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英媒:天安門運動分化全世界工薪階層

作者:

鎮壓

星期四(5日)的英國《金融時報》刊登一篇文章,評論發生在中國1989年的天安門民主運動如何影響和分化了全世界的工人階層。

文章說,25年前當中共領導人鄧小平鎮壓天安門民主運動抗議者之後,本來應該是遵循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統治,讓全世界工人階級聯合起來的社會主義道路,但其實最後的結果卻恰恰相反。

因為鄧小平在鎮壓89運動後,為安撫國民,同時加強共產黨的統治在1992年南巡之後,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發展經濟,引進國外直接投資,希望以此團結無產階級,但實際上正是鄧小平的政策分化了全世界的工人階級。

因此,文章作者說,之所以很少有人今天在中國紀念六四,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禁止紀念六四的審查制度,但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鄧的這種政策奏了效,即「失小卒而保大局」。

文章引用一位經濟學家的話說,這是自工業革命之後全球人民經濟地位的一次意義最深遠的大洗牌。

中國的經濟改革使中國成了世界工廠,衝擊了那些發達國家從事製造行業的低技能的工人,使他們無法與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競爭,因此在他們與老闆協商漲工資方面處於不利的地位。

與此同時,互聯網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對全球化的產業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經濟改革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甜頭,同時也產生了貧富不均現象。

但對像歐美這樣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來說,就好像突然來了一大批新的工人大軍,他們願意接受更長的工時以及更低的薪水。雖然作為消費者個人來說,人人都受益於來自中國的廉價產品和服務,然而他們卻無法從這種「振盪」中恢復過來。這還意味着他們的工資不增反減。

正如鄧小平傳記的作者傅高義所指出的那樣,同1989年相比,數千萬的中國人生活更舒適了,但同時,那些生活在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卻覺得缺乏安全感。

他說,「這是一場工人革命,但是卻是一場分化的革命」。

經濟改革困境

《金融時報》當天的另一篇文章,分析了當前中國金融改革的困境。

分析說,去年秋天當習李(習近平李克強)上台時,承諾要更重視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而非速度。

但中國最近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顯示了要想進行這樣的經濟改革的困難性。

文章說,面對房市疲軟和投資下降,北京只好再次推出所謂的微經濟刺激措施,其中包括讓地方政府加速完成大型工程等。

但文章指出,新的刺激經濟措施只會促進信貸的進一步增長,增加債務積累。

北京的這一舉動再次證明了擯棄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型,和採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是多麼的困難。

而與此同時,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是要付出政治和經濟的代價的。但是,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中國早晚會面臨災難性的後果,而這正是中共領導人極力想避免的。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605/403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