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中共國的五次人口大疏散

—「共和國」的五次人口大疏散

三年自然災害

文革初期和後期都大量驅趕五類分子到農村接受專政


中國在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有幾次大規模的人口移動。


第一次是因「三年自然災害」,城市人口向農村的非政策性移動,大部分是餓跑的,比如五八年大躍進城市增容時湧進的大批「盲流」,除了餓死人的地區沒人回去,其它來自相對有點生存出路的地區,大部都回流原藉了,這種情況,從東北回流到山東河北一帶的較多,回流河南的較少。

第二次是政策性的疏散,是為了緩解失業人口的壓力,當時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是劉少奇接手了老毛敗家造成的爛攤子而出台的經濟政策,大躍進時城市中扶植的五小企業和地方企業「關、停、並、轉」大批「下馬」,失業人口大量激增,加上國際上和台灣方面的反共攻勢,國內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反叛因素,為了緩解這個壓力,中共一箭雙鵰的使用了階級鬥爭這個法寶,借四清運動之機驅趕城市中的弱勢階層,中共的 「無產階級專政」也是繼五三年鎮反之後從此升溫的,四清運動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它的矛頭都是對準了共和國特有的賤民階層「黑五類」,是拿黑五類祭刀威攝人民的反抗。遣送五類分子家庭下放農村監督改造,而在「關、停、並、轉」大量解僱工人時,黑五及其子女首當其衝的也就成為迫害岐視對象,不僅是失業,而且要全家「下放」。


與此同時,當局還驅趕失業的平民到農村去,還強迫企業中有不良思想的工人「自願」到「三線」去。那時候的失業人員還不叫知青,叫社會青年,其群落成份比較複雜,有小學綴學失學的,有高考落榜的,有大學畢業不服從分配的(分配到邊疆三線)還有兩勞釋放的,還有部分孤兒和輕微殘疾人。當時為了鼓勵下鄉,是給一筆安家費的,大約兩百元人民幣吧,因此很多年紀小的孩子由於家境困難也都報了名,而「公社」(街道居委會)為了向上報成績,也樂得擴大名額。僅一個公社(街道居委會)就下放二百多社會青年,這還不包括那些被強制遣送的五類分子家庭。


第三次是文革期間,文革初期和後期都大量驅趕五類分子到農村接受專政。文革初期是「橫掃一切牛鬼蛇神」,驅趕城市「黑五類」人口是由老紅衛兵執行的,目標主要是北京等大城市的「黑五類分子」,遣返他們到原籍。文革後期是「清理階級隊伍」,進一步肅清城市人口中的「黑五類」人口,由各地的革委會和群眾專政隊執行,也就是那些在運動中噎被鬥爭虐待僥倖活下來的「牛鬼蛇神」。

第四次,也是大家都親身經歷過的「五七戰士」下放和知青插隊,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歷史,我就不再贅述。六四年與六五年兩屆下放社會青年被稱謂「老知青」,以區別文革後期大批的知青。為了欺騙這些失業人員,毛澤東有個講話: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裏去是大有可為的。還樹立了邢燕子董家耕等樣板,周恩來還曾親往新疆慰問兵團老知青。這兩屆知青的家庭出身基本都是平民或五類分子(地富反壞右),等到八十年代知青大批回城時,他(她)們也基本上都在農村落了戶,成為「貧下中農」了。


第五次是七十年代初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當時的動員口號是「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閒飯」,驅趕城市下層居民伴隨知青疏散到農村去。但實際上,是給那些轉業的軍人和回城的五七幹部讓位置,城市人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一下子膨脹了起來,因為復員轉業軍人大部分是農民出身,一進城就是全家十幾口。「五七戰士」們這幾年在農村也沒閒着,都添了丁,一回城也是十幾口。


我想,有網友說他十三歲就下鄉,這很可能是他受了家庭出身的牽連,這個說法居然有人提出質疑,說十三歲的小孩子不可能下鄉。我沒有為誰辯護的意思,不過是給網友們回顧一下這段歷史,這裏很多「60後」「70後」都不太了解這期間發生的事情,老實說我那時也很小,但我的記憶不差,應該要大家知道,十幾歲孩子下鄉,在那個時代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再多說一句,就是有些網友包括我本人,為什麼不肯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說到底,我們是草根,不比那些大佬,我們草根是楊進興一個級別的,不是沈醉!鎮反時槍斃的是楊進興,沈醉卻被養起來了。說到底,中共最恨最怕的還是我們這些草根,因為草根自由派人數多,看得見卻摸不着,睜開眼睛一個沒有,閉上眼睛遍地都是,它是控制不了的,不象那些噎被它控制的大佬,想抓就抓。咱若是逞英雄樹棍棍也不難,咱到是想去秦城,但資格不夠啊!那是給大佬們呆的地方。


因為不是大佬,中共對付咱們可就沒那麼斯文客氣了,隨便找個理由比如嫖娼啊流氓啊什麼的,就把咱整到法輪功呆的地方去了。中國海關入境處在櫃枱下都有黑名單和照片,凡是入境人員與名單和照片似曾相識的,都會反覆核對,根據上級的指示,或拒絕入境,或開始監視。海外民運里有大量中共特務這是事實吧?不然怎麼內鬥的這麼歡啊?那特務是誰呢?鬼知道誰是啊?不提防能行嗎?所以呢,在海外中文網站鼓動網友實名上網的,我看他不是迂腐就是別有用心。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707/252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