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連續50年發佈瀕危物種報告。而2014年,該聯盟發佈的報告中稱,全球現有的76199個物種中,有22413個受到威脅。其中有15個物種已瀕臨滅絕或已經滅絕,包括太平洋藍鰭金槍魚、河魨、澳大利亞蝴蝶和大型地蜈蚣。
以下是該份報告中提到15個瀕危物種:
1、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太平洋黑鮪)
藍鰭金槍魚曾經數量龐大,而且還是日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在大肆捕撈下,它們的數量已經在最近20年內下降了三分之一。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呼籲,太平洋各國應有節制捕撈,除此之外,還需保護好金槍魚的繁殖區域。與此同時,大西洋因為有嚴格的捕撈份額,該區域的金槍魚數量有顯著回升。
2、河魨
這類魚雖然身有劇毒,但還是日本壽司中的一道可口菜。其數量在過去的40年內,減少了99.99%,目前面臨滅絕的危險。現在只能在中國沿海受保護的海域內找到。
3、美國鰻魚(安圭拉鰻鱺)
這種鰻魚大量減少的直接原因還是因為亞洲漁產市場對這種魚供不應求,售價每磅可達2200美元。利益驅使漁業市場大量從美洲進口鰻魚。此外也有當地漁民非法捕撈。
4、中華眼鏡蛇
中華眼鏡蛇也叫舟山眼鏡蛇,今年剛剛被列入瀕危物種名單中。廣泛分佈在中國南部地區。除此之外,老撾、越南也盛產此類眼鏡蛇。目前,當地政府正採取措施,保護中華眼鏡蛇。
5、大型東烏桑巴拉葉片角變色龍大型東烏桑巴拉葉片角變色龍
這種變色龍生活在坦桑尼亞,遇到危險時會改變顏色,以融入周圍的環境,保護自己。但是根據2014年年初的一份研究結果顯示,這種變色龍在50年間,減少了60%。
6、黑草黃弄蝶
這種蝴蝶只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州的部分地區。幼蟲是淡綠色毛蟲形態,成蟲是棕色帶黑色條紋的蝴蝶。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出,外來食草物種入侵及海岸開發,破壞了它們的生活空間,從而導致數量大幅下降。
7、林生蝸牛
這種蝸牛生活在馬來西亞,主要的食物是石灰岩。但隨着當地採石場的發展,大量石灰岩被開
采,導致其數量銳減。雖然今年許多採石場也採取了保護措施,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出,還需採取更多措施才能保住這種蝸牛。
8、大型蠼螋
這種昆蟲已經滅絕,體型可達8厘米長,而類似的歐洲品種只有12-15毫米。這類昆蟲的滅絕也與人類活動有關。它們喜歡棲息於大塊岩石下,而人類取走了這些岩石用於建築。而老鼠的大量繁殖也是蠼螋滅絕的主要原因。
9、拉法基蝸牛
雖然科學家今年才剛剛發現這種馬來西亞蝸牛,但卻已經上到了瀕危物種的名單中,即將滅絕。
10、紅色蛞蝓
此類蛞蝓也分佈在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州,它們的皮膚夜晚會發光。紅色蛞蝓喜歡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帶,但隨着全球氣候升溫,這類物種已經找不到能夠棲身的地方,面臨滅亡的危險。
11、銀南乳魚
銀南乳魚和其他瀕危物種一樣,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就是沒有棲息之所。這種魚類近年來在新西蘭大面積減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出,導致這個原因的主要因素是當地人破壞濕地,修直河道,使這些魚沒有了適合繁殖的場所。
12、心形谷木花
科學家們於2013年在莫桑比克的叢林裏發現了這種花的存在,但同樣也面臨着滅絕的危險。當地正在建設一條橫貫叢林的高速公路,再加上粗放型農業的危害,這種植物的棲息地正在被破壞殆盡。
13、大型熊蜂
這種熊蜂是北美洲最稀有的大黃蜂。此次是大型熊蜂首次進入瀕危物種名單。僅在2002年至2012年間,它們的數量就減少了86%。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出,導致熊蜂瀕危的根本原因是大量草原被人來改造成耕地。
14、斑點赤蛙
這種蛙類屬於箭毒蛙科,主要生活在哥倫比亞安第斯山脈。曾經在本名單中屬於即將滅絕物種。但在當地環保部門的大力保護和對當地人的科普教育下,近年來斑點赤蛙的數量有所回升。
15、金色箭毒蛙
這類蛙與上述的斑點赤蛙類似,也主要分佈在哥倫比亞境內。曾經也屬於將滅絕物種,但當地人由於保護了其棲息地,金色箭毒蛙的數量也在回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