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鑽到165米後,鑽探隊員終於找到水。谷岳飛 攝
一位攝影記者站在戈衣海子乾涸的庫底,龜裂的地面讓人觸目驚心。本報記者 谷岳飛 攝
「 戈衣海子」——這個美麗的名字屬於一座水庫,它是雲南陸良縣戈衣村200戶村民的生命之源。這座水庫誕生於1958年,65歲的吳金寶是它的建造者之一。過去的幾十年中,雲南也曾遭遇過數場大旱災,但村民依靠着「戈衣海子」的庇護,一次次安然度過。「沒想到這次戈衣海子也『倒下了』」。望着滿目龜裂的庫底,吳金寶面色沉重。村民不得不開始適應沒有了戈衣海子的日子。
大旱如此猛烈
養活幾代人的水庫乾涸見底龜裂滿布
「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看家裏還剩多少水。」吳金寶告訴記者。3個兒子已經分家了,他和老伴單獨住在一起,這些天來,隨着旱情的加劇,老人們心裏總有種沒底的感覺,「前幾天,老伴還跟我開玩笑,我們不會幹(渴)死吧。」
吳金寶還不太適應缺水的生活,他們家離水庫不遠,不到十分鐘的路程。喝着戈衣海子的水長大,老人此前從未想過有一天這個村子也會缺水。
吳金寶至今還記得年幼時從戈衣海子挑水的情景,那時戈衣海子還是一個「龍潭」,在當地人的方言詞彙中,所謂「龍潭」相當於一個小水潭,面積不大,由地下不斷往上冒的水形成。「龍潭的水甘甜清澈,特別好喝」,這也是戈衣村祖輩數代人共同的取水地。1958年,全國大興水利,要在龍潭處建一個大水庫。但依靠着村民們肩挑背馱,半年多便將水庫建成。「龍潭」 由此變成一個「海」,水庫蓄滿之後,按照村民的比劃,至少有四個足球場的規模,最深處能有六七層樓高。
從此,戈衣海子又開始庇護一代又一代的戈衣村人,不僅僅是生活用水,莊稼灌溉等,村民都取之於水庫。其後,雲南也曾經歷幾次大的旱災,但因為有戈衣海子坐鎮,戈衣村人從來就沒擔心過缺水——直到2009年的8月,這一個月,水庫乾涸見底。「整整一年,水庫沒有進過一滴水啊」,吳金寶頗有些心疼地描述。
如今的戈衣海子好似一個沙漠中廢棄多年的巨大足球場:褐黃色的庫底好似剛剛經過一場強烈的撕扯一般,龜裂滿布,深處足以塞進一個小孩的腿,令人觸目驚心;水庫四周光禿禿的垻子則是一個巨大的看台,它們共同見證了戈衣海子的消逝。
因為只出不進,今年春節過後,供應村民自來水的蓄水池也被抽乾(蓄水池的水也來自水庫),村民陷入徹底無水可取的日子,僅僅依靠外界送水度日。
生活異常艱難
洗澡?那已經是一年以前的事情了
在吳金寶家的廚房裏,縣政府發的兩隻白色大桶特別醒目,上面印有「抗旱」的字樣,大白桶的個頭最大,每隻桶能裝50公斤水,這是全家的取水工具。每到送水日,每家每戶大人小孩齊上陣,拿着兩隻白色桶排隊灌水,場面蔚為壯觀。吳金寶咧着嘴開心地介紹。
其餘各式各樣的盆桶佔據了他們家廚房一半位置,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看起來雜亂無章。但經老人介紹之後,你會發現,這裏的每一滴水幾乎都被用到了極致——自兩隻大白桶開始,直至一個大腳盆結束,大部分水要在這近十隻桶盆中間完成一個「接力」,直至變得渾濁不堪。
起床之後,吳金寶會從白色桶中舀出大半瓢水,倒在臉盆中,剛剛能沒過毛巾,這便是洗臉水。隨後,將用過的洗臉水倒在一個專門收集廢水的桶中後,老人開始生火做早飯。記者打斷老人的介紹,問是不是還沒刷牙?老人佈滿污垢的臉上閃出了難為情的表情,他猶豫了一下表示是要刷牙,但隨後又告訴記者,有時候即使刷牙,用水也不過大半碗。為了節省水,吳金寶每次都會將一天的飯都煮好,下頓再吃時只要把飯熱一下就好,省得再用掉大半鍋水。當然,其間米淘一次便好,淘米水還是要歸集到裝廢水的桶中。
老人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廚房裏每個容器的用途,這一個是用來裝廢水的、這一桶水是用來煮豬食的、這一桶是用來洗衣服的等等,根據水質的好壞,老人將水細分為很多種。最終,除了各自消耗完的水外,進入老吳家的水會匯總到一個大腳盆里,沉澱之後用來餵牲畜。介紹這些時,老人常常會不好意思。他告知,儘管衣服已經穿得「油光發亮」,但家裏還是很少洗衣服,非得要洗的也是在水裏「打個轉」,撈起來曬乾又穿,不會像以前「衣服要清洗得乾乾淨淨」;至於洗澡則是一年前的事情了,即使今年過春節時,老人也只是裝了盆水,用毛巾來「擦澡」。
希望還是有的
挖啊挖,地下165米深處終於噴出了水
水成了吳家最值錢的東西,比糧食還金貴。
指着吳家廚房一角的兩桶水,記者問:「如果有人拿等量的糧食來換這兩桶水,您答不答應?」老人不假思索地說:「這肯定不行」。
儘管一再節約,老吳還是覺得水不夠用,人消耗得倒不多,主要是幾頭牲畜,每天要消耗好幾十公斤。找水成了老吳每天生活的主要內容。而以往這個時節,老吳的主要工作是培育秧苗。因為持續的乾旱,常年有水的秧田都幹了個底朝天,今年老人連稻種都沒去買, 「種了一輩子稻穀,今年難得清閒」,老吳自嘲。
田裏,麥子已註定絕收,每顆穗都是空的。而如果幹旱持續,4月份也沒有降雨,玉米也種不下去,這對村民的打擊將十分大,這就意味着今年,他們真正將顆粒無收。
就在家裏用水捉襟見肘之時,老吳聽到了距離村子四五里路的一個收費站內有水,於是戈衣村的村民蜂擁而至,用家裏的牛車拉水。牛車上用來裝水的大鐵桶裝滿之後,夠家裏用三天,此前這種鐵桶是村民用來給煙葉澆水的。每次灌滿水大約要半個多小時,取水來回一趟要花好幾個小時。老吳現在注意力轉移,特別擔心如果旱情持續,這口水也有可能被抽乾。
村民們將希望寄托在戈衣海子身上。3月初,雲南省國土資源廳抗旱救災地下找水突擊行動隊進駐戈衣村,決定在戈衣海子邊上鑽井取水。50米、 60米、80米……100米,深度每天都在增加,但遲遲沒有出水的消息傳來,村民們都不敢再存希望。沒想到,昨日早晨,好消息傳遍戈衣村。老吳在鑽機旁欣喜地看到,一股渾濁的水從管道內噴涌而出,工作人員告知,這可是地下165米處的水,現場村民聞知無不拍手叫好。渾濁的水順着管道,流向乾涸的戈衣海子,很快便在庫坡上流出道道痕跡,順着它們往下望,死氣沉沉的戈衣海子似乎瞬時有了生氣。
老吳告訴記者,他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戈衣海子重現波光粼粼,「到時候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在裏面洗個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