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10 個種族刻板印象的邏輯解釋

作者:

種族主義和種族刻板印象常常源自於對未知的恐懼,在歷史上以不同的形式上演着。種族刻板印象通常源於偏見,是由於人們固執己見,加上不重視或直接忽略那些與自身的理解相矛盾的客觀事實而形成的邏輯謬論。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更傾向於認為亞洲人開不好車,而統計資料顯示的卻不是這樣的結論,以及為什麼黑人更容易被警察逮捕或槍斃特定的種族刻板印象往往有它興起的文化背景,而其他種族刻板印象則僅僅是由於人們對複雜信息的過分簡單化。

10.美國人不懂諷刺

許多非美國人,尤其是英國人,喜歡嘲笑美國人不懂諷刺,只要對比英國和美國版本的《辦公室》(The office),就能發現這兩類人的幽默方式的不同。英國人傾向於面無表情地表達諷刺,這使美國人難以理解。那麼這些區別到底怎麼來的呢?

丹麥駐英大使克勞斯·古博(Claus Grube)所說,英國人的諷刺特徵繼承自維京人,後者對其洗劫修道院及沿海村莊的行為相當‌‌「輕描淡寫‌‌」。200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人喜歡諷刺和自嘲與人種的基因遺傳有關,而這種在英國人中常見的特定基因在美國人基因中卻完全不存在。

但是,最大的區別是文化背景。根據語境文化的不同,人類學家將人類社會分為高語境文化社會和低語境文化社會。高語境文化社會人群趨向於依靠共同的社會期望、非語言交流和潛規則來委婉地與人交流;相反,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的語言交流。

和東亞的高語境國家相比,英國人和美國人在語境文化上可以說是很直白的了。然而儘管如此,英國人還是比美國人要含蓄。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歷史。長期以來,英國都是一個單一的等級社會;而在一個多文化融合的國家,美國的民眾需要更字面化的交流才能理解對方。這樣一來,英式幽默更依賴寓意,而美式幽默更多的是字面幽默。

這並不意味着美國人不懂諷刺,而是諷刺在美國社會並不流行。為了捍衛美式諷刺,喜劇演員西蒙·佩吉(Simon Pegg)曾給《衛報》(Guardian)寫過一篇文章,引用了諸如《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宋飛正傳》(Seinfeld)、《抑制熱情》(Curb Your Enthusiasm)等例子說明。他承認原汁原味的英式諷刺有時候的確會讓美國人一頭霧水,還舉了一個發生在一個英國朋友和美國朋友之間的尷尬事例:

英國人說:我上周去參加了我爺爺的葬禮。

美國人說:很遺憾聽到這個。

英國人說:沒事。這是他第一次請我喝酒。

美國人說:我懂。

9.東非跑者

9

東非人,尤其是肯雅人和埃賽俄比亞人,常被視為神奇的長跑者,在奧林匹克賽事上、歐美公路巡迴跑以及世界越野跑中常常處於主導地位。有些人試圖用環境因素來解釋這一趨勢。

許多頂尖東非跑步選手來自三個地區——肯雅的Nandi山區、埃塞俄比亞的Arci山區和Shewa山區。有人這麼解釋:在這些高海拔地區生活和訓練的運動員體內有更多的紅細胞,這使他們在耐力訓練中能更有效地從稀薄的空氣中將氧氣吸入肺部。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在尼泊爾、秘魯或者瑞士這些同樣的高海拔地區卻沒有出現很多世界一流跑步運動員。

也有其他人把這種現象解釋為文化差別,就像肯雅人習慣了每天赤腳跑步上下學,或者粗茶淡飯的生活方式。這些文化上的解釋經不起推敲。肯雅的孩子大多如其他國家孩子一樣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而且世界上其他赤腳率高或飲食簡單的地區並沒有發現如此多的跑步運動員。

科學研究表明遺傳因素是東非的優勢。一項研究顯示,西方專業跑步者與東非的優秀業餘跑步者在身體質量指數和骨骼結構兩個方面存在明顯區別。此研究稱相對於東非人的體重來說,他們體積較小,腿長身短,四肢修長,因此也被參與此項研究的一位研究人員稱為‌‌「鳥型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個看法,瑞典醫學家本特·薩爾丁(Bengt Saltin)就總結認為東非跑步運動員和斯堪的納維亞跑步運動員的生理差異對此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還有人認為東非跑手的優勢只在心理上。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葉,奧運火炬傳到澳大利亞,斯堪的納維亞人同樣在跑步上佔主導地位。東非跑者始終優於美國或歐洲競爭對手的這種心理不斷刺激着東非跑者,推動着他們不斷取得勝利,而他們的對手則認為自己永遠無法獲勝。這種心理效應會持續多年,這種神秘感一旦被打破,常年不變的勝負局面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因此,瑞士人或者尼泊爾人也有成為跑步冠軍的可能。

8.越南美甲店

8

數據表明,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州內超過80%的美甲師都是越南人,放至全美國來看,該比例則為25%到50%。正是這一數據使得人們形成一種刻板印象——美甲店都是越南人開的。儘管我們很難去證明一個越南美甲師是否會在能力和技術上與非越南籍美甲師有什麼區別,但關於這些越南技師的負面印象卻很多。那麼這樣的印象究竟從何而來呢?

讓我們從女星蒂比·海德莉(TippiHedren)說起。蒂比·海德莉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Hitchcock)導演的《群鳥》(TheBirds)中的女主角。1975年,西貢(Saigon越南胡志明市舊稱)解放後,蒂比去慰問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望村(Hopevillage)附近的越裔難民營。她前往的本意是幫助那裏的婦女找工作,還特地帶去了女裁縫和打字員。然而剛剛移民過來的婦女們卻對她精心修剪過的指甲十分感興趣。於是她決定讓自己的美甲師培訓大約20名婦女,並爭取到了當地一家美容學校的支持,幫助越南畢業生在南加州開辦屬於她們自己的美甲店。

一大批越南籍美甲師便由此產生。越南美甲店把美甲費用降低到了中產階級可以接受的水平。20世紀70年代,美甲和足療的費用為50美元左右,而如今只需要20美元左右。美甲和足療價格的降低要歸功於越南美甲沙龍,同時,價格的變化也迅速導致了該行業的需求膨脹,使得越來越多的越南人從事這一職業。大部分的越南難民起初不太會講英語,而美甲技師則剛好只需要掌握少數關鍵短語即可。這樣的有利條件也吸引了之後的移民者從事該職業,例如韓國人和菲律賓人。

如今,美甲業已經是價值接近800億美元的行業了。儘管有些負面印象認為越南美甲店使用了具有潛在危險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產品(methylmethacrylate,一種印染助劑),但他們的成功卻無可厚非。這種高性價比、物美價廉的服務改變了美國人手的面貌。

7.炸雞和西瓜

7

由於大部分人都承認炸雞和西瓜是很美味的,那麼‌‌「非裔美國人過於喜歡炸雞和西瓜‌‌」這一刻板印象就略為奇怪了。可是這個印象卻確實存在。泰格·伍茲(TigerWoods),貝拉克·奧巴馬(BarackObama)以及其他黑人公眾人物都曾被這樣的刻板印象貶低過。但考慮到炸雞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歡迎,而西瓜更是美味可口,這樣的刻板印象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由於氣候原因,美國西部的黑人和白人都非常喜歡炸雞和西瓜。一些用來給奴隸使用的食物,包括不怎麼受歡迎的肉類,例如豬蹄,腸子等,常被用來在具有攻擊性的描述中貶低黑人。就拿炸雞來說,在1915年種族主義題材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TheBirthoftheNation)中,白人演員描述道,懶散的黑人官員們在立法大廳喝酒狂歡,其中的一位代表還招搖的吃着一塊炸雞。據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ofMissouri)的克萊爾·施密特教授(ProfessorClareSchmidt)所說:‌‌「那樣的形象確實鞏固了白人對於黑人和炸雞的印象。‌‌」

人們很難做到一邊吃西瓜和炸雞一邊保持優雅,所以在白人心中,吃西瓜和炸雞的動作往往與黑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通過這樣的方式,白人得以描繪出黑人粗魯、懶惰、野蠻的形象。同時,黑人開心享用西瓜的畫面會配有這樣的潛台詞:‌‌「瞧,奴隸制沒有那麼糟糕,看看他多樂在其中啊。‌‌」奴隸制解除後,這樣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由於許多自由黑人家庭種植,享用,並且出售西瓜,西瓜成為了自由的象徵。對此滿腔憤恨的南方白人則改變了這個西瓜象徵自由的意義,轉而將其看做是所謂的黑人不乾淨、懶惰、幼稚,以及不受公眾歡迎的形象——不乾淨是因為西瓜會吃得汁水四濺,到處亂七八糟;幼稚是因為它的顏色和甜味;不受歡迎是因為人們總認為吃西瓜時大家會成群的坐在一起。刻板印象就這樣在新聞媒體中頻繁出現,使得黑人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印象變得十分固定。在此之前,北歐帝國主義者還將西瓜與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聯繫起來,在美國西瓜也被與山里和鄉下居住的白人相聯繫。

但是觀念的改變非常之快。這些印象在20世紀和21世紀依然存在且十分盛行,然而有數據表明,實際上如今並沒有那麼多非裔美國人買西瓜。黑人作家傑奎琳·伍德森(JacquelineWoodson)稱,從小接觸到的帶有種族色彩的印象使她厭惡西瓜,對西瓜終身過敏。這些刻板印象雖然充其量只是有點荒唐,但它們過去和現在對人造成的歷史性創傷卻非常大。

6.猶太人的錢

6

人們對猶太人最早的印象都與金錢有關——吝嗇的財主,狡猾的商人,還有貪婪的放高利貸者。至於人們為什麼對他們會有這些印象,那還得從一些歷史原因說起。

在猶太教里,教規有警示不能收取利息,希伯來語中利息是‌‌「neshech‌‌」,意為‌‌「咬‌‌」,指的是銀或者貨幣的兌換。利息也可以用‌‌「tarbit/marbit來表示,意為‌‌」增加,‌‌「可能指的是在食物交換上獲取的利息費用。儘管教規里明令禁止從achicha(本族成員)中收取利息,但是卻允許從mochri(外國人),通常是外邦的短期交易者中收取利息。這樣既防止了猶太人本民族內的互相剝削,提高了商譽,又能使其參與到更大範圍內的商務活動中。在後期的猶太法典中,為了交易公平,一些猶太教士是完全禁止收取利息的。但一些其他的猶太教士允許發放收取利息的貸款,希伯來語中為hetteriska,是指一種經過允許的商業行為,但這其中包括了防止高息壓榨的限制性條款。

讓我們快速前進到中世紀時期,那時,社會需要一定的資本來支撐迅速擴張的歐洲經濟。基督教的放貸者由於受到天主教的法律約束而不能發放高利貸。與此同時,猶太人也被排除在許多經濟活動領域外,比如購買土地,此外,他們在商務交易中也受到很多限制。就這樣,貿易成為了中世紀猶太人能夠獲利的為數不多的領域之一,並且在當時更大規模的金融交易也需要依靠猶太人的借款來達成。世俗社會的統治者們甚至還為了增加稅收的目的而鼓勵猶太人進行放貸。猶太人一開始是被迫從事金融貿易活動的,直到後來,猶太放高利貸者對基督教經濟命脈形成打擊的反面形象才開始逐漸形成。14世紀時,一位普羅旺斯地區的猶太人被指控從一位基督徒那兒收取額外的賠償費用,並用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證詞為自己辯護,聲稱自己在本族人當中是相當受人尊敬和愛戴的。

沒有人喜歡償還債款,因此,人們對猶太人通過借債獲取成功的瘋狂嫉妒導致了反面印象的形成。而一些猶太投資家族比如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興起,使得原本人們對於猶太人的反面印象變得更加糟糕。如今,這些糟糕的印象仍然還存在,也引發了一些比較嚴重的後果。在21世紀初,猶太教士DavidKasher就遇到了這樣的事:人們向他扔硬幣並且朝他喊道:‌‌」把它撿起來,守財奴。‌‌「2006年,一位名叫IIlanHalimi的猶太電話銷售員在巴黎被號稱Barbarians的一名黑幫成員綁架。綁架人員原以為可以得到50萬美元的贖金,當他們發現被綁者根本不是什麼富豪時,便將他折磨至死,並將屍體扔在一個公園內。據統計,猶太人是具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中最富有的民族,但是獲得如此巨大的財富卻是猶太民族對幾百年來根深蒂固的一致對外,團結合作,奮力拼搏的結果。他們最終取得了成功,可隨之而來的還有指責與非難。雖然猶太民族獲得了財富與成功,但顯然並不是每一位猶太人都迷戀金錢或比其他人更擅長理財。

5.亞洲人分不清LR

5

亞洲人分不清字母L和R的發音是老早就很流行的一種帶有種族性的玩笑比喻。所幸的是,現在人們沒有像過去那樣常用這個比喻了,而這也就不再成為形容亞洲人語言方面缺陷的說法。然而,真相卻遠比這複雜。

字母L和R是流動的輔音。流動的輔音是口腔內的氣流遇到阻礙,但並不產生真正的摩擦而形成的發音。儘管它們被用於英語中,但其實這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語言學現象。有時這兩個字母也被稱作‌‌」半元音‌‌「,因為它們的發音特點類似元音並且經常和元音連用。這兩個字母在單詞裏位於不同位置時發音也會大為不同,就像重複念下面這個句子一樣,‌‌」LarryLiarrollsarallylorryrarely‌‌「——這些發音對於本國語言系統中缺少這類輔音的外國人來說尤其困難。

在亞洲國家中,發L和R音最困難的要數日本人了。這倒並不是因為他們會混淆兩個字母,而是日本語中只有一個單個的流動輔音介於L和R的發音之間。這就有點像震顫的R的發音對於很多說英語的人來說是極其困難的。韓語中有一個單獨的語音字符,根據不同的文字,這個字符可以進行R和L的發音轉換。

相反地,中文的普通話里是有基本等同於英語R和L的發音,所以大多數中國人對於以L或R開頭的單詞都不會有發音問題。然而,在詞尾或音節尾部的所謂的‌‌」重L音‌‌「的發音對我們來說比較困難,因為中文裏並沒有這樣的發音。所以,說普通話的人可能對於單詞‌‌」rocket‌‌「和‌‌」locket‌‌「的發音沒有困難,卻會把單詞‌‌」Rachel‌‌「讀成‌‌」Racherr。‌‌「

粵語和一些其他的中國南方方言里根本就沒有R的發音,所以當他們說英語時,他們會用L或W的發音來代替R的發音。還有另外一些亞洲語言,比如印尼語,有類似於英語當中L和R的發音,所以對於馬來西亞人或者印度尼西亞的人來說L和R的發音也不成問題。

長期同日本人打交道,看香港電影,導致一些西方國家的人形成了對於亞洲人的固定印象。但是把這一印象對應到所有亞洲人身上就大錯特錯了。另外,儘管對於本土日本人和粵語者區分L/R可能更困難,但是有很多人還是成功克服了這樣的困難。不過,這種刻板印象所引起的後果有時候遠遠甚於玩笑本身。在韓國,一些父母甚至讓他們的孩子去做割舌手術就是為了提高他們說英語的能力。

4.印第安公主

4

印第安公主(或者說美洲原始土著公主)樂於助人,溫和賢順的神話最遠可追溯到充滿傳奇色彩的波卡洪塔斯(Pocahontas)時期。儘管她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但在白人殖民者眼中,她已經成了被歪曲的刻板印象。

首先,當時北美原住民群落並非實行歐洲那套封建群主制度,所以用‌‌」公主‌‌「這個詞去描述馬塔伯尼酋長的女兒是不準確的,這好像在叫一位騎士或者武士。波卡洪塔斯不可思議之處在於,作為土著酋長的女兒,她救了約翰·史密斯(殖民者)的性命,嫁給了外族人約翰·洛爾夫(英國人),毫無疑問她是開天闢地第一人。而這也讓白種入侵者佔領古印第安人故土變得名正言順,可以美其名為‌‌」繼承‌‌「。她根本就是‌‌」披着羊皮‌‌「的女魔頭,然而站在西方的立場來看,她留下的全是美好的形象——如此友善,對遠方來客如此熱情。英裔美國人的文明,語言和宗教一股腦灌輸進了印第安人腦子裏。波卡洪塔斯,這位號稱是‌‌」公主‌‌「的人,將自己的形象永遠留在了美國建國佳話中。

不論在畫像或是展出的圖畫中,她的形象都較為統一,土著婦女在畫像中的形象仿佛是註定了的,其性格也同化成了白種女人那樣,對於美好形象的渴望使她們不顧一切地站在了白人文化這邊,要與自己被描繪成野蠻人的同胞們劃清界限。一個傳說給了英裔美國人破壞印第安本土社會形態和文化的正當理由。

這種刻板印象興起於19世紀。19世紀晚期的作家,詩人波琳·約翰遜是印第安莫霍克族的後裔,她有許多經典的裝束,比如融合本族文化和外來文明的服裝,刀飾,珠串等,無不都在講述白種男人和本族女子註定失敗的悽美愛情。出自J.M巴里著作《彼得潘》中的虎蓮公主是另一個類似的代表,她在作品中是印第安部落的公主,抽了和睦烟斗後她直接管彼得叫‌‌」偉大的白人老爹‌‌「。

而這種刻板印象也被帶入到20世紀迪斯尼電影和其他表現原始印第安人的電影中,儘管最近越來越多的翻拍都把原來的角色完全刪去,使用土著演員來努力減少刻板印象,並保留更多原始土著文化以示尊重。然而一些人主張:土著演員不接拍這種類型的角色可能會好一些,他們應該專注於表現他們自己的故事。

3.咖喱味兒‌」體香‌‌「

3

西方人對次大陸印度人有個不好的刻板印象:他們聞起來跟咖喱一個味兒,簡單來說就是氣味難聞。這種刻板印象對後者有些刻薄,也與他們祖先的功績相悖,畢竟這地球上第一批認真對待洗澡這件事的人是印度人的祖先,他們發明了注重個人衛生的韋達養生學醫療系統。

刻板印象帶來的負面影響隨處可見。2011年,威爾斯一所幼兒園解僱了一名教師,該教師指控一位孟加拉小朋友身上有洋蔥咖喱的氣味,以此為由向後者噴灑空氣清新劑,並表示她噴的空氣清新劑就像是‌‌」來自天堂的一縷清香‌‌「。並且持有這種觀點的不僅僅是西方人。越南民間也有一句傳統諺語:‌‌」用黑先生放的屁做餡餅。‌‌「(譯者註:這句諺語是表明越南人也覺得咖喱很臭,‌‌」黑先生‌‌「指的應該就是咖喱)

這其實就是一種食物和感知的共同作用。印度菜餚中用到的香料,比如說孜然,它含有揮發性芳香化合物。這些脂溶性化合物易溶於血液中,這意味着它們在人體內部很快就可以被分解,隨着血液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一段時間之後,這些香料就會產生人體的長效性體味。根據有機化學家喬治·普雷蒂(George Preti)博士的說法:‌‌」很遺憾,科學家們還沒能夠找出這些影響你體味的氣味是什麼成分。‌‌「

不僅印度香料有這種作用,十字花科蔬菜,例如:花椰菜、甘藍、捲心菜大蒜、蘆筍中所包含的硫化物都能影響人類的體味。2006年,捷克的一項研究表明愛吃肉的人與素食主義者的體味完全不同。因此,只針對那些食用咖喱的人是很不公平的。

不同的菜餚里包含不同的化學物質,而這些化學物質對人的體味有不同的影響。如果你所攜帶的體味成分在你本國文化中不常見,那你很容易會被注意到。難聞的體味可能僅僅出現在白種人,黑種人和印度人身上。人體腋窩的頂漿分泌腺或外分泌腺產生了皮膚細菌,這種細菌由ABCC11型基因組成,並以汗液為食,大多數體味就是這樣來的。有人說這種基因還能決定耳垢的乾濕狀況。根據研究顯示,歐洲人和非洲人攜帶ABCC11基因的幾率很高,這意味着ABCC11基因作用下的汗腺會造成這兩種人的濕耳垢和難聞的體味。而亞洲東部的人,尤其是韓國人,體內往往沒有這種基因。也許是時候該承認,毫無例外,每個人的體味都受到了遺傳和飲食的影響。

2.英國食物超難吃

2

英國食物的‌‌」聲譽‌‌「相當糟糕,這種說法連很多英國人都深表贊同。1998年,威爾斯王子應邀完善一本弘揚英國飲食文化的烹飪書籍,為此書提出意見和建議。他建議用羅勒葉、松仁麵包、(麵粉或馬鈴薯做的)糰子和香蒜沙司等食材製作食物,這可完完全全是道意大利菜。英國食物之所以‌‌」臭名遠揚‌‌「,其實是事出有因的。這也並不代表所有的英國食物都讓人難以下咽,某些歷史時期發生的事件‌‌」造就‌‌「了它的‌‌」臭名‌‌「。

在中世紀時期,十字軍東征(譯者註: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意外引發了烹飪中香料(調料)的使用熱潮,這是人們都未曾想到過的。

在那一段短暫的時光里,英式菜餚是相當美味,相當精緻的,幾乎可與近東地區國家菜餚之美味程度相媲美。然而,自16世紀之後,這種英式菜餚的發展道路上出現了阻力。有人建議簡化烹飪程序,反對注入‌‌」花哨‌‌「的歐陸式菜餚特色。

儘管如此,身處愛德華七世時期的上層階級們享用的美食,卻仍是精緻無比、美味至極的——食飯前冷盤、品牡蠣或魚子醬,飲清湯、濃湯,嘗水煮魚、香炸魚。而後方始食用主食階段:用產自法國馬恩的羊雜或牛雜製作而成的薄肉片裹着麵包屑和雞蛋,一口吃下;蔬菜混着土豆,細細咀嚼;果汁沙冰,入口即化;加以烤肉,回味無窮;最後以美味布丁、冰飲、小食和甜點完美收尾。人間美味,不過如此罷。於王公貴族、上層中產階級的人們而言,食物是用以欣賞和享受的。19世紀末,曾有廚師不惜用銅鉛錫合金來製作‌‌」天鵝‌‌「、‌‌」鴿子‌‌「形狀的模具,只為塑造出‌‌」花式雪糕‌‌「。

工業革命後,情況急轉直下。隨着大批農民轉變為工廠工人,這種高逼格的飲食格調也有所下降。雖然大部分歐洲大陸地區都保留了其原有的農業文化,但在英國,新鮮食物卻逐漸被‌‌」工業製造‌‌「的產品所取代。而一戰則給了英國上層階級的‌‌」英式全席‌‌「以最沉重的一擊。一戰爆發之時,成千上萬的人投身於戰爭。一方面,許多熟練的家僕,例如廚師,都參軍打仗,卻戰死沙場,再也沒能回來;而另一方面,英國對食品進口的限制減少了食物和食材的多樣性。在一戰結束之後、經濟大蕭條來臨之前這樣一段特殊時期,想要英國飲食文化恢復並非易事,尚需時日。而接踵而至的二戰帶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食物緊縮政策和食物定量配給制,這種情況直到1954年後才有所改善。近年來,多元的美食文化和名廚的崛起似乎又有扭轉局勢之趨勢。人們開始喜歡上了英式主食,並逐漸將英式早餐、康沃爾餡餅以及烘烤大餐搬上餐桌。

1.神秘的亞洲人

1

西方媒體常用‌‌」神秘‌‌「、‌‌」未知‌‌「一類的詞來描述亞洲人。從惡貫滿盈的‌‌」傅滿洲‌‌「(譯者註:英國小說家創作的傅滿洲系列小說中的虛構人物,號稱史上最邪惡之角色),到高深莫測的空手道大師宮城先生(譯者註:剛柔流空手道的創始人),他們創造的這些角色,為亞洲人更添幾分‌‌」神秘色彩‌‌「。西方人民早期曾對亞洲人有過一些正面的‌‌」刻板印象‌‌「,例如偵探陳查理將壞人繩之於法之神勇形象。一位同僚曾讚美道:‌‌」你是對的,這是一部真正的推理小說,情節無限膨脹,構思十分嚴謹,給人以無限遐想。‌‌「但讓英國人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個人物缺少人物特色,情節之中隱隱帶着‌‌」脅迫‌‌「感。這本小說里對中國人的描寫,尤其是陳查理,對於那個時代來說相當前衛,與英國人印象中‌‌」嚴肅沉着、不露感情‌‌「的東方人形象大相逕庭。

西方人對亞洲人的這一‌‌」成見‌‌「,同時對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的行為也有所影響。二戰期間日裔美國人遭囚禁就是最好例證。(譯者註: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政府和人民震怒,並將矛頭對準了在美國生活和工作的日本人),加州檢察長厄爾·沃倫(EarlWarren)是這樣回復眾議院委員會的:‌‌」當我們處理我們白色人種種族內的‌‌『家事』時,我們有辦法來測試他們對我們的‌‌『忠誠度』。並且,在處理與德國、意大利國家關係事宜上,我們相信自己能給出相對公平的結論……但是一旦涉及到‌‌『日本人』、‌‌『日本』,涉及到這個我們完全不熟悉的國度,我們便無法如此。‌‌「這是因為兩國人民之間有着不同的行為處事風格,而這又與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之間的差別息息相關。西方文化屬於低語境文化,西方人常用直接交流,你聽到什麼就是什麼,簡潔明了。而亞洲人則傾向於‌‌」非直接交流‌‌「,他們善於運用暗碼和較多的非語言編碼,他們往往‌‌」言不由衷‌‌「。

出於國家文化因素,世界上還有許多其他國家採用低語境文化中的‌‌」非直接交流‌‌「(譯者註:含蓄、內斂),例如東亞。東亞地區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這是一種倡導發展並維持和諧關係的思想,其重心不在於一味追求這些關係最終帶來的結果,而在於維持關係的過程。這種‌‌」委婉表達‌‌「的交流方式能讓人們更好地維護與他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因為這能讓說話者通過一些隱晦的‌‌」非語言線索‌‌「與聽者交流,如果二者能夠相互‌‌」理解萬歲‌‌「,便得歸功於他們那強大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知識。

韓國文化中有一詞,‌‌」noonchi‌‌「,意為‌‌」在他人沒有做出明確表示時,揣測他們話中的意圖、意願、情緒。‌‌「日本也有一詞,為‌‌」sasshi‌‌「,作‌‌」猜測他人意圖‌‌「之意。中國也有‌‌」面子‌‌「之說,即在他人面前維護自己的自尊、尊嚴,凸顯自己的社會地位。這跟人們在自己的社交網絡圈中所處的地位息息相關,也是判斷他是否確實‌‌」在其位,謀其政‌‌「的最有力依據。以上提及的幾種文化現象揭露了以下幾點:人際交流中,人們外在的表現力和開放性並非重點,讀懂他們內心的‌‌」潛台詞‌‌「才是重中之重。換言之,一直以來,西方人視亞洲人為‌‌」高深莫測‌‌「之種族,只因亞洲文化中的‌‌」讀心術‌‌「和‌‌」話中有話‌‌「之於東亞文化實是意義非凡。

雖然以上分析對要進行跨文化商業、安排業務計劃的人來說實用性很高,但這也只是西方人眼中‌‌」神秘亞洲人‌‌「之印象的冰山一角而已。也許是因為他們套用分析‌‌」中國南方農民生存之道‌‌「的邏輯來看待亞洲人,因此人們常會認為亞裔美國人‌‌」神秘莫測‌‌「。村莊內運行着一種名為‌‌」PAO-TIA‌‌「的社會控制機制,‌‌」通過相互責任制制定當地秩序‌‌「的制度方法實現了‌‌」讓‌‌『當家人』自己解決問題,小事化了,內部解決。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儒家思想。‌‌「中國人移民到美國,大多數白人會持敵對態度,而他們也會發現自己其實背負着同樣多的壓力。因為他們是從‌‌」帝國制‌‌「的國家而來,他們習慣用相似的思維來組織自己的言行舉止。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與美國社會的脫節和不善言辭只是他們在陌生環境下所採用的一種生存機制。白種人之所以認為中國人神秘莫測,是因為他們將中國人視為工作上的競爭對手。

與此同時,一項科學研究結果表明,那些傾向於壓抑個人情感的國家地區,例如日本,在解讀人的面部表情時,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眼睛上。而西方文化則注重於解讀人們的嘴部形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美國人會使用‌」:)‌‌「來表示笑臉,用‌‌」:(‌‌「來表示哭臉,而日本人則用‌‌」^_^‌‌「‌‌」(;_;)‌‌「來表示這二者在此情況下,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人們會視外來種族人民為‌‌」神秘‌」人群,只因為不同文化間各有側重點,就像不同種族的人們在解讀人們面部表情時也各有重心一樣。

閱讀原文:10 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Ethnic Stereotypes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前十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825/60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