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到中年最高級的智慧:不與他人「攀比苦難」

曾在網上看到有人說:「當你覺得生活累,就去看看凌晨4點的菜市場和醫院急診室。」

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看到過,甚至對這個說法深信不疑,還會覺得:我現在這樣已經很好了,那些人比我還累呢。

而這種攀比苦難的結果,就是讓人覺得沾沾自喜,甚至越陷越深。

讓原本對苦難的掙脫,變成了內心的安慰;

讓原本對痛苦的感受,變成了自我的放縱。

可事實上,每個人所選的道路不同就證明了結果的不同。

我們無法通過比較來判斷誰的苦難更沉痛、更有價值。

我們要做的不是攀比,而是化解苦難,並且改變自己。

攀比苦難不僅無益,而且有毒

大家在生活中肯定都看到過這些類似的話:

還覺得學習苦?那些家裏沒錢的孩子想上學還沒得上呢!

還覺得工作累?看看外面那些搬磚的農民工,他們說什麼了!

還覺得生活難?那不少殘疾的人還能積極生活呢,我已經很幸福了,有啥可抱怨的!

在這種種的對比之下,你好像會覺得自己沒那麼痛苦,甚至開始自我安慰。

但你要知道,你的苦難並不會從攀比中消失,只會不斷試探你的下限,然後讓你的人生變得更痛苦。

因為對身處苦難之中的人來說,這種攀比不僅無益,而且有毒,還會讓人變得愈發脆弱、敏感。

我有個發小,在上學時一直都是非常開朗活潑的女生。

我們畢業上班之後,和她之間的交流慢慢減少,等到前段時間放假見面,發現她完全變了一個人。

變得沉默寡言,完全看不到以前的影子。

聊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工作太忙,經常要加班熬夜到十一二點才回家,所有人都沒精神了。

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問她這麼累,為什麼不換個工作?

她特別淡定地說:「我這不算什麼,有個部門的人熬得比我還厲害,我每次走之前看他們還在,感覺自己還挺開心的。」

我以為她是真心覺得不算什麼,而且還能自得其樂。

可這一次次攀比帶給她的,就是頭髮大把大把地掉,晚上也開始睡不着,並且內心逐漸崩潰。

甚至不止一次表示:為什麼我越來越覺得自己像個工作機器?沒有一點生活可言?

你看,在攀比苦難的環境之下,人的第一反應是:別人和我一樣苦,甚至比我還苦,我有啥可抱怨的?

余華曾在《活着》中寫道:「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讚美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

顯然,那些看似不錯的「安慰」話語,告訴自己別人比我更慘,並不能被「激勵」到,更不會令人變得強大或者有成就。

它只會不斷侵蝕人的內心,不斷安於現狀,而無法走完腳下的路。

與其攀比苦難,不如學會接納

曾看過這樣一個報道。

一位美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約翰參加自己16歲兒子的畢業典禮,並且在典禮上致辭。

他對在場的孩子們說:

「我希望你被不公正地對待,唯有如此,你才真正懂得公正的價值;

我希望你遭受背叛,唯有如此,你才領悟忠誠的重要;

我希望你被忽視,唯有如此,才會意識到傾聽他人的重要性。」

約翰在典禮上,沒有說任何祝孩子們好運的話,而是告訴他們:「你們要經歷苦難,並且接納它的存在,才能從苦難中接收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讓自己成長。」

因為苦難的存在,並不是讓你與人攀比,而是讓你懂得接納一切,不論好壞,這才是自我改變的開始。

正如三毛所說:「苦難對我們,成了一種功課,一種教育,你好好地利用了這苦難,就是聰明。」

與其攀比痛苦,不如好好利用苦難,讓苦難改變自己。

也許,苦難也會轉化為成長的食糧。

被眾人稱為「太平洋屋脊步道女王」的謝麗爾,曾經長達4年的痛苦期。

先是母親因病去世,後來兄弟姐妹關係疏遠,婚姻破裂。

內心煎熬的她,不斷用各種墮落的方式來掩蓋傷痛,放縱不止。

直到一無所有,她才意識到,要想從痛苦中解脫,必須走出自己的路。

所以,她開始了一場尋找自我之旅。

學習徒步知識,參加急救培訓班,作為徒步小白的她,背着背包,用94天,完成了太平洋屋脊步道1800公里的目標。

旅途結束後,她又重啟自己的寫作夢,出版了個人傳記《走出荒野》,橫掃17項年度圖書大獎,一舉成名。

從一開始的墮落,到後來的正面迎戰,她對生活帶來的痛苦全盤接收,又從徒步之旅中完成自我的蛻變。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你所經歷的一切痛苦,最終都將成就你。

學會在苦難中磨鍊自己,讓自己多一分歷練,多一分改變,多一分成長。

做自己人生的推手,轉變自己的未來。

中年人最大的清醒,是不與他人攀比苦難

美國暢銷書《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中有這樣一句話:

「你沒辦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認。承認本身,就是最隱蔽也是最關鍵的改變。」

或許,攀比痛苦會讓你獲得一時的心理慰藉,覺得不幸的人大有人在。

但是,這樣的方式不僅對自己毫無益處,甚至是在掩耳盜鈴。

一個人最大的清醒,是懂得一邊直面自己的脆弱,一邊讓自己不斷成長。

我們在上學時,都學過這樣一篇文章,叫《我與地壇》。

這是史鐵生在雙腿癱瘓後寫出來的,記錄了他當時對生活的絕望。

面對癱瘓的雙腿,他會暴怒、會亂扔東西,會覺得活着沒勁。

他直面自己的脆弱,但又一遍遍讓自己成長。

在痛苦之中,不斷與自己對話,正視自己的痛苦,然後寫下了這篇震驚文壇的《我與地壇》。

知名作家韓少功曾說:「即使沒有其他作品,這一年也會因之而成為文壇的豐年。」

在史鐵生一舉成名後,有記者採訪他如何看待自己身體的疾病。

他想了一會兒,只說了一個詞——敬重。

他解釋說:「病痛就像和自己博弈的九段高手,你無可奈何,但又不能氣急敗壞。」

你只能接納他,然後不斷與他周旋,說不定還能獲得智慧。這樣即便輸了,也是一種贏。

你看,史鐵生並沒有通過與別人攀比苦難,而讓自己獲得安慰,隨意躺平、擺爛。

而是直面苦難中那個脆弱、絕望的自己,讓自己不斷成長,然後一步步跨出痛苦的深淵。

余華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說:

「鐵生是我見過的作家裏面,最堅強、樂觀的人,他總是能把一些最消極的東西,轉化成一些積極的因素,然後呈現在我們面前。」

就像在2001年時,好友邀請史鐵生參加抑鬱症患者的講座,讓他分享自己如何走出「每天想死」的困境。

他面對這群抑鬱患者,始終溫柔地笑着,與人談話,從不用自己的苦難勸人堅強。

相反,他鼓勵對方袒露脆弱,承認自己內心的痛苦。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苦難,因為接受它的方式不同,既可以產生負面的作用,也可以產生正面的影響。」

深以為然。

苦難存在的價值,在於我們如何對待。

當你認為它是一種折磨,只想躲避,甚至借用他人來進行自我安慰時,苦難帶給你的只有負面影響。

而當你正視苦難,並且勇敢克服之後,才會讓自己變得愈發強大。

還記得前段時間,網上爆火的二舅,喊着治癒了所有人的精神內耗。

而這恰恰是一種藉由別人的苦,來安慰自己的苦難攀比。

但是攀比並不會讓苦難轉移,只會放寬自己吃苦的底線。

與其用別人的苦難來麻痹自己,不如承認痛苦,坦率面對。

把能量轉移到改變自己上來,去努力活出自己的價值。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27/198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