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名門家訓經典大合集!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於人


■陸梭山之法最詳……古人之意,全在小處節儉。大處之不足,由於小處之不謹;月計之不足,由於每日之用過多也。 (清)張英《恆產瑣言》

■市邑小兒,非有壯夫攜負,不可令遊街巷,慮有誘略之人也。……人家有僕,當取其樸直謹愿,勤於任事,不必責其應對進退快人意。……快意之事常有損,拂意之事常有益……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無端不可輕行借貸,借貸要還的,一毫賴不得。若家或頗過得,人有急來貸,寧稍借之,切不可輕貸,後來反傷親情也。若作保作中,即關己行,尤切記不可。
  ……凡親醫藥,須細加體訪,莫輕聽人薦,以身軀作人情。凡請師傅,須深加揀擇,莫輕信人薦,以兒子作人情。凡成契券、收稅冊大關節,須詳加確慎,莫苟信人言,輕為許可,以身家作人情。(明)姚舜牧《藥言》

■家庭禮數,貴簡而安,不欲煩而勉。……凡人田產錢財交涉者,定要隨時討個決絕,拖延生事。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朱伯廬《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 奉必須令人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 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其質樸,訓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 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辭嚴法肅。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 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見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 戒多言,言多必失。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倚。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 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再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 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 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自古人倫,賢否相雜。或父子不能皆賢,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蕩,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無此患者。雖聖賢亦無如之何。譬如身有瘡痍疣贅,雖甚可惡,不可決去,唯當寬懷處之。能知此理,則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謂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人所難言者如此。……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嬰孺,喜得錢財微利,喜受飲食果實小惠,喜與孩童玩狎。為子弟者能知此,而順適其意,則盡其歡矣。……

   凡人之家,有子弟婦女好傳遞言語,則雖聖賢同居,亦不能不爭。且人之作事,不能皆是,不能皆合他人之意,寧免其背後評議?背後之言,人不傳遞,則彼不聞 知,寧有忿爭?惟此言彼聞,則積成怨恨。況兩遞其言,又從而增易之,兩家之怨,至於牢不解。唯高明之人,有言不聽,則此輩自不能離間其所親。
  同居之人,或相往來,須揚聲曳履,使人知之,不可默造,慮其適議及我,則彼此愧慚,進退不可。……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周旋親友,只看自家力量,隨緣答應窮親窮眷,放他便宜一兩處,才得消讒免謗。
  凡人說他兒子不肖,還要照管伊父體面,說他婆子不好,還要照貓畫虎管伊夫體面。 (明)溫璜述《溫氏母訓》

■人不可孤立,孤立則危。天子之尊,至於一夫而亡,況其下乎?一家之親而外,在宗族當不失宗族之心,在親戚當不失親戚之心,以至鄉黨朋友亦如之,以至朝 廷邦國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心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遠,一人可處,則人人可處……尊長成其尊長,能教率卑幼;卑幼安其卑幼,能 聽順尊長,雖目前衰落,已有勃興之勢。若其反此,目前雖隆,替可待也。 (清)張履祥《訓子語》

■不必言古聖賢孝弟之行,如大舜、 武、周、泰伯、伯夷,各造其極。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讓棗,有何難事,而今人甘心不為。極而至於生不能養,死不能葬,大不孝於父母;有無不通,長短相競,大 不友於兄弟。噫!是即孩提時,頃刻不見父母,則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席,則相憐相愛之孝子悌弟也。人皆望長而進德,奈何反至於此?  朱柏廬《勸言》
■吾今日為人之父,蓋前日嘗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親之道,每事盡善,則為子者得於見聞,不待教詔而知效。倘吾前日事親之道,有所未善,將以責其子,得不有愧於心?……
  評:身教重於言教。

■人之性,遇強則避,遇弱則肆。父嚴而子知所畏,則不敢為非,父寬則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
  評:慈父要防出敗子。

■人當嬰孺之時,愛戀父母至切。父母親於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無所不至。蓋由氣血初分,相去未遠,而嬰孺之聲音笑貌,自能取愛於人,亦造物者設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窮。……

  父母於其子幼時,愛念撫育,有不可以言盡者。子雖終身承顏致養,極盡孝道,終不能報其少小愛念撫育之恩,況孝道有不盡者。凡人之不能盡孝道者,請觀人之撫育嬰孺,其情愛如何,終當自悟。……

  父母見諸子中有獨貧者,往往念之,常加憐恤,飲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獻,則轉以與之。此乃父母親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貧,父母親必移此心於我矣。
  人於子孫,雖見其做事多拂己意,亦不可深厚感情憎之。大抵所愛之子孫未必孝,或早夭,而暮年依託及身後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孫。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賢不肖皆吾子,為父母者切不可毫髮偏愛。偏愛日久,兄弟間不覺怨憤之積,往往一待親歿而爭訟之。創業思垂永久,全要此處見得明,不貽後日之禍可也。 (明)姚舜牧《藥言》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親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難得者兄弟,易得者財產。 (清)張履祥《訓子語》

■法昭禪師偈云:「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詞意藹然,足於啟人友於之愛。 (清)張英《聰訓齋語》

孔子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善為家者儘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弊衣不完,人無怨矣。夫怨之所生於自私及有所厚薄也。  司馬光《訓子孫文》
■父之兄弟,謂之伯父、叔父,其妻謂之伯母、叔母,服制減於父母一等者,蓋謂其撫字教育,有父母之道,與親父母不相遠。而兄弟之子謂之猶子,亦謂其奉承 報孝,有子之道,與親子不相遠。故幼而無父母者,苟有伯叔父母,則不至於無所養;老而無子孫者,苟有猶子,則不至於無所歸。此聖王制禮立法之本意。

  評:在過去的大家庭中,這種論述是非常符合現實的。但現在這種親情在小家庭模式下,已幾乎沒有說服力了,可以預見未來,隨着撫養孩子社會化的發展,即使是同胞,親情也會越來越淡.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世界中文論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1019/26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