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大陸城市盲目更名南平要改武夷山 費千萬淹歷史

—中國大陸城市盲目更名 耗費千萬不倫不類淹歷史


    
      南平擬更名,不過是近年來城市更名熱潮中的新的「浪花」而已。同樣,不僅南平,其他一些城市的更名,也是爭論不已。這是現實。還有一個現實就是,多數城市的更名效果並沒有達到它的倡議者和推動者原先想像的那樣,反而帶來了混亂,有的甚至廣受詬病。
    
      很多人在問:為什麼要更名?城市更名誰說了算?名字一改就靈嗎?
    
      1 南平更名武夷山
    
      打開大武夷新聞網的主頁,在「熱門話題」欄目掛着這條新聞———「簡少玉:建議將南平市更名為武夷山市」。
    
      這條來自海峽之聲網訊的消息說,全國政協委員、台盟中央委員、福建省南平市人大副主任簡少玉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帶來了一個關於將南平市更名為武夷山市的提案。
    
      他認為,武夷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將南平市更名為武夷山市、設立武夷新區,可形成與之匹配的中心城市。另外,可以更好地發揮武夷山「雙世遺」品牌優勢,融合朱子文化、閩越文化和茶文化精髓,整合閩浙贛三省旅遊要素資源,拓展旅遊經濟半徑,加快構建大武夷旅遊經濟圈。
    
      南平市是福建省轄區面積最大的設區市。轄一區四市五縣,一區即延平區,四市即邵武市、建陽市、建甌市和武夷山市。
    
      漢建安元年(196)設南平縣,西晉太康初年改為延平縣。1950年設南平專區,1956年增設南平市,1960年南平縣併入南平市,1994 年撤銷南平地區,設省轄地級南平市,原南平市改為延平區。
    
      縣級市武夷山市行政區劃上屬於南平市,位於閩贛兩省交界處,前身為崇安縣,建置於北宋淳化五年(994年),迄至明清兩代,均隸屬於建寧府管轄。1989年8月21日,崇安縣撤銷,建立武夷山市。是福建省惟一以名山命名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聞名中外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及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主要部分位於境內。
    
      南平市區到武夷山200公里。南平市區到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才170公里。就是說,南平城到武夷山比到福州還遠。
    
      上述報道還指出,南平市更名現在已進入國家層面的審批程序。
    
      據簡少玉透露,目前在中央和福建省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將南平市更名為武夷山市和武夷新區的謀劃工作正在進行。2009年11月,福建省委常委會和省政府省長辦公會,專題研究南平市更名工作,並以福建省政府的名義向國家民政部上報「將南平市更名為武夷山市、並撤銷縣級武夷山市設立武夷新區」的方案。
    
      而更名工作,是否經過了現在的武夷山市和南平市兩級人大的討論通過,是否聽取了兩市的民意,是否經過了專家論證及聽證等程序,報道未有提及。
    
      但是《法治周末》記者在當地的論壇上看到,對於南平更名,有不同爭論。
    
      支持者認為「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可以提升知名度」。
    
      反對者認為:「關於行政區改名的事已經很多,改完了也就那樣了,就算改成武夷山市,大家知道的也就是武夷山,改不改大家都知道已是事實。」
    
      一個叫南浦舟的網友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假如沒有作為,改名又有什麼意義?」
    
      2 不倫不類淹歷史
    
      近年的城市更名運動中,影響或者說引發爭議較大的有安徽省的徽州更名為黃山市,江蘇省的淮陰市改淮安市,雲南省的思茅市更名普洱市。
    
      而這三個城市更名的形式上也很雷同。都是採取了「拿來主義」,把原來縣級市的名字直接為我所用。區別不過是,一個在名山上做文章,一個在名人上做文章,一個在名茶上做文章。
    
      1987年,當地將本應該稱為「徽州市」的徽州地區命名為「黃山市」。徽州古稱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徽州之名由歙州詔改而來。 1949年設徽州專區,1970年徽州專區改稱徽州地區,地區駐屯溪。
    
      1987年11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徽州地區和屯溪市以及1983年在黃山腳下剛剛成立的新興旅遊城市———
    
      省轄縣級黃山市(俗稱小黃山市),設立地級黃山市(俗稱大黃山市)。設立黃山市屯溪區,以原屯溪市為其行政區域;設立黃山市黃山區,以原黃山市為其行政區域;設立黃山市徽州區,以歙縣、休寧縣各一部分為其行政區域。將徽州發祥地的績溪劃給了宣州。
    
      就是說,將黃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不僅在中國地圖上把一座歷史名城給抹掉了,原徽州地區也被搞得殘缺不全。難怪有人驚呼「可惜從此無徽州!」
    
      2001年淮陰市改為淮安市也頗受詬病。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即置縣邑淮陰。秦末農民大起義,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淮陰人一直引以為傲。南齊永明七年(489年),置淮安縣。明清境內置淮安府。民國時淮安府撤銷,屬淮陰行政督察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1987年,轄縣淮安改為縣級市。周總理即出生於此。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陰區。
    
      此前,一名叫蘇子川的淮安讀者在一家媒體上講述了自己的經歷,說是城市更名的受害者。他每次回家,都要為講清楚是去「新淮安」還是「老淮安」而大費周折。而真實的生活比他在紙上的表達要混亂多了。
    
      思茅市改為普洱市同樣引起了強烈的質疑。2007年4月,雲南思茅市更名為普洱市,而其下轄的普洱縣更名寧洱縣,原來的翠雲區更名為思茅區。
    
      而當地人有評價思茅改名普洱,純屬張冠李戴。追溯歷史,古普洱府所在地為寧洱縣(原普洱縣),而不是普洱市。也就是說,哪怕是普洱縣更名為寧洱縣,思茅市也不能稱自己為普洱市。
    
      3 改名耗費幾千萬
    
      一座城市能不能改名?這是一個值得認真分析的課題。表面上的更名理由都是通過更名,藉助名山名水名人名茶,增加城市知名度,以促進當地旅遊和經濟發展。
    
      但黃山市恰恰是一個反面教材。
    
      去過黃山的人一定知道,風景名勝黃山與現在的黃山市根本就是兩個概念。遊客來到黃山市卻不見黃山,高舉「黃山」牌的黃山市市府所在地屯溪,離風景名勝黃山竟有70多公里之遙。終點站變成了中轉站,這樣的尷尬《法治周末》記者親自領教過。
    
      更名黃山的初衷也是希望通過突出強調「旅遊資源」來帶動經濟發展,然而,這種倉促的更名不僅泯滅文化、割捨傳統,甚至在大打旅遊牌上也「固步自封」。徽州這一沉澱了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名稱,作為一種習慣早已深入人心。舍「徽州」而取「黃山」,難道就不是浪費了旅遊資源?
    
      蘇子川認為,地名蘊含有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城市名稱一旦變化,極可能埋沒一座城市的某些歷史文化特徵。
    
      關於思茅市改為普洱市,一位當地人如此評價到:普洱茶產業要發展,靠的終究還是質量和信譽。如果消費者信不過,就是把雲南省改成普洱省也沒有用。如此修改,不但起不到「重振普洱茶雄風」的作用,反而給人一種不尊重歷史的印象。
    
      城市更名也不是僅僅的經濟利益問題,而是諸如地理、歷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城市更名考驗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決策者必須充分考慮到相應的經濟及社會成本,其中包括政府管理成本、企業經營及公民生活所支付的成本。
    
      中國品牌網專家組成員、天下智揚風景文化傳播機構運營總監、旅遊營銷專家紹兵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城市更名要計算更名的成本與城市收穫之間的比例。城市改名絕不是把城市換個名字,然後把市政府大門的標牌一換了之這樣簡單,牽涉到社會各界和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
    
      比如,世界地圖、中國地圖等的改版重印;市、縣、區、鄉、鎮、村、居,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以及凡涉及本市名稱的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名稱,都要變更;以及各類戶籍、身份證、畢業證的變更。
    
      顯然,一個城市的更名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比如一個15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更名後,僅辦理二代身份證就需要花費2000萬元。
    
      一個例子是:2004年9月,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更名「秦州區」,「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兩區共改了三個字,更名的直接費用為200 萬元到300萬元。而當地政府認為花費如此低是因為「抓住了第二代身份證更換和新地圖將出的有利時機」。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法制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0404/16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