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美食情感:春來閒適說吃魚

廣東改革開放後,廣州什麼商品的價格首先完全開放自由買賣的?答曰:「魚也」。珠江三角洲水網密佈,有水就有魚,改革開放前居然鬧到人們吃魚都要憑票證購買。廣州人喜歡吃魚可見一斑,我一個廣州籍同事可以皰丁解牛般把 一條清蒸富貴魚吃得只剩下一具魚骨架子,洗乾淨了能當標本,我很是佩服,雖然我也吃魚,但沒這麼精緻。

俗話說「魚者,欲也」。指的是捕魚。我少年時很喜歡捉魚。小時候家鄉村邊上一條大河波浪寬,秋夏交接的時候,是摸魚的旺季,正午太陽熾烈,魚躲在水岸下的樹根里睡覺,我們赤足一路摸過去,手觸到硬硬滑滑的,一把攥住,扔到岸上,一頓飯的時間能得三四斤,拎回家去,母親歡天喜地,把魚收拾乾淨,稍煎,下鍋燉,院子裏有自家種植的鮮姜嫩蔥都用來配料,最出奇地是院角老榆樹下有口水井,但凡燉魚燉肉,都是取這口井的水,這水烹調的魚肉白嫩細膩,非常香。因為配料是隨着時令菜變換的,所以,我家的燉魚味道變化不定,有一回吃到香椿魚,至今難忘。那是一條大鯉魚,蒸熟後,把魚肉用筷子刮下來,采香椿樹的嫩葉揪碎了,加花椒蒜泥香油,不加鹽,配切成丁的泡菜,香椿的異香都滲透在魚肉里,又有泡菜的醇厚陳味,太好吃了。

南方人吃魚喜歡鮮甜清爽,我記憶里吃過不少用醬油悶的魚鰂魚、鰱魚,這類魚刺多,所以,家裏經常把兩三條魚放一起悶,加許多花椒芽、大蒜頭,用醬油浸透,悶很長時間,吃的時候,魚肉呈醬紅色,魚刺都軟了,不用擔心刺喉,一路大嚼,非常下飯。

在河汊里,往往蘆葦叢生,野鴨亂飛,水不過腳面,這些水盪里走不得船,但是產一種手指長的銀色小魚,通常我們都捉來養在瓶子裏,藍汪汪的很好看。在嘴饞的時候,大人也捉些來吃。吃的時候把肚子掐掉,不用刮鱗去首,小魚滾上麵粉,下鍋與大粒鹽一起油炸,口感酥脆,下老白乾,特別香。另一種燒法是,把小魚用清湯熬,熬的又香又軟,每人盛一碗,各吃各的,就鐵鍋貼玉米餅子,像過年。

那都是少年時代關於吃魚的記憶,遙遠但不模糊。現在廣州,每遇吃酒席,當地朋友都喜歡點一條清蒸魚,蒸得香氣四溢,賞心悅目,我大多淺嘗輒止,一來是我記憶中的魚沒有烹調得這樣華麗,二來,因為我自己吃魚沒耐心,這跟性格有關,總覺得不如大塊吃肉來得過癮,梁山好漢講究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透着豪爽,如果換成斯文地撿魚刺,就滑稽了。

但魚是有益健康的好東西。歐洲中世紀瘟疫大流行的時候,死了幾千萬人,惟荷蘭人得生者多,概因為荷蘭人喜歡吃魚,營養既跟得上,水生物的基因又不大受鼠疫細菌感染,所以,我雖然不擅吃魚,還是建議大家多吃。

責任編輯: 李冬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328/8110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