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最新研究:理論上有可能「返老還童」

近日,台灣大學、南開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科學家通過體細胞核移植的方法,成功地從端粒酶雜合缺失的小鼠體細胞中得到端粒延長且具有真正發育多潛能性的多能幹細胞。這一成果從實驗和理論層面都表明:人類「返老還童」不再是夢想。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DNA每複製一輪,末端都將損失一段DNA片段。如果沒有補償機制,DNA在經過萬千代複製後,最終將不斷縮短甚至消失,從而造成兩個後果——衰老和腫瘤。這被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詹姆斯·沃森稱為「末端複製問題」。此後,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和卡羅爾·格雷德發現,DNA複製時損失的基因片段是端粒,它像一頂安全帽一樣,通過自我「犧牲」來保證DNA序列的完整性。通過進一步研究,兩位科學家證實,一種被稱為「端粒酶」的物質在維持甚至延長端粒長度方面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布萊克本和格雷德也因發現了端粒酶以及端粒酶保護染色體末端端粒的機理而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台灣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宋麗英、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林和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徐捷合作,利用端粒酶基因雜合缺失的小鼠模型,通過體細胞核移植的方法,成功地得到了端粒顯著延長的多能幹細胞。在最為嚴格的多能性檢測的四倍體胚胎互補實驗中,上述實驗得到的多能幹細胞被證明是具有真正發育多潛能性的。端粒酶基因雜合缺失的小鼠生育的後代小鼠能夠正常繁殖,並未發生早衰跡象。這一實驗結果表明端粒酶基因雜合缺失的細胞通過核移植後形成的多能幹細胞,能分化發育成身體內任何種類細胞,可用於自身細胞組織修復,並具有安全性。

據了解,體細胞核移植是目前最主要的體細胞重編程技術手段,最近世界上已有多個實驗室通過這一技術有效獲得了具有發育分化多潛能性的人類胚胎幹細胞。「在核移植過程中,卵子通過表達一些特異因子『修補』了體細胞核中缺失的端粒酶基因,最終得到的多能幹細胞的端粒長度被有效延長,功能得以恢復。」課題組成員、博士研究生郭仁朋表示,該研究不僅有助於推動幹細胞從基礎研究走向臨床應用,造福那些被早衰症等疾病折磨的病人,而且從理論上為人們實現「返老還童」的夢想打開了一扇天窗。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新華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1225/49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