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氣功與中醫的關係

      氣功與中醫,是伴隨着中華文明而誕生的醫療與保健文化,是完全不同與西方任何文化體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二者交相輝映,聯繫密切,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現做簡略介紹:

  一、中醫古籍中保留着豐富的氣功資料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有關於氣功基本理論、練功原則,練功要領、練功方法和臨床運用等多方面的記載。

  南北朝陶宏景著《養性延命錄》,集六朝以前氣功資料之大成,為我倖存第一部氣功導引專集。隋巢元方等著《諸病源候論》,收載氣功導引法二百多種,並「錄於各病源之後,以代藥品。」金元四大家中,劉完素在《攝生論》裏,專門討論攝生的方法;張子和《儒門事親》,提出以「存想」吹氣功法治療外傷;李東垣《蘭室秘藏》,主張「安心靜坐,以生發周身之元氣」;朱丹溪《格致餘論》,強調「順四時,調息、神、態,而為治病之本。」明代醫籍中,氣功資料尤豐。如冷謙的《修齡要時》,本《內經》攝生理論,提出了「四旨調攝」、「起居調攝」、「長生一十六字訣」等功法;聶尚恆的《醫學匯涵》,設氣功導引專章,着重防病治病,頗切臨床實用;高濂的《遵生八箋》,氣功內容豐富;萬全的《養生四要》,練功方法簡明。清代汪訒庵著《勿藥元詮》,對氣功「積氣生精」、「積神生氣 」、「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等功理功法作了清楚的說明,並具體描述了「小周天」的運氣過程。

  二、歷代中醫名家,不少人兼通氣功

  東漢名醫華陀,主張人體應當適當運動,並創立五禽功法,身體力行,結果「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晉代名醫葛洪,「尤好神仙導養之法」,「河洛圖緯,一視便止。」他在《抱朴子•內篇》裏,明確提出了氣功的精要和作用。練功「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病惡。」唐代大醫家孫思邈,練功有得,長於「存想」。功法是:「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元氣,如紫雲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此指頭髮、筆者注)漸漸入頂,如雨初晴,雲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若徹,則覺腹中有聲汩汩然。意專思存,不得外緣。斯須即覺元氣達於氣海,須臾則自達於湧泉。則覺身體振動,兩腳捲曲,亦令床坐有生拉拉然,則名一通。一通二通,乃至日別得三通五通,則身體悅澤,面色光輝,鬢髮潤澤,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氣力強健,百病皆去。」宋代醫家陳直,根據《內經》理論,通過親身實踐,指出:「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實內以陶和;捋護之方,須在間日安不忘危。 」「萬形之中,所保者莫先於元氣。」並對身心關係作了辨證的說明:「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自心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明代醫家李時珍,深明「內視」之妙,指出,「紫陽《八脈》所載經脈,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清代醫家徐靈胎,對於元氣與丹田,更有獨到心得。

  以上所舉,可見古代醫家重視氣功之一斑。

  三、氣功與中醫理論相通

  在理論上,氣功與中醫的聯繫更為密切。傳統氣功功理,有不少是中醫理論的分支和發展。例如丹田學說,是氣功最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歷代氣功家,為丹田作了不少神秘美妙的命名,如「龍宮」「北海」「亥冥」「元華」「神爐」「內鼎」「月中桂」「泥丸宮」等等,足見其對丹田的重視。然而,揭開丹田神秘的外衣,用中醫理論來觀察,則丹田不過是人體一組重要穴位的總稱而已。例如「龍宮」即「氣海」,「泥丸宮」即「百會」。因此,丹田學說,實際上是中醫俞穴學說的分支和發展。

      歷代論丹田者,亦以醫家之說最為簡明實用。如明代醫家龔居中云:「夫修身之士,不識丹田所在,咸指臍下一寸三分為言。此為氣稟之源,猶若果實受氣於蒂。坎離上下,以此為中宮;氣脈升降,以此為根地。根地痞塞,則水火不能升降,心火炎爍,腎水枯竭,百病由此而生。上成頭暈眼花,下至腰疼疝凝痔結,甚或真陰不固,多致夭折,良可悲也。人誠能以卻病延年之法,敬而行之,或行或坐,或立或臥,念念不忘。旬日之間,血氣循視而不亂,精神內固而不搖,衰者起,萎者愈,疲癃轉康健之軀,枯搞回溫潤之色,頓覺增精補髓,百病減除,功簡而效速,誠為保身之至道,卻病之秘訣也。」把腹部丹田的位置、生理作用,病理變化和丹田功的練功要領、方法、效應、作用,都論述得清清楚楚的。

  又如精、氣、神學說,也是氣功重要理論之一。然其論述,也不出中醫理論的範疇。與《太平經》「氣生精,精歸化」,「積精全神」相似。而精、氣、神的練功要領,亦以醫家之說最能抓住本質。如清代醫家汪訒庵云:「積神生氣,積氣生精,此自有而之無也」,把「積」與「練」,精神與物質的關係作了辨證的說明。

  再如周天學說,是氣功借「周天」這一古天文術語,來說明內氣在人體運行情況的學說。其中,內氣循任、督二脈循行者為小周天,循更多的經脈循行為大周天。如《南華經本義》云:「綠督為經,所以為取氣之方也。人身背有督脈,自尾閭而通氣於上之丸泥;前有任脈,自泥丸而通氣於心竅之絳宮。然氣必至於臍下丹田,轉於尾閭而升於頂上,故曰緣督以為徑,此養生練氣之要訣也。」可見周天學說,實際是中醫經絡學說的體察和運用。

  至於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三因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等,在氣功中也同樣起着重要的指導作用。這些問題,近年論著已多,不再贅述。

  四、自古以來,氣功就被中醫作為診療方法使用

  在《靈樞•師傳篇》中,就明確指出氣功導引是中醫的診療方法之一。「帝曰:我有導引、行氣、蹺摩、灸熨、飲藥之一者,可獨守也,將盡行之乎?歧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在《素問•寶命全形論》裏,則提出了一個醫生應備的五項條件:「一曰知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之偽真,四曰知砭石之大小,五曰知臟腑血氣之診」。把與氣功有關的治神與養身排在五條之前列。後世醫籍和醫療機構中,也多有氣功療法專論和氣功科目。

  總之,從醫學角度來說,氣功學是中醫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份,中醫有條件、有必要、有責任開展氣功研究。正如錢學森同志所說:「氣功與中醫理論相通,所以氣功又是研究中醫理論的鑰匙。要研究中醫理論,實現中醫現代化,就必須同時科學地研究氣功。」

責任編輯: 紫薇  來源:氣功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302/12210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