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生 真正能救贖和治癒我們的 不是時間而是自己的覺醒和明白。

仔細觀察,其實這個世界上,有高人,也有普通人,還有精英,每一個階層的顏色不一樣,生活方式也就自然不一樣!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說」曾經一位年輕的商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盡。他在湖邊碰上了一位觀水靜坐的智者,便將自己的境遇逐一細述。

每年春去春來,花開花謝,大自然生生不息。地球人來人往,長壽者如彭祖,短命者如同殤子,生死相間,人類生生不息。

據統計,每天都會數百萬人離開這個世界,讓生命歸於沉寂,讓一切歸於原狀。每天也都有數百萬人出生,他們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在數百萬家長欣慰的笑容里,帶着哭聲,他們降臨到這個世界。

生之前和死之後的事情,都與自己無關,在漫長的時間當中,我們所擁有的,不過是生死之間極為短暫的一剎那。對於這個世界來說,我們只是曾經寄居在世界的一個過客,在寄居之時,我們對這個世界盡情裝飾,我們對這個世界進行雕琢,按照自己喜歡或者厭惡去選擇塑造生活的樣子,或者被生活塑造成某個樣子。

人生無論結果如何,都只是這樣一群寄居的人,不斷地做些奇怪的事情。最終,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過客卻沒了過客的從容。

小時候我們就讀過這樣的一句詩: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只是曾經一直不明白這句詩的真正內涵,直到現在,才漸漸懂了一些。

懂了什麼呢?我們是這個世界的客人。雖然我們常常以主人的身份自居,用主人的身份去改造我們所處的環境,但是我們並不擁有,我們只是經歷。

也許你會迷糊,我買了房子,難道房子還不是我的嗎?我買了車子,難道車子還不是我的嗎?

我會告訴你,你買了房子,法律會規定,你擁有了房子的使用權,也就是說,你可以隨意使用那100多平方米的空間。

但是這樣就是擁有了嗎?未必吧,房子的使用期是70年,70年之後,它就不再是你的,他可能會被拆了,然後會有一個新的房間出現。

當你只能在回憶里找到那一套房子,你還會覺得他屬於你嗎?或者,百年之後,你離開這個世界,它如果屬於你,你能帶走他嗎?你帶不走,他會迎來送往,對住在裏面的人表示歡迎,任何人都是一樣。

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房子於你是過客,你於房子也是過客。這個世界也是這樣,每天的太陽,都會迎接無數新的生命,會送走無數生命,每一個生命似乎都擁有他,但也都不曾擁有他。

我們只是在這個世界上,活過一陣子,做了一些事情,看了一些風景,僅此而已。顧城說:你說,你不愛種花,因為害怕看見花瓣,一片片地凋落。是的,為了避免一切結束,你避免了所有的開始。是的,我們不能因為最終都會失去,就不去熱愛這個世界。正如我們不能因為生命終有一死,就選擇不生一樣。

做人誰不追求富足的生活呢?可是,追求人生富足的生活大有學問。古人云:「貧而不學不富,富而不學不貴,貴而不學不久。」可見,要追求富足的生活要從學習開始,人只有愛上了學習,就能增強知識和學問,使自己謀生的本領更強了,如此才能使自己夠富足起來。

重要的是學習不僅能夠提高人的謀生本領,還能夠從學習中少了物質追求的欲望,多了精神追求的享受,以學習為樂,以讀書為快,這樣就能知足常樂。老子說:「知足不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思是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知足者富,小富則安,小愛則滿。這不是不知進取,只是做人的良好心態,更是做人的智慧,這才是很多人心中的一種理想生活。

追求富足的生活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沒有好心態,就會盲目攀比,那就永遠不會知足,有的人有了一百萬還想賺到一千萬,掉進了「錢眼」,無法自撥,苦惱不安,透支了身體,錢有了卻沒有快樂、也沒有幸福。一個人能夠快樂,在於自己的心態,要知曉知足才是富。知足是一種心態。

廣廈千間,夜眠不過七尺;珍饈百味,日食只需三餐。沒有豪華的別墅,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小屋便是幸福;沒有萬貫家財,家人和睦健康便是幸福。人的物質生活很好滿足,也不好滿足,好滿足是知足常樂;不好滿足就是人心太貪。做人知足常樂就有做到兩點:保持清醒頭腦,只講物質享受擴大了欲望人生沒有快樂。

人需要物質享受,這也是人生存之本能,可是,做人又不能沒有精神追求,沒有精神的追求,就會沉迷於物質享受中不能自拔,物慾是難以滿足的,人一旦掉進物慾享受之坑,就難有精神快樂和幸福了,做人要知足,這個知足就是物質生活要知足,不能被名利所迷惑。

我國人平均收入只有3萬元,有6億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可是有的人一年近10萬元收入還不知足,做事還不盡心盡力,這就是沒有知足之心。想想,還有那麼多人收穫月只有1000元,你的幹勁就要倍增,這就是知足常樂,人心的滿足就是對物質享受的滿足,知足了,也就快樂了。消除攀比心理,做人要有精神追求才能夠快樂自己。

有的人之所以不能知足,就是攀比心理比出來的,有的人比高不比低;比上不比下,如此之比是一種不正確之比,也是消極之比,自然比不出快樂,比不幸福。

過去有一句話是:」生活上低標準,工作上嚴要求。」就是說做人要不比生活享受,要比干好工作,現在人更講究實惠,但不管怎麼說,做人活着既要有德,也要有知足的心態,做人沒有品質,沒有境界,錢再多,物質再豐厚,也難有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有句話說得好:「心態不好的人永遠是弱者」。

知足者富,得閒是福,這八個字既平實,也很有內涵,兩者相互聯繫,互為作用,得閒不是沒有事兒可干,而是人心不被物慾所累,心中想着發大財、發橫財,做人總是打自己的小九九,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損人利已,如此之人就沒有閒時了。做人只有保持一顆清淨之心、寧靜之心,吾日三省吾身,如此才能消除浮躁心態,少了一些物慾的誘惑,多了一些寧靜,沒有了物慾之累,誘惑之苦惱,人活着就輕鬆了許多,也就快樂了幾分。現代社會人們之累、人們之苦,並不體力之累、體力之苦,而是心累,心累就是物質欲望過高了。

清代詩人有詩云:「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知足的人才能有閒時,不知足者是沒有閒時的,滿腦子是賺錢得利,滿腦子是物慾享受,滿腦子是各種誘惑,弄得人精疲力盡,想入非非,如此哪有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呢?

既然已經來到了這個世界,生就是一個既定的事實,而「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生死之間,怎麼把生死之間這個短暫而倉促的過程過好,才是我們最應該思考的。

如何去生呢?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個世界,又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對於前者,我們是過客。對於後者,我們是主人。過客需有過客的從容,主人需有主人的樣子。

只是,在過客和主人之間,我們常常容易失衡,於是,過客沒了過客的從容,變得面目猙獰;主人也沒了主人的樣子,反而成了奴隸的姿態。

實際上,這也是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平衡的兩種關係:自己和自己的關係,自己和外界的關係。兩種關係處得好,則萬事大吉,處不好,則痛苦、糾結、煩惱便一股腦兒來了。

在自己和自己、自己和外界兩種關係,幾乎都是同時出現,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和外面不同的時候,他就有了自我。隨着那個自我不斷變得清晰,這兩種關係就不斷變得明顯。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會發現人和狗的差別。他會發現,他作為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外界的界限隨着心智的成熟不斷清晰。

我們和外界的關係,是複雜的,因為外界不僅僅是那不會說話的物質世界,更有有血有肉的人的世界。

父母親人、朋友同事、陌路相逢的人,他們會對我們形成很大的影響,他們會對我們形成要求和期待。

但我們終究要明白,我們的一生,只能自己去完成,他人愛莫能助,他人無能為力。父母有他們的生活,子女也有他們的生活。我們不能為了他人而活着,他人也不是為我們而活,所有的生命,都是為了自我完成。

誠然,有些人看起來是一直為了他人活着,可那不也是一種自我完成嗎?人生是一場修行,他人是我們必要的修行。

關於外界,關於物質,我們終究要明白,物質於我們而言,無論多寡,都是身外之物,他們可以讓我們的生活產生一些變化,但不能讓我們的生命產生變化!因此,任何對於外物的執着,本質上來說都是生命的無明!

與外界的關係和與自己的關係,很多時候往往都是一回事。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如何,進而就會被投射到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上。

對自己的認識不同,生活就有了不同的樣子。有些人把生活過成詩,有些人在營營役役之中過完自己的一生,有些人規規矩矩一輩子。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行為,用過客的身份去描述關於生活的樣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把生活打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但是大多數人,往往並不能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因而生活也就未必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而是按照某種「世界潮流」來進行。於是,自己和世界,就在一種曖昧的關係中。

何為曖昧?就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而今,我想說,讓世界的歸於世界,讓自己的歸於自己,活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那樣,當我們生命到頭的時候,不至於在回頭的時候,發現一生是一筆「糊塗賬」。

當你於這個世界兜兜轉轉,歷經千山萬水,跨過人山人海,看慣了緣起緣散,最後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你發現,你的生命並沒有因此而浪費,並沒有任何遺憾。

天地間,一過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完成了自己的生命。任何時候,我都敢對自己說,我問心無愧,對任何人任何事,我都做了我該做的,他們的歸於他們,我的歸於我。

智者微笑着將他帶回家中,令其從地窖里搬出一塊偌大的堅冰。商人雖然百思不得其解,但還是照做了。冰塊搬出來後,智者吩咐:「用力砍開它!」商人找來斧頭便砍,不料猛烈的重擊,只能在冰面上劃下一道細微的印記。商人又掄起斧頭,全力劈鑿。一會兒,對着掉落的冰屑,他氣喘吁吁地搖頭:「這冰實在太硬了!」

智者不語,將冰塊放在鐵鍋中煮。隨着溫度的升高,冰塊慢慢融化。智者問:「你從中有所領悟沒有?」商人說:「有些領悟了。我對付冰塊的方式不對,不該用斧頭劈,得用火燒。」智者搖頭。商人面露難色,鞠躬請教。智者語重心長地說:「我所讓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里的七種境界。」

冰雖為水,卻比水強硬百倍。越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它越能體現出堅如鋼鐵的特性。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種境界。

水化成氣,氣看無形,若氣在一定的範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會變得力大無窮,動力無比。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種境界。

水淨化萬物,無論世間萬物多髒,它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地接納,然後慢慢淨化自己。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種境界。

水看似無力,自高處往下流淌,遇阻擋之物,耐心無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園,亦可水滴石穿。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種境界。

水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聚多成河,從高處往低處流,高至雲端,低入大海。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種境界。

水雖為寒物,卻有着一顆善良的心。它從不參與爭鬥,哺育了世間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種境界。

霧似飄渺,卻有着最為自由的本身。聚可雲結雨,化為有形之水,散可無影無蹤,飄忽於天地之內。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種境界。

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懸殊、善惡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罷了。既然水幾近於道,那麼人們通過水究竟能學到一些什麼道呢?對此老子進行了具體的論述。

水的特點是往低處流,因而人們可以從中學習到謙遜柔和的美德。自古以來就是謙受益,滿招損。保持頭腦清醒,為人低調,處世穩重,實有莫大之福。

我們應當如水般順應自然,善於選擇地方。每個人的才能、個性、價值觀都不一而同,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地方、適合自己的事情至關重要。除此之外,更要像水一樣願意居於別人不願意待的地方,做別人不想做、不敢做的事。找準定位、甘於付出、敢於歷練,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水不但能流,也能靜。水靜則聚而為淵,淵深則能容物。淵清則如鏡,鏡明則可以鑑察萬物了。莊子說:「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náo)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莊子·天道第十三》)因此通過水我們又可以學習到涵養心性、開啟智慧的法門。

心善淵,即我們的心靈要像水一樣清澈平靜,思維像深淵一般深遠而難以預知。就像在如今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的情況下,我們要避免不良風氣的影響,保持內心的平和安靜,堅持內心正確的價值觀。而思維的深遠,則需要不斷去經歷,提升自己的閱歷,用更深遠的思維去思考,預見未來。

大自然的水滋養了萬物,可是水既不居功自傲,也不待價而沽,完全是無私地沛然而出,可以謂之真正的仁愛。因而通過水,我們可以學習到:在幫助他人時,我們要出於至誠的友愛,而不要盛氣凌人傷害他人的自尊。

水與萬物無爭而容納萬物,我們與人交往也應如水一樣,對人親和、包容、友善,不論是對比自己成功的人,還是弱於自己的人,都一視同仁。泰爾一向推崇尊重每個人,用愛和善意融化人與人之間的堅冰,拉近彼此的距離,尋求更友善的相處、合作方式。

水是非常有信用的,潮漲潮落總是依時而行,並無偏差。因而我們要學習水的信用,做到說話算話,有信用。

一誠天下動,一諾抵千金。言諾必踐,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人無信而不立,不講誠信的人,是難以獲得成功的。所以泰爾家人們,無論是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品銷售中,還是與商業夥伴的合作中,都需謹記以誠待人、以信立業!

在老子看來,真正的政治就像治水一樣,水若是治理好了,就自然會依着渠道而行,灌溉大地,通利舟楫,一個生產發達、人民生活富足安定的社會也就造就出來了。所以老子說「政善治」,政治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正確的戰略架構,一種合理的制度設計,一種適宜的發展方向,只要把這些事情都處理好了,政治自然就搞好了。因此老子說「政善治」。

我們要擁有百川歸海、把握大勢的氣魄,不斷通過學習和努力,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和管理水平,以領導人的氣度、胸懷包容他人,以領袖的品質要求自己,做到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處理事情,牢牢掌控局勢。如果暫時做不到領導者那般強大,就從管理自己開始,條理清晰的安排每日工作,把自己的事做得無可挑剔。

老子的哲學是辦事講方法,幹事講能力的,反對不講科學不切實際地一味傻干蠻幹。水是大有能力之物,所以老子主張學習水的能力,做到「事善能」。

水在何時何地,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流到田裏,可灌溉莊稼;流於井中,能予人解渴。我們也要像水一樣,善於發揮才能。不管事情是難是易,都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才能,學會簡單化和間接化處理事情,並投入最大的精力,把每一分才能用到合適的地方去,成功自然會水到渠成。

朱熹有詩云:「昨夜江邊春水生,艨(méng)艟(chōng)巨艦(jiàn)一毛輕。向時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水是按時生發的,枯水季節和豐水季節涇渭分明。因而有道之士必須講究應時而動,自然就會水到渠成實現成功了。

水在冬天成冰,春季流動,這是隨時而變;水無論注入什麼容器,都能與之完美契合,這是易地而變。而水遇熱會蒸發成氣,但遇到冷流,又會化而為雨,這是見機而變。所以我們要像水一樣懂得變通,會因時而變、因地制宜,在機會來臨時,則要當機立斷的抓住。

水有很多的美德,但是歸結起來說就是兩個字「不爭」,不爭而能成事,自然也就是無怨於人,亦無悔於己,這就是老子所提倡所追求的做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為人處世若擁有水一般的智慧、純淨、誠信、友善、知機、達變,那世間會更為和諧美好,成功也將更不同凡響。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崇高的、博大的、非凡的。面對涓涓細流、滔滔江河、平靜湖面,你能想到些什麼呢?

水是樂觀的。水在走下坡路和遭遇挫折的時候,不但不會停滯,反而加快了前進的步伐。波濤洶湧,一路歡歌,那一朵朵浪花就是水豪邁的笑靨。

水是進取的。當水衝出低谷,路遇障礙的時候,她會呼嘯而上,經過無數次衝擊,掃平前進的道路。當水被分散成點點滴滴的時候,她會以頑強的毅力把物體鑿出洞來,直至川流而過。

水是頑強的也是智慧的。當水流一時無法逾越障礙的時候,它會尋找新的路徑迂迴前行,把路障甩在身後。

水是喜歡發展創造的,不喜歡過平淡的日子。當水受環境條件的制約保持相對靜止的時候,水不會安於現狀,她會藉助風的力量,掀起波瀾,激發活力,釋放能量。

水是活潑的也是講秩序的。水在人類設定的道路上穩步前進,不會為追求絕對的自由而旁溢斜出。水清楚地知道秩序是保持整體實力、向前推進、到達既定目標的保障。

水又是有開拓精神的。當水在人類鋪就的道路上走到盡頭,水不會迷惘、不會安歇,她會探索前進,到處找尋需要滋潤的生命。

水是清純的。無論混入多少泥沙和污垢,水在奔流向前的漫漫征途上,哪怕經歷千年、萬年的鬥爭,她也要甩掉泥沙,盪盡污垢,保持高潔的品質。

很多人都想成為高人,成為主宰世界,主宰自我生活的逍遙自在的那個人,但這部分人,根本擺脫不掉自己的生活顏色,高人的夢想也就成為鏡花水月!

普通人世界的顏色:五顏六色。花天酒地,歌舞笙簫!拉一幫所謂的朋友載歌載舞,無聊閒暇的時候刷手機頭條,看肥皂劇。

他們的價值觀,被電視,媒體,網絡所引導,所滲透!沒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思考方式。不喜歡獨處,看書,閱讀,思考。喜歡熱鬧,蹦迪,刷劇,聊天。普通人的生活總是在打發好無聊的時間!

精英階層的世界顏色:白色和黑色。精英階層是那種自己自己想要什麼,努力追求,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的一類人!電視劇《天道》當中肖亞文的,就是一個職場白骨精!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追求什麼,渴望什麼,並為此而努力奮鬥着!

同時他們也會享受生活,快樂生活!知道工作的樂趣,生活的滋味!中產階級大部分都是這種精英階層的代表!

高人的世界底色:灰色《天道》這部電視劇中丁元英這個角色給觀眾呈現出來的印象:孤獨、孤傲、孤僻、寡言、冷漠、無情,醉心於空靈、純淨的音樂,當這些人格品質全部套裝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不難預見到這將會給世人營造出他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覺。

簡陋的出租屋,他一待就是一年。除了一日三餐外出溜達,他不出房門。但是丁元英獨居一室,心無旁騖,安靜地讀書,研究思考「文化屬性」問題。另外一點,丁元英通過網絡,不間斷地關注股市與市場。只有有網絡,就可以和外界不斷網,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丁元英接下芮小丹拋來的扶貧任務後,精心設計並指導實施了一個「殺富濟貧」的宏大計劃,「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就需要獨處,安靜的思考反覆的推演,反覆的推敲!

這也.就是高人的獨特的世界底色:灰色永遠在思考,只有思考,獨處,才能看透一切,看明白一切!高人的世界底色,就是孤獨。而孤獨。是一切真相的終極源頭。

尼采所言:「高級的哲人獨處着,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無論我們生活在哪一個層面,都必須要給自己獨處,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但凡得到生命脫胎換骨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又一次深入骨髓的孤獨和寂寥。當你在內心深處打開自己,反求諸己,往內在挖掘一切一切的答案、真相,你的世界從此也就與眾不同!

世界上最厲害的不是招數,不是策略,不是金錢和權力,而是一種思維方式……那些迅速獲取財富的人,到底掌握了哪些不為人知的財富思維方式?

一切盡在天道高人思維。決定命,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命運。」性」即天性、自性,本源生命的性情。把心「立」起來,不斷生發出智慧,創造自我的過程,也就代表着未來自己的命數。

「格」即人格、風格,後天改變自己對人事物的看法與態度,所塑造出品質,獨立人格,也就代表着自己的運氣,即運數。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是指人一生是照本宣科過着重複,不求上進的生活,過着平庸的人生。還是通過自我創造,挖掘潛在能力,不斷探索人生風采。兩者的區別,不同性格就會造就不同的命運。

「自性」是了解自己、認知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善與惡、美與丑、好與壞,並承認着它的存在性,就會活得「真」,人活得真才有力量。

「人格」是接納自己不好的一面,人人都喜歡自信的自己,討厭自卑的自己。當人不了解自己時,往往內心會生發出不舒服的性情。接納不了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就包容不了外在人事物。所謂,格局就是心性空間大小問題。

生活中,我們都說要交一個知心的朋友。可我們從來沒問過,自己知自己的心嗎?老子說的「道」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空間體,它是虛無的形態。「虛」在古代代表空間的意思。就好比,房子的空間有多大就能裝下多少物。而人的「心」空間有多大,就能裝下多少人事物。

人要想住在舒服的房子裏,就要有選擇性放置自己喜歡與需要的物品。同樣,人心空間,也要有選擇性放置自己喜歡與需要的人事物。沒有哪個人喜歡住在滿是垃圾的房屋裏的,同樣人內心裝的是什麼,外在的相就會表現出什麼狀態。

「相由心生」,這個相包含了人的念頭、思想、語言、行為、相貌。人生來就有獨立的思想,但,隨着成長環境的限制,他人思想與言語影響到自己。如果,我們不能堅守內心真實的性情,慢慢就失去了自己,做了別人。

順着別人的思想與言語,過着別人的生活,走的也是別人的路,人生一定也是別人的。唯有從外在人事物的視線中回歸到自己身上,向內探索真實的自己,人也就活得越來越通透,自在。本質,回到道體,做自己。

中國有句古話,「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是無法得到別人心的,只有「同理」別人,而不是同情或者可憐別人。「同情」是只有情沒有愛,不了解別人就無法給出正確的愛,給出的情未必是有效幫助到他人。而「可憐」別人,是抬高自己,降低他人的心性,有命令的性情存在着。給出的愛是高高在上,視別人低於自己的行為。

擁有「同理」心,應用在生活中,對所有人都平視對待,沒有誰比誰高,誰比誰低。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萬民為芻狗」。用自然規律來說,天地之間有高低之說,天上會下雨,到了地面上就成了水,水氣上升就會形成霧,霧氣一轉變成雲,又能下雨。

我想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天高地深不可測,對嗎?「高」沒有標準性答案,「深」也沒有標準性答案。如果我們抬頭看不到天的高度,自然低頭看不到地的深度。何來天比地高,地比天深?

一個人覺得自己高,能給出別人高不可測的感覺。一個人覺得自己低,能給出別人深不可測的感覺,這才是高低的真實性。

看不到邊的天際才是天空,看不到底的深淵才是谷底。樣,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都是拿着自己的慣性思維去衡量身邊的人事物,給他人帶上「道德」的帽子。太自信的人拿自己的長處看別人的短處,太自卑的人拿自己的短處看別人的長處。

「慣性思維」對不同的人來說,對待人事物也是不同的。修遠,從小有個習慣,看身邊大人做事不同的狀況。在我們家附近有個河渠,每次村裏的人要上集市,都要騎車走這段路。為何男性騎車上渠道不需要下車就可以上去,而女性騎車上渠道需要下車推上去,到了平路再騎車遠去。這個問題,問到父母時,給我的答案是女性沒有男性有力氣,所以要下車推上去。

為了求證這個結果,我在剛學會騎自行車時,親自騎車上渠道實驗。果然我是騎不上去,但下渠道也沒有那麼容易,通常把自己率得鼻青臉腫。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會多次嘗試上下渠道騎車實驗。

人只有長大了,在社會這所大學中經受身心磨練,才會明白上山下山的慣性思維。想要輕鬆上山,要懂得利用時間來積攢力量。想要輕鬆下山,要懂得利用空間來掌握速度,也叫時機。

古語云:「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說明的是上山與下山的思維體系。人生成長不懂得張弛有度,進退有序,會無端消耗人的生命不說,想要做的事也不成。老子怎麼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自然的法則,難道不正像弓拉開一樣嗎?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把它抬起來一點。用力太大了,就加以減少;用力太小了,則加以補充。

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嗎?就好比談情說愛,物質條件比較單薄的男孩子要去追求外在漂亮物質的女孩子。在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男孩子會追得相當辛苦,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全用在女孩身上,對方未必滿意,到了談婚論嫁時,更是囊中羞澀,拿不出。

自己覺得全然付出的愛,其實,只是拿外在物質來交換而已,這樣的愛情能持續多久,就算結了婚,婚姻又能持續相愛的情感多久?反之,女孩用青春美色去獲得愛情與婚姻又能持續多久?

「初心」代表着人生的種子,種下之後,是否用心澆灌培養,是人生的果實。本質,人生所有一切都是因果關係。

人生來就有原始衝動,喜歡美女帥哥,但是人的自身條件會無形限制。本質,就是讓人了解自己、認知自己。人生來資源就不同,不同的是人人更加看清自己,珍惜自己擁有的,對想要的靠自己努力創造出來。

拿「道德」去綁架別人擁有的資源,視自己無道。用擁有的資源去「道德」綁架匱乏的人群,視自己無德。人只有在自身條件或者說能提供價值上才可以媲美,本質,人生來不完美,需要後天修煉自身。

事實上,世界上80%的人,需要後天修煉自身,創造自我。「道」的力量是虛無空間起到作用,用無變有的轉換。可人類的眼睛會讓人迷失本性,失去自我,拿一切「有」來作文章。於是人分三六九等,外在一切「有」才能彌足自身的缺失,這是人活得「無明」結果。

世間萬物,各有本色?人的本色體現風格、彰顯品格、展現人格。巴頓將軍說:「不能以本色示人的人成不了大器。」只有不褪色、不染色、不變色、珍視和保持本色,才能有所作為、有所建樹。

老子怎麼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人要懂得修德於自身,其德行是很「純真」的。做的是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風采。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說的就是這樣的人。

修德於一家,他的德行就會「遊刃有餘」。既能養育好子女,又能贍養好父母,家庭人際關係處理很和睦,夫妻關係也很和諧。所謂,男主外,女主內或者男女雙方彼此主外又主內。把家風修養做的很到位,不斷傳承下去,讓子孫後代得以親養。

修德於一鄉,人的德行就會無限增長。懂得感恩的人才會心有勉懷,不忘記生養之恩的鄉土之情,就算外出務業,事業有成。也會想着為家鄉做點貢獻。本質,心裏能裝下一鄉的人事物,自願付出責任與擔當。

修德於一邦,人的德行就會充沛富足。這裏的「邦」在古代代表邦國的意思,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一個省就可能是一個國家。所以,為一個國家自願承擔責任,就好比軍人一樣,德行甚高,其個人與家人,甚至家鄉人都會感到驕傲。

修德於天下,人的德行就會普及天下或者說遍行天下。這樣的人才了不起,心裏裝的是天下人,能把天下人當成自己一樣對待與愛護,他的德行將會遠古流長,讓後世之人銘記於心,成為他人的標杆。

無論修哪種德,本質,先修於自身,從自己做起。擁有獨立的思想與人格是修身的必備條件,內心能裝多少人事物,人才會通過成長增加自身的實力,這裏面不單有外在物質與資源,還有頭腦里的智慧,能夠駕馭所做事的能力。

道深德厚,是亦道亦德的不斷放大,稱為「思想」與「格局」的演化。人要想成長自己,必先心裏裝下能裝的人事物,上天才會賦予自身成長的時間與空間。想要做多大的事,就要修煉多大的本事,即駕馭人事物的能力。

用自然法則來說,海之所以是海,是承載多大多重的海洋生物與水容量。湖泊之所以是湖泊,是承載多少湖泊的生物與水容量。河流之所以是河流,是承載多少河流的生物與水容量。

有誰見過,鯨魚可以生活在湖泊與河流里的?哪艘艦船可以行駛在湖泊與河流里的?同樣,人的德行跟海洋、湖泊與河流的承載力是一樣的,載體多大,就有多深厚的德行,就會享有名譽、財富、物質、金錢、情感等等。

人的天賦不同,所提供的價值也不同,本質,人的根源不同。魚只能在水裏游,不能在天上飛,更不可能爬上樹。鳥只能在天上飛,不能在水裏游,但能停息在樹上。所以,天地自然萬物各有自己天賦本能,所提供的價值也不同。

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尋得自己的根源,開發出獨具一格的天賦,去創造人生價值。這樣的人生才是自己的人生,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活得自然有意義。

不會游泳的魚,不算魚;不能飛翔的鳥,不算鳥;不能創造自我的人,做不了自己。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本質,人生存的本能,生活的方式可以與道、天地媲美,也可以說,我們的自我創造能力大於自然萬物,也就是人存在最大的意義。

天道有自然秩序,所以,自然萬物能和諧相處;人類的自然秩序,卻需要人類自己創造出和諧體系來,即,老子說的道法自然。

有人說,時間是最好的救贖,因為時間幫助我們學會了淡忘,放下,原諒,釋懷等等。但我覺得,真正救贖我們,治癒我們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的覺醒和明白。

覺醒靠的是悟,而明白,則需要不斷的解剖自己,了解自己。可見,想要自我救贖,就得不斷領悟,自我了解,自修自渡。

不斷領悟,自我了解,自我成長,人生需要沉澱,生活要懂取捨,沉澱後的人生,會更加通透而乾淨,取捨後的生活,會更加精緻而簡單。

沉澱靠悟,取捨也要靠悟,悟透了,你自然能夠看淡世間滄桑,內心安然無恙,於得失之間,淡定從容。

人生有得有失,有聚有散,有喜有悲,有好有壞等等,我們只有認清現實,看透事物本質,悟透人心人性,明白自己,我們才能想通,看淡,放下,活得自在。

不過,人生最難的,就是明白自己,因為我們都身在局中,難免被局所困,看不清自己,我們只有跳出自己的局限,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快的成長起來。

了解自己,是自我成長最關鍵的一步,只有走好這一步,我們才可能完成人生的一次次自我救贖。

自修自渡,自我救贖。世間皆苦,唯有自渡,而渡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自修,因為只有自修,方能自渡,而自渡,方能自我成長,自我救贖。

自修,修的是什麼?首先是修心,其次是修行。修心可以養性,可以渡心;修行可以養身,可以渡人,渡自己。

修心,需要經常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交流,正心正念,不忘初心,守心自暖,砥礪前行;而修行,則需要規範自己的言行,正言正行,有原則,有道德,有操守,有底線。心修好了,行修好了,人生的劫難,自然都可以渡過去。

人有千千結,才有千千劫,劫,可能是自己的心結所致,也可能是自己的行為所致,所以修心修行,才能了結渡劫,自我救贖,重獲新生。自我救贖,就是渡自己脫離苦海,了結因果,得到解脫,收穫自在人生。

人生路上,我們難免會犯下一些錯,錯過一些東西,留下或多或少的後悔和遺憾,所以,我們都需要不斷成長,自修自渡,自我救贖,以求心安。

做人要明白,成長的本質,就是自我救贖,將曾經看不淡的看淡,放不下的放下,忘不了的淡忘......最後,讓自己得到解脫,得到救贖。

人活着,可以不成熟,但不能不成長,因為只有不斷成長,我們才能不斷的完成自我救贖。

或許,成長的過程,伴隨着諸多痛苦,需要戰勝諸多苦難,但成長後的自己,一定會變得更好,也會越活越好,得到更好的救贖。

一次次的成長,一次次的救贖,就會有一次次的突破,這種突破,會打破你曾經的思維局限,讓你活得更通透,更明白,也更自在。共勉!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青苗隨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02/1472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