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冬至進補養生之道

       冬至養生

       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令進補在我國歷史悠久。古人認為,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是保養、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機,應講究「養藏之道」,適時進補,更好地發揮食材、藥材的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冬季吃蘿蔔賽過小人參

       1. 蘿蔔中含有蛋白質、糖、維生素A、維生素C、尼克酸,以及無素鈣、磷、鐵等。蘿蔔內含有的糖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對人體消化功能大有裨益。原因是糖化酵素能分解食物中的澱粉、脂肪等成分,使之為人體反充分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澱粉、脂肪等成分,使之為人體所充公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辣味,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強食慾、幫助消化,蘿蔔的這種功能使它贏得了「小人參」的美稱。

       2. 蘿蔔除了是人們喜歡食用的大眾化蔬菜外,其藥用叢價值更令人刮目相看。

       3. 蘿蔔味甘辛、性涼,有下氣定喘、止咳化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和清熱解毒的功效。患有急慢性氣管炎或咳嗽痰多氣喘者,用白蘿蔔洗淨切片或絲,加飴糖醃後食用,有降氣化痰平喘的作用。嘔吐時,可將蘿蔔搗碎,加密水煎煮,細細咽嚼,有和胃、止吐、消食作用。

       4. 蘿蔔還有較好的抗癌作用。這是因為蘿蔔內含有纖維木質素,能提高巨噬細菌、異物以及壞死細胞的功能,從而加強人體抗癌的能力。這種抗癌作用以生食蘿蔔為最好。另外,蘿蔔含有的糖化酵素還能分解致癌物亞硝胺,起防癌作用。生蘿蔔汁有緩慢的降壓作用。生蘿蔔汁加蜂蜜可作為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患者很好的輔助食療品。

       冬至起居宜忌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心腦血管病是嚴重威脅中老年生命的疾病,其中冠心病連同中風、腫瘤,成為當今世界上的三大死因。中醫學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寒冷的氣溫作用於機體時,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淤血阻滯,從而為心腦血管病的發作和加劇提供了條件。

        現代醫學也認為,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導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失調,使細小動脈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時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凝時間縮短,血流速度緩慢,容易引起血液淤滯或血管梗塞,從而誘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危重病症。冬季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較其他季節為高,原因就在於此。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 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4. 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5. 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症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採取防寒保暖措施。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

   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這裏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於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

       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着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冬季進補有四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

       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里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二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1、是氣虛症,常見症候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氣虛當益氣,此症可選用人參蜂王漿、補中益氣丸、西洋參黃芪、黨參、山藥等。

       2、是血虛症,常見症候有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血虛當補血,此症可選用補血露、十全大補丸、歸脾丸、當歸、阿膠、龍眼肉等。
 
        3、是陰虛症,常見症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干、乾咳少痰、眼目乾澀、舌紅少苔等。陰虛當滋陰,此症可選用大補陰丸、參杞蜂王漿、六味地黃丸、銀耳、鱉甲、麥冬、沙參、黑芝麻等藥物。

       4、是陽虛症,常見症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陽虛當壯陽,此症常可選用金匱腎氣丸、鹿茸口服液、龜齡膏、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杜仲等藥物。服用補藥還須注意脾胃運化功能,如脾胃虛弱、胃納呆滯、胸脘滿悶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藥物,如陳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類,以健脾助運。

       三忌慕名進補

       雞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里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因為雞湯中這一特有的營養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幾種病人就不宜喝雞湯:

       1、膽道疾病患者膽囊炎和膽結石症經常發作者,不宜多喝雞湯。因雞湯內脂肪的消化需要膽汁參與,喝雞湯後會刺激膽囊收縮,易引起膽囊炎發作。胃酸過多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潰瘍、胃酸過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雞湯。
 
       2、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內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質,患有急性腎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由於其肝腎對蛋白質分解物不能及時處理,喝多了雞湯會引起高氮質血症,加重病情。

       四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冬令進補」中醫膏方

        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進補能更好的發揮藥物的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冬令進補」適應人群

       1、體質虛弱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心臟病、風濕等)的老人

       2、公司文員、中高級管理人員等長期處於高壓下的亞健康人群

       3、因外科手術、產後以及大病、重病後的虛弱人群

       4、月經不調、手腳冰涼的女性

       5、癌症康復期的病人

       進補前中醫體檢不可少

       冬令進補不可盲目,應該遵循「虛啥補啥,對症用藥」的原則,否則不但達不到進補的目的,還可能事與願違!一般來說,需要進補的人,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幾種類型,因此最好至正規醫療機構檢查自己是屬於哪種體質。

       中醫體檢,是專業醫師通過對患者「望聞問切」,加上經「中醫經絡診測儀」檢測的體質報告,從而指導您對症用藥、科學進補!
 
       冬令進補首選中醫膏方

       補膏,又稱膏方,是將藥物濃濃地煎湯,再加入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膠質藥物,共同煎熬成膏狀,根據需要,可加入冰糖或飴糖等調味。膏方一般在冬至前一周至立春前服用。

       服用時,放在杯中以開水沖服,一天兩次,十分方便,一般需連續服用五十天。配製補膏最好請醫生根據患者體質與所患疾病,進行處方,如同量體裁衣一樣,製成完全適合於患者的特點的補膏。膏藥配置需要一周時間,因此打算在今年冬至進補的人群要提前做好準備,以免延誤最佳進補時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紫薇

來源:美食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