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佛法

唐三藏記錄:阿育王太子被挖眼後神奇復明(圖)
2024-05-16

《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的外語能力,看梵語如同看漢語一樣流暢。由於玄奘的外語能力卓越,他口述的印度遊學見聞,應該都是直接和印度人對話所獲取的第一手資料,所以非常珍貴。玄奘曾詳細講述阿育王太子的故事,聽來也很感人。

一覺醒來能說漢語 天竺僧人中土弘佛法(圖)
2023-08-04

求那跋陀羅從天竺來到中國傳法。圖為明文徵明仇英合摹李公麟《蓮社圖》。(公有領域)南北朝劉宋元嘉年間,一個名叫求那跋陀羅的僧人從天竺,也就是古印度來到中國傳法。他有着怎樣神奇的經歷呢?《梁高僧傳》上說,求那跋陀羅的意譯是功德賢,他出身於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然而,求那跋陀羅卻走上了與...

玄奘追憶拘浪拿太子(圖)
2023-03-15

元·趙孟?《達摩像》(局部)玄奘西域之行前後歷時十七年。當時,印度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名叫那爛陀寺。玄奘在那爛陀寺留學了五年(631年—635年),遊學期間精準地掌握了梵語。玄奘在戒日王召開的無遮大會上,用梵語宣講讚頌大乘教義,並和天竺五國高僧辯論,都沒有...

賈闊:建設和諧世界是當今的法寶
2023-02-07

賈闊近照(作者提供)開篇2006年我的父親賈甲懷着廣大黨員幹部和改革派力量的共識出走台灣,深切感受海峽兩岸同文同種血脈之傳承,期盼兩岸能夠以先進、文明、合作、共贏的格局來達成兩岸和平、和睦、和諧的大聯合、大包容、大合作局面。賈甲近照(作者提供)在出走過程中,我們有幸承蒙世界各界救...

命由天定唐玄奘收弟子的傳奇(圖)
2022-07-30

窺基出家後,凡出行,果然常以「三車」相隨。三車分載妓仆、飲食和經書。關中人因此稱之為「三車和尚」。 有一次,窺基去太原傳法,三車在身後相隨。路間,遇一老翁,問道:「是什麼人乘車?」回答說:「一個和尚載着家屬而行。」這個老翁嘆口氣說:「很精通佛法的人而帶家眷,這可與佛徒不相稱啊!」 窺基在車中聽後,臉紅心跳,立即醒悟。他長嘆一聲,棄車獨往太原而去。 醒悟後的窺基,勤學苦練,嚴守戒律,日漸精進。他協助玄奘譯經,最後成為一代高僧大德。

佛法洪傳——唐太宗與唐三藏的故事(圖/視頻)
2022-07-12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一路歷盡艱辛,降妖除魔,史實與神話成就了經典《西遊記》。在真實生活中,玄奘法師遠赴印度的經歷聞名中外,唐太宗對其推崇讚賞有加,寫下佛法在中原的一段佳話。

惠能的袈裟
2022-01-01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高僧,他就是禪宗六祖惠能。惠能憑四句偈語明心見性之後,五祖弘忍決定將禪宗衣缽傳承給他。當弘忍拿出木棉袈裟時,鄭重的對惠能說:這件袈裟乃達摩祖師從天竺國帶來的寶物。袈裟不是佛法,但它和佛法密不可分。袈裟是佛法的憑信,衣隨法走,...

龍樹菩薩傳
2021-11-27

龍樹是大乘佛教的創始人,生於約公元二至三世紀,是南印度的婆羅門種姓,傳說其父姓龍,母生他於樹下,故名龍樹。龍樹少時聰明穎慧,博聞強記,天文、地理、圖緯秘藏等無不通曉,青年時已名氣很大。青少年時,龍樹菩薩和他的三個好友學得隱身術,從此常常夜入王宮,恣情取樂。...

舍利顯神威 佛法傳東吳
2021-11-06

在歷史上,有的高僧圓寂火化後可以留下舍利子,舍利子非常堅硬而且會發光,被佛家視為至寶。下面是一段關於舍利子的記載。康僧會的祖先是康居國人,世居天竺,其父因經商而移居交趾。他十餘歲時,父母雙亡,他以至誠之心為父母服孝,服孝期滿後就出了家。出家期間,他精進不懈...

吳越王篤信佛法與杭州數百年繁華
2021-09-29

清·王原祁《西湖十景圖卷》(局部)在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中,有一個佔據兩浙的小國,居然在夾縫中生存發展了近百年,直至順應天意,歸順大宋王朝。在這個小國家中,不僅百姓安居樂業,而且因為這一地區戰爭很少,所以生產發達,經濟繁榮,其都城杭州更是發展成為東南地區繁...

細說中國歷史上最有佛緣的15個皇帝(圖集)
2021-07-10

佛,講究一個緣字。在中國古代帝王中,不少人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話說,中國歷史上就有那麼十五位佛門皇帝洪揚佛法,與百姓們建立了佛緣,使得佛法在中土興盛,善莫大焉!漢明帝劉莊:最早引入佛教從中國歷史上看,有記載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東漢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劉莊。劉莊...

白雲峰隱:習近平面臨的生死抉擇(2)(圖)
2020-03-06

釋迦牟尼佛在晚年臨涅槃前曾為部分佛弟子作了重大開示,透露了「諸佛下世皆為一件大事因緣而來」、他以「化城喻」等種種譬喻言辭來演說佛法真機,皆為了開啟眾生對佛法修煉的認知與智慧而來,為了他們將來能理解「十方世界唯一佛乘大法」即宇宙根本大法而鋪路,更預言了他眾多累世修行的大弟子們未來將繼續累世修菩薩行,直至得遇未來佛而得大法度化,成就最為殊勝的佛陀果位與佛國世界,並為他們授記。這些都記載在《法華經》的諸多譯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