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七十二行民俗圖 難得一見

多少年前,這些民俗就是舊時繁華集市的真實寫照,一點一滴都記錄着老一輩們的市井生活;現如今,隨着時間推移,這些老行當,運氣好的依舊廣為人知,運氣差點雖以另一種身份繼續艱難地存活卻早已變了味道,而那些被時間遺忘了的民俗,就這麼默默地永遠消失在了歷史舞台……

1、跑旱船

跑旱船,也稱盪湖船、划水船,是我國許多地區都盛行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演出形式大同小異。女子雙手持竹木製作的船形道具,艄公持櫓在旁做划船狀,邊行邊舞。現在在花燈節上,也會出現這一表演形式,而花燈節在某些地方似乎也成了一種民俗慶祝的奢侈。

2、織席

將蘆葦用線繩結成席,蓋房時將其蓋在檁上,上面再用泥覆蓋。現代制席工藝進步了,各式各樣的納涼蓆出現在了商場,流水線讓織席工人全手工席成為了歷史。夏席變得越來越舒適涼爽,而對於某些人而言,這似乎也褪不去心裏的燥熱。

3、賣檳榔

叫賣檳榔糕的,檳榔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藥。檳榔糕的製法是在熬糖時放入切成薄片的檳榔,然後製作成小塊出售。售賣者背着盛有檳榔糕的木製匣子,並帶着一個布口袋。買時可收現錢,也可用婦女梳落的長髮換取,其布袋即裝頭髮用的。售者的吆喝為"亂頭髮換檳榔糕!"

4、吹糖人兒

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吹糖人兒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簡單的糖人兒,吹糖人兒的小販從用布蓋着的小鐵鍋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塊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長條,然後放在木模子裏,一吹,這條長的糖稀就膨脹起來,打開木模一看,竟變成了一隻活靈活現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複雜些了,這是用手把糖稀捏製成一個小猴,立在一根小葦子杆上,底下是一個小糖碗,碗中放着一點稀糖糊糊,用一個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前不久看的一則消息,說的是日本以為藝術家發揚了我們的吹糖技藝,做出了驚艷國人的糖人藝術品,而這讚嘆聲的背後卻傳來了很多人的嘆息……

5、賣琉璃喇叭

琉璃喇叭是廟會或過年期間在廠甸賣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兩種:一種是小孩玩的,約一尺多長;另一種是成人玩的,長約三尺。同時出售的還有一種用極薄的玻璃燒制,狀似葫蘆的玩具,名曰"響葫蘆",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氣"、"撲撲噔兒"。所謂"倒掖氣"是必須用呼吸的方法吹出聲音;"撲撲噔兒"則是象聲,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來回震動,發出"撲噔、撲噔"的響聲。

6、拾糞

也就是掏廁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鐵勺,晚上時還會拿一三面用紙一面玻璃的諸葛燈。

7、賣玻璃鏡

溶化後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紙鑲好,上面畫上圖案出售。

8、串鈴賣藥

賣藥小販或行醫看病的先生使用的響器。北京人叫其為"虎撐子"或"鐲子"因像婦女所帶手鐲。此鈴是以帶有圓孔的熟鐵片翻卷打成的圓環,比鐲子略小,環內裝幾位鐵製小圓珠,外面留有一條縫。郎中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伸入鐵鈴的中間的大孔內,用大指輕輕一托,手臂彎到比肩稍高再搖動,小圓珠發出一連串的鈴聲,隨走隨搖。賣藥者身背藥箱,肩搭褡褳,右手舉一幌子,左手搖鈴。聽到鈴聲或看到幌子,就知道賣藥行醫的來了

9、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背着個小木箱,箱內裝着已馴練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鎖吶。他身後跟的孩子較少,因為他平時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講價錢,叫到家內去演。演出時,將木箱上的木架支起來,仿佛是馬戲團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縮品,有繩梯、吊槓等。每隻小白鼠都會一兩套諸如爬梯、鑽圈、走獨木橋等本領。

10、拉冰床

北京冬天的冰,給人增添了不少樂趣,同時也給人增加了一種便利,這便是冰嬉與冰床。冰嬉是古代冰上運動。

努爾哈赤舉兵反明時,在關外擁有一支善於滑冰並配有冰橇、裝備精良的作戰部隊。以後在清宮的御林軍中的健銳營也有一支編制為1600人的冰上部隊。

冰嬉是滿族人的習俗。清代皇王們對於冰嬉十分重視,每年還要舉行大典,親臨檢閱。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時期內廷供奉所畫的《冰嬉圖》。

民間的冰床是以木材製成床形,長五尺余,寬約三尺,可同時乘坐三四人。在木床與冰面的結合處以鐵條鑲嵌,以減少床的摩擦。冰床的主人在前牽繩以拉拖床體,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由於慣性和速度的原因,牽繩急行數步之後,床主飛身躍坐床沿,此時冰床仍行走如飛。乘者心曠神怡,目爽氣順,家資富有的子弟,還將幾張冰床甚至十幾張冰床絞連在一起,置酒案於拖床上,飲酒賞景,由多人牽引,馳走如飛,其樂在陶然之中。

11、吞刀

12、攢香簸米

設高桌一張用簸箕內盛米香茶等數盅站於桌上,打金鬥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13、蘸羊油蝕

將羊油燒化,將油澆在燈芯上製成蠟燭,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顏色分紅白兩色。

14、賣雪花酪

雪糕出現之前,我國有類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明清時,北京出現了雪花酪的雛形;是用刨床,將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乾)、紅果酪及濃酸梅湯澆入,在木桶或瓷盆內,用棍攪拌。然後盛入盅內,半飲半嚼。其名稱傳說不一,有的說叫"冰果酪",有的說叫"雪茶"。說"雪茶"的人說,宮裏忌諱"雪"字與"血"同音,中間加了一個"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變來的。何時變的?不清楚。

15、賣蟈蟈

16、娶親通信

17、指甲草染指甲

18、耍火流星

耍者以繩子一根,兩頭拴鐵絲籠,內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時,兩手弄繩、飛旋,鐵絲籠內炭火,上下飛舞,火花飛濺,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雙手飛舞,或倒地翻滾,或凌空盤旋,有"二龍戲珠"、"飄洋過海"、"背流星"等名稱。

19、翻跟頭

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將頭放在板凳腿上,兩腳也放在另一頭的板凳腿上,然後翻身。

20、高蹺會

21、賣豌豆糕

把豌豆連皮燜爛,擦成軟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賣給兒童的,則稱"豌豆糕"。賣豌豆糕的,一般有三種工具:一是手敲的大鑼,用以招徠兒童;二是豌豆糕要成型,需要有模子;三是兩根或三根大鐵釘(其中一根釘子帽兒下纏有兩三扣細鐵絲)。

小孩子買豌豆糕,不叫買,而叫"抽豌豆糕"。因為買時,先要抽小販手中緊握的釘子。抽贏了可得兩塊;不然只給一塊豌豆糕。

22、賣估衣

北京有估衣行,天橋一帶有估衣鋪、各廟會有估衣攤。所謂估衣,即七八成新的舊衣服,剛做好還沒穿的衣服賣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稱"下剪子為估衣"。

估衣的成色很雜,上至綾羅綢緞,下至粗細棉布,款式能夠隔朝接代,相差半個世紀,而且新舊程度也很難辨認。因此從當時社會人們的消費水平看,幹這行確實有利可圖。

估衣行的經營方式很特殊,以吆喚做宣傳。夥計們每天照例把所有的貨物逐件的折騰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喚出價碼來:"這個吆喚賣,裏面三新的大夾襖,就五吊八!"於是找來無數圍觀的行人.賣估衣講究暗碼兒和行話,謂之"暗坎兒",也叫做"筆",什麼"老渾筆"、"柳字筆"、"桃字筆"、"番字筆",直到"杓字筆",就是由一至十的數碼。夥計們把一件估衣抖開先要翻過底襟瞧瞧碼兒,然後馬上進行心算,才能吆喚出來。

23、送報

送報的多為山東人在京開設報房,所有外省奏摺及諭旨都由內閣發到報房,報房印刷後發到各官宅。

24、雨水泡

類似如今小孩玩的吹肥皂泡,只不過是在連陰天時用雨水加松香調成的液體,玩時用竹片做成圓圈沾着雨水向空中撒去,在陽光下五顏六色甚至是美麗。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才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803/78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