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七十二行民俗圖 難得一見

49、動石磨

 

 

其實就是修理石磨的,誰家的石磨有了毛病找他來修理拾綴。

50、賣糖瓜糖餅

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裏祭灶王爺。

51、耍鈸

表演者多為戲班中人,扮作道姑模樣,在殿中完畢後耍手中銅鈸,但見銅鈸上下翻飛精彩異常。

52、賣涼粉

前挑一盤上放碗筷作料等物,後面的桶里放着涼粉,涼粉用銅片旋成細條。

53、三棒鼓

54、賣小鞋

四鄉之人做大小小孩鞋數雙,在花市或土地廟設地攤出售。

55、賣豆腐

56、蹬梯子

舊時一種雜耍形式,多為女童表演。表演時下面的人用腳噔一梯子,女童立於上面作各種動作。

57、做潮煙

京中煙鋪交款煙葉製成方塊,用鐵刨子製成絲叫做潮煙。

58、唱大鼓書

"大鼓書"是過去北方比較常見的一種曲藝形式。清朝末年開始在東北地區流行。民國年間形成了奉天大鼓(也稱奉調大鼓、東北大鼓)、吉林大鼓(也稱東城調,流行於吉林市一帶)、江北大鼓(流行於松花江以北地區,又稱"屯大鼓")等幾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可見是相當盛行的。

唱大鼓書的服裝、道具、伴奏都很簡單。一隻扁圓形的木框皮面鼓,支在幾根竹棍組成的鼓架子上,演員一手擊鼓、一手打板,伴奏有一把三弦即可。還有的甚至不用鼓,一人自彈自唱,用腳打板擊節,類似"單弦"的形式。其實,東北的大鼓書就是由"弦子書"發展而來的,據說還與滿族祭祀時薩滿在三弦伴奏下唱的"神歌"有着一定的關係。至於演員的服裝,和說評書、相聲一樣,外罩一件長衫即可,早期演出也不用化妝,弦子一響、鼓板一敲就可以開唱。後來雖然有了女演員(俗稱"女大鼓"),也只不過略施淡彩,外穿旗袍而已。

59、賣鞋墊嬗墊

60、練皮條子

用木棍三根綁一架子,上拴皮條兩根,用手拉着表演各種動作。

61、剃頭放睡

每日將頭剃完,筋骨疼痛者,剃頭的坐於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頭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勁兒無比。這就表示了剃頭匠除理髮梳辮外,至少要學會按摩。這正像明代吳正倫《養生類要》輯古人對頭髮的經驗,提出發多梳,能去風明目的養生之道一樣。而清代北京的剃頭匠除掌握梳、編、剃、刮、剪、剔、染等基本技能外,還會捏、拿、捶、按、掏、接、活、舒、補等醫術,也正是為了使剪理髮的內含更加全面。

62、鑽火圈

63、箍桶

64、賣"官圖"兒

賣圖兒在京城各處採訪廳聞異事,然後編印成冊到處出售,與今天發行報紙近似。早期的"狗仔隊"。

65、趕腳

類似如今的出租,趕腳的把驢拴於城根,有需要者就騎上它,趕腳的在後面緊隨其後。

66、撞鐘

玩者兩人以上,各用一個銅錢或錢大的鐵圈,在牆上找塊好石頭,將錢撞在石頭上,誰的錢遠,就拿起來砸近的,若砸上就算贏了,若砸不准別的我錢,再由別人拿起來砸你的錢,誰砸准誰就為贏者。

67、抽糖人

其人用白糖人物禽獸,出售時用竹籤32根上面刻上點數放入竹筒,讓買者抽取,如成付為勝不成付為輸。

68、過賣

類似現在的送外賣。

69、打連廂

又名《打花棍》、《金錢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間歌舞。舞者化裝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清毛奇齡《西河詞話》:"金作清樂,仿遼時大樂之制,有所謂連廂詞者,則帶唱帶演"。清代民間畫家所繪《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有"打蓮湘",文字說明為:"此中國打連湘之圖也。其人乃戲班優〔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銅錢數個,名為霸王鞭,在手中飛舞,或竹板上獨立,口唱歌詞,名曰'打連湘'"。

70、劁豬

71、婦人賣花

72、上元節

自正月十三到十五,北京城熱鬧非常,晚間看燈,放焰火,地安門外鼓樓前這一帶大店鋪家家放「盒子」,有的還把大主顧請到二樓去看花,除此以外西皇城根兒北頭兒路北有一座城隍廟,每年燈節有火判兒供人觀看。所謂火判兒實際上就是一個磚砌的大爐灶,高約四五尺,外形像一個袒腹而坐的人,頭上戴一頂雙翅的紗帽,帽子是一個大砂鍋,右手抱一牙笏,牙笏是一塊鐵板,生着火以後火焰從耳口鼻眼、肚臍和兩乳冒出,圍觀的人很多。火判一晚上要燒數百斤煤,都是由個人和商號捐的,三十年代末,沒人捐資火判兒也就沒有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才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803/78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