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祛濕第一方苓桂術甘湯,簡單而又實用!

苓桂術甘湯出自《傷寒雜病論》,具有溫陽降沖、化飲利水之功,是苓桂劑群的代表方。現擷取其應用苓桂術甘湯治療眩暈、哮喘、心悸驗案各1則,以饋讀者。

眩暈

患者,女,48歲。自訴其頭暈耳鳴1年余。

刻診頭暈耳鳴伴心慌氣短胸悶,身倦無力,腸鳴,便溏,胃納不佳,喜熱飲食,晨起噁心。舌淡苔白而潤,根部膩,脈沉而弦細無力,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提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診為眩暈,痰飲中阻,清陽不升證。治以溫化痰飲,健脾益氣。

方用苓桂術甘湯加味,茯苓30g,白朮20g,桂枝15g,甘草15g,葛根30g,川芎20g,赤芍20g,羌活10g,黨參30g,半夏15g,天麻15g,7劑。用藥7d後,自覺耳鳴、頭暈已減輕,余症同前,囑原方再服7劑。頭暈明顯改善。

按:本案頭暈年余,伴有晨起噁心、舌淡、苔白而潤、根部膩等痰飲之象,又兼便溏、納差、喜熱飲食等脾胃氣虛之證,故辨為痰飲中阻,清陽不升之證。

由於本病發作年余,病程久,又當注意活血化瘀之應用。是方以白朮、茯苓健脾利水,安悸止眩為主。

桂枝辛甘而溫,既能通陽利水,又能下氣行瘀,甘草甘味和中,與茯苓、桂枝同用,通陽而不滯,能利水滲濕,半夏、天麻也是栗師治療眩暈常用之品。古人云:「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目視黑蒙、頭眩、虛風內動非天麻不能療。」又半夏、白朮、天麻同用有半夏白朮天麻湯之意,葛根既能鼓舞胃氣、醒脾化濕,又能升太陽津液,與羌活合用可行太陽經以解項背強,川芎上行巔頂為血中氣藥,對頭腦諸疾有非凡之功。

哮喘

患者,女,57歲。自訴哮喘6年余,近日加重。

刻診不能平臥,痰稀色清,呈泡沫狀,喉中有哮鳴音,面部及下肢水腫,動則喘促汗出,背部畏寒,夜尿頻數,失眠。舌淡胖,少苔而潤,口唇稍紫,脈沉無力。辨為哮喘,痰飲阻肺,心脾兩虛證。當以溫陽化飲治其標。

方用苓桂術甘湯加味,桂枝15g,白朮20g,茯苓30g,甘草15g,五味子20g,巴戟天20g,淫羊藿15g,桔梗15g,枳殼15g,赤芍20g,川芎20g,生黃芪50g,當歸10g,7劑。藥後咳痰及喘促減輕,余無不適,囑患者繼續用藥。

按:本案患者患哮喘數年,痰稀色清呈泡沫狀,背部畏寒,舌淡胖,一派寒痰上犯之象,面部、下肢水腫,動則喘促等為肺、脾、腎陽不化氣之證。

故此方以急則治其標為着眼點,以溫化痰飲為目的,又加補益肺脾腎3髒之藥輔之。其中,桂枝、茯苓既能補心陽之不足,又能蒸化三焦以行水;五味子溫而不燥,除能收斂心肺腎之氣,又能與巴戟天、淫羊藿行溫化腎氣之功;桔梗、枳殼升降相宜,調理胸中氣機,以緩胸悶之急,又桔梗載藥上行,以開宣肺氣祛痰止喘,且能助脾氣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以祛濕健脾,桔梗還能除胸中瘀血。

本方以治痰飲為主,補益肺脾腎為輔,待痰喘平穩之後,當以補益肺脾腎治其本為主,溫化痰飲為輔。

心悸

患者,男,70歲。自訴心悸,氣短3年余,自測心律多在40-50次/min,呈陣發性,以夜間為高發,上午10點鐘後基本緩解,在其他醫院確診為竇性心動過緩,頻發室早,用多種西藥治療,效果不理想。

刻診心悸氣短,胸悶憋氣,胃納不佳,午後腹脹,噁心,便溏,背部畏寒。舌淡、體胖,有齒痕,苔白而潤,脈沉、細、結。辨為心悸,心脾陽虛,水飲內停,阻遏心脈證。

治以溫化水飲,活血通脈,補益心脾。方用茯苓30g,白朮20g,桂枝20g,生黃芪50g,當歸15g,赤芍20g,淫羊藿15g,桔梗15g,枳殼10g,黨參30g,五味子20g,半夏15g,甘草15g,7劑。

藥後自覺心悸減輕,原方減黨參,加紅景天6g,川芎20g,巴戟天20g,以增溫化補益之功。經連續調治2月余,心悸、腹脹、便溏均已消失,心律穩定於60次/min,患者要求調配丸劑,以鞏固療效。

按:患者年過古稀,久病體弱,心悸多年,病位在心當屬不惑,又久病脾陽不振,水飲內生阻遏心脈而見脈沉而結,苓桂術甘湯為化飲群劑之首。本方以健脾益氣,溫化水飲,活血通脈為主,是治療心悸常用之法。

紅景天味甘澀,性微寒。《本經》謂其「無毒,久服多服不傷人」,對慢性心功能不全,疲勞綜合徵,糖尿病均有良效。方中與黃芪共用,以補諸虛之不足。對水停心下之心悸不安,栗錦遷教授常用大劑量之茯苓以平悸,少則30-40g,多則用至120g。

患者自覺背部寒冷與《金匱要略》所述「背中寒如掌大」相同,當為痰飲之病。又午後腹脹,便溏,噁心,胃納不佳均為脾失健運,痰飲內生之象。古人云:晝為陽,夜為陰,患者每當夜深陰重之時,頻發心悸,白晝陽氣來復,自行緩解,說明患者陽氣虛衰,不能推動血脈之運行,故當以苓桂術甘湯溫化其寒飲,通其血脈。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太和道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28/197120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