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貨幣老虎越養越大 今年已到68萬億規模駭人聽聞

—貨幣老虎越養越大 --匯率與貨幣系列評論之二十一

作者:

最新公佈的中國廣義貨幣量,達到68.8萬億人民幣。這是今年8月底的數。對應的經濟總量是多少呢?目前還只有上半年我國GDP的統計結果:總量是 17.3萬億。下半年GDP還會增長,廣義貨幣也會增長,放到一起來估計,到今年年底我國的廣義貨幣有可能等於年度GDP的200%上下。

 

    這是兩個不可直接比較的量。廣義貨幣(M2)是存量,因為貨幣發出去一般不會消失,所有以往發出來的錢,什麼時候都可以拿出來購買商品與服務——除非發生像朝鮮那樣的政府翻臉不認自己發出來的貨幣的大事件。GDP是流量,代表一年之間新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兩者的聯繫是間接的,因為正如本系列評論反覆提及,貨幣別無他用,主要功能就是為商品與服務的交易提供服務。一個經濟轉起來的時候,需要多少貨幣參與其中,流量與存量之間總有一個合適的比例。

 

    也是以前提到過的,不少發達國家的貨幣指數 (即廣義貨幣佔GDP之比),先是由低向高發展,但一般過不了100%就掉頭向下,整體上呈現出一個倒U字的圖形。中國經濟在計劃時代的貨幣指數奇低,非常合乎邏輯;改革開放後,貨幣指數隨市場化進展而上升,也合乎邏輯。比較不容易解釋的,是中國的貨幣指數在1993年過了100%之後繼續上沖,1997 年 過 124% ,2005年 過162%,目前看依然扶搖直上,還絲毫沒有掉頭向下的意思。讓我們先把好不好的問題擱置在一旁,如此越來越高的貨幣佔GDP之比,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上篇專欄文章提出把制度變量引入貨幣分析,其實提供了一種調查研究的思路。這裏要考慮走幾步。首先,對貨幣數量方程中的那個Q(即商品勞務量),不能只限於觀察「已經成交的」部分,還要考慮「潛在可以成交的」部分。其次,特別關注制度狀態對潛在的商品勞務轉化成現實的商品勞務的影響。最後,探查價格總水平變動的原因,不僅要看貨幣總量,而且也要看貨幣化進展的程度。就是說,物價變動不但可能來自於貨幣供應量的變動,也可能來自於潛在的商品勞務進入市場的狀況。傳統的貨幣主義高度關注貨幣量,前提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化、貨幣化已經趨於穩定,可以在理論上像貨幣流通速度一樣假設為不變。但是,對於中國這樣的轉型經濟體來說,市場化、貨幣化是加速推進還是停滯不前,對物價的影響就大了。

 

    遠的不提,要理解近年我國貨幣佔GDP之比持續高升、包括資產市場價格在內的物價總水平屢出險情,似有必要雙管齊下,從貨幣供給機制與市場化進展兩個方向,分別調查,綜合研究。這當然不是報刊專欄的合適題材。不過就其大要,就算是掛一漏萬寫下幾筆,也對清理問題不無裨益。簡單的問題不妨單刀直入,但是像物價這樣令公眾關心和激動、成因又比較複雜的經濟現象,搭一個粗略的框架,或可避免一下子深入細節反而迷失了方向。

 

    在貨幣供給方面,我以為最重要的線索就是從主動超發轉向被動超發。這裏所謂「主動超發」,是指政府迫於財政的壓力,開動了貨幣機器向市場提供了過多的貨幣,即「央行發票子彌補財政赤字」。大體上,1994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人民銀行法》,在法律上就終結了政府主動超發票子的可能。在實踐上,自那以後國家財政情況良好,一般也不需要向央行透支。2008年10月後為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貨幣大投放,應該被看作是一個例外。至於「被動超發」,則是指中國正式加入WTO之後,一方面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迅速增強,一方面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滯後,共同合成了巨額的貿易出超,結果被動地向國內市場投放過量貨幣。以2007-2008年為例,每年的淨出口要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9%,等於像廣東這麼一個大省一年生產的GDP全部以商品勞務的形式出口,但由此形成的各種人民幣收入卻留在了國內。累計起來算,僅2005年以後與出口商品勞務脫了節的貨幣購買力就達十多萬億。如此巨大的一個 「貨幣缺口」,還不壓迫物價上漲?你不讓它漲,過量貨幣就到處漫遊!

 

    但是另一個方面的情況更值得注意。給定貨幣被動超發,如果國內市場化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對貨幣的需求是一種水平;如果市場化潛力得不到充分釋放,甚至受到人為抑制,那對貨幣的需求就是另外一種水平。問題在於,市場化的現狀與潛力究竟是個什麼狀況,要靠「事實性的判斷」,而不能憑藉 「價值性的主張」來主觀臆斷。否則,見仁見智的分歧,吵來吵去也達不成基本的共識。

 

    個人之見,經歷了30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繼續市場化的潛力還是蠻大的。從表面上看,我國市場裏有無數商品供過於求,時不時還有「嚴重產能過剩」的報道。但是加上品質的維度,當下仍然有不少商品與服務嚴重地供不應求。舉一個例子,老百姓對好醫院、好醫生、好學校、好老師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政府主導」的醫療和教育似乎永遠也滿足不了這些需求。可以開放市場、引入民營嗎?有人疑慮重重。但是為什麼還要說這些領域是什麼 「市場化改革」過了頭呢,那豈不是離基本的事實越來越遠?

 

    要素的市場化進展更不平衡。比較而言,勞動力資產的市場化程度高些,但城鄉一體、不論身份的勞動力市場還是有待發育。土地的市場化程度看起來不低,因為「地價天王」天天刺激着購房人的神經。但細看一眼,就發現該市場只限於城市國有經營性土地的轉讓。憲法規定的、作為我國兩種土地所有制之一的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至今還沒有全國範圍的合法市場轉讓權。不少人朗朗上口的「保護農民利益」,原來是並不包括「保護農民的土地經營轉讓權」這一層最重要的含義的。政府把農民的土地征來,招、拍、掛後開發的樓宇,叫「大產權」;農民在自己的建設用地上與他人合作建成的房子,卻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小產權」!雖然法外的轉讓幾乎無日無之,但筆者還是敢斬釘截鐵地推斷:沒有合法保障的交易規模,永遠小於潛在可交易的規模。

 

    加到一起看,中國還遠遠沒有充分釋放市場化的潛力。由此產生的諸多後果,其中之一就是難以平衡不斷被動超發的貨幣。根據中國改革的早年經驗——「水多了加面」——比較合理的政策組合似乎應當是,或動員更多的資源進入市場,以消化源源不斷超發的貨幣;或減慢市場化改革的步伐,但必須嚴格控制貨幣的超發。最糟糕的組合呢?就是既聽任貨幣被動超發、又在市場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這裏敘述的邏輯是否對頭,望天下識者察之。

 

    反正,中國的貨幣老虎越養越大。是貨幣總要拿出來購物,養老虎總要餵它吃肉。既然人們對貨幣之虎沖入市場並抬升物價有很大的意見,那麼在左攔右截之餘,不妨考慮,究竟餵多大一塊肉,才足以讓這隻貨幣老虎乖乖地呆在籠子裏、不跑到街上來作亂?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經濟觀察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1104/18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