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深愛梅蘭芳的四大美女

作者:

梅蘭芳是著名演員,也是民國四大美男之一。喜歡他的四位女子也都算得上國色天香,且都對他用情很深。

中國京劇名伶梅蘭芳(圖源:VCG)

髮妻王明華

梅蘭芳17歲這年,經歷了幾件事情,對他的人生或特別重要,或有特殊意義,或影響久遠。一是他倒倉了;二是他迷上了養鴿子;三是結婚了。

梅蘭芳娶的這位妻子叫王明華,與他可謂門當戶對,她出生於一個京劇家庭,父親王順福工花旦,胞兄王毓樓,是著名的武生。王明華處事幹練,能吃苦,會持家,而且通情達理。她剛嫁過來時,梅家還不富裕,她毫無嫌貧之意,而是盡心盡力操持家務。她的手也很巧,梅蘭芳有件過冬的羊皮袍,因為穿得時間太久了,皮板子已經很破,但經她的巧手縫綴,就又可以讓梅蘭芳多穿一個冬天。每每看到妻子於天寒地凍的雪夜坐在被窩裏就着昏暗的光線一針一線地縫補時,梅蘭芳的心中就充滿愧疚和感激。

隨着梅蘭芳漸漸走紅收入日增,又見王明華如此能幹,梅雨田便放心地將家裏銀錢往來、日常用度的賬目交由王明華。在她的細心安排下,梅家雖未大富大貴,但也安逸。

王明華與梅蘭芳十分恩愛,結婚的第二年就生了個兒子,取名大永;隔了一年又生了個女兒,喚作五十,兒子、女兒都很乖巧。那時梅蘭芳每當散戲回家,總是與媳婦說起演出的情況,一邊與兒女嬉戲,沉醉在天倫之樂中。

王明華不僅在生活上妥帖照料梅蘭芳,甚至於在他的事業上也能給他很多有益的建議。比如《嫦娥奔月》中嫦娥的服裝,老戲是把短裙系在襖子裏邊,在王明華的建議下,創作人員參照古代美女圖,改為淡紅軟綢對胸襖外系一白軟綢長裙,腰間圍着絲絛編成的各種花圍,中間系一條打着如意結的絲帶,兩旁垂着些玉佩。這種設計後來成為程式化服飾。嫦娥頭面的式樣王明華也功不可沒。頭面的式樣梅蘭芳他們最初也取樣於仕女畫,可是畫中人物只有正面、側面,很少見到有背面的,結果當梅蘭芳轉過身去的時候,後面的式樣很不理想。這一難題最終是被王明華解決的,她的設計是把頭髮披散在後面,分成兩條,每一條在靠近頸子的部位加上一個絲絨做的「頭把」,在頭把下面用假髮打兩個如意結。

不僅如此,王明華對於梳頭也很能幹。梅蘭芳初期演古裝戲時,出門往戲館去,隨身總是帶着一個木盒子。那裏面裝的是王明華在家為他梳好的假頭髮,因為那種梳法連專門梳頭的師傅都梳不上來。梅蘭芳上台前只需把假頭髮往自己頭上一套,一個精美的古代美人的形象便立刻出現了。

時間一長,便有不明真相的人誤以為王明華是親到後台為梅蘭芳梳頭的。傳來傳去,假的傳成了真的。

王明華很可能就是聽到了這個傳言才決心真的到後台去幫丈夫梳頭的。在當時的行規里,後台仿佛是一個神聖之地,是不容女人涉足的。王明華敢於將多年陳規一舉打破,當然需要極大的勇氣,也可略窺她的性格。王明華之所以如此,固是梅蘭芳演古裝戲的需要,事先做好帶去畢竟不如現場做;同時也是因想要為丈夫排除干擾。

一個演員走紅之後,便如同亮起了夏夜之燈,免不了會招來各種蟲蛾在身邊亂撲橫飛。演員受騷擾而影響事業,受誘惑而步入歧途的不乏其例。王明華一方面聽見梅蘭芳祖母對他這方面的教誨,一方面也是自己擔心,於是毅然將為梅蘭芳演出前的梳頭、化妝等活攬了過來,因此得以常伴梅蘭芳身邊。夫人出馬,梅蘭芳身邊頓時清靜了許多。

梅蘭芳第一次到日本訪問演出,王明華也是跟着去的。所以那次的成功,也有她的一份功勞。為了長伴在梅蘭芳身邊,王明華在與梅蘭芳生了一雙兒女之後,一時考慮不周,貿然做了絕育手術,卻不料過後大永和五十兩個孩子卻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太差而相繼夭折了。從此,梅蘭芳每晚散戲回家,再也聽不見兩個孩子歡快的笑聲,心中的傷痛是難以言表的,但他看到妻子因懷念兒女形容憔悴不思飲食,整日裏臥床嘆息萎靡不振,他又不得不強打精神,掩蓋起自己的悲傷,反過來安慰妻子。堅強的王明華自知如此頹喪勢必影響丈夫的演藝,便又安慰丈夫:「你忙你的去吧,別擔心我,我沒事的。」

夫妻倆就是這樣互相安慰着支撐着度過了那些悲苦的日子。失去兒女的梅蘭芳雖然傷心也未深責妻子,但他畢竟有肩挑兩房的重任,不容他逍遙太久。

和劉喜奎短暫的愛戀

提及梅蘭芳的感情生活,大多數人都知道他生命中曾經有過三個女人,王明華、福芝芳、孟小冬,很少有人提到另外一個女人,劉喜奎。這是什麼原因?是他倆的戀愛太秘密,還是因為他倆相愛的時間極為短暫?或者兩者皆有吧。

曹禺在1980年的時候,著文這樣說:「如今戲劇界很少有人提到劉喜奎了。」然而在一二十年代,她可是紅透半邊天的名坤伶,是唯一能跟譚鑫培、楊小樓唱對台戲的女演員。她比梅蘭芳小一歲,1895年出生於河北,自小學習河北梆子,後來兼學京劇。在梅蘭芳大量排演時裝新戲時,劉喜奎在天津也參與演出了不少新戲,有《宦海潮》《黑籍冤魂》《新茶花》等。

就目前現存資料,梅蘭芳和劉喜奎初次同台演出,大約是在1915年。當時,袁世凱的外交總長陸徵辦堂會,幾乎邀集了北京的所有名角兒,其中有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以及劉喜奎。四人的戲碼分別是《洪羊洞》《水簾洞》《貴妃醉酒》《花田錯》。此時的譚鑫培年事已高,而梅蘭芳已經嶄露頭角。因此,演出後,譚老闆感嘆道:「我男不如梅蘭芳,女不如劉喜奎。」

的確,這個時候的劉喜奎,已經唱紅了北京城。據說有她演出的包廂,大的100元,小的50元。有的戲院老闆跟她簽演出合同,不容討價還價,直接開出每天包銀兩百的高價。她的個性很獨特,視金錢為糞土,她說:「我一生對於錢,不大注重,我認為錢是個外來之物,是個活的東西。我又不想買房子置地,我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我的興趣是在藝術上多作一點,並且改革一下舊戲班的惡習。」

對錢如此,面對權勢,她則不卑不亢。初入北京,她曾被袁世凱召去唱堂會。袁二公子對她百般糾纏,她嗤之以鼻;袁世凱想讓她陪客打牌,她嚴詞拒絕;袁三公子揚言:「我不結婚,我等着劉喜奎,我要等劉喜奎結了婚我才結婚。」她不加理睬。身處如此複雜的環境中,她堅守着自尊,保持着純潔。她公開自己的處事原則:不給任何大官拜客;不灌唱片;不照戲裝像,也不照便裝像;不做商業廣告。她特立獨行、自尊自強的個性,受到梨園界人士的尊重,更受到梨園前輩老藝人的喜愛。田際雲和票友出身的孫菊仙就是其中之一。

在京劇老生行,有「前三鼎甲」、「後三鼎甲」之稱,孫菊仙(1841-1931)就是後三鼎甲之一。他是天津人,名濂,又名學年,號寶臣,人稱「老鄉親」,因身材頎長,又被稱「孫大個兒」。他出生於1841年,比梅蘭芳、劉喜奎年長半個世紀。45歲時,他被選入宮廷昇平署,時常進宮唱戲,長達16年。在宮中,他不但戲唱得好,也很會說笑話,所以非常受慈禧寵愛,常被賞賜。

民間傳說,光緒皇帝也很欣賞孫菊仙,因為孫菊仙也能反串老旦,所以贊他為「老生、老旦第一人」。每逢孫菊仙入宮唱戲,光緒皇帝總是親自入座樂池,替孫打板伴奏。這樣的「待遇」,恐怕只有孫菊仙享有。庚子年,他的家在八國聯軍的戰火中被焚毀,兩個妻子隨後相繼去世。國破家敗,孫菊仙心灰意冷,攜子孫南下上海,與人合辦「天仙茶園」、「春仙茶園」等。這個時候,他基本脫離了舞台。民國以後,他偶爾重返北京,參加一些義務戲的演出。

田際雲和孫菊仙很為劉喜奎的處境擔心,不約而同地認為應該儘快讓她嫁人,以便擺脫不懷好意的人的糾纏,但他們又不願意看着年紀輕輕又有大好藝術前途的她過早地離開舞台。想來想去,他們想讓她嫁給梨園中人。田際雲想到的人,是崑曲演員韓世昌;孫菊仙想到的人,就是梅蘭芳。相對來說,劉喜奎更傾向梅蘭芳。事實上,他倆的確有過短暫的戀愛經歷。

關於兩人戀愛的時間,據劉喜奎自己回憶,是在她20歲的時候,也就是大約在1915年左右。她說:「我到二十多歲的時候,名氣也大了,問題也就複雜了,首先就遇到梅蘭芳,而且他對我熱愛,我對他也有好感。」這時,梅蘭芳在經過兩次赴滬演出,又創排了幾部時裝新戲後,名聲大振。一個名男旦,一個名坤伶,在外人眼裏,是相當般配的。那麼,他們為什麼又分手了呢?

顯然,這個時候的梅蘭芳是有家室的。他們的分手,有沒有這個原因呢?劉喜奎在事後的回憶錄中說到他倆的分手時,並沒有提及這個原因。事實上,儘管這是劉喜奎的第一次戀愛,戀愛對象又是名旦梅蘭芳,最終卻是她自己提出了分手。之所以如此,她這樣回憶說:「我經過再三地痛苦地考慮,決定犧牲自己的幸福,成全別人。」

當時,她對梅蘭芳說:「在我的一生中,從來沒有愛過一個男人,可是我愛上了你,我想我同你在一起生活,一定是很幸福的。在藝術上,我預料你將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演員,如果社會允許,我也將成為這樣的演員。所以,我預感到我身後邊會有許多惡魔將伸出手來抓我。如果你娶了我,他們必定會遷怒於你,甚至於毀掉你的前程。我以為,拿個人的幸福和藝術相比,生活總是占第二位的。這就是我為什麼決心犧牲自己幸福的原因。我是從石頭縫裏迸出來的一朵花,我經歷過艱險,我還準備迎接更大的風暴,所以我只能把你永遠珍藏在我的心裏。」

梅蘭芳問:「我不娶你,他們就不加害於你了嗎?」

劉喜奎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梅蘭芳沉默了片刻後,說:「我決定尊重您的意志。」

於是,兩人就分了手。對於劉喜奎來說,這成了她一生中最遺憾的事。許多年以後,她回憶起這段經歷,這樣說:「我拒絕了梅先生對我的追求,並不是我不愛梅蘭芳先生,相反,正是因為我十分熱愛梅蘭芳先生的藝術,我知道他將來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員,所以我忍着極大的痛苦拒絕了和他的婚姻。我當時雖然年輕,可是我很理智,我分析了當時的社會,我感到如果他和我結合,可能會毀掉他的前途。」

遺憾歸遺憾,但劉喜奎說她從來不後悔。從那以後,她一直默默地關注着梅蘭芳。當梅蘭芳在抗戰時期蓄鬚明志時,她由衷地佩服;當梅蘭芳享譽世界時,她感到驕傲和自豪。在她隱姓埋名深居簡出近40年後,中共建政時,她被請了出來,到中國戲曲學校當了教授。這個時候,她和梅蘭芳重新見了面。朝鮮戰爭時,他倆又同台演出。時過境遷,往事如煙,過去的一切,都成為了曾經。

相伴一生的福芝芳

福芝芳是梅蘭芳的第二個妻子。他倆第一次見面是在1920年的一次堂會上,當時,梅蘭芳前演《思凡》,後演《武家坡》,中間的一齣戲便是福芝芳參演的《戰蒲關》。梅蘭芳對眼前這個只有15歲的小姑娘頗有好感,覺得她人長得很大氣,足可以用《水滸》中宋江見玄女時描寫的「天然妙目,正大仙容」來形容,又見她「為人直爽,待人接物有禮節,在舞台上兢兢業業」。細一打聽,福芝芳原來是吳菱仙的女弟子,她正跟吳菱仙學習青衣呢。

由吳菱仙對梅家的感恩圖報心情,梅蘭芳的婚事他不會不上心。何況梅蘭芳是他給啟的蒙,福芝芳又是他的女徒,徒弟徒妹,一門二徒,若能結成姻緣,為師的當然高興。當吳老先生獲知梅蘭芳對福芝芳也有好感時,便有一天藉口到梅家來借《王寶釧》的本子,便帶了福芝芳同去。梅家見了漂亮又文靜的福芝芳,非常中意,立刻請吳菱仙前往福家說媒。可是說媒的過程似乎並不十分順利。

福芝芳生在北京的一個旗人家庭,父親逝世很早,而與母親相依為命。福母福蘇思以削賣牙籤等小手藝維持生活,雖然守寡多年,卻依然保持了滿族婦女自尊自強的性格,當她聽說梅蘭芳已有一個妻子,便道:我家雖然貧寒,但我女兒不做姨太太。梅家得到回話急忙商議,再至福家稟報:正好梅蘭芳是肩挑兩房,福芝芳入門後,梅家將把她與前邊那位太太等同看待,不分大小。福母這才允諾了這門親事。1921年冬,梅蘭芳與福芝芳結為秦晉之好。

王明華原知梅蘭芳對梅家香火所負責任,只會深悔自己當時的冒失及嘆息命運的作弄,不會反對梅蘭芳與福芝芳的婚事,更不會對梅蘭芳有怨懟。她也知道梅蘭芳是有情有義之人,不會嫌棄她,因此對福芝芳也很友善,兩人相處得頗為融洽。細心的梅蘭芳很是洞察王明華的複雜心理,為不使她難過,新婚之夜,他先在王明華的房裏陪着說了些話,而後說:「你歇着,我過去了。」王明華本就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又見梅蘭芳如此體察她的心情,自然很是感激,便道:「你快去吧,別讓人等着。」

福芝芳對王明華很尊重,當她生下大兒子後,立即提議過繼給王明華,還親自把兒子抱給王明華。王明華給嬰兒縫了頂小帽子,又將孩子送回給福芝芳,她對福芝芳說:「我身體不好,還請妹妹多費心,照顧好梅家後代。」王明華因肺癆病經治不愈,身體很弱。後來為養病,她獨自去了天津,最終病逝於天津。當福芝芳得悉後,叫兒子赴津迎回其靈柩,將她葬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北麓萬花山。

梅蘭芳與福芝芳的感情很好。為支持丈夫的事業,福芝芳嫁入梅家後便放棄了演戲,專心相夫教子。閒時,她在丈夫的幫助下讀書認字。梅蘭芳又特地為她請了兩位老師教她讀書,使原來識字不多的她文化提高到可以讀古文的程度,也足見她的聰明。於是,她不再僅限於賢妻良母的角色,像王明華一樣日漸成為丈夫事業的好幫手。她常伴梅蘭芳看書、作畫、修改整理劇本,也常到劇場後台作些化妝服裝設計方面的工作,甚至演員之間有了矛盾,她還幫助梅蘭芳一起從中說和。

演出之餘,梅蘭芳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萬花山,或許是因為「萬花」與他的字「畹華」諧音之緣故吧。他在山腳下買了一塊地,然後種樹蓋房,取名「雨香館別墅」。早年,這裏是他躲避世俗紛擾修身養性之地,後來這裏又是前夫人王明華的安葬之地。50年代末的一天,他與夫人福芝芳又一次游於此地。不知為什麼,他突然說:「我想我死後最好就下葬在這裏吧。」福芝芳以為丈夫隨便一說,便接口道:「您老百年後還不是被請進八寶山革命公墓。」梅蘭芳不無擔憂地說:「我如進了八寶山,你怎麼辦呢?」一聽此言,福芝芳的眼淚幾乎奪眶而出,她這才知道梅蘭芳是為了能和她永久在一起,才有如此想法的。後來,梅蘭芳的墓地就在此處,他的兩邊是他的兩位夫人。

撲朔迷離的梅孟之戀

梅蘭芳分別與兩位妻子和睦相處,一切看來都還美滿,可就在1926年,也就是梅、福結婚5年後,又一個女人介入了梅蘭芳的感情生活,這就是社會議論頗多的「梅孟之戀」,女主角是唱老生的孟小冬。

孟小冬名若蘭,字令輝,藝名小冬。她祖籍山東濟南,1908年12月9日出生在上海一個京劇世家。祖父孟七,是與譚鑫培同時代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淨演員,為了生計,率家從北方遷到上海。他的5個兒子都子承父業,進入京劇行。孟小冬的父親叫孟鴻群,因排行老五,人稱孟五爺,工文武老生及武淨,孟小冬是他的長女。

孟小冬生長在這樣一個京劇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對演戲十分愛好,同時又表現出戲曲天分。孟鴻群認準女兒是可造之材,打小就讓她勤學苦練,並且拜師學藝。孟小冬因聰慧好學,進步很快,1914年,才只有6歲的孟小冬,便開始搭班去無錫演出了。8歲那年,她又正式拜舅父(一說姑父)仇月祥學習孫(菊仙)派老生,12歲時在無錫新世界正式登台,14歲時在上海乾坤大劇場演出,因扮相俊美,嗓音洪亮,引人注目。這期間,她不但應工老生,連武生也唱。1924年,孟小冬輾轉北上,先至天津,後到北京。

1925年6月5日夜,孟小冬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三慶園首演,劇目為全本《探母回令》,演出獲得巨大成功。這一年的8月,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場盛大的義務戲,大軸是梅蘭芳、楊小樓的《霸王別姬》,倒二是余叔岩、尚小雲的《打漁殺家》,倒三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的《上天台》,連馬連良、荀慧生等名角的戲都排在前面,可見這場演出對孟小冬來說意義何等重大。從此,她在京城聲名鵲起,以後的營業戲賣座幾乎與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相持平。

正值妙齡的孟小冬生一雙大眼,鼻子直挺,嘴唇飽滿,從五官到臉頰的線條,於女子的圓潤中,又隱現男子的直硬。眉目之間常常帶了一絲憂鬱,閒坐時,滿是處子的嫻靜;回過神來,則又透露出一股迫人的英氣。她的扮相俊逸儒雅,姿態柔美又不失陽剛;她的嗓音高亢、蒼勁、醇厚,全無女人的棉軟與柔弱,聽來別有韻味。天津《天風報》主筆沙游天非常欣賞孟小冬,在文章中稱之為「冬皇」,這一稱號隨即便被公眾接受,「冬皇」美譽一時四傳。

梅孟之戀若在常人,其實就是一件很尋常的事,只不過他二人皆是京城名角,連起居衣着芝麻大的事情都為眾人所關注,戀情自然更是街談巷議的好話題,報刊當然無例外地特別起勁,兩人戀情發展的每一步,都是引人入勝的好新聞。

關於這場戀愛是如何發生的,有的說是梅蘭芳身邊的朋友為了某種目的撮合的;有的說是梅太太王明華因身患沉疴,而預先安排。比如署名「傲翁」的作者曾在天津《北洋畫報》上寫的一篇文字中就說:梅娶孟這件事,「最奇的是這場親事的媒人,不是別人,偏偏是梅郎的夫人梅大奶奶。據本埠大陸報轉載七國通訊社消息說道:梅大奶奶現在因為自己肺病甚重,已入第三期,奄奄一息,恐無生存希望,但她素來是不喜歡福芝芳的,所以決然使其夫預約小冬為繼室,一則可以完成梅孟二人的夙願,一則可以阻止福芝芳,使她再無扶正的機會,一舉而得,設計可謂巧極。不必說梅孟兩人是十二分的贊成了,聽說現在小冬已把訂婚的戒指也戴上了。在下雖則未曾看見,也沒得工夫去研究這個消息是否確實,只為聽說小冬已肯決心嫁一個人,與我的希望甚合,所以急忙地先把這個消息轉載出來,證實或更正,日後定有下文,諸君請等着吧!」

「傲翁」這樣寫文章,寫這樣的文章,實在是很不負責任的,而且在未曾提供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單憑道聽途說,就把梅蘭芳髮妻王明華說成一個死之前還要設計害人的狠毒女人,如此隨意敗壞他人名譽,實在過分。其在文章中,不止一處說「聽說……」,挑明消息來源不實,連題目都寫的是「關於梅孟兩伶婚事之謠言」,似乎並未以假充真,矇騙讀者,實則玩的是「春秋筆法」,一面說明是謠言,一面卻將謠言傳播出去了,自己卻又不用負責,逃掉了干係,委實危害不淺——不僅對於梅蘭芳及其家人,對於讀者也會產生誤導。因為他把「梅大奶奶」為梅孟做媒一節,寫得繪聲繪色,不怕人不信。也果然後來就有寫孟小冬的人對此加以引用,更做實了這段傳聞。

其實不用多猜測,梅孟之戀的發生,雖然當事人特殊情況種種,也總不外乎兩情相悅、兩性相吸而已。對藝術的共同的熱愛與追求,兩人同台演戲配合默契,台下互相傾慕對方的才華,經常交流藝術,如此產生感情,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1926年8月28日的《北洋畫報》上,「傲翁」又撰文說:「小冬聽從記者意見,決定嫁,新郎不是闊佬,也不是督軍省長之類,而是梅蘭芳。」當天的《北洋畫報》上還刊發了梅、孟各一張照片,照片下的文字分別是「將娶孟小冬之梅蘭芳(戲裝)」、「將嫁梅蘭芳之孟小冬(旗裝)」。這可能是媒體最早一次對梅孟戀情作肯定報道。次年2月,梅孟雙雙相偕從上海返回北京,梅孟關係似乎得到了證實。總之,梅蘭芳與孟小冬的新屋設於東城內務部街的一條小巷內。

梅孟之戀雖因他二人在世人眼中特別般配而被稱頌一時,卻終未能長久。之中原由眾說紛紜,最富戲劇性色彩的當屬收錄在《京劇見聞錄》中的一篇文章,據說作者曾與梅蘭芳交誼深厚。他這樣寫道:「當時梅跟孟小冬戀愛上了,許多人都認為非常理想,但梅太太福芝芳不同意,跟梅共事的朋友們亦不同意。後來梅的祖老太太去世,孟小冬要回來戴孝,結果辦不到,小冬覺得非常丟臉,從此不願再見梅。有一天夜裏,正下大雨,梅趕到小冬家,小冬竟不肯開門,梅在雨中站立了一夜,才悵然離去。所以二人斷絕來往,主動在孟。」

又有人說兩人分手是因為震驚京城的一樁「血案」。

關於這件事,當時京、津大小報刊紛紛在顯要位置予以報道,天津《大公報》的標題是:「詐財殺人巨案」;北京《晨報》的標題為:「北京空前大綁票案,單槍匹馬欲劫梅蘭芳,馮耿光宅中之大慘劇」,更幾乎用了整幅版面,詳細報道事件經過;《北洋畫報》配以罪犯被梟首的相片……

這件案件,因為它的轟動效應,給梅蘭芳與孟小冬帶來了很大影響,有人甚至將他二人的日後仳離,也歸結於此,因為福芝芳說了句,「大爺的命要緊」,使梅蘭芳痛下決心離開孟小冬,回到福芝芳身邊去。而孟小冬,在事過6年之後,還在為此遭人詬詈,以至氣得在報上刊登啟事,洗刷自己,警告他人。

這樁案件的過程雖然有些離奇,可是就案件本身來說並不複雜,警方不僅當場將罪犯擊斃,案件也很快處理完畢。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案件,卻又因了不為人知的緣故,竟變得撲朔迷離。

這樁「血案」的真兇到底是誰,迄今仍有兩個版本,令人難下結論。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梅蘭芳的藝術與情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503/73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