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刷完《西遊記》彈幕,信不信能讓你笑出鵝叫?

宅在家中,休息時分,你會選擇怎麼看視頻?

對于越來越多的人來說,看視頻已然不是在純粹觀看內容,而是在另一樣東西上找樂子——

彈幕。

看彈幕,每天發現新快樂

相比起視頻的劇情,似乎眾聲喧鬧的彈幕,才是我們真正的「快樂源泉」。

甚至不少人選擇視頻網站時,對彈幕質量的追求,要高於劇作本身。

分量不重,但沒它不行/圖源:b站評論區

前段時間,視頻網站熱榜中就空降熱搜,千萬不要打開彈幕看《西遊記》!

不為別的,就怕你看了就根本停不下來。

借用資深觀眾的話形容:劇都翻「爛」了,每一天的彈幕都還是新的。

一配合彈幕「食用」,發現別樣的美

要論彈幕精彩程度,四大名著中,老少咸宜的《西遊記》最有發言權。

劇里取經之路漫漫,劇外觀眾也沒閒着,打從一開始,創作欲望就攔不住了。

彈幕頂流名副其實

回看那一幕,石猴剛出世,過五關斬六將,才被眾猴擁簇為大王,正商量叫什麼封號。有一隻老猴說:大王心性靈清,形容俊美。

彈幕就有人忍不住接話:石猿里美。

劇透狂魔:或者「弼馬溫」也不錯

為什麼俊美石猴秒變甜妹女星?

別問,問就是:無邊無際的想像力。

彈幕:一不小心就把知識學雜了

他們有時可以做到形式靈活變通:

經典名場面「大鬧天宮」,曾經削骨還父、削肉還母,最終靠蓮藕重塑真身的哪吒與孫悟空對戰——

彈幕立刻魂穿韓劇,整理陣型,夾道歡迎:

藕霸來了!

彈幕熱評:十斤的哪吒,九斤反骨,一斤藕

有時,也可以字字句句偏僻入里。

到了唐僧李世民之命,前往西天取經,李世民為表誠意,給「御弟」唐僧備了一個紫金缽盂。

彈幕趕來揭露真相:要飯的碗準備好了。

一本護照一個碗

引經據典、出口成章什麼的更是不在話下。

又是一次,銀角大王捉住了豬八戒,金角說這不是唐僧,吃了沒用。

銀角當時口出狂言:「有了豬八戒,唐僧就不遠了!」

彈幕友情翻譯,這叫:守豬待禿。

雖然看着也有點土,但好在話糙理不糙。

當然,超常發揮的時候也不是沒有。

唐僧被紅孩兒捉住那一段,孫悟空與豬八戒一同去捉拿妖怪,但沒想到惹來三昧真火燒身。

紅孩兒哈哈狂笑,彈幕一點兒也不同情豬猴二人:這不就好一出烽火戲豬猴。

該說不說,雖然有人感覺「彈幕=閒扯」,但很多時候,裏面的內容卻都能和現實聯繫在一起。

唐僧被蜘蛛精捉住,一群小蜘蛛精拉着他到處跑來跑去。

彈幕: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幼師現狀+1。

魚哭了水知道,幼師哭了誰知道

果然,「彈幕強人」們的話誠不我欺:看劇是一回事,打開彈幕看劇,又是另一回事。

《西遊記》「傳藝玉華州」一集,當地驅逐和尚,孫悟空於是將豬八戒卷在涼蓆內躲藏。

可憐的八戒被卷在蓆子里,哼哼唧唧,難受不已;那邊彈幕卻在線整活兒:

請欣賞表演《卷豬簾》。

加點麵包糠炸一炸,隔壁小孩饞哭了

由於觀眾老爺們太善於從劇情中抽梗,加以時不時抖機靈,《西遊記》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搞笑彈幕第一名」。

但注意,不是說其他名著彈幕不精彩的意思。

央視四大名著電視劇中的每一部,都稱得上彈幕大戶,其中《三國演義》,更是一度霸佔了b站彈幕數量第一。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那一集,他們在集市上不打不相識。關羽關二爺將富人的錢撒出,劫富濟貧,彈幕立刻說道:

財神爺明示投幣。

關二爺=財神爺,「全場消費關二爺買單」拿捏了

曹操給關羽溫酒斬華雄時,關羽並沒有喝下熱酒,而是說:酒且放下,我去去就來,說罷飛身上馬。

彈幕立刻接茬:上陣不喝酒,喝酒不上陣。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請杜絕酒駕

袁紹同董卓對峙,讓孔融等七人前去迎敵。

彈幕也笑了:孔融,前去讓梨(不管怎麼說,單押skr)。

看得出來,如果看《西遊記》需要想像力,那麼《三國演義》則更考驗大家博古通今的能力。

比如,諸葛亮剛出山時,劉備看他日夜操勞,親手編了一頂草帽相送。這時彈幕當然不能忘了cue下劉備的出身:

祖傳藝能。

少年時代,劉備與母親以織席販履為業

有人形容:有時甚至覺得「四大名著」莫不是什麼難兄難弟?

紅就一起紅,被「玩壞」也誰都別落下,畢竟再看隔壁《紅樓夢》也是同樣熱鬧。

劉姥姥第一次帶着板兒去榮國府,板兒帶着一頂紅色的帽子,彈幕一看這打扮就笑了:

天線寶寶。

天線寶寶·波:誰叫我?

還有鳳姐向劉姥姥分享茄鯗做法那一段,當時聽得劉姥姥一愣一愣的。

此時彈幕也被唬住了:我還是點外賣吧。

聽了2個時辰後,劉姥姥拿起了手機……

說到這裏,痴迷《水滸傳》的朋友可能會着急:怎麼我們一百單八將不配有姓名?

對此只能說,「108位主角」引發的魔幻穿越,恐怕就能撐起彈幕界的大半江山。

從「劉姥姥風雪山神廟」到「林黛玉倒拔垂楊柳」;

從「郭奉孝單臂擒方臘」到「潯陽樓悟空題反詩——齊天大聖到此一游」……

第一次看到這場面的人會感到疑惑:不好意思,我是新來的,這塊的畫風一直是這樣麼?

對於這個問題,在彈幕區「殺過七進七出」的人可能告訴你:習慣就好了。

在彈幕的世界,從不存在創作瓶頸一說。

二征服歷屆觀眾,彈幕憑什麼?

在彈幕的世界,如果你問:那麼多人痴迷於彈幕,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答案首先是:快樂就是最大的意義了。

當復古潮流席捲互聯網,以經典老劇下飯,已經是無數年輕人的基本操作。

在難得的吃飯、休息時間,一邊看喜歡的作品,一邊看彈幕解壓,豈不美哉。

更別說在這個過程中,彈幕會溢出劇集本身,跟其他的影視作品,甚至歷史文化,產生着奇妙的跨服聯動。

配合彈幕食用影視劇的過程,往往也就成了默契解碼的過程。

比如有一次,寶玉去襲人家看望,聽到襲人要贖身的消息。

寶玉暗自傷心,襲人趁此機會說:你若安心留我,再答應我三件事,就是刀擱在我脖子上,我也不回去了。

寶玉自然連忙問是哪三件。

此時,夢回《鐵甲小寶》的網友立刻反應:

第一,絕不意氣用事。

第二,絕對不放過任何一件壞事。

第三,絕對裁判公平漂亮。

彈幕:看來襲人希望寶玉將來做蜻蜓隊長

而心心念念的《倚天屠龍記》愛好者也沒閒着。

「寶玉:只要不違背俠義道德。」

圖源:《倚天屠龍記》

甚至《紅樓夢》裏還有跟《甄嬛傳》的複製粘貼情節。

賈環在王夫人屋裏,罰抄金剛經。不一會,他把小丫鬟推到邊上,說道:去,你把亮兒擋了,我怎麼寫字?

見此情景,網友們又立刻聯想起來齊妃名場面:你擋着朕的光了,朕怎麼看書啊?

總之,別看彈幕層層疊疊,雲山霧繞,但就像網友們說的:只要你想。

「這裏就像一片未經開墾的土地,想種啥都隨你。」

並且,還會有遠方的聲音與你交流呼應,哪怕是「豬猴聯盟」和「你的名字」聯結,都能有人一秒get你的笑點;

不對,應該叫:猴的名字

圖源:《你的名字》

《西遊記》跟《甄嬛傳》為什麼會聯繫上,也有人能瞬間理解。

唐僧和八戒誤飲了子母河的水,需要打胎一段

當看到懷了孕的八戒開始體現一些糙漢柔情,甚至抹上了胭脂粉餅,到人家閨房床中坐着。

大家更可以會心一笑:粉嬌你幾?

歡迎來到「八戒快樂屋」

在彈幕的世界裏,有人即時考研、考編、複習;

有人喊話、嘮嗑、吵架維護自家的「邪門CP」……

在各種跨服聯動的加持下,一方面,彈幕本身就是一出大戲;

另一方面,就像老話所說的「人生難得一知己」和「我的梗,你能懂」的快樂太難得。

有這樣一群人,甚至成千上萬人更是不容易

更別說當觀眾在根據劇情進行彈幕創作的時候,許多劇情本身就足夠「有梗」。

賈政:來人,把我的叉車開來/圖源:《紅樓夢》

來源於生活,二創於生活,又「反哺」生活。

也難怪觀眾們的創作激情永不停歇,專愛跟彈幕「死磕」了。

生而為人,總得有塊精神自留地

上線多年的四大名著,為什麼能夠在彈幕這塊煥發「一春又一春」?

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一部劇的彈幕豐富與否,跟觀眾對劇作的熟悉程度有關。

彈幕越豐富,說明觀眾對劇情越有討論欲望,也說明這部劇本身就已經足夠經典、出色。

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劇集作品,本身足夠經典,吸引觀眾無數。

所以它們更適合在茶餘飯後作為「電子榨菜」,成為一種談資式的存在。

此時,情節不只是電視劇連貫上下文的有機部分,也是讓人們逗樂、共情、談論的社交工具。

反觀現在的「新劇出圈」,倒還是會被人拿出討論、登上熱搜。

但也有越來越多人表示:自己是在「微博上追完的」「在抖音上刷完的」,反正不是好好看完的。

對比之下,更激發了觀眾們自發對老劇進行「社交式改造」的欲望——

它可以演變成梗圖,可以做表情包,只要你一說,就一定有人能懂。

從最開始的「彈幕影響觀感」,到後來的「這玩意挺有趣」,再到之後的「沒彈幕不行」「我甚至可以在腦海自動彈幕」……

不止四大名著,還有《鐵齒銅牙紀曉嵐》《神探狄仁傑》《雍正王朝》等等。

在那些經典作品中,你總能看到「彈幕俠」們活躍的身影。

只不過,四大名著中播出最早的《西遊記》已經是36年前的事了。

其他的,《紅樓夢》是35年前,《三國演義》是28年前,《水滸傳》是24年前,連大家經常玩梗的《甄嬛傳》,距播出也已有11年……

回頭想一想,連帶那些結伴守在電視前等看劇的時光,好像是那樣的久遠。

說到底,彈幕常新,人卻懷舊。

當這些作品被觀眾翻看了一遍又一遍,或許就像開頭那位朋友說的:

彈幕,更像是調味料。讓看劇更有滋味的同時,也在調劑我們的生活。

圖源@牟吉,已獲授權

在這裏,可以自由自在,隨性而來,會因為別人一句有趣的話開懷大笑,也可以因為自己的「靈光一閃」給他人帶來快樂。

「夜深人靜的時候,逝去的回憶攻擊我;老劇的彈幕又多了好幾層,誰愛上考古了我不說。」

但是管它呢,對於現代人來說,能開闢一片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就已經很難得了。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新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003/181111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