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小椰子:熱搜上的西葫蘆燉茄子事件 正在折磨中國年輕人

最近,有這樣一則帖子很火,瀏覽量高達2211萬,喚起了很多人的童年陰影。

發帖人是位媽媽,稱自己午飯本來打算做滷肉飯,孩子同意了,說還想吃炸雞,媽媽也沒拒絕。

結果她最後端上桌的,卻是一盆西葫蘆燉茄子,裏面加了點肉。

她自己覺得非常好吃,吃了一大碗,她老公覺得一般但也吃了不少。

孩子卻覺得非常難吃,在媽媽的逼迫下吃了幾口,就跑去買了肯德基。

媽媽威脅孩子:「你要是不吃我做的飯,就把肯德基扔了。」

最後孩子還是沒吃那盆西葫蘆燉茄子,自己做了個蛋炒飯吃了。

發帖人覺得很頭疼:「孩子這麼挑食,我根本管不住,我該怎麼教育她?」

可能這位媽媽,以為自己把這件事發到社交平台上,網友們會和她一起聲討她那14歲的孩子。

但評論區的風向,卻與她的期望截然相反:

有吐槽這位媽媽做的是「黑暗料理」的:

「別說你孩子,西葫蘆燉茄子這種菜,我家狗看了都得出門給我打包個滷肉飯加個蛋。」

「不會做飯的家長能鼓搗出啥玩意,真是能豐富人想像力。」

有一針見血地點破,這位媽媽的問題所在的:

「既然你沒打算做滷肉飯,那你能不能不問??」

「你說做滷肉飯,結果做個西葫蘆燉茄子,這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毫不相干吧。

你還問孩子想吃啥,人家說想吃炸雞,結果你就只是問一下,那到底是給吃不給吃呀。

結果,孩子買了肯德基,又不讓吃,逼得孩子自己炒飯吃,這孩子挺好的了,能自己做飯。」

還有構建場景,讓這位媽媽換位思考的:

「你老了,問你女兒今天吃什麼,女兒說吃紅燒肉。你說還想吃清蒸魚,你女兒沒說不好。

你滿心期待地回屋,想着女兒真孝順。結果到了傍晚,女兒端上來一盤拍黃瓜和一根火腿腸

你很驚訝,很失望,很難過,默默去廚房自己煎了一個蛋。

晚上,你女兒一邊啃火腿腸一邊在網上發帖:

《我媽為什麼不吃我做的飯,明明很好吃,她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你會發現,很多中國家長都有這樣一個通病:根本沒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

孩子的想法根本不重要,孩子說了啥家長根本不過腦:「我不要你覺得,我只要我覺得。」

但家長卻又偏偏要擺出尊重孩子意見的樣子,問了孩子的意見卻又不照做。

當孩子最後失望地發現,自己說的話總是像空氣一樣被家長無視,可不得抓狂崩潰嘛。

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身邊簡直是太常見了:

比如,有家長拍下自己女兒在房間裏,蒙着被子鬧脾氣的樣子,配的文案是這樣的:

「我答應這位同學,考試到一定的分數線就給她買朝思暮想的任天堂,可是沒人告訴我那麼貴。

她考過了分數線,但我實在不想拿出錢來。」

既然承諾了就得買呀,為什麼當孩子通過努力達到了你的要求,你卻出爾反爾,說話不算話?

比如,有人曬出了自己和媽媽的聊天記錄:

媽媽去澳門旅遊,看到一款包包,就拍照問女兒喜歡哪一個。

女兒明確地回覆說:不要了,她已經不背這種雙肩包了。

媽媽卻仿佛沒有收到消息一樣地自說自話:「都可以斜背的,不是雙肩包。」

女兒再三拒絕:「不要啊」、「不要這個牌子的包」、「不要。」

最後,媽媽曬出了自己的付款記錄:「買了一個。」

女兒徹底抓狂了:「我說我不要啊!你收不到嗎??」

有時候真的很難理解一些家長的神邏輯,你既然問孩子了,那麼孩子的發言就應該是有意義的。

孩子回答了,你卻完全不看,說明你根本不在乎,這不是在耍着人玩嗎?

比如,有人在奶茶店目睹這樣一幕:

媽媽讓兒子自己選想喝啥,兒子說奶茶,媽媽拒絕了:「這麼胖了還喝奶茶,喝別的。」

兒子又說喝桃桃水果茶,店員說可以送粉色小水壺,兒子很開心。

媽媽卻不同意:「一個男孩子要什麼粉色」,並讓兒子再換換。

兒子沮喪不已,讓媽媽看着點單吧,媽媽卻又暴躁發火:

「這麼大的人了沒點主見嗎?讓你點個飲料都不會!」

可以看出,這位媽媽其實早就在心裏預設了一個「正確答案」。

當孩子沒有按照她的想法來點單,她就駁斥他的所有意願,直到他說出「正確答案」為止。

這樣的場景,離譜但又常見到很多家庭幾乎習以為常,家長們甚至意識不到自己身上有問題。

但長年累月,當孩子的需求總是被忽視,家長的掌控欲愈演愈烈,會有多可怕的後果?

有人拍視頻記錄下自己在醫院輸液時的場景:還剩半瓶的時候,就在想怎麼開口喊醫生。

最後直到回血了也沒張開嘴,決定還是算了,等着他們自己發現。

評論區里,很多人不理解,怎麼會有人社恐成這樣。

但有網友看出了最深層的原因:

「這不是社恐也不是溝通障礙,如果是你朋友該拔針了你甚至能主動去找護士幫你朋友。

但一旦變成是你自己的需求了,就不敢說話不敢提要求,自己忍着。

這是從小受到需求不被重視的影響導致的。」

底下有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出來科普:「這種情況如果成年後仍出現,叫emotional immature adult。

是指該患者成長於父母心智不成熟的家庭,在孩童時期父母無視其正常需求,或更糟糕的是責備正常需求,所引發的精神自閉。

體現於需要尋求幫助時無法正常呼救,本能性的愧疚、恐慌,哪怕需求正常且渺小。」

細思恐極,有多少孩子,因為從小自己的需求就不被家長重視;

導致了長大後,內心仍下意識地覺得自己的要求肯定會被否決,所以對一切為自己爭取的事都非常恐懼。

那麼,作為孩子,當發現自己擁有着這樣情感不成熟的父母,要怎麼自救,才能減少甚至擺脫他們帶給自己的影響?

作家琳賽·吉布森在《不成熟的父母》中,提到了這3種方法,我想要分享給你:

①超脫地觀察(Detached observation):

客觀地看待父母,並不意味着背叛和苛責,或是不孝。

我們只是更準確地認識到,父母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部分。

全面看待父母,可以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對他們是否有不合理的期望。

②成熟地覺察和回應(Maturity awareness approach):

平靜且清晰地告訴對方你想要什麼、你的感受如何,但不去期望對方真的會聽進去或做出相應的改變。

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按我們的心意回應,但我們能做到的是,成熟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心情。

③走出過去的「角色自我」:

不僅要超脫地觀察父母,也要觀察自己,理解我們的哪些行為和想法,是受到父母影響才產生的。

看過這樣一句話:「原生家庭不是宿命,成長就是在不停地自我修正。」

願我們,都能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安撫好自己的內在小孩,勇敢提出自己的合理需求。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起點,但我們可以自己掌握想要的未來。

共勉。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小椰子專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20/203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