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愈嘉: 失控 美國的問題 世界的難題

作者:

保守主義精神的基本盤——美國清教徒,在平權運動和外來移民的衝擊下開始瓦解,於是,美國的身份認同出現重大危機——「誰是美國人?」這個問題竟然變得異常敏感而又尖銳。

◎激進自由主義的全面興起

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曾說:「信仰是制度的第一因。」也就是說,再先進、再完美的制度,其活力的源泉都是文化與信仰,如果文化與信仰喪失了,那麼任何制度都會變成了失去靈魂的殭屍。

隨着非洲裔、拉丁裔等族裔開始佔據人口結構的主流,與之而來的,就是洶湧而至的激進自由主義,羅素·柯克在《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中,提煉出激進自由主義的「四項基本原則」,這些原則與保守主義的基本原則,幾乎背道而馳:

·「越多元越好」

雖然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美國的價值認同,卻經歷了越來越激進的革命:從單一的清教徒對上帝的無條件信仰,到對多元文化的承認、寬容和尊重,再到追求無限制的多元化,直到最近幾年,將一些少數特殊群體、弱勢群體或邊緣群體的文化,罩上道德的光環,並設置為政治禁忌,即「政治正確」,賦予其特權。

以民主黨為代表的美國激進自由主義,為了追求多元化,贏得選舉,不惜以損害美國的國家與社會的整合、民族認同,甚至犧牲作為社會根基的主流文化傳統為代價。

比如,民主黨在「政治正確」的旗號下,策動各大高校取消美國史教程,結果導致——早在1990年,常春藤盟校中,只有25%的學生知道「民有、民治和民享」這句話是誰說的,1/3的學生竟然不知道美國是三權分立的。

美國學者亨廷頓在《誰是美國人》一書中,對民主黨的種種作為評論道:「民主黨的領導人挖空心思,採取各種措施來解構本國人民,這是人類歷史上從無前例的!」

·「越民主越好」

在人們的印象中,「民主」是美國最重要的標誌之一,但是實際上,作為美國立國根基的保守主義精神,對民主的態度是警惕的,防範的。而如今,隨着激進自由主義的愈演愈烈,民主終於逐步走向了開國先賢們所擔憂的「多數人的暴政」——民粹主義。

隨着非洲裔、拉丁裔等族群成為民主黨的基本盤,美國的民主由公民權利的平等走向政治影響力的平等、經濟結果的平等、權力分享的平等,特別是不同身份群體按其人數比例平等分享權力。

比如,民主黨的明星議員桑德斯、AOC不斷主張對富人徵收70%的稅;在美國民主黨執政的許多州,甚至出現了一個人可以選擇56種性別,公共廁所可以有56種的奇葩景象。

·「越平等越好」

「平等」是現代價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然而,如果平等日益泛化,走向激進的平等主義,就會出現「平等之惡」,從而帶來災難,如今的美國,由人格平等、法律面前的平等、基本權利平等、機會均等,走向結果平等、待遇平等、享受平等。

比如,美國大學已成為「平等之惡」的重災區,許多大學明確地採取了給非洲裔、拉丁裔一定的名額,無論他們的入學考試是否及格。由此也引發了兩個後果——非白人族裔學生的質量越來越差,許多優秀的白人喪失了上大學的機會。

·「越自由越好」

保守主義認為,「自律即自由」,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必須防範和警惕人性之惡,然而,在自由激進主義的主導下,個人主義不斷突破各種限制,個人權利不斷泛化,突破邊界,追求「生活方式的自由選擇」,從而走向放縱的個體主義。——窮人與富人,都在「以自由為名」瘋狂地放縱:

窮人的自由:「吸毒」「濫交」

曾經,工作是為了榮耀上帝,貧困是不可饒恕的罪孽,婚姻、家庭與責任,是美國價值觀的中流砥柱;如今,價值觀被徹底顛倒:

首先,「我窮我有理」「窮就能領救濟,沒必要工作」,成為美國底層社區最重要的價值觀。

其次,美國底層窮人無法做到在結婚後再生孩子,導致單親家庭泛濫,家庭教育嚴重缺失。最終,窮人家的孩子無法完成學業,每天放縱般的享樂,吸毒成為常態。

由此,窮人陷入惡性循環,根本無法擺脫貧困的陷阱,這也成為美國貧富懸殊的重要根源。

富人的自由:「不事創造,瘋狂地賺快錢」

美國企業家群體不斷背離「創造、節儉、奉獻」的清教徒精神,把產業轉移到中國、東南亞等地,把苦活髒活累活全部外包出去,他們利用美元「國際結算貨幣」的地位,利用金融優勢賺快錢,而這種賺錢模式成為主軌後,一定會產生毒癮般的依賴,導致美國經濟的根基徹底潰爛。

——結果,曾經讓美國人引以為傲的工業體系全面崩潰,80年代,汽車產業被德國貨、日本貨取代,如今,工業製造被中國取代。目前,連美國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波音,也瀕於破產。

保守主義精神的潰敗,讓美國從一個肌肉強壯的經濟巨人,淪為一個虛弱的、滿身脂肪的虛胖子。

▍保守主義的潰敗,

是美國的問題,更是世界的問題

美國著名政治文化學者英格爾哈特認為,所謂激進自由主義的「四項基本原則」,是典型的後現代主義,是現代普遍價值被扭曲後的產物,在這種價值觀的支配下,對待任何議題,他們都採取了脫離現實的激進態度,最終導致,問題越解決越多,越解決越糟。

其實,早在1970年代,羅素·柯克在《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中,就已經預見到了這股趨勢,他悲觀地認為,保守主義的潰敗,由來已久,只不過今日尤甚而已。柯克當年就是想寫一部「保守主義的潰敗史」,但由於出版方的堅持,才不得不改為現在的書名——《保守主義的精神》。

著名政治學者叢日雲教授說:「如果把美國比作一輛汽車的話,激進自由主義是油門,而保守主義是剎車,如今的美國有車毀人亡的危險,美國若想復興,必須猛踩剎車。」

此言一舉道出了現代社會的真正危機——在強制與自由之間,在理性與信仰之間,在物質與精神之間……世界的秩序和人的意義被不斷朝反方向拉扯。撕裂的價值觀、強烈的失控感,人類必須重尋價值之源。

我們說保守主義的潰敗,是美國的問題,更是世界的問題,這不僅因為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興盛或衰敗直接關乎世界秩序這一事實,更因為保守主義的潰敗,是現代文明的價值內核,不斷被掏空靈魂,留下一地被風乾的殭屍。

更重要的是,對於尚處於前現代的國家或地區,保守主義大潰敗,激進自由主義崛起所引發的惡果,會直接成為這些地區拒絕現代文明天然的藉口。為此,先知書店力薦羅素˙柯克這本《保守主義的精神》(第七版譯本),讀懂美國興與衰的根源,在歷史拐點時刻,擁抱一種陌生但正在改變未來走向的思想,還可一鍵收藏本文推薦的其他幾部好書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先知書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03/166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