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舌尖上的歷史:唐朝人吃什麼?

儘管有米飯,但唐朝的主食以麵食為主,更具體地說,是以餅為主,各種餅多達幾十種(其時各種饅頭也叫餅,餅的概念比現在大)。

在唐代筆記小說《因話錄》裏就提到「世重餅啖」。各類史書、小說、詩歌里也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餅,比如蒸餅、煎餅、胡餅、湯餅等等。

當時的肉食,以羊肉為主(豬肉雖有但不太多),而羊肉有個問題就是膻味大,所以能去膻味的胡椒在當時地位極高,價格也非常貴。

為什麼唐朝不吃雞鴨鵝肉?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因為在唐朝有的時候,雞鴨鵝等禽肉是不算肉的——這裏有個小故事:唐初一度禁止御史到地方時吃肉,但唐初名相馬周到地方特別喜歡吃雞肉,然後就被人告了,唐太宗說「我禁御史食肉,恐州縣廣費,食雞尚何與?」意思大約是我怕鋪張浪費所以禁止御史吃肉,但是吃雞怎麼能算肉呢?

關於肉食,再補充點,當時唐朝漁獵風氣很盛,釣魚很常見,而且當時有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切鱠」,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

打獵得來的獵物,諸如鹿、兔子、野豬、熊,也經常出現在唐人的菜單里。

再說蔬菜,現在很常見的西紅柿土豆、青椒、紅薯洋蔥辣椒、玉米,猜猜看有多少是唐朝能吃到的?

答案是零,這些當時都沒有。

即使現在常見的大白菜(當時叫「菘」)、菠菜(當時叫「波稜菜」)都不算是常見的蔬菜。白菜是因為品相不佳,菠菜則是剛剛引進價格太貴。

那麼當時最常見的蔬菜是什麼?秋葵,叫「冬莧菜」,杜甫有詩云:「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復新。誰雲滑易飽,老藉軟俱勻。」現在已經不大常見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還有吃。

另外還有一種很常見的蔬菜,叫做薤(xiè),杜甫同樣有詩云:「隱者柴門內,畦蔬繞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書求。」現在這菜也還有,名字叫「藠( jiào)頭」,但同樣也很不常見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還有。

再說做法,當時的做法比較單調,基本就是煮、蒸、烤三種,炒什麼的要到宋代才有。

再來說說調料。

當時辛香料還是蠻多的,常用的花椒、胡椒、豆蔻、桂皮、陳皮都有了;也有些比較複雜的調料,諸如豆豉、豆醬,蔥姜蒜也都有了;鹽肯定是有的啦。

不過雞精這些近代才有的當時肯定沒有,辣椒也沒有。

很多古詩里都提到了當時做飯用的調料,諸如「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去骨鮮魚膾,兼皮熟肉臉」(豬肉蒸了蘸蒜泥、烤鴨蘸椒鹽、生魚片、帶皮的羊或者豬頭肉);再如「魴鱗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等等,都能看出來唐人對於調料使用跟現代已經很接近了,做法也很多樣。

當時也有醋,用酒烹飪也屢見不鮮,另外,唐朝也有糖,不過當時更常見的叫法是「」,更具體來說應該是麥芽糖,也有把餳加入做成飲品的,這種飲品叫做「」。

當時制餳的工藝很精湛,製作出來的餳品質很高,如李商隱所說「粥香餳白杏花天」;至於蔗糖則是剛剛興起,還是玄奘從天竺帶回來的製作工藝,自那之後,砂糖才漸漸普及。

以唐朝時長安一代為例,說說他們一天都在吃什麼。

唐朝早餐,最常見的「餺飥(餺飥)」。簡單地說,就是面片湯。

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對餺飥的做法有詳細描述:「餺飥,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愛,亦自滑美殊常。

簡單說就是面片扯成拇指大小,水煮加調料,是唐人比較常見的主食,屬於我前面提到的「湯餅」之一。

另一個常見的早餐是「」,話說粥這種簡單又營養的東西,也是唐人最愛,比如白居易的「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蘇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再比如皮日休的「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其中的饘,也是粥。

彼時粥的做法之多樣,比起當代也不遑多讓,在唐朝的醫學著作《食醫心鑒》裏,專門有一部分就是講粥的,其中提到各種做法,原材料從米到白粱米、粟米、薏仁米、大麥、小麥、粳米,輔料從蔬菜到肉到水果到乾果,堪稱包羅萬象。

隨便舉幾個出場率高的:

胡麻粥(芝麻粥)。當時很喜歡在飯里加芝麻,諸如王維的「御羹和石髓,香飯進胡麻」,粥里也少不了啦,於是就有了胡麻粥(芝麻粥)。

寒食麥粥。寒食節的時候,據《唐六典》,公務員們的食譜里有寒食麥粥。至於民間,寒食節的時候多吃冷粥。

杏仁餳粥。冷粥味道不大好,所以吃杏仁餳粥就很普遍。做法是「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煮作粥。按玉燭寶典,今人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別以餳沃之」(《鄴中記》),簡單說就是大麥粥加上磨碎的杏仁,加上餳(麥芽糖)。

當然,除了面片湯和粥,早餐肯定還是有其他可選的,比如:蒸餅

簡單說就是一切上籠蒸出來的麵食,都可以叫蒸餅。(其中當然包括了饅頭,但不限於饅頭,還有一些類似包子的),有直接蒸的、有加油蒸的,還有放入乾果、餡料蒸的。

另有宋人吳處厚在《青箱雜記》中提到:「仁宗廟諱貞(應作『禎』),語訛近蒸,今內廷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想到武大郎了吧。

挑個有名的介紹吧:

子推蒸餅:這也是寒食節的時令食物,今天也能吃到。

另一個超級超級有名、出場率極高的主食,就是胡餅了。

白居易有詩云「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講的就是白大詩人山寨了京城裏一家著名胡餅店,然後做出來送個友人的故事。

胡餅的做法大約是白麵餅胚,抹油撒芝麻,放爐子裏烤熟——考慮到這玩意來自西域,做法跟饢也如出一轍,我覺得就是饢了。跟燒餅什麼的,也是同源。

感覺胡餅應該和今天的囊差不多。

在《唐語林》裏有豪華版胡餅做法: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一斤羊肉裹到大胡餅里,調料就是黑椒豆豉,抹上酥油,放爐子裏烤,叫做「古樓子」,聽起來就夠豪爽。

再有就是煎餅

煎餅也是種時令美食,《唐六典》裏就提到百官在三月三的時候要吃煎餅,但迄今為止沒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唐時煎餅做法的文獻。倒是元代王楨《王禎農書·谷譜二》中,講到「(蕎麥)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攤作煎餅,配蒜而食。

所以,至少元代的正宗煎餅,是加蒜的。

主食之外,唐朝正餐里,肉食首推羊肉,彼時羊肉的做法還不太豐富,舉幾個有名的:

生羊膾,這道菜是從隋朝傳下來的,簡單來說就是生羊肉切碎拌調料,味道什麼的自行想像吧。

黃耆羊肉,算是道藥膳,就是黃芪和羊肉煮湯:

還有一道,可以算作當時名菜中的名菜——「渾羊歿忽」,做法也很奇葩,《太平廣記》是這麼說的:「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

簡單說,就是把羊和鵝殺了之後去內臟褪毛,然後在鵝的肚子裏放上調好料的糯米飯和肉,把鵝放到羊的肚子裏,然後烤羊,等羊肉烤好了,去吃鵝。不過居然還有地方在做。

說完了羊肉,再說說牛肉。雖然名義上禁止吃,但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能力,不允許我殺牛,但是牛意外死了,我就可以吃了吧?所以牛肉做的菜還是有的,比如這道:

煲牛頭,在《北戶錄》裏是這麼記載的「南人取嫩牛頭火上燂過,復以湯(燙)毛去根,再三洗了,加酒豉蔥姜煮之候熟,切如手掌片大,調以蘇膏椒橘之類,都內於瓶瓮中以泥泥過,煻火重燒,其名曰褒」。做法很複雜,能牛頭先烤了,再加上各種酒、豆豉、蔥姜煮了,再拌上香料封在大瓮里用泥封口,埋起來點上火慢慢烤。味道怎麼樣?作者稱讚比熊掌還美味。

還有一道名菜「鵝鴨炙」,據說是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的最愛,但是非常殘忍,把鵝鴨放到金屬籠子裏,生炭火烤,再放上調好的調料汁,鵝鴨一熱就開始澆調料汁,直到鵝鴨被烤死,味道也進去了,肉也剛好熟了。

再說說存在感沒那麼強的豬肉,當時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蒸了就蒜泥吃了。

此外還有需要重點提的是「魚鱠」,就是生魚片。沒錯,日本的生魚片是從唐朝傳過去的,只是今天又從日本傳了回來。

生魚片這東西,海內外也差不多,取新鮮的魚,或切成片、或切成絲,蘸調料吃,這可是當時的頂級菜餚了,因為切魚片對刀功的要求很高。

杜甫有首《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詳細記載了吃的過程:「姜侯設膾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河東未漁不宜得,鑿冰恐侵河伯宮。饔人受魚鮫人手,洗魚磨刀魚眼紅。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蔥。偏勸腹腴愧年少,軟炊香飯緣老翁。落砧何曾白紙濕,放箸未覺金盤空。

說完了肉,咱說說菜。

先說秋葵,這玩意當代也有,最常見的做法是燉湯。

另有一道名菜「醋芹」,是唐初名臣魏徵的最愛。就是現在的醋漬芹菜

最後,唐朝人吃飯,還喜歡搭配「果品」,就是水果啦,橘子荔枝、琵琶、龍眼、梨、桃、棗、杏、李子、櫻桃都是當時常見的果品。

其實總體來說,大唐盛世的人們自然沒有今天的吃貨幸福,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這從顧閻中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和杜甫的《麗人行》中即可窺得一豹:「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過八品,四個高足的淺碗,四個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圓球形的東西,有點像外面滾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顏色是鮮紅的,很惹眼,用放大鏡細看,不過是幾個帶蒂的柿子。

而韓熙載夜宴圖描述的是一場在當時非常奢華的餐宴,平民吃什麼可想而知。

杜甫《麗人行》倒是描述了許多山珍海味:「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筯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紫駝之峰:即駝峰,是一種珍貴的食品。唐貴族食品中有「駝峰炙」;素鱗:指白鱗魚;犀筯:犀牛角作的筷子。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中華農曆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324/53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