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程曉農:中美冷戰造就經濟全球化2.0版

作者:

最近,中國政府為了拉動衰落中的經濟,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個口號,而電動車等幾項產品被視為擴大出口的「利器」。但中國大力推動電動車出口的努力,卻遇到了歐美國家的抵制。

要點:

習近平最近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即「新質生產力」;

▪廖岷與耶倫談判時提到的貿易保護主義,是指正常國家之間出現的貿易糾紛;

▪外企若繼續選擇中國公司做生意,可能面臨巨大的政治風險。

這不是單純的貿易爭端,而是中國點燃中美冷戰之後,中國在經濟全球化2.0版的世界新格局中受阻。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又採用一系列險招,試圖挽救搖搖欲墜的房地產這根中國經濟的支柱。這些政策為何出台,其後效又如何,本文試做分析。

一、習近平拔高電動車為「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最近提出了一個新概念,即「新質生產力」。其背景是,原來的生產力不靈了。過往多年來,中國的經濟支柱一直是房地產業,由此帶動了整體經濟的四成。兩年前,房地產業這根經濟支柱突然垮下來了,因為這個產業的盲目擴張,把未來幾十年需要的住房都蓋完了;而民眾承受着沉重的房貸負擔,在中國進入全面失業、全面降薪的時代,大家的日子越過越難、越過越苦,沒多少人還想貸款買房了。這樣,房地產業的上下游產業全面蕭條。

為了維持信心,中國政府就編出了「新質生產力」這個口號,強調要發展新能源(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材料、先進制造(機械人)、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這個「新質生產力」其實是「新瓶裝舊酒」,這些產業原來中國就有;中國政府的真實意圖是,利用歐美國家推動綠能的方針,用低價電動車佔領歐美市場,以保持出口創匯。

其實,光靠電動車,根本無法填補房地產業崩塌造成的經濟成長空白。中國的「萬得產業鏈數據庫」(Wind Product Chain Database,簡稱Wind PDB)去年1月發表了《透過Wind產業鏈,看房地產如何影響國民經濟和就業》。這項研究顯示,中國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建築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2020年的就業人數達到1.15億。而2022年5月1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發佈的《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對中國就業影響研究》指出,汽車電動化對汽車行業就業的影響是,6年裏該行業的就業崗位減少100-200萬個。

現在中國汽車工業的就業人數只有550萬人,隨着電動車的產銷量上升,汽車工業的就業人數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四分之一甚至更多。顯然,電動車產能的擴大,不但無法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反而會大量減少汽車產業原有的就業人數,當然就更談不上吸納房地產業那可能失業的上億人了。

其實,中國的電動車外銷並未打開美國市場。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公司的副總裁去年11月接受彭博社採訪的時候表示,美國市場不在他們目前的考慮範圍之內;換言之,中國最大的電動車廠家比亞迪現在還未能進入美國市場。不過,中國電動車已有相當數量進入歐洲市場了,去年前9個月約40萬輛在中國製造的乘用車進入西歐,其中三分之一是外企的車,三分之二是中國本身的品牌。整個2023年,中國的出口車達到25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出口歐洲市場,主要靠低價取勝。

二、冷戰會終結「在商言商」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不久前到中國訪問,臨走前在記者會上強調,在電動車出口方面,「中國今天採取的行動可以改變世界價格。當全球市場充斥着人為製造的廉價中國產品時,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就會生存堪憂」。耶倫在北京談判時,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表示,西方是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讓中國的企業無法正常發展。聽起來,好像是各講各話,那誰有道理呢?這要看我們怎樣來理解了。

廖岷與耶倫談判時提到的貿易保護主義,是指正常國家之間出現的貿易糾紛。中國本世紀初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現在是否可以通過WTO的貿易糾紛調解程序,來解決中國電動車傾銷所遇到的反彈呢?事實上,貿易保護主義或自由貿易開放,不能用於處於冷戰狀態的兩個核大國之間的經貿關係。

自從2020年初中國點燃中美冷戰之後,中美之間就不能再維持單純的商業競爭了。關於中國點燃中美冷戰,筆者在本台發表了數篇文章,介紹過這個過程,其中最早的文章《中美對陣中途島》發表於2020年4月10日。我在這一系列文章中,還特別分析了中國在南太平洋的一系列軍事和外交活動,說明這些活動都是中國對外擴張戰略的重要一環,也與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有關。

中國從二十年前開始,就一直在大舉擴軍備戰,不只是擴建航母艦隊、挑戰美國海軍,還在南中國海的公海水域建造了多個海上軍事基地,把南中國海用作中國戰略核潛艇艦隊的「堡壘海區」,為中國的彈道導彈戰略核潛艇提供安全隱蔽的作戰環境,從而讓這些戰略核潛艇隨時可從深海中發射洲際導彈,對美國全境發動核攻擊。

美國與發達的民主國家以及東亞的民主國家之間,現在當然仍然是正常的單純商貿關係,在民主國家之間,應該就是「在商言商」;但是,當專制的紅色大國威脅周邊地區的和平穩定時,紅色大國就把自己變成了世界和平與安全的破壞者,也因此就成了試圖維持東亞地區和平安全的這些民主國家的對手,或者說是敵手。而民主國家對敵手就再也不能單純地「在商言商」了。

「在商言商」的前提是,雙方都謀求和平和穩定;但其中的一方若準備武力威脅東亞和南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另一方就必須防範。何況中美兩國都是核大國,美國必須防止中國用核武器作為威脅手段、以達到控制西太平洋海域內各國的戰略目標。所以,從2020年中國點燃中美冷戰開始,中美之間從此就不存在單純的商業競爭了。因為中國把商貿活動當作壓制、打擊美國經濟的手段來用,它一方面想用低價擠垮美國的企業,一方面用商業活動當中賺來的外匯進一步貫徹對外擴張的企圖。

三、中美進入國家安全競爭

今年以來,美國開始比較明確地採用冷戰應對程序來對付中國,這樣的雙方關係,其實就是一種國家安全層面的競爭。美國現在不斷在不同場合強調,中國的某項經濟活動會危害到美國的國家安全,所以美國要採取反制和限制措施。晶片戰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因為高端晶片可以被中共用來研發打擊美國的軍用裝備。

美中兩國之間國家安全層面的競爭,其中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弱敵」,即削弱敵手的能力,增加敵手追趕美國先進能力的困難度。過去二十年來,中國一直有一個建立西太平洋地區新霸權的國際戰略,而它的經濟策略本來就不是建立長期互信的經濟夥伴的合作關係,而是以「敵弱我強」為目標。

[page]

所以,中國會持之以恆地盜竊美國的技術,據美國聯邦調查局披露,過去多年當中,中國每年盜走的美國技術價值五千億美元,累積下來數額驚人;同時,中國也不擇手段地試圖擠垮美國的企業,擠佔美國的市場。那美國面對中國的「敵弱我強」之商業和科技策略,就只能以牙還牙,同樣用「弱敵」手段來應對。這就是冷戰中的典型應對方式。

但是,科技戰、商業戰之外,冷戰應對方式當中,從來都必須包括外交官的笑臉應對,也從來都包括雙方領導人之間的對話和會面,那是為了防範危機和衝突。所以,如果西方國家的企業以為,美中領導人見面了,談得不錯,從此就又可以「在商言商」了,那是大錯特錯的。冷戰有一個鐵律,那就是,冷戰沒有退出機制;只有當冷戰中的一方倒下了,冷戰才會結束。人類現代史上,第一次冷戰——美蘇冷戰——當中倒下的那一方是蘇聯

四、政府救房市,險棋壞全局

那中國的經濟能否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恢復生機呢?日本的著名投行野村(Nomura)證券公司最近指出,到今年4月底,中國還有2千萬至3千萬套預售住房尚未交付;要完成這些項目,需要人民幣3兆到4兆。而4月中國主要城市新建住宅的價格,創下近十年來最大環比降幅;同時房地產投資和房屋銷售也繼續下滑。這些悲觀的數據表明,中國政府前幾輪的房地產救市行動迄今為止效果不彰。

《華爾街日報》5月17日報道,中國最近又出台了新的房地產扶持政策:一,取消過往阻止炒房的房貸利率政策;二,將房貸最低首付比例款降到15%;三,要各級地方政府拿錢出來,把房地產公司賣不掉的住房買下來。這樣的政策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下面大致說明一下。

首先,中國的中產階層家庭目前已經戶均背負2百萬人民幣的房貸,現在政府為了挽救經濟,還要誘使更多中低收入家庭負債。而實際上,中國的城市居民現在不約而同的選擇是,儘量提前還貸,降低負債壓力,因此全國銀行加總的房貸餘額已經開始下降,同時儲蓄餘額也開始下降。這種狀況下,會有多少家庭積極響應政府的借貸號召,增加自家的財務困難呢?

其次,現在中國的房產價格不斷下降,政府降低房貸的首付比例到15%,實際上是把巨大的風險放到了銀行的頭上。只要從現在起,房價再下降15%,銀行新放出去的房貸就可能變成壞賬,讓經營已經非常危險的銀行面臨更大的存活壓力。

再次,讓地方政府買下房地產公司賣不掉的住宅,等於是房地產公司的壞賬由地方政府買單,那只會加重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讓現在已經非常嚴重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雪上加霜。

這三項政策有一個共同點,即為了救急,不顧後效;釀禍於未來,只圖眼前不致於崩盤。《華爾街日報》稱,這些政策是中共迄今最大膽的舉措;不過,《華爾街日報》沒說的是,這些政策雖然大膽,實屬險棋,救不活全盤,卻斷送生路。中國政府不惜以未來的經濟惡化為代價,選擇這樣的險棋,其實是因為沒棋可下了,只能下一着險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當前中國的經濟狀況已經非常困難,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憂心忡忡。雖然外企希望中國經濟能早早改善,但到底中國經濟今後會怎樣,外企左右不了。外企關心的無非就是影響中國經濟的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因素。就影響中國經濟的內部因素而言,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中國的銀行系統岌岌可危,這件事已引起了西方金融界的關注。金融系統支撐着中國經濟的運行,如果銀行岌岌可危,那麼,中國經濟就不容易擺脫困境了。而影響中國經濟的外部因素,表面上看是國際貿易問題,其實質卻是國際關係問題,或者說是冷戰造成的經濟全球化格局重組。

五、經濟全球化2.0版:「跟誰做生意最重要」

最近幾年來,經濟全球化的風向變了,新的風向是,「跟誰做生意,比做什麼生意還重要」。這句話是中國最大的涉外金融交易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最近在一個視頻里講的。中國銀行是中國官辦的四大國有銀行之一,英國《金融時報》集團的《銀行家》雜誌(The Banker)2021年8月公佈的全球最強1千家銀行當中,中國銀行排名第三。

「跟誰做生意,比做什麼生意還重要」這句話,主要不是講中國公司的處境,而是在講外企的選擇;即外企若繼續選擇中國公司做生意,可能面臨巨大的政治風險。這個判斷的背景是,現在外企看中國市場和中國生意的眼光已經改變了,因為經濟全球化2.0版已經開始替代經濟全球化的1.0版了,過去靠中國市場、做中國生意賺錢的外企,現在算盤必須重新打了。

那外企的算盤要怎樣重新打?從上述這句話中可以解讀出一層意思,那就是,外企只要躲開中國做生意,就可以比較安心。世道變了,過去30年是經濟全球化1.0版,其背景就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在那個年代,全球發達經濟體的製造業,不是讓自己的工廠加入中國的「世界工廠」,就是關掉自己的工廠,到中國去下單採購。在那個時代,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隨便做什麼生意,去中國就對了」。

經濟全球化2.0版跟經濟全球化1.0版,只差一個數字。經濟全球化1.0版是,「隨便做什麼生意,去中國就對了」;那經濟全球化2.0版是,「隨便做什麼生意,不去中國就對了」。現在各國企業考慮做生意,首先要想到,生意跟誰做,最好避開中國,因為美國推動的「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全都是避開中國,免得生意會遇到麻煩。這是新的世界經濟大趨勢,中國無法逆轉它,更沒辦法把已經發生了的經濟全球化2.0版,拉回到對中國有利的經濟全球化1.0版的老路上去了。為什麼經濟全球化2.0版開始替代經濟全球化1.0版,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在2020年初點燃了中美冷戰。

曹遠征是中國的由著名經濟學家組成的經濟50人論壇的成員之一,他的話反映出,中國的經濟學家當中,有些人已經認識到,中國的國際地位確實改變了。過去中國是各國都喜歡的國家,現在變成了各國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國家。不過,當下還是有一些國家的元首去中國,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大公司已經在中國拔不出來了,只能硬着頭皮挺下去;或者是它們的出口市場狹窄,捨不得放棄對中國的出口。

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全球新的產業革命已經到來,其先導產品是個人電腦(AI PC)和AI手機(AI Cellphone)。此刻美國主要的IC產業大公司齊聚台北,可能會商討相關的新一代AI電子產品的技術規範,同時爭相到台積電下訂單。以美國為首的全球高端半導體產業鏈已經把中國隔離在外,而台灣則成了這條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各發達國家要追上新產業革命的步調,就必然依靠經濟全球化2.0版的產業鏈。這個大趨勢與中美冷戰密切相關,而認清這個國際經濟技術新格局的基本背景,已經成了當前世界和平和發展的重要關注點。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