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一個人的成熟,從戒掉身上的「幼稚病」開始

走自己的路就好,不必強求別人去走。

在知乎看過一個話題:一個人開始成熟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

有個高贊回答說:

開始覺得可以改變的事情很少,能接受的事情越來越多。

懂得大千世界各有各的活法,不再強行干涉別人;

知道人只能悟、不能渡,也不再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學會了用智慧改變能改變的事,用胸懷包容不能改變的事。

活得越來越通透的人,都戒掉了身上的「幼稚病」。

01

不強行改變別人的價值觀。

心理學家羅斯曾做過一個驗證「投射效應」的實驗。

他向80名大學生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着一塊牌子在校園裏走動。

結果有48名學生願意,並且認為大部分學生應該都會願意背。

而那些拒絕背牌子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願意背。

實驗結果證明,「投射效應」的確存在,並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

人們總是習慣於將自己的認知強加到別人身上,並強行試圖改變他人,結果卻往往是徒勞的。

因為不同的環境、經歷,會造成不同的三觀。

執着於讓別人按你的意願行事,不僅會事與願違,還可能招致反感。

關於這點,作家水木然有個很精闢的比喻:

三觀,就好比一個人居住的房子,假設有個人突然衝過來,對你說:你的房子要倒了,很危險,我幫你把撞倒,不用謝我。

你會怎麼想?

是不是會覺得他是個神經.病?你感受到了威脅和恐懼,於是拼了命地去阻止他。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屋子。

因為成長環境、人生經歷不同,屋子的外觀和內飾都不同。

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方式生活,相當於讓一條魚去爬樹。

沒有人喜歡被強迫和改變。

幫助鹹魚翻身,幫助爛泥上牆,那不是好心,而是有病。

讓鹹魚自在躺平,讓爛泥永遠爛着,可能才是你的善意。

走自己的路就好,不必強求別人去走。

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直面世界的複雜性。

讓別人活在自己的價值觀里,既是自我的成熟,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02

不企圖在語言上佔上風。

為什麼我們總是想說服別人?

因為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對的。

然而你所謂的對,真的對嗎?來看一個故事。

有兩個人去爬山,一人到了山頂,俯瞰看到了大海;

另一個人卻只爬到了山腰,仰頭看見了樹林。

他們回去以後交流,一個人說山頂上的風景是大海,另一人卻非說山頂的風景就是樹林。

兩人吵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只能不歡而散。

其實他倆都沒錯。

只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兩人位置不同、視野不同,看到的風景自然不同。

所以有時候,我們眼裏不容置辯的事實,往往只是局部的事實。

如果你的思想足夠成熟,就會懂得很多事情沒有對錯,只有立場。

你不會在口頭上咄咄逼人,非要爭個輸贏。

不會再急於反駁超過自己認知的東西,而是抱有開放的心態試圖去理解。

作家王蒙曾說:「不要總是企圖在語言上佔上風。」

語言是用來溝通的工具,不是戰勝別人的武器。

一個人的成長不在於他戰勝了多少人,而在於他理解了多少人。

當勝負欲被請出去,溝通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03

不勸非要撞南牆的人。

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的經驗,別人可以借鑑。

但人永遠是無法被教育的。

你撞過的南牆,依舊有無數人排隊去撞。

你痛徹心扉悟來的道理,在別人那裏可能不值一提。

張愛玲曾寫過一篇《非走不可的彎路》。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着她。

母親攔住她:「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說罷,她昂首向前走去。

果然摔得頭破血流。

後來,她對同樣走上那條路的年輕人說,那條路走不得。

那人當然不信:既然你走得,那麼我也走得。

似曾相識的場景,讓張愛玲心生警醒,她已經患上了「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人總要等到足夠成熟才會明白:

一個人被說教是叫不醒的,他只能在撞得頭破血流後自己痛醒。

為什麼在思想上教育別人很難?

因為你在和他腦海中紮根了很久的觀念、認知在打架。

一個人做出的選擇,是他能力範圍內的選擇。

但另一個人在教育他人時,卻往往會忽略這點。

無論你怎麼苦口婆心、橫加干涉,別人該犯的錯還是會犯。

你講的道理以他當時的認知水平、社會閱歷,完全聽不懂,所以他並不會立馬接受,恐怕還會心生反感。

就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講:

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人掏心掏肺講道理。

你講的道理越多,別人越反感,越不願意和你溝通。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他自己開始覺醒。

你永遠無法說服一個人他錯了,只有現實才能教育他。

作家@霧滿攔江曾把人的認知比喻成一個呈漏斗形狀排布的天坑:

越往下所見越少,越是容易憤怒。

越往上所見越多,越能尊重包容。

如果你看這個世界各種不順眼,請反躬自省自己修行。

當你不再強求改變他人,也不試圖叫醒他人,你就真的成熟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18/194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