元。

6月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金融機構報送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的通知》,通知規定自2017年9月1日起,境內發卡金融機構向外匯局報送境內銀行卡在境外發生的全部提現和單筆等值1000元人民幣(不含)以上的消費交易信息。

甫一看到這則新聞,筆者立馬想到了2016年12月30日央行公佈的《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這個自2017年7月1日起實施的辦法,將大額現金交易報告標準由20萬元調至5萬元,以人民幣計價的大額跨境交易報告標準為20萬元。央行同時規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個人購匯申報需要細化到用途和時間。很多人不是喟嘆購匯越來越難嗎?冤有頭債有主,根源就在這裏。

回到正題。擦擦眼睛並沒有看錯,額度就是1000元人民幣!說得可憐點,外管局連居民在境外消費1000元都盯上了!拋開一切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後力保外匯儲備的真實意圖還看不明白嗎?從另一個角度講,國家外匯儲備的壓力隨着數字的節節攀升而減小了嗎?不,是在加大。

有境外消費經歷的朋友都知道,居民在境外刷卡消費,刷的雖然是外幣,但在國內卻是用人民幣來償還的。換句話說,你的境外消費過程,本身消耗的是國家的外匯儲備,而你手中的人民幣,呵呵,央行自己有發行權,會稀罕嗎?

但同樣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個人境外消費減少了,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份額自然就會下降了是不?而這不是和『人民幣國際化』相衝突嗎?嗯,能夠自然而然想到這一點的,說明已經具備了一定思考能力了。筆者要說的是,凡事都要有所取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時,哪頭更重要呢?

外匯儲備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毋需多言,那些天天嚷嚷去美元化的人要麼假忽悠要麼真無知。外儲,除了可以在國際市場採購我們亟需的糧食、工業原材料等等之外,關鍵是它提供了央行發行人民幣的基礎貨幣之錨。根據央行數據,4月底我國基礎貨幣餘額為29.95萬億元,而同期國家外匯儲備餘額3.03萬億美元,按照4月30日1:6.89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折算後,外儲儲備佔到了央行基礎貨幣發行量的70%。是不是很重要,是不是不可或缺?

而這,就是股市和樓市都僅僅是工具,而匯市卻是須臾不可或缺的根本原因。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講,個人手中的外匯儲備,也永遠是固化財富的根本手段,現金、股票、房子……一切都可能縮水,但外匯卻基本可以做到巋然不動,履險如夷。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作者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7/0618/947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