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民國精英 顧維鈞:民國第一外交家

顧維鈞(1888~1985)字少川,上海人。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

    對一個24歲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27歲成為駐美國公使、34歲出任外交部長的人來說,除了用「光芒四射」形容,你還能說什麼?

    《聯合國憲章》上簽署的第一個名字,是三個漢字:「顧維鈞」。
             
    1945年6月26日,在憲章簽字儀式上,中國代表團因在發起國中按字母順序列於首位,故代理宋子文擔任首席代表的顧維鈞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上世紀30年代,一家英國報紙的專欄作家曾提到這個熠熠生輝的名字,認為「中國很少有比顧維鈞博士更堪作為典型的人了。平易近人,有修養,無比耐心和溫文爾雅,沒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與和藹方面能夠超過他。」

    名學者溫源寧寫過一篇印象記,起首便是:「無論什麼時候想起顧維鈞博士,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光芒四射的星星。」
             
    那是1934年,溫源寧寫道:「作為一名外交官,他的成就稱得上輝煌,要加以逐一列舉,人們將不得不從驚訝開始而以讚美告終……他以1912年5月出任內閣秘書開始其政治生涯直到如今,凡是外交官員夢寐以求的最高職位他都已經得到了:駐美國公使(1915-1920)、巴黎和會代表(1918-1919)、國聯理事會中國代表、駐英國公使(1920),並自1922年以後多次出任外交總長,而現在是駐法國公使。有一次,顧博士還做過幾個月代理國務總理。」

    50年後,溫源寧在台灣去世之前,如果他還記得自己當年這篇充滿「溢美之辭」的小文的話,他也許會微笑。因為顧維鈞比溫源寧文中所寫的更加「光芒四射」,他經歷了更多的大事件,也得到過更多的高職位。

    再後一年,顧維鈞在紐約逝世。《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載文表示哀悼,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駐紐約總領事前往弔唁。
             
    溫源寧筆下讓人「從驚訝開始以讚美告終」的顧氏履歷還需要加上:中國駐外使節升格後,擔任駐法、英、美等國大使;1945年出席三藩市會議,參與起草和簽署聯合國憲章;1957年後擔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副庭長,直至1967年退休;晚年完成13大卷、500餘萬字的《顧維鈞回憶錄》。

    溫源寧說:「他的朋友和敵人全都會承認,在國外代表中國利益的中國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顧博士更好的了……出席巴黎和會時,顧博士已經由於是中國權益既有尊嚴又有才幹的捍衛者而聞名於世。」

    年方而立的顧維鈞在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中,位居後進。但當需要向和會最高機構「十人會」報告山東問題時,他的前輩們由於種種原因,或者拒絕出席、或者拒絕發言,是顧維鈞勇於任事,出面侃侃而談,痛陳山東問題的由來以及中國的態度,並從國際法的角度雄辯論證了山東當歸還作為戰勝國的中國。

    這場精彩發言成為和會當天的頭條新聞。發言剛一結束,美國總統威爾遜、國務卿藍辛、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外務大臣貝爾福紛紛向他表示祝賀。
             
    隨後,顧維鈞在和會上展開穿梭外交,希望能爭取到對於中國最有利的結果。最終,在無望的情況下,中國代表團拒簽和約。而根據外交史學者的研究,「此時獨力支撐代表團的顧維鈞對拒簽和約的最終實現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踏入外交界那天起,顧維鈞的傑出表現一直證明着他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對他的評價———「這所大學有史以來最有才華的學生」。
             
    寫過《顧維鈞傳》的肖崗回憶:「知道他的名字,始於將他與梅蘭芳、汪精衛並稱為中國『三大美男子』的一幅年畫。我的學生時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度過的,那時顧維鈞的外交活動蹤跡,常常是學校師生乃至全國民眾關注的焦點:『顧維鈞在國聯控訴日本的侵略了』、『顧維鈞主張國共合作,團結抗日』……」

    今天,圖書館裏,灰藍色封皮的《顧維鈞回憶錄》擺放得整整齊齊,積了一層薄薄的灰,顯然少有人問津。這個人,已經成為一段傳奇,不知能否成為一筆財富?

摘自《民國那些人》 作者:徐百柯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顧維鈞(外文名:Vi Kyuin "Wellington" Koo,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江蘇省嘉定縣[1](今上海市嘉定區)人,中國外交家。1912年任袁世凱總統英文秘書,後歷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國民政府駐法國、英國大使,駐聯合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被譽為中國現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2]。1985年病逝於美國紐約。

早年
顧維鈞生於大清帝國江蘇省太倉州嘉定縣,初入舊式私塾,於1899年考入衛理公會的上海英華書院預科,1901年考入聖約翰書院。1904年自費赴美國留學,入紐約庫克學院。一年後考入哥倫比亞大學文科,畢業後攻讀政治學研究所。1909年獲碩士學位,1912年獲法學博士學位。


外交生涯
1912年經唐紹儀介紹,回國任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的英文秘書兼外交秘書。1914年與唐紹儀女兒唐寶鑰結婚。1915年獲悉中日“二十一條密約”,無奈之下將其泄露,以期獲得輿論的支持而為中國爭奪權益。同年赴美國任駐美公使。


巴黎和會
1919年,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巴黎和會。會上日本政府要求以戰勝國的身份接管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顧維鈞為此準備了《山東問題說貼》,力陳中國不能放棄孔夫子的誕生地山東,猶如基督徒不能放棄聖地耶路撒冷,震撼歐美代表,扭轉了輿論形勢並博取列強同情。後由於意大利退出和會,英法美害怕日本的退出威脅生效而導致和會流產,於是將德國於山東的本有權益割讓給了日本。此時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徵祥離開巴黎。因此顧維鈞實際上暫攝團長職權,在他的主持下,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1920年顧維鈞改任駐英國公使。1921年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之一,參加華盛頓會議。1922年起,歷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財政總長,並兩度代理內閣總理。國民革命軍基本統一全國後,曾被國民政府通緝。1930年經張學良斡旋,加入國民政府,重返外交界。


國聯調查團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受中國政府委派,參加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不畏日本阻撓甚至生命恐嚇,堅持進入中國東北實地考察並且獨立進行了許多工作,向調查團提出了揭露日本侵略行徑的長篇備忘錄,對調查團施加影響,為中國博取利益。


二戰前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顧維鈞長期出任駐美大使,為中國抗日戰爭在美國奔走呼號,爭取援助。1945年6月26日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首先簽署了《聯合國憲章》。

顧維鈞與中國共產黨的接觸是學術研究的重點。根據典藏於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顧維鈞檔案顯示,顧維鈞在抗戰與內戰時期曾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鄧發等人會晤,接觸內容及結果不詳。

1946年後顧維鈞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長達十年,對遊說美國支持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貢獻甚多。1948年中國共產黨公佈內戰戰犯名單,顧維鈞列第二十二位。

國民政府遷往台北後,顧維鈞與外交部長葉公超曾代表中華民國於1954年與美國簽署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國際法院
顧維鈞1956年從駐美大使職務退休,轉任海牙國際法院法官、副院長。1967年於海牙退休,赴美定居。晚年口述了計13卷,600餘萬字的《顧維鈞回憶錄》,該著作後成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外交的重要資料。顧維鈞與家屬另委託哥倫比亞大學保管其私人信函與文件,並未出版,研究者需專項申請方能閱覽。


家庭
顧維鈞有過四段婚姻:

張潤娥,張雲驤之女,1908年結婚後共同返美,後離婚;
唐寶鑰,唐紹儀之女,1914年結婚,生子顧德昌、女顧菊珍,1918年病逝;
黃蕙蘭,“亞洲糖業大王”黃仲涵之女,1920年結婚,生子顧裕昌、顧福昌,1956年離婚;
嚴幼韻,1959年結婚。

著作
《外人在華之地位》
《顧維鈞回憶錄》

相關電影
《我的一九一九》,陳道明主演。講述了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努力。

注釋
在如今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劃中,嘉定仍屬江蘇省。
唐德剛常說近百年中國史上只出了兩個半外交家。周恩來李鴻章兩個之外,顧維鈞算是半個。(唐德剛《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
前任:
魏道明 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1946年─1956年 繼任:
董顯光
前任:
杜??圭 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1926年10月1日─1927年6月16日 繼任:
胡惟德
前任:
杜鍚圭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1926年10月1日─1927年6月16日 繼任:
胡惟德
(代總理)
前任:
孫寶琦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代理)
1924年7月2日─1924年9月14日 繼任:
顏惠慶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530/8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