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微博精粹:沒在文化部微博下罵幾句 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玩微博

一個強勢國家,欺辱它的一個普通公民會激起眾怒,而欺辱國家領導反而沒事兒。一個弱勢國家,欺辱它的普通公民啥事沒有,敢欺辱它的領導,群情憤怒。強勢國家之所以強,是人們把自己當主人,國家領導只是管家。弱勢國家之所以弱,是人們把自己當奴才,國家領導是主人。

亞軍微言:由於缺乏信仰,中國人沒有罪惡感,沒有虧欠和內疚感,只要犯罪不被知道,就是無罪,這導致中國人在內部矛盾分歧時,把人性中的殘忍和冷漠發揚得淋漓盡致!縱觀中國整個歷史,最殘忍的爭鬥和屠殺都來自於他們內部自己。

hawkyeee:爭女權的、爭言論權的、爭教育(平)權的、爭信仰自由的、保護動物權利的、環境保護主義者、爭生育權財產權結社權遷徙自由通信自由的⋯都會遭到打擊和鎮壓。這是共產中國的一個基本事實:無論你爭取的是哪一種權利,最後都會發現,這個政府、這個制度才是你最大的敵人。

石述思:在一個喜鵲遍地的時代,能發出批評聲音的烏鴉是那麼稀缺和可貴。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是不能靠廉價的表揚建立自信的。一百多年前,即使是中國被列強蹂躪瓜分,稱讚吾皇和他媽聖明的聲音依舊佔據了主流輿論場。當然,批評的底線是理性、客觀、公正,亟待法治的護佑而非人為的打壓。(2015年10月13日,河南省鄭州市上空再現輕微黑色污染帶。網友稱如‌‌‌‌「妖霧‌‌‌‌」襲城)

【聽說北京又大霾了】Scswga:英國人會讓污染工業轉型,德國人會想辦法根治,美國人會圍着白宮討說法,日本人會讓內閣下台,中國人會買一個口罩默默戴上……

沒去過文化部微博下罵幾句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玩微博

文化部15日下午三點多時開了個微博,居然膽敢不關閉評論,果然是夠膽大的。網友們終於有地方發泄了!短短的一天內,文化部收穫了7萬多個轉發,和9萬多條評論,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九萬留言,八萬罵!看來文化部勇氣可嘉啊!各種罵,各種歡樂,沒去過文化部微博下罵幾句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玩微博……小編累得來了大姨媽乾脆放棄刪除評論……//文化部刪貼員:我刪不動了,你們能不能讓我喘口氣?後來小編乾脆就不管了,隨便評論去吧,怕你們罵就不來開微博了!!網友們紛紛期待,啥時候廣電總局也來開通微博?億萬個滾粗等着它。。。

人民日報說:《延遲退休是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環球時報說:《不要一提延遲退休就急眼》。——//@演員孫海英【窮富難辨】如果是窮國,就不應該成為全世界借錢給別國最多的國家;如果是富國,就應該教育免費、醫療免費,提高福利,解決住房!//網友轉:臭不要臉的,媒體今天大規模炒作國外如何延遲退休,又拿德國人說事!拿德國的退休年齡說事,居然還有傻屌認可。德國的退休年齡是65,但是那幫人不會告訴你德國人60歲領退休金,德國人平均年工作日是175天,而中國人是300天,如果參照德國按照工作日算,中國人應該是43歲退休。不要碧臉!

憂國憂民王全傑:【台灣的電視台】台灣電視台五花八門,觀點、內容各不相同。我問,2300萬人口台灣到底有多少家電視台,朋友說,多少家他也說不清楚,什麼民視台視中央華視東森百十家總有了吧。所有電視台都是民營的,只要你有資金,符合條件,你就可以申請辦一個電視台。但不許政府辦電視台,只有教育台是政府辦的。

紐約時報:【不會唱讚歌?中國媒體替你唱!】一直以來,外界知道中共官方新聞媒體會大費周章地正面描繪中國狀況,頗具創意地調整標題,以及忽略重要事實。但幾位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最近表示,他們的言論在中國官媒上被改成恭維中國的話,還有些評論純屬捏造,卻冠以他們的名字。

【這個國家的執政黨已在末路狂奔!】兲朝強權下,不僅律師,記者的風險也越來越大。10月9日,南都深度報道部副主編劉偉因涉嫌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被江西警方刑拘。2013年,劉偉介入報道王林事件。憑該報道,劉獲評2014年南方報業年度記者。今年7月鄒勇被通報身亡。南都刊發劉偉的報道,其中含王林與他人簽訂的多份承諾書。南都聲明:深感震驚和意外取保候審申請被拒絕。——這個瘋狂的政府已將新聞從業人員僅有的一點尊嚴都剝奪。各位律師記者小夥伴們要各自保重啊。

jianmang:一個強勢國家,欺辱它的一個普通公民會激起眾怒,而欺辱國家領導反而沒事兒。一個弱勢國家,欺辱它的普通公民啥事沒有,敢欺辱它的領導,群情憤怒。強勢國家之所以強,是人們把自己當主人,國家領導只是管家。弱勢國家之所以弱,是人們把自己當奴才,國家領導是主人。

賀衛方:【牆】柏林圍牆遺址(賀衛方攝於10月5日)。旁邊是河,河邊豎起兩道高牆。過去建牆甚至修長城都是為了對外防範之用的,但柏林圍牆卻是為了防範自己這邊的人外逃的。然而,人對自由的渴望豈能用牆擋住?最終還是成為一個紀念物,昭示壓制自由戕害人權者的必然命運。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阿波羅網江一編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1017/630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