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傳統庭園植物造景的神韻與意境

    植物,是風景環境中的主體物質之一。「有名園而無佳卉,猶金屋之鮮麗人」。植物以它個體和群體的不同組合形式,千姿百態的形狀,變幻無窮的色彩,詩畫般的風韻,形成了不同的環境氣氛,展現着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我國歷代園林都很注重植物景觀的營造,選擇植物題材更有許多傳統的手法和獨到之處。中國園林植物造景深受歷代山水詩、山水畫、哲學思想乃至生活習俗的影響。在植物選擇上十分重視「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韻,不僅僅為了綠化。而且還力求能入畫,要具有畫意,意境上求「深遠」「含蓄」「內秀」。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喜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情畫意般精巧玲瓏的景點佈置,偏愛「曲徑通幽」的環境。
 
 

 
   我國園林植物造景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善於寓意造景,選用植物常與比擬、寓意聯繫在一起。如竹,因有「未曾出土先有節,縱凌雲處也虛心」品格,被喻為有氣節的君子,還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態和季節變化,表達人們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形容某一意境。如「夜雨芭蕉」表示寧靜的氣氛。有的植物,只從其名稱上便可直接領會其含義,如吉祥草、如意蘭。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與自然觀
 
   人類按哲學觀與文化傳統去創造空間。中國古代強調「天人合一」,人類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追求返樸歸真、嚮往自然。老莊哲學開起端,模仿自然山水營建園林成為一時風尚,形成了中國古代山水詩畫與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在這類園林中極力模仿自然,貫穿了天人合一,順從自然的哲學觀。其立意多為清高隱逸、超世脫俗,反映了守土重農的意思。其中「三境界」觀(生境、畫境、意境)對植物造景的影響最大。反映在植物造景中則是要求仿照自然狀態錯落有致地組合成人工群落,與山石、水體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狀態的環境,並要求園林建築與環境協調。
 
 
二、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影響
 
    1、運用植物的特徵、姿態、色彩給人的不同感受而產生的比擬、聯想,作為某種情感的憑拖或表達某一意境。各種植物由於生長環境和抗禦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不同,在人們的觀念中留下了它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徵。如松剛強、高潔,梅堅挺、孤高,竹剛直、清高,菊傲雪凌霜,蘭超塵絕俗,荷清白無染。杭州的西冷印社,以松、竹、梅為主題,比擬文人雅士清高、孤潔的性格。

    2、人們對花草樹木的鑑賞,從形式美升華到意境美。在相互的交往中。常用花木來表達感情。這種美感多由文化傳統逐漸形成。自古以來,詠草頌花的詩詞歌賦,以植物為題材的各類作品數不勝數。不同的植物,被賦予不同的情感含義。 
 
 
 
三、生活習俗對中國傳統園林植物造景的影響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區、民族,由於生活習俗不同,對植物造景中植物的運用也各有看法[8]。
 
    1、在我國的民間風俗習慣中,往往利用植物的諧音或藝術形象借物寓意。如用玉蘭、海棠、桂花相配,示意「玉堂富貴」;用松鶴相配表示「延年益壽」。

    2、在日常生活中,將植物人化,使一些植物具有特定的別名,以表達某種意義,如地位、品行、氣質......。
 

  
  3、人們從生活情趣出發,根據植物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造景程式。

    南方庭園喜在牆前植芭蕉、棕竹及觀賞竹類,以求「粉牆作紙,植物作畫」的效果,江南園林更有「無竹不美」之說。

   4、結合民間習俗、傳統節日,作一些植物景觀的特殊游賞。


    5、不同地區、民族,由於審美意思不同,因而對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環境中,寓意不同。因此不同地區和民族有自己喜愛的植物。


    6、傳統文化對人們日常生活中饋贈花木、寄託感情方面也有一些影響。
 
 
四、中國傳統園林中植物造景的發展

    我國的古典園林發展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有造園活動見於文獻記載。古典園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造園藝術,到宋代就已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清代中葉以後,更是中國園林史上集大成的終結階段,現存的古典園林基本上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縱觀園林發展的歷史,任何一個時代的園林,其目的都是為人服務的,而其形式與風格正是取決於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經濟技術水平。
 
 
 
1、殷商至秦漢時期園林植物造景
 
    上世紀70 年代,考古學家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的遺址發掘中,獲得一塊刻有盆栽花紋的陶塊,可見,早在7000 年前我國就有花卉栽培了。然而,園林植物在各個歷史時期,隨着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其的認識和應用也在不斷的加深和發展。我國最早的園林形式是囿,出現在殷商時期,它是將一定地域加以範圍,讓花草果木、鳥獸魚蟲滋生繁育,並挖池築台,以供帝王貴族狩獵、遊樂;後來統稱園囿,以後則發展為以種植觀賞花木為主的園苑。
 
 
    在長達五六百年的西周至春秋時期,我們從聞名中外的《詩經》中可知此時園林植物主要是為人們提供生產、生活資料,其中桃、李、棠棣、木瓜、梅等已成為眾人喜愛的觀賞花木。據載:吳王夫差曾造梧桐園(今江蘇吳縣),會景園(在嘉興),記載中說:「穿沿鑿池,構亭營橋,所植花木,類多茶與海棠,」這說明當時造園及花木配置已具相當高的水平。戰國時期,屈原《離騷》載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裏已明確提到木蘭與菊花已成為觀賞植物。
 
 
2、隋唐時期園林植物造景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農業生產空前繁榮,同時也是園林的全盛時期。隋煬帝所筑西苑,方圓二百里,苑內十六院繞龍鱗渠而築,庭院周圍均植名花,渠上有橋,過橋百步,既是鬱鬱蔥蔥的楊柳與修竹。這裏種植的植物,已作精心佈局,使山水、建築、花木交相輝映,景色如畫。在唐明皇的宮苑中,植物配置合理,如沉香亭前植木芍藥,庭院中植千葉桃花,後苑有花樹,興慶池畔有醒醉草,太液池中栽千葉白蓮,太液池岸有竹數十叢; 唐朝的長安城人口一百多萬,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規劃最嚴謹的一座繁榮城市。政府對城市街道綠化十分重視,嚴禁任意侵佔街道綠地。居住區的綠化由京兆尹 (相當於市長)直接主持。居民分片包幹種樹,「諸街添補樹......價折領於京兆府,乃限八月栽畢」 。主要街道的行道樹以槐樹為主,間植榆、柳;皇城、宮城內則廣種梧桐、桃樹、李樹和柳樹。據此,可以設想長安城內城市綠化是十分出色的。
 
 
3、宋元清初時期園林植物造景
 
    宋元清初時期為我國園林的成熟前期,造園時對花木的選擇栽植,利用園林植物造景已形成其獨特的風格:造園時十分注意利用絢麗多彩、千姿百態的植物,且注意一年四季的不同觀賞效果,喬木以松、柏、杉、檜等為主,花果樹以梅、李、桃、杏為主;花卉以牡丹、芍藥、山茶、瓊花、茉莉等為主,臨水植柳,水面植荷渠, 竹林密叢等植物配置,不僅起綠化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觀賞和造園的藝術效果。
 
    在宋朝出現了以花木為主的園林,如天王花園子、歸仁園、李氏仁豐園。《洛陽名園記》中記載歸仁園:「歸仁其坊名也,園蓋盡些一坊,廣輸皆里余。北有牡丹、芍藥數千株,中有竹千畝,南有桃李彌望」,說明此園為一個花簇錦繡,植物配置種類繁多,以花木取勝的園子。
 
     元朝的版圖大,宗教活動多且複雜,寺、觀廟宇也很多,其中多有建置園林的,其中又以位於西湖北岸的大承天護聖寺景觀最美。當時到過大都的朝鮮人寫的《朴通事》對其有詳盡生動的描寫:「殿前閣後,擎天耐寒傲雪蒼松,也有帶霧披煙翠竹,諸雜名花奇樹不知其數。」可見,在優美的園林景觀中,植物的造景作用是必須的。
 
 
    清朝中葉和清末隨着園林的日趨成熟,造園時對植物的配置及造景作用,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清代晚中期園林,因建築物增多,花木不可能密集種植,因此改為同種植物少數植株進行叢植,如叢桂之內,不以其它花木雜之。或採用幾種花木少數植株進行群植,如在粉牆前面豎以湖石,再配置芭蕉、翠竹和其它花木,使富於詩情畫意,或在大樹周圍用磚石砌成花壇,雜蒔各種花卉,或在漏窗、景窗前配置園林植物,使之構成一幅幅生機盎然的圖畫。尤其在庭園中還運用盆花以彌補永久性灌木景觀缺乏變化的不足,開花季節,選擇佳種,置於台階迴廊兩側,或置於客廳、書齋內,使園景更加美麗而又不失季相變化。
 
      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學會了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許多植物用於園林中創造植物景觀,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園林文化。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園林獨樹一幟,為世界造園史上的藝術瑰寶。
 
 
4、 我國植物造景現狀
  
  早期的杭州花港觀魚公園,突出「花」和「魚」的主題,全園面積18hm2,草坪就佔了40%左右,尤其是雪松草坪區,以雪松與廣玉蘭樹群組合為背景,構成空闊景面,氣勢豪邁;還有柳林草坪區與合歡草坪區,配植以四時花木。全園觀賞植物共採用157個樹種,以傳統名花中牡丹、海棠、櫻花為主調。另外,成都望江樓公園是我國最大的以竹景為主的公園。
 
 

 
   植物景觀不僅能創造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且還能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傳統的造景思想更是反映出我國先民的智慧,在生態急劇惡化的今天,道法自然的傳統園林思想給我們啟迪!
 
 

責任編輯: 陳柏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6/0929/1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