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增強免疫功能認識穴道按摩 手陽明大腸經

作者:

手陽明大腸經之循行: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橈側端的商陽穴開始,沿着食指橈側緣,經二間穴、三間穴,向上通過第一、二掌骨間的合谷穴,進入伸拇長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中間的陽溪穴。由陽溪穴而上,沿着前臂橈側緣的偏歷穴、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到達肘關節外側的曲池穴,然後再沿着上臂外側前緣的肘穴、五里穴、臂臑穴,往上進入肩關節前上緣的肩腢穴。由肩腢穴行經肩峰前緣,往後走到巨骨穴,再到達第七頸椎下的大椎穴(屬督脈穴)。從大椎穴向前下行到鎖骨上窩,深入體腔,聯絡肺,向下穿過膈肌,歸屬於大腸。

另有一上行的支脈,從鎖骨上窩往上行經頸部的天鼎穴、扶突穴,再往上貫穿面頰,進入下顎齒中。從下顎齒再回出來,沿着口部兩旁,往上相交於人中穴(屬督脈穴),在人中穴左右交叉後,左邊的經脈到右邊,右邊的經脈到左邊,上行挾着鼻孔,經禾膠穴、迎香穴,最後交於足陽明胃經。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所經的部位,有二十個穴位(左右共四十個穴位):循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二間穴、三間穴、合谷穴、陽溪穴,偏歷穴、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穴、五里穴、臂臑穴、肩腢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禾膠穴,迎香穴在鼻邊。

《內經》云:「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者,肺之腑。大腸經多氣多血。手陽明大腸經本經有了異常就會表現為下列病症:牙齒痛、面頰部腫脹。本經穴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運用。凡是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當經脈所過之處會有發熱和腫脹;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發冷、戰慄而不易回暖。

手陽明大腸經脈循行從手走頭的過程中,循頸、上頰、入下齒、交人中、上挾鼻孔,經氣彌散於頭面、五官各部,手陽明經筋也上行面頰,結於顴部。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就是經絡循行所起的遠治作用,根據經絡的標本、根結的理論來了解。標是指頭身部,是經脈擴散的區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經氣匯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經氣循行會合的根源,結是指軀幹部的有關部。

《經》言:「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五臟六腑「井滎俞原經合」所主之病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其中原穴為氣留止之處。陽經經長,多一原穴,則俞穴專司原氣之俞注,原穴專司原氣之留止;陰經無原穴,則以俞為原,乃一穴兼領俞穴與原穴之兩種功能也。

手陽明大腸經五俞穴:井、滎、俞、原、經、合六穴(陽經比陰經多一原穴),在五行上分屬金(商陽穴)井主治心下滿,水(二間穴)滎主治身熱,木(三間穴) 俞主治體重節痛,火(陽溪穴)經主喘咳寒熱,土(曲池穴)合主治逆氣而泄。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為合谷穴。《難經》第六十六難云:「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為原氣在經脈中留止之處,故較其他井滎俞經合等穴之功能,尤顯重要。

以上的穴位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讀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壓、推拿、拍擊……這些穴位,用於自我保健,對於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實施,可刺激、強化自身健康,增強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責任編輯: 李冬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802/9801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