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三峽工程或成為多米諾骨牌坍塌的第一張

 

三峽庫區支流香溪河因磷礦排污大規模暴發水華

2008年07月21日 05:26 來源:新京報

新華社電 三峽庫區支流香溪河暴發水華一月有餘,至昨日已有所減輕。有關專家分析說,此次大規模暴發水華的主要原因是沿線磷礦企業排污,導致香溪河水體含磷量過高所致。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慶華博士介紹,這是三峽庫區首次大規模暴發藍藻水華,藍藻產生藻毒素,對人畜飲水、魚類生存等都有影響。

自6月16日起,位於湖北省興山縣境內的長江支流香溪河開始出現大面積水華,嚴重時,從興山縣平邑口至長江口段水華連接成片,長度超過25公里,部分河段藻類佈滿整個河面,如同潑上油漆一般,有明顯腥臭味。檢測顯示,重點河段藻類密度超臨界值三至四倍。興山縣至秭歸縣沿河數萬居民因此被禁止飲用河水、捕魚、游泳。

  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香溪河水華與水體含磷量過高、水流變緩有直接關係,主要是上游多家磷礦開採企業以及磷化工企業排污,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造成的。

*************************

力保三峽工程不會成為多米諾骨牌坍塌的第一張

作者:何必2008-7-21

三峽庫區支流香溪河暴發水華一月有餘,至昨日已有所減輕。有關專家分析說,此次大規模暴發水華的主要原因是沿線磷礦企業排污,導致香溪河水體含磷量過高所致。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慶華博士介紹,這是三峽庫區首次大規模暴發藍藻水華,藍藻產生藻毒素,對人畜飲水、魚類生存等都有影響。自 6 月 16 日起,位於湖北省興山縣境內的長江支流香溪河開始出現大面積水華,嚴重時,從興山縣平邑口至長江口段水華連接成片,長度超過 25 公里,部分河段藻類佈滿整個河面,如同潑上油漆一般,有明顯腥臭味。檢測顯示,重點河段藻類密度超臨界值三至四倍。興山縣至秭歸縣沿河數萬居民因此被禁止飲用河水、捕魚、游泳。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香溪河水華與水體含磷量過高、水流變緩有直接關係,主要是上游多家磷礦開採企業以及磷化工企業排污,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造成的。( 2008 年 7 月 21 日《新京報》)

長江水體污染,這並不是什麼新聞了吧。

這些天,有關三峽的消息層出不窮。為了確保奧運會安全,三峽也成為了敏感地區,相關的安保工作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再往前面,三峽則是中國無處不在的言論禁區之中首當其衝的一個。

王未名經年累月地給我發來 BBC 和世界日報的相關報道。

2006 年 12 月 11 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12:37 北京時間 20:37 發表

炒作「長江黃金水道」的背後

學者點評德國水利專家 王維洛

自從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加工廠後,長江水運貨運量就躍居世界第一。 去年 11 月 28 日,國務院交通部和長江流域七省二市召開了 " 合力建設黃金水道,促進長江經濟發展 " 的聯席會,為 " 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 中關於長江航道建設的總體目標和投資項目作準備。 那時中國媒體就為 " 長江黃金水道迎來開發黃金期 " 作了一番大宣傳。 2006 年 3 月, " 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 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中國媒介又鼓吹了一番。 2006 年 11 月,中國媒體再次炒作 " 長江黃金水道迎來開發黃金期 " ,稱國家在 " 十一五計劃 " 期間將投入巨資建設長江六大工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做出了重要批示等等。媒體炒作的背景是交通部和沿江省市長江水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 一談起黃金航道,中國人就喜歡把長江和歐洲的萊茵河相比,長江水運貨運量超過了萊茵河,成為世界第一,自然讓中國人自豪無比。 其實,長江的自然條件,那不是萊茵河能比得了的。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全長 6300 余公里,萊茵河全長只有 1320 公里 ;長江的平均年徑流量 9600 億立方米,而萊茵河只有 790 億立方米;長江包括支流的通航總里程約 57500 公里 ,萊茵河包括支流的通航總里程約 1600 公里 ;長江河口的航道水深 10 米 ,萊 ! 589; 河河口的的航道水深只有 3 至 3 .3 米 深;長江河口地區可通行五萬噸海輪,據說三峽航道可通航萬噸船隊,萊茵河上行駛的只是是 1500 到 3000 噸輪船;長江流域面積 180 萬平方公里,萊茵河流域面積只有 22.4 萬平方公里。可以說,上天給了長江無比優越的水運條件。 中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加工廠, " 兩頭在外 " ,從國外進口大量原材料和能源,然後再把產品外銷國外。從那之後,長江水運貨運量就成為世界第一,這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 " 世界加工廠 " 的大部分佈置在長江沿線的地區,長江水運最主要的任務是承擔原材料、煤炭和原油的運輸,沿 &# 27743; 企業生產所需 80% 的鐵礦石、 72% 的原油、 83% 的發電用煤運輸都依賴長江水運。

長江航運的憂慮

其實此次長江水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會議討論的重點不是如何迎接開發黃金期,而是討論 2006 年出現的長江航道水深不足,造成限航、斷航和長江三峽大壩限制未來發展等嚴重而又迫切的問題。 2006 年春,三峽工程清水下泄造成長江沿岸河堤潰塌,長江航道走勢發生變化。夏季以來長江上游來水不足,多處航段出現歷史最低水位,造成船舶通行困難,儘管管理部門規定船舶要減載運行,但還是出現船舶擱淺事故,有的航段被迫停航。 入秋之後,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 156 米 ,下泄水量明顯減少,這對長江航運事業來說是雪上加霜。洞庭湖湖底見天,鄱陽湖的水深還不足讓漁船行駛。再加上三峽工程船閘要進行改建,兩線船閘中的一線停運,通過能力減少一半以上,從四川下來的發電用煤和其他貨物運輸發生阻塞 2290; 形勢迫使許多貨物棄水走陸,長江水運正在失去長期的客戶。 從發展趨勢來看,世界氣候變化,長江源頭地區冰川後退、草地退化、水位下降、湖泊乾涸,上游地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長江是近年來世界上受破壞最嚴重的河流。未來長江上游來水量減少的趨勢,還將持續。從長江向中國北方大規模調水的南水北調工程,已經得到國務院的批准,東線和中線工程在未來幾年就要正式投入使用,西線工程馬上也要上馬實施。三條調水線路,少則每年要從長江抽水 ࢯ 5; 百億立方米,多則 八百億立方米 (相當萊茵河的流量)。另外還有從長江向雲南、貴州等地調水的計劃。 三峽工程今年蓄水至 156 米 ,按計劃, 2008 年水庫蓄水將提高至 175 米 。從三峽水庫蓄水後的管理運行來看,水庫水位和下泄水量的調節,一切都是圍繞着發電這個目標轉,根本沒有顧及長江航運的需要。 對長江航運來說,怎樣面對長江來水量減少、三峽水庫運行調度對水運不利的問題,長江水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會議的最主要對策是∶加深航道的水深,改善長江幹線航道條件。南京以下,現有 10.0 米 水深的航道加深到 12.5 米 ;南京至安慶段航道水深要達到 6 米 ;安慶至武漢段航道水深 ๟ 8; 到 4.5 米 …… 對於三峽工程船閘成為長江航運瓶頸的問題,領導小組的對策是∶實施三峽垻區長期翻垻運輸方案,支持湖北省加快建設高等級翻垻公路,加大推進過閘船舶標準化力度。 為加深航道和三峽過垻運輸擴能等措施,交通部將在 " 十一五計劃期間 " 投資 150 億元。

治標不治本的措施

其實,這次會議提出的工程,都是被動的、治標不治本的技術措施,其效果只能暫時緩解目前的壓力,但不解決實質的問題。

來水減少,水位降低將抵銷航道加深的效果;機械過垻的能力越大,三峽大壩造成長江航運中斷的程度越嚴重,棄水走陸的客戶更多。當然,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不是在交通部的管理範圍內能夠實現的。

水路運輸,在工業發達國家中被譽為 " 綠色運輸 " ,因為它佔用土地少,噪音小,單位能耗低,廢氣排放量低,和環境相容性好。加上長江又有世界河流中最好的航運條件,本應該受到特別重視和保護。

但是要指出的是,歷屆交通部領導,在有關重大工程上,比如在南水北調工程和三峽工程的決策上,都沒有為長江航運事業據理力爭,而是為了頭上的烏紗帽,無原則地作出讓步,從而造成今日的來水量將減少和三峽工程成為航運瓶頸等的問題。

這交通部的 150 億元投資,只是為錯誤決策支付的後續補償費用而已,而不是為未來 " 長江水道的黃金髮展 " 進行的戰略性投資。

……………………

2007 年 05 月 06 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17:11 北京時間 01:11 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三峽大壩一滑坡體『變形現裂縫』

報告顯示三峽庫區有崩塌滑坡隱患 4 千多處

中國媒體報道,三峽大壩上游 17 公里 的一處滑坡體近日「發生蠕動變形」,險情所在的湖北省姊歸縣現已組織當地近百村民搬遷避險。

中國官方的新華社說, 17 公里 處的滑坡體名為 " 野貓面滑坡體 " ,呈東西走向,當局在 4 月初發現這段滑坡體出現異常變動,出現長 200 米 、寬 0.7 毫米 的裂縫。

「蠕動變形」

野貓面滑坡體位於姊歸縣茅坪鎮廟河村,距水沫線高度約 200 米 處,滑坡體總方量 1200 萬立方米。

新華社報道引述中國交通部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三峽管區負責人程崇峻的話說, " 當局居民反映,去年底三峽水庫水位從 156 米 回落,野貓面滑坡體開始出現裂縫,初步估計蠕動變形與水位消漲有關。 "

姊歸縣政府辦農業科負責人趙宗政則表示, " 目前尚不清楚該滑坡體局部變形的具體原因。 "

他說, " 近一個月的檢測顯示,裂縫沒有進一步擴大 " 。但他說,不排除因長江水位不斷削漲以及降雨、地震等其它原因造成變形加劇的趨勢。

姊歸縣政府目前正在距滑坡體 兩公里 處地震較穩定的平緩地帶為避險的村民修建新居,避險村民可在 10 月底之前入住。當局正密切檢測滑坡體的變動情況。

三峽工程

長江三峽工程是中國前總理李鵬在 1992 年中國七屆五次人大會議上提案修建的。但是,由於各方的反對聲浪不斷,三峽工程提案在表決時只有 67.1% 的贊成票,是人大曆來通過率最低的議案。

由於爭議不斷,當三峽大壩在去年 5 月 20 日封頂時,中共中央領導都沒有出席,現場只舉行了簡單的慶祝儀式。

4 月 14 日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編制完成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 2007 》對外發佈。

報告說,三峽工程建成後,不僅長江的水質污染問題惡化,長江防洪形勢仍然嚴峻,庫區蓄水後當地的微震明顯增加。

報告指出,三峽庫區是中國地質災害較為頻繁的地區之一,三峽水庫建成後, " 有可能誘發構造性和非構造性地震 " 。

目前,三峽庫區共有各類崩塌、滑坡體 4700 多處,其中 627 處受水庫蓄水影響, 863 處在移民遷建區。

中國媒體報道稱,當局已在 2002 年首期投入 40 億元用於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治理;第二期又投入 80 億元治理包括移民遷建後形成的地質問題。目前仍在追加治理資金。

……………………

2007 年 05 月 14 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21:59 北京時間 05:59 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長江荊江大堤 " 可能垮塌 "

長江中下游經常發生洪水災害。

湖北荊州的勘察發現,荊江大堤多段出現險情,如果在洪水季節垮塌,將造成災難性後果。

中國官方的《中國日報》引述湖北省地方官員和中國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工程人員的話說,長江荊江河段部分天然堤岸可能出現垮塌。

最近幾年長江潰堤現象日益頻繁,最近一次事故發生在 3 月 22 日 ,石首江段一段長 30 米 ,寬 8 米 的堤岸垮塌。

根據中國國家氣象局的預報,長江中下游地區今年夏天將因暴雨和颱風出現洪水。

中國為此已經加強了 2259 公里 的長江堤防,疏浚了 5000 多公里的河道,並對 2800 多個水庫進行了加固。

長江全長 6200 公里 ,流經中國人口密集的華中、華東地區,如果荊江大壩潰堤,數千萬人的生命財產將受到威脅。

長江提供中國 35% 的淡水,但中國科學院最近的調查發現,長江十分之一的河段已經重度污染,在建的三峽水庫也受到化肥、農藥和生活污水的嚴重污染。

……………………

2007 年 09 月 26 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09:36 北京時間 17:36 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存在諸多隱患

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被批評破壞生態環境

中國專家表示,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安全存在諸多新老隱患,如不及時預防治理,恐釀大禍。

據官方新華社報道,中國高級官員和專家學者 25 日在武漢召開研討會,討論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

三峽工程歷經 15 年建設,已接近尾聲。 自去年進入初始運行期以來,其對長達 600 公里 庫區的生態環境以及長江河道形態產生的影響,也逐步顯現。

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汪嘯風對最近美國《華爾街日報》有關三峽大壩正面臨山體滑坡和水污染的報道發表評論說: " 有些說法別有用心,但多數是出於對三峽工程的關心。我們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

汪嘯風表示,三峽庫區歷來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嚴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不合理的開發造成生態退化,水土流失加劇狀況遠未得到根本扭轉。

諸多生態環境隱患仍令中國各級政府和專家憂心忡忡。

國土資源部專家、三峽庫區地災防治工作指揮部指揮長黃學斌指出,時常發生的地質災害嚴重威脅庫區民眾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後會造成涌浪災害,浪高最高可達數十米,波及數十公里範圍。

湖北、重慶政府負責人均表示,三峽工程蓄水後,支流水質惡化,部分出現 " 水華 " 現象,且發生範圍、持續時間、發生頻次明顯增加。

湖北省副省長李春明說,近年來,荊江崩岸險情頻次明顯增多,崩岸長度明顯增加。

" 據研究分析,今後長江河床將發生長距離的沿程沖刷和橫向擴展,對河勢控制和護岸工程帶來較大影響,並引發新的崩岸。 "

……………………

2007 年 10 月 11 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11:06 北京時間 19:06 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保護三峽生態 重慶 400 萬人大轉移

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被指破壞生態環境。

中共當局表示,為了在今後 10 至 15 年保護三峽庫區的 " 生態安全 " ,重慶市將把大約 400 萬人轉移到 距離都市區一小時路程的經濟圈內居住。

官方的新華社說,中國國務院近日對 " 重慶市城鄉總體發展規劃( 2007-2020 ) " 作出批覆,重慶市未來採用 " 一個特大城市帶一批城市群 " 的發展模式「得到確定」。

400 萬人大轉移

根據這個規劃,在未來 10 至 15 年,重慶市將有渝東北和渝東南區內約 400 多萬人 " 進行戰略性轉移 " ,轉移到 " 一小時經濟圈 " 內居住、發展,而這一人口轉移數量是三峽水庫百萬大移民的 4 倍。

報道說,這一規劃確定了 " 一圈兩翼 " 的區域空間結構, " 即以都市區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以萬州為中心的三峽庫區核心地帶為渝東北翼,以黔江為中心的烏江流域和武陵山區為渝東南翼 " 。

而重慶市計劃在未來 5 年內,首先有 200 百萬人進行這一戰略大轉移。

保護庫區生態

報道引述重慶市副市長余遠牧的話說,三峽庫區的生態安全正面臨着巨大的 " 人地關係 " 矛盾所帶來的挑戰。

他說: " 一方面三峽庫區生態環境非常脆弱,自然條件不適宜大規模的城鎮發展和聚集太多的人口。另一方面,三峽庫區目前人口過多,產業發展基礎條件差,產業空心化問題嚴峻,社會問題突出。 "

耗資 250 億美元的三峽工程靠近重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

但是,即便是那些為原來支持修建這個工程的高級官員也警告說,三峽工程附近的地區正為大壩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

中國專家已表示,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安全存在諸多新老隱患,如不及時預防治理,恐釀大禍。

三峽工程歷經 15 年建設,已接近尾聲。 自去年進入初始運行期以來,其對長達 600 公里 庫區的生態環境以及長江河道形態產生的影響,也逐步顯現。

……………………

2007 年 11 月 21 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09:43 北京時間 17:43 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三峽大壩附近滑坡導致一死兩失蹤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項目

中國官方媒體報道說,在三峽大壩附近發生滑坡事件,導致一名工人死亡與兩人失蹤。

事故在巴東縣發生,這個山區就在三峽大壩水塘的旁邊。當時工人正在一條鐵路的隧道工作。

目前還不知道事故發生的原因。不過,有越來越多的警告指大壩危害附近的環境。

專家曾警告說,在大壩四周發生滑坡的機率將會增加。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項目。

這個橫跨中國最長河流長江的項目將在 2008 年底前竣工。

根據官方新華網報道,在周二( 20 日)當地時間早上 8 時 40 分左右,宜萬鐵路巴東縣木龍河段高陽寨隧道進口處發生岩崩,滑下山坡的巨石堆積於 318 國道,使這一重要公路交通幹線中斷。

事故發生後,當局已另闢車輛繞行路線,解決受阻車輛通行問題。

據悉,施工方中國中鐵隧道集團還在清理滑坡、搜救失蹤人員。

報道說,四名被岩崩滑坡掩埋的工人中,兩人被救出,其中一人死亡、一人傷勢穩定;另外兩人下落不明。

……………………

2007 年 11 月 27 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19:17 北京時間 03:17 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中國:外國媒體 " 妖魔化三峽工程 "

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被指破壞生態環境。

中國官員周二( 27 日)舉行特別新聞發佈會,為三峽大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作出辯護,稱所有對環境不利的因素在建垻前都已經被估計到了。

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汪嘯風說, " 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結論指出:生態環境問題不影響工程的可行性,總的來說,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利大於弊。 "

「危機公關」

他表示, " 大家知道環境評價書是 1991 年做的,那時候就提出來利大於弊,就說明存在弊端,我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證明,這項工程所作的結論是科學的。 "

美聯社報道說,汪嘯風的講話似乎似乎是中共當局對三峽工程受到環保人士和垻區居民的批評而作出的危機公關努力。

三峽工程歷經 15 年建設,已接近尾聲。自去年進入初始運行期以來,大壩對長達 600 公里 庫區的生態環境以及長江河道形態產生的影響,也逐步顯現,其間發生過庫區山體滑坡和水污染等事件。

三峽專家表示,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安全存在諸多新老隱患,如不及時預防治理,恐釀大禍。

身兼國務院三峽辦主任的汪嘯風澄清說, " 我要給大家表明,這是中共政府一貫的立場,就是從項目研究開始,就十分重視存在的隱患和問題,而不是某些輿論所說的中國 " 始料未及 " 。也不是某些輿論說的 ' 中共政府官員首次承認這個問題 ' 。 "

「妖魔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家錚則表示,外國部分傳媒 " 妖魔化三峽工程 " 。

他說,一些外國記者和媒體對中國的偏見太深,對中國的一些問題進行誇大歪曲的報道,這對溝通沒有好處。

他說: " 作為我個人,三峽工程耗盡了我後半輩子的全部精力,現在這個工程被人們形容為妖魔、炸彈、一庫醬油,心裏很不好受,我希望這些先生們能夠客觀地報道中國。 "

潘家錚院士表示「歡迎朋友們的批評和監督」,「但是請不要 ' 妖魔化 '" 。

中共當局早些時候表示,為了在今後 10 至 15 年保護三峽庫區的 " 生態安全 " ,重慶市將把大約 400 萬人轉移到 距離都市區一小時路程的經濟圈內居住。

……………………

三峽庫區滑坡 千人受威脅

【本報北京二十日電】長江三峽庫區湖北省興山縣從 18 日起出現持續暴雨天氣,最高降雨量達 106 毫米。昨天三峽庫區最後一個移民遷建集鎮高陽鎮發生特大滑坡,災情持續發生,直接威脅 1089 名居民及學校師生的安全。

新華網報導,由於今年汛後三峽工程蓄水到 172 公尺 或 175 公尺 ,興山縣高陽鎮計劃搬遷四期移民 2000 多人,這是三峽庫區最後一個移民搬遷的集鎮,目前移民搬遷工作正進行中。

興山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說,持續暴雨使高陽鎮小河村甘家坡發生特大山體滑坡,並迅速爆發泥石流。直到今天,滑坡體體積已達 六萬立方公尺 ,目前已形成 兩萬立方公尺 的泥石流。

據報導,該滑坡體正位於高陽鎮中心小學背後,泥石流已淤滿教學樓背後一口 5000 立方公尺 的堰塘,並越過教學樓後方村級公路,已衝垮學校後圍牆 40 公尺 ,推倒學生餐廳一棟三間,泥石流湧入一樓教室並蔓延到操場。

目前該事件直接危及高陽鎮中心小學一棟 1650 平方公尺的教學樓,及 910 名師生的安全,同時嚴重威脅小河村甘家坡 37 戶 176 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2008-04-20

……………………

湖北暴雨 山泥淹小學

湖北省持續暴雨, 19 日發生滑坡,圖為遭受土石流侵襲的教室。【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湖北省民政廳救災處指出,連日暴雨使湖北各地出現不同程度災情,目前災情還在進一步擴大。

據中新社報導, 18 日至 19 日晚,湖北省雨區由西北向東南推進, 19 縣市區遭暴雨襲擊,最大降雨為恩施市 144 毫米 ,全州 8 縣市局部均有災情,受災人口超過 20 萬,房屋受損 275 間,農作物受災 1. 8 萬公頃 ,各類直接經濟損失 1814 萬元人民幣。

新華網報導: 19 日下午三峽庫區最後一個移民遷建集鎮──湖北省高陽鎮因連日暴雨發生特大山泥傾瀉,並迅速造成泥石流。泥石流衝垮高陽鎮中心小學圍牆 40 米 ,推倒學生食堂一棟三間,泥石流湧入一樓教室並蔓延至操場。幸虧學生星期六放假不在校,未有釀成傷亡。

新疆伊犁哈薩克斯坦自治州,大風降雪和強降溫天氣造成牲畜死亡及民房損壞,直接經濟損失達 1.8 億元。

2008-04-21

……………………

2008 年 06 月 03 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07:48 北京時間 15:48 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北京奧運火炬在湖南岳陽傳遞

湖南第一棒由「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負責(中新社圖片)

北京奧運火炬星期二( 6 月 3 日 )送抵湖南省岳陽市進行新一輪的火炬傳遞。

岳陽一站傳遞從著名景點岳陽樓出發。全體人員在起步禮上先為四川汶川大地震死難者默哀,隨後有數百名學生朗誦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文學作品《岳陽樓記》。

岳陽站第一棒由水稻科學家袁隆平負責,其他火炬手包括羽毛球世界冠軍龔智超、奧運高低槓亞軍凌潔和 2005 年「超級女聲」冠軍歌手李宇春等。

火炬經過了洞庭湖風景帶,最後到達汨羅江畔。那裏是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投江自盡之地,舉行點燃聖火盤儀式地點旁邊也正在進行龍舟比賽。

聖火同日轉到汨羅市繼續傳遞,星期三( 4 日)將轉到省會長沙。

奧運火炬此前經過了湖北的宜昌和荊州,其中宜昌一站以三峽水壩垻頂為終點,荊州一站則有「聖火之鄉」希臘駐華大使坎巴尼斯獲邀擔任火炬手。

受到四川大地震影響,北京奧組委決定對奧運火炬傳遞規模和路線作出修改。其中四川整段傳遞已經確定改為聖火返回北京前的最後一段。

中國媒體日前報道,聖火 8 月 3 日 將在四川廣安和樂山傳遞, 4 日在自貢和宜賓傳遞, 8 月 5 日 到成都。原定的綿陽、廣漢和都江堰因受災嚴重傳遞取消。

……………………

貪官吞補償 村民集體割腕抗議

不甘拆遷款被吃掉 縣政府前自殘 上千民眾聲援遭警驅離

【本報北京十七日電】重慶市巫山縣前天爆發因居民遲遲未領到三峽工程的拆遷款,數百位居民集體在縣政府前割腕自殺抗議,上千民眾到場聲援,後遭警方強力驅離。

綜合媒體報導,數百名巫峽鎮秀峰村民眾,前天至縣信訪接待中心陳情未果,採取自殘方式向當局施壓,引發上千人聲援,造成交通堵塞。縣政府緊急將自殺民眾送醫,具體死傷人數未知。

現場多位民眾透露,巫山縣腐敗一直很嚴重,之前曾發生多起貪污拆遷款事件,導致很多移民無家可歸。當地居民曾多次就未收到搬遷補償金向上陳情,但是遭到地方政府威脅,甚至拘留。民眾痛批,拿到補助款及獲得低收入戶保障的卻是村幹部的親戚,真正需要的農民卻都沒得到。

據報導,此次受傷的秀峰村村民搬遷多年未得到安置。而移民款少,生活不濟是巫山縣庫區移民普遍面對的問題,多年上訪受到政府暴力打壓也是常事,和秀峰村民一樣移民多年至今沒有安置,要靠租住房屋的李女士說移民們已經被逼得走投無路,如果再不解決移民款被貪污挪用,以及其它積累多年移民安置問題,後果將不堪設想。

2008-07-17

……………………

嘎嘎。

很是豐富多彩吧。

奶奶的,就算是意識形態管制、互聯網屏蔽,咱還是能夠知道不少事情誒,當局狗日的拿咱也沒轍不是?

當然啦,只要俺的文字涉及到三峽,必定被屏蔽刪除,二話不說滴。狗娘養的,什麼雞巴公民四權。

去年我還在歐洲時,寫了「又一個三峽機組併網發電帶來的胡思亂想」。有人看到了如此文字後給我發來的感想。

idm@********

2007 年 8 月 22 日 11:51

Re: 潘?的稿子

潘先生:您好,以前看了一些關於三門峽水庫的報道,當時建設三門峽水庫時的論證會上反對的人是 1 個半, 1 個人就是黃萬里,半個人是溫善章。為此黃萬里得罪了領導,其中包括了專家張光鬥。我們國家的專家難得有像黃萬里那樣的具有錚錚鐵骨,而沒有媚骨。張光鬥雖然是水利上的泰斗,但是卻擔不起這幾個字。

……………………

這個事情咱是知道滴。從最開始寫有關三峽的內容,就是引用前面的在德國的王維洛紀念恩師黃萬里的文字。而黃萬里是中國水利界的泰斗級人物,堅定不移地反對三峽工程建設,死不瞑目地預言,三峽工程遲早是要被炸掉的。

2003 年,央視經濟半小時曾經播放過有關三門峽工程的內容,我就此寫過文字,被秦朔任下的《南風窗》刊登過。其中,涉及到了溫善章,他是當時反對三門峽水利工程建設的,結果卻遭到了批鬥。 2003 年陝西渭河發了大洪水,光是直接經濟損失就把三門峽水利樞紐有收入以來的全部收益都覆蓋掉了。這時候,張光鬥開始出來提及溫善章,暗示張光鬥也對三門峽工程有所非議。但是,恰恰是這個張光鬥,在三門峽建設時迎風灑淚附庸風雅,站在了支持昏庸無能的當局一邊,成為批鬥溫善章的幫凶。

說句題外話。黃萬里是黃炎培的公子。這個血脈讓咱們能夠想到什麼?

我周圍的人越來越多地困惑於,文化大革命當中,對血統論的批判達到了登峰造極。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娃娃會打洞的相沿成習遭到了滅頂之災,為此,遇羅克還被奪取了年輕的生命。但是,共產黨的暴力革命,從根本上剷除了作為中國社會根基的鄉紳和士大夫階層。對於一個社會而言,鄉紳和士大夫階層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並且是產生貴族的基礎性環境和土壤。古今中外,社會的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最可靠的中堅力量,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

要知道,像中國的鄉紳和士大夫階層的形成,遠遠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歷經數代的水滴石穿的社會調理功夫,需要形成貴族血統的漫長時光雕刻。

而暴力革命的結果是,城鄉流氓無產者成為了列寧所謂「剝奪剝奪者」的急先鋒、主體和最大的受益者,把社會根基一掃而光。中國歷史上,即使是農民起義,也還是沒有膽量敢於從物質與精神上消滅社會精英階層。

但是,共產黨卻幹了。通過打土豪分田地,通過公私合營。在取得政權之後,就是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以及城市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國有化。

或許,這才是中國社會烏七八糟搖搖欲墜的制度性原因。

也是因此,才有了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底色,才有了一夜暴富的環境和條件,才產生了類似張維迎、丁學良等等來自中國農村憑藉讀書平步青雲把握話語權就肆無忌憚、結黨營私見風使舵的主兒們了,全然沒有黃萬里那種風骨,那種血脈當中桀驁不馴剛直不阿的氣概。

不信,可以看看與黃萬里類似的家世的人,比如顧準的公子高梁,比如章乃器的公子章立凡……有目共睹的是,這些人骨子裏面有着中國文人不為五斗米趨炎附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豪邁。而這種氣節,並不是通過自己的奮發圖強刻苦攻讀就可以擁有的。

不是嗎?在專家學者成千上萬的中國水利界,除了黃萬里之外,還有哪個敢於發出「三峽工程最終的結局註定是要被炸掉的」這種發聾振聵的世紀回聲?沒有捨生忘死的氣概,沒有淡泊名利的教養,沒有天下為公的情懷,沒有真理高於權力的信仰,那是不可能想像的。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黃萬里仙逝了。中國再也沒有黃萬里了。能夠對三峽工程進行指責的,只剩下了遠在異國他鄉孤軍奮戰的王維洛了。

國內對三峽工程的問題也目不轉睛。

【形勢要點:地方借三峽工程環境問題向中央張口也沒什麼錯】重慶市政府希望中央政府為當地提供額外資金,以治理三峽大壩的庫區環境。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近日對該報表示,重慶市政府已向與三峽工程相關的治理工作投入近 100 億元人民幣。他表示:「在生態環境的開發與保護方面,有一些副作用,正因如此,中央政府加強了對三峽庫區的投資和關注。」譚棲偉沒有提到解決三峽庫區環境問題需要多少資金,但他表示,單是將沃土轉移到移民定居區這一項工程,就至少需要 7.8 億元人民幣。自國務院 1993 年批准三峽工程以來,中共政府始終否認存在任何環境惡化的可能性,並堅稱三峽工程將「改善」自然景觀。但最近幾個月,政府高層官員已承認,如果不迅速採取行動,三峽大壩可能會釀成環境「災難」。有海外人士認為,那些一直否認三峽大壩環境影響的政府官員現在之所以承認這些問題,是因為他們將這個問題視為一個從中央政府獲取更多資金的方法。重慶市上周對一項長期計劃的明顯再包裝就是一個例子。調整後的計劃將把大量農村居民重新安置到城區,使該計劃成為當地環境治理措施的一部分,讓重慶擁有一個吸引中央政府資金的更好機會。不過,中央與地方本來就存在博弈,尤其是在三峽工程問題上,中央對地方的意見和利益考慮得本來就不多。現在問題暴露了,地方向中央張口多要些資金,也沒有什麼問題,這相當於中央對地方利益的補償。

……………………

洋鬼子在中國的媒體對三峽工程則是不依不饒。

三峽大壩之憂

2007 年 08 月 31 日 14:43 英 | 大 | 中 | 小

中國最引以為豪的建築奇蹟──三峽大壩項目正面臨着山體滑坡和水污染等始料未及的問題,從而使這個代表着中國改造大自然成果的項目遭到新的質疑。

三峽大壩主體工程一年前才竣工,大壩上游 640 公里 的長江水域成為一個大水庫。而如今有地質學家稱,三峽大壩攔截水量的龐大重力已開始在好幾個地點侵蝕長江陡峭的河岸。再加上水位波動頻繁,因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滑坡災害,也使得像廟河這些大壩附近的地區的地質結構被破壞。廟河是一個距離三峽大壩上游 16 公里 的村莊。當地官員擔心,一旦整個山坡塌入水中,附近的居民將因此喪命,同時還會威脅到至關重要的長江水道運輸。

危險因素還不止這些。中國的科學家稱,大壩阻擋了淤泥流向下游,使包括上海地區在內的長江入海口收縮,海洋的鹹水正在倒灌入內陸。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ederation) 今春公佈的一份報告稱,通過大壩的水流速度目前正在加快,對下游的防洪大堤造成破壞。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化肥殘留物被不斷排入大壩水庫,導致巨型水藻生長泛濫,並威脅到下游的水供應。而水庫水位的波動也被認為是湖南省農民所遭遇奇特鼠災的根源。

點擊下圖查看更多圖片

從三峽大壩暴露出來的問題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國這個正迅速向工業化邁進的國家急於擺脫自然界的束縛,而另一方面,它為此努力的結果卻是適得其反。三峽項目的啟用正逢國外生態學界對興建大壩的做法重新進行審視之時,經濟學界也有相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此類耗資巨大的項目只有靠國家補貼才能生存下來。

由於中國面臨日益嚴重的缺水問題,長江環境變化帶來的問題正使得局勢變得更緊迫。在全國各地,上百萬噸未經處理的污水、工業廢水和農藥殘留物將湖泊變成了藻類泛濫的污水池。據官方統計,中國半數以上的主要水道都受到污染,水中的魚類正逐漸消亡,水也無法用於灌溉或是飲用。中共政府表示,現有超過 3 億人(接近中國四分之一人口)缺乏乾淨的飲用水。

更糟糕的是,據新華社報導,中國 8.5 萬座水庫中超過三分之一存在「嚴重」的結構問題。今年春天,中國水利部一位副部長將水庫比喻成會威脅到下游地區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定時炸彈」。 1975 年,中國河南某個水壩垮塌事故釀成萬人以上喪生的慘劇,而這件事直到最近才被公諸於眾。

廣告

中國水問題的中心話題正是三峽項目,它是中國最大也是最壯觀的水庫。中國的新聞媒體已開始對三峽大壩存在的問題進行報導。雖然政府方面一直未對大壩和水庫的問題公開表態,卻已悄悄地制定了一套塌方事故早期預警機制,並支持對劃定高危地區的研究。政府還投入資金用於建設水處理廠、和加固約 2,250 公里 的河堤。

中國負責保護長江環境和水資源的政府部門──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 (Yangtze River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Commission) 原局長、環境學家翁立達稱,我們考慮了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但所有的問題都比預想的嚴重。翁立達現擔任長江論壇 (Yangtze River Forum) 秘書長,該組織是為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共同研究長江流域環境問題而設立的。

負責管理三峽大壩項目的長江水利委員會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ttee) 拒絕接受採訪。

在廟河這個世代種植柑橘和梯田水稻的村莊,人們可以察覺到一些變化。在三峽大壩修建過程中,廟河的一百多名村民險些就和 130 萬三峽移民大軍一樣,離開家園,搬遷到別處居住。

今年春天,村民們發現一條長 200 米 寬 1 厘米 的裂縫橫貫稻田。而不久之後,大壩開始放水為夏季汛期作準備。

到了 5 月初,雨季來臨使水庫水位再次上升,距離廟河村不遠處的地點在 5 天內發生了 4 次坍塌。村民反映說,他們可以聽到房屋內木質結構由於地面移動而開裂的聲音。政府也要求他們疏散。

在 1 小時路程外的秭歸縣新縣城,政府官員們面臨着新一輪的重新安置問題。為了水庫建設需要,曾經有大約 10 萬人被安置到新的地方居住,如今當地官員擔心的是,還會有更多的人需要重新安置。秭歸縣三峽移民安置辦公室的崔少峰(音)表示,情況的變化速度要快過我們的計劃。

長江全長約 6,400 公里 ,是全球第三長的河流,它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冰川,穿過華中地區的崇山峻岭後奔流直下華東大平原並最終匯入大海。千百年來,長江河道三峽段重重峽谷的激流和暗礁一直是船家的惡夢。長江流域的洪水更是時常肆虐。有數據顯示,僅上個世紀長江洪水就吞噬了約 30 萬人的生命。

建設長江大壩是中國領導人長期以來的夢想,一方面是想利用其水利資源,但更主要的是為了防止洪災。現代中國的奠基人孫中山早在 1919 年就曾設想過建造長江大壩。而堅信人定勝天的毛澤東更以「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詩句來表達他的願望。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開始,中國曾經數次批准三峽大壩的建造,但因為存在技術難題,又數次被擱置。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該計劃仍然面臨諸多質疑。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建造大壩和水庫不但會迫使大量農民向城市遷徙,還會毀滅當地一批中國最寶貴的歷史遺蹟和廟宇。

1989 年 4 月,中共政府對批評意見作出回應,宣佈將把三峽大壩計劃再推遲至少 5 年。可幾個月後發生的天安門事件讓反對聲音沉寂了下去,於是在 1992 年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完成了最終的環境可行性評估報告,同年晚些時候,該計劃經全國人大審議並通過。但在那一次投票過程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大代表投了反對或棄權票。這對習慣於「俯首」的他們而言,實屬罕見。

即使到了三峽項目 1994 年正式動工時,爭議仍然存在。美國政府和世界銀行 (World Bank) 迫於人權組織的壓力也撤回了對該項目的支持。 2000 年,包括參加了三峽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部分工程師在內的中國工程學界頂尖學者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抗議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以較原計劃更快的速度為大壩蓄水。

問題最早於 2003 年 6 月出現,在三峽大壩下閘蓄水兩周以後,當大壩水位突破 90 米 後向 135 米 逼近時,峽谷的邊坡在水壓的作用下開始被侵蝕。

7 月 14 日 ,一條長江支流發生特大滑坡災害,滑坡山體長、寬均在 1 公里左右,而厚度達 18 米 。 13 名農民被吞沒在泥石流中。滑坡體進入長江支流後激起兩層樓高的大浪,摧毀了 20 余艘船舶,並導致 11 名漁民喪生。雖然官方稱此次災害乃暴雨所致,但地質學家稱,是江水水位突然變化導致了河岸岩石鬆動。

180 米 高的三峽大壩於 2006 年 5 月竣工,耗費至少 220 億美元。一旦該水庫於今年晚些時候全面投入運轉,所容納的水量將達 19 萬億公升,相當於美國全年淡水消耗量的五分之一。三峽水電站每年將發電 18,000 兆瓦,是胡佛大壩 (Hoover Dam) 的 20 倍。

翁立達認為,為了防止洪災,建設三峽大壩是必要的。而現在他最頭疼的問題是水庫水質的惡化。一份翁立達聯合署名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稱,工業廢水和化肥殘留物造成三峽水體中的氮和磷含量較 10 年前上升了 10 倍。

生活污水也被排入三峽水庫。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稱,長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激增, 2000 至 2005 年間增長了一倍以上。而在這一地區生活着 1.6 億人,其中包括位於三峽大壩上游 640 公里 處全球最大都市──重慶的 3,000 萬人。在 1995 至 2005 年間,長江流域的經濟年均增長率為 12.6% ,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該地區正迅速從農業經濟向重工業經濟轉型。

科學家和政府官員聲稱,該地區有許多污水處理廠,污水在排入水庫前會先經過處理,但實際上一些污水處理廠並未與城市排污系統相連。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 (Three Gorges Project Construction Committee) 水庫管理部副主任周偉(音)承認,排入三峽水庫的污水正在增加。他表示,政府已投入更多資金確保處理廠能 24 小時運轉。

從一開始,泥沙淤積就是工程師們所擔心的問題。長江每年要攜帶 5 億立方米 的泥沙進入三峽,但其中大部分都無法排出去,水庫因此將出現淤塞,三峽大壩進而有可能垮塌。工程師在大壩底部設計了 23 道閘門用於在汛期沖走泥沙。據他們估計,該系統可保證三峽水庫在今後一個世紀維持 90% 甚至更高的庫容。不過有意見認為,泥沙淤積的速度在加快,並最終會導致大壩無法承受洪峰。

而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泥沙淤積狀況的變化則會產生另外的問題。隨着水中沉澱物的減少,陽光可以照到更深的水中,進而促進那些既能吸收污水和化肥殘留物養分又具備光合作用功能的水藻旺盛生長。

而周偉認為,大壩並非導致水藻孳生的原因。水藻問題沒有工程建設委員會預想的那麼嚴重,只在長江的支流出現小規模的爆發。但他並沒有對下游流域水藻增多作出解釋。

三峽大壩是否能履行其調節洪水這項主要的功能也受到質疑。今年 7 月長江上游地區連續數周大雨,形成了自 1998 年來最大的一次洪水, 98 年那場大洪水導致長江中、下游地區數千人喪生,當時三峽大壩尚未建成。 8 月 1 日 政府宣佈洪峰安全通過三峽大壩,並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安瀾歸功於大壩的防洪功能。

然而批評人士稱,儘管大壩能起到調節洪水的作用,但卻有可能因一個意想不到的原因釀成下游地區洪水泛濫。當江水衝過狹窄的垻口後,就進入了華中大平原地區。在沒有三峽大壩的時代,長江流入該地區後水流流速通常會放慢,長年的泥沙淤積使這段長江成為「地上河」,要靠堤岸來約束,就像美國的新奧爾良。而世界自然基金會稱,由於大壩阻攔了大部分淤泥,使江水攜帶的泥沙量減少,導致江水流入華中大平原時流速加快、衝力加大,進而對這裏地上河的堤岸造成威脅。

與此同時,滑坡也是地質學家們關注的問題。長江三峽是在距今 3 億至 7000 萬年前通過江水不斷侵蝕岩石而形成的,雖然三峽大壩是建於石灰岩結構之上,但在這層石灰岩之下,卻是砂岩、頁岩和泥岩,這些都是質地較軟並容易發生塌陷的結構。隨着大壩管理部門按照洪水預報不斷調整水位,江水滲入大壩地下岩層以及巨大的水壓變化會削弱庫區堤岸的強度,進而出現垮塌的危險。

倫敦帝國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一個科學小組今年早些時候在《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學季刊》 (Quarter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發表文章稱,邊坡失穩是三峽地區最普遍自然災害的成因所在。他們還警告說,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

該文的作者之一──倫敦帝國學院地質學家伊歐尼斯•弗尼阿迪斯 (Ioannis Fourniadis) 在觀察過秭歸、巫山和巴東縣(這三個縣的總人口超過百萬)的衛星照片後發現, 3% 的邊坡處於活躍的下滑狀態, 7% 的邊坡因為修路等活動而不穩定,另有 15% 基本穩定。其餘邊坡由堅固的石灰岩構成,發生滑坡的危險很低。

京都大學 (Kyoto University) 災難預防研究所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數十年來研究峽谷地質的科學家汪發武表示,滑坡還可能引發水嘯。狹窄的峽谷會起到放大岩石塌落所激起水浪的作用,引發下游巨浪。類似的災難曾於 1963 年在意大利北部的維昂特水壩 (Vaiont Dam) 發生過,導致兩千人喪生。

中國國土資源部 (Ministry of Land Resources) 某發言人將今年泥石流災害高發的原因歸咎於入春以後的大雨。他表示,早期預警機制已經探測到了一些重大泥石流災害,政府正在教給當地人如何識別將發生滑坡、泥石流的徵兆。

在離廟河村 1 公里 的地方,通往這個村莊唯一的碎石路會經過一個泥濘的隧道。村民們已經暫時安置在這裏,睡在塑料帳篷中。地方政府正在附近清理場地供村民們建造新房。新的村址距離同一條河有 1 小時步行路程。

政府為村民建新房提供了一些資金。但村民們覺得這還不夠。他們可以在這裏種植水稻、柑橘和茶葉,但他們抱怨這塊土地不夠好。為解決村民們未來窘迫的生活問題,當地政府將為廟河村的女性出嫁提供嫁妝,鼓勵他們嫁到外地。

正在建造新屋的 52 歲村民韓慶喜(音)停下手中的活計說,「這一切都是在蓄水後不久才開始發生的。他們說這裏會更安全。」而在不遠處,巨大的推土機正在山腰上平整土地。

Shai Oster

……………………

大壩•移民•民怨

2007 年 11 月 07 日 11:05 大 | 中 | 小

隨着三峽大壩工程的推進而不斷上升的水位迫使 140 萬三峽人加入了移民大軍,范中成就是其中的一員。不過,他去年的移民過程充滿辛酸。根據政府指示,他父母原來的老房子要拆掉,但在拆除過程中,那幢泥磚結構的房子突然垮塌,全家人都被砸在裏面。幾個小時後,范中成和他的妻子被救了出來,而年邁的雙親卻先後停止了呼吸。

相關報導

• 生態問題導致三峽移民再增 400 萬

• 中國承認三峽大壩存在隱患

• 三峽大壩之憂

不過,范中成家的麻煩並沒有就此結束。政府部門前不久宣佈,將再動員 400 萬人遷出三峽庫區的沿江地帶和山區,移居到其他地方。范中成現在居住的新家建在老房子上面的山上,也在這次遷移範圍以內。

政府之所以制定這樣一個計劃,與它之前公開承認的三峽工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有關。耗資 250 億美元的三峽工程原本是為保護長江兩岸人民免受經常性洪澇災害的痛苦,並藉助大壩發電,但現在,這個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蹟正在威脅着它本來希望保護的人們,對此,中共政府表示已認識到這一現實。大壩工程對周邊及輻射地區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已到了不能漠視的地步,今年 9 月,中央有關部門警告說,為避免釀成重大環境災難,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在發出上述警告前五天,有關部門已批准新的移民計劃。當地一些官員說,新計劃純粹是出於他們所在城市發展經濟的考慮,而中央政府的研究人員建議數百萬人遷移實則是為了應對環境惡化的問題。

伴隨大壩工程形成的這片綿延 640 公里 長的靜止水域淹沒了數百平方公里的良田,水域的污染正變得越來越嚴重。不斷上漲的水位迫使農民不得不向高處尋找能耕種的土地,而那些地方本來已經居住着大量貧困人口,移民的謀生機會少得可憐,也享受不到公共服務,這種生存環境讓他們的健康問題面臨着威脅,而且,未經處理就流入水域的污水和農用化學品也因此而增加。

三峽大壩這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電工程儼然已成為中國工業革命效能水平的象徵──它的特點是:以高昂代價換來高增長。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歷任統治者就一直夢想着在 6,400 公里 長的長江上建造一座大壩來制伏水患,並利用其巨大的威力發電。在過去的這個世紀,長江曾奪去了數十萬人的生命。但現在,中共政府對三峽大壩的管理讓人們產生了疑問,人們不知道政府是否有能力解決出現的問題,並避免製造更大的問題。

自從 2003 年 6 月三峽工程進行首次截流以來,庫區部分岸線多次潰堤。目前大壩水位已上升 156.6 米 ,根據計劃,到 2009 年還將再上升 20 米 。當地官員稱,大壩建成後形成的新江岸有 60% 過於陡峭、無法耕作。批評人士警告說,大壩附近主要大城市重慶的長江碼頭 10 年內將因江水流速下降致淤泥積聚而報廢。

眼下,大壩水域上游城市沿江地區已被污水帶包圍,重慶最西面一帶就是這樣。據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und) 今年春天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稱,由於大壩橫亘在江面上,上游污水不能像以前那樣被一路沖刷到海里。進入庫區靜止水域的污水及其他污染物還會倒流進支流,導致大面積藻類爆發。由於水流中斷,長江盆地漁業作物大幅減少。另外,據美國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研究表明,大壩還導致該地區降雨和大霧天氣增加、氣溫下降。

點擊下圖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政府在三峽地區共投資 50 億美元,用於建設數百個污水和垃圾處理廠,政府部門還計劃建一條 一公里 寬的沿江綠化帶,以阻止化肥殘留物或其他污染物進入江中。與此同時,長江上游及支流水域還在計劃建設更多的水電設施,但三峽工程目前暴露出的缺陷使國有媒體針對興建更多大壩的計劃刊發了批評文章,現在,中央政府也開始重新考慮這些計劃。

分管三峽庫區經濟工作的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指出,保護三峽地區水質的最好辦法就是減少人口,並加強環境保護。過去一年裏,一些獲得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曾警告說,三峽庫區的 1,100 萬居民中有 480 萬無法生存。不過後來,這個估計數字被減少了一半,但政府仍希望讓 400 萬人搬遷到別處,這其中有一半人口現居住在沿江地區,其餘則位於周圍的山區。

已安置人員的待遇引起的不滿可能會令新的安置計劃變得更加複雜。這其中的許多人都失去了工作,也沒得到政府的補貼。當地環保組織重慶綠色志願者聯合會 (Green Volunteer League of Chongqing) 會長吳登明問道,搬遷一百萬人都出現了如此多的問題,搬遷四倍於此的人又會怎樣呢?如今在當地開藥店的范中成是就首次移民安置給家庭造成損失而提起訴訟的人之一。

范中成說,當地政府給了他大約人民幣 20,000 元補償。當地官員說,他們給的數字兩倍於此,且否認對此事負有責任。但范中成說,他希望政府能夠承擔責任,並補償更多。他說,他的父母是因為三峽大壩死的,是為國家死的,國家在這點上欠他們的。

當初在討論建設三峽大壩時,人大代表有三分之一投了反對票,這在人大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但政府還是在 1992 年批准動工修建大壩。三峽大壩的發電能力是美國胡佛大壩的 10 倍。反對者當初就預見到了目前出現的許多問題,如生態環境惡化、大規模移民安置帶來的問題等等。持不同意見的記者、工程師戴晴曾在一本書中表達了反對意見。

三峽大壩沿着三峽狹窄的山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水庫。大壩的另一端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重慶,這是一個有着 3,000 萬人口的直轄市。

在 2003 年 6 月長江截流後不久,三峽大壩就開始出現問題。沿岸的山體開始扭曲變形,幾周後的 7 月 14 日 ,有 20 多名農民和漁民因嚴重的山體滑坡而失去了生命。一開始,政府官員將原因歸咎於暴雨,但國內外的研究人員不久後指出,水位上升才是罪魁禍首。

施工仍在繼續,而水位也越來越高。 2005 年 8 月,范中成一家與其他 600 名村民同政府簽訂了協議,同意放棄位於桐林村的老房屋,搬到幾小時車程之外,距離重慶市更近的地方。水庫很快就會淹沒山腳下他們耕作了幾十年的土地。政府向每人發放了約人民幣 12,304 元的安置費,並承諾由政府拆掉房屋。這筆安置費的數額比他們一年的收入要高。

不過有文件顯示,政府官員在最後一刻表示,農民必須自己拆除房屋,否則將被扣掉 2000 元的補償款,不過一名當地官員表示,他們可以自己選擇。 2006 年 5 月,范中成年邁的父母雇了幾名工人幫他們拆房子。范中成和妻子也去幫忙。那天天氣晴朗炎熱,已經有幾周時間沒有下雨了。范中成看到,工人揮動錘子和鎬頭敲牆時,空氣中到處都是灰塵。

突然間,房子的一面牆塌了,全家人都被埋在磚頭和碎木頭下面。鄰居急忙扒開廢墟,搶救他們。范中成母親的頭骨被砸碎了,父親四肢骨折,他自己的肝臟被扎傷,而且他已很難回想起被埋在廢墟下的幾個小時裏發生的事情了。在此後的一個半月時間裏,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受傷的妻子不得不奔在范中成和他父親的住處之間來回奔波照顧他們。

同大多數農民一樣,這個家庭也沒有醫療保險,不得不向親友借錢支付不斷上漲的醫療費。當全家人再也無力同時負擔父子兩人時,家人決定將范中成的父親送到新建的安置房中。由於那裏醫療條件落後,他的傷口開始感染,十幾天後就去世了。

也是在 5 月份,有關部門舉行了盛大的典禮,慶祝 2.2 公里 長的大壩混凝土結構完工。與此同時,成都某地質勘察單位的地質學家范曉撰文質疑政府在大壩對地質沉降、地震和污染的影響上面過於樂觀了。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不應該建這個大壩,為它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今年春季,又一輪山體滑坡迫使更多的村民流離失所。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一些中國高校工作的科學家稱污染和泥沙淤積問題越來越嚴重。政府最高層終於也開始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重慶市官員表示, 36 公里 長的江岸共發生了 91 起坍塌事故,不過後來他們收回了這一統計數據。

6 月 27 日 ,中國國務院召開會議討論了重慶和三峽大壩的未來。據官方媒體新華社後來有關此次會議的報導說,總理溫家寶在會上表示,長江三峽生態和環境惡化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一天後,又有 4 名村民在另一起山體滑坡事件中喪生。

北京方面的憂慮使得重慶地區領導人開始重新考慮移民計劃,新計劃於 9 月 20 日 獲得中國國務院批准。 9 月 25 日 ,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首次公開承認了三峽大壩存在的問題。

據新華社報導,政府官員警言,大壩正產生某種「負面影響」,除非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否則將會引發一場環境「災難」。中共政府指出,建三峽大壩利大於弊,它在發電的同時不污染空氣,而且還能幫助減少嚴重的洪澇災害。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的一位發言人說,移民有助於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但拒絕進一步置評。

譚副市長介紹說,今後 10 到 15 年中移民計劃將採取自願原則,此外,政府還將在 40 個工業區中出台與就業、醫療、教育和住房相關的多種優惠政策,以此來吸引移民搬遷。然而,由於以往移民過程中發生的不愉快事件曾引發民怨,因此有些批評人士對此次移民計劃仍持懷疑態度。重慶還打出了戶口牌,而這正是那些在上海、廣東等沿海地區打工的重慶農民所夢寐以求的。重慶一帶的許多農民如今都前往沿海工業城市務工,那裏不僅機會多,掙的錢也要多得多。

重慶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陳悅談到,這一項目有兩大出發點:改善生態和扶貧,但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城鎮化。從全國範圍來看,城鎮居民的收入平均比農民高出兩倍有餘,而且這一差距還在不斷擴大。在重慶市中心,大型購物商場鱗次節比,其中不乏布克兄弟 (Brooks Brothers) 、范思哲 (Versace) 等高檔品牌專營店。

重慶現有居民則指出,中央政府提供的資金將幫助重慶吸收、安排可能大量流入的勞動力,避免貧民窟的湧現。譚副市長說,隨着經濟的發展,移民已經開始了,政府應該對此加以引導。他介紹說,所有民營及公共領域的投資總計將達到 1,000 億美元左右。

范中成六百位鄉鄰中的大多數已經離開了政府此前的指定移民點,搬到了養鹿鄉。重新在養鹿鄉安頓下來的他們已是怨聲載道。今年 30 歲的於青華是范中成的表親,他抱怨說自己沒有拿到政府原先允諾的錢,可那些和「上面」有關係的人卻如願拿到了。他說,政府指定的搬遷點十分偏遠,根本就沒有工作機會。他希望政府能兌現承諾,真是「山高皇帝遠啊,」於青華感嘆到。

沿上游驅車一小時後,就到了重慶的一座衛星城,周立太律師正在給他的辦公室做最後的收尾工作。在他看來,用不了多久,三峽垻區規模更大的新移民潮會令這間辦公室擠滿原告。今年夏天,周律師就接待了大約一千名客戶,涉及問題都是與另一處大壩相關的移民事宜,這也使他相信今後將有更多工作要做。「現有法律和政策是好的,但問題在於地方政府如何執行,」他談到。如今的周律師在中國已小有名氣,他曾在重慶民工與工廠僱主發生糾紛時維護了前者的利益。

在范中成就雙親遇難一事狀告地方政府時,當地法院一開始拒絕受理,而後來立案審理時,又處處袒護地方官員。幾周前,范中成從家鄉趕往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他沿法院大樓的大理石台階拾級而上時俯瞰了身下的滾滾長江水。他在遞交了上訴材料後就回到了自己的家。范中成一面要照顧女兒們,一面還要照看那家小藥店。為了掙錢,妻子只身前往 2400 公里 外廣東的一家珠寶加工廠打工,從此一家人天各一方。

就在范中成等待判決結果的同時,他會不時去桐林村看看,這個已快要被淹沒的廢墟曾是他父母的彌留之地。曾經的房屋如今已成殘垣斷壁,被蚊蠅叢生的雜草和江水所包圍。往日的田地已成為蓄水池,只剩幾根腐爛的玉米杆顯得格外扎眼。從新家的窗戶往外看,范中成看見江水拍打着水泥石碑的基座,此時蓄水高度已漲到 156.6 米 ,也正是在這一高度,他的農田永遠成為了過去。

Shai Oster

……………………

中國法院駁回一三峽移民索償要求

2007 年 11 月 09 日 09:19 英 | 大 | 中 | 小

在三峽大壩建設的動遷過程中,范中成的父母在拆除自家房屋時被砸傷不治身亡。范中成因此向法院提出起訴,要求獲得更多移民補償,但他的要求日前被駁回。

三峽大壩建成後大壩上游 640 公里 長的江面都將成為庫區,約 140 萬沿江居民需要動遷,范中成和他的父母因此被要求放棄他們在桐林村的老宅,遷往他處。在拆除老屋的過程中,房子的一面牆突然塌了,范中成的父母被砸傷後不治身亡。

范中成認為,政府應該為他父母的死亡向范家提供補償,因為他父母是因庫區清理工作而死的。當地政府拒絕了他的要求,稱政府不應為他父母的死承擔責任,因為范家拆除老宅的工作不是在政府監督下進行的,當地法院在周三的判決中支持了政府的這一主張。對此案如何判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政府的命令作何種解釋,原被告雙方對這些命令的理解存在衝突。

范中成周四說:「我們離開了世代居住的老家,完全是為了國家和三峽電廠。我們為大壩建設作出了許多犧牲。我父母為國家的建設而死,政府補償我們的損失是天經地義的。」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從興建伊始圍繞它的各種爭議便不絕於耳,而這一工程現在又再度成了關注焦點。

中共政府最近首次公開承認了三峽大壩所引發的各種問題,並宣佈將通過一個自願城市化項目再將幾百萬人從三峽庫區及周邊地區遷移出來。而在《華爾街日報》周二頭版一篇報導中提到的范中成便可能要再度搬遷。

政府的這一計劃旨在解決污染問題和因三峽工程而加劇的庫區人口居住過密問題,它同時也屬於中國一個通過城市化來緩解農村貧困問題的全國性試驗項目。在此前進行的三峽庫區 140 萬人口異地安置過程中,有關挪用移民專項資金的問題已經使這項工作步履維艱。

搬遷出來的庫區居民大多被安置在了重慶市的各個轄區。為了方便三峽工程建設,重慶市 10 年前被升級為了省級城市。

Shai Oster

……………………

三峽工程在質疑中繼續進行

英 | 大 | 中 | 小 2007 年 11 月 19 日 14:51

拆遷人員上周拆毀了有着 1,800 年歷史的古城開縣的最後一批建築,它也將成為因三峽大壩工程而被淹沒的最後一個縣城。對移民以及二次移民的擔憂重新給人們心中蒙上了陰影。

相關報導

• 中國法院駁回一三峽移民索償要求

• 大壩•移民•民怨

• 生態問題導致三峽移民再增 400 萬

• 中國承認三峽大壩存在隱患

• 三峽大壩之憂

長江三峽大壩建設所形成的 400 英里 長庫區已經淹沒了近 140 萬人的家園。三峽大壩於 2006 年完工,目前正在對水庫分階段注水, 2009 年將達到 175 米 的最終水位。

三峽工程的大多數移民都被重新安置到直轄市重慶周邊地勢較高的地區。

但工程淹沒了成百上千英畝的農田,移民也令庫區周圍人口密度過高和貧窮問題進一步惡化。重慶市研究人員曾經計算過,為了緩解水污染加劇、同時防止滑坡帶來的危險,還有約 230 萬人需要遷離庫區周邊地區,其中就包括一些以前的移民。

政府表示,希望鼓勵這些居民離開三峽庫區周邊地區,讓數百萬人搬出貧困的農村山區,這也是重慶市城市化進程的組成部分。

上周四,重慶市政府發言人文天平否認了將有數百萬人被強行重新安置的說法。根據國有媒體報道,文天平在例行記者會上說,有關還將有 400 萬人被遷移出三峽庫區的報導是不準確的。重慶市政府希望在 2020 年前吸引 300 萬至 400 萬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地區,以縮小城鄉貧富差距。

廣告

長江三峽大壩的建設初衷是為了控制這條中國最長河流的洪水,並產生清潔能源。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領導人一直希望馴服暴虐的長江。三峽工程 1994 年開工建設,而此前由於對大壩利弊存在爭議,開工時間曾被延期數年。

批評人士擔心,如此大規模的項目將會帶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和社會問題。批評意見在過去經常受到壓制,直到不久前政府才前所未有地承認三峽工程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山體滑坡增多、污染加劇和移民失業率上升,等等。移民還抱怨說,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讓國家撥出的本應屬於他們的安置費進入了當地政府的腰包。

Shai Oster

……………………

中國為三峽工程亡羊補牢

英 | 大 | 中 | 小 2007 年 11 月 21 日 12:05

中共政府正採取一系列措施着手解決三峽大壩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這座世界最大水電站會造成何種始料未及的後果由此可見一斑。

新華社於周二晚間報導了此事,實施這些措施的目的在於緩和三峽大壩所引發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中央政府表示將保證垻區搬遷居民的用水供應,在長江流域城市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限制措施,並建立應急機制來處理溢洪問題。

新華社稱,作為監管三峽水庫和大壩建設的最高政府部門,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 (Three Gorges Project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 準備設立七個項目來解決三峽生態環境問題,並將建立一套專門機制來監督這些項目的執行。

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稱,雖然三峽項目的建設工作已經完成過半,但從環保角度而言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該委員會稱,中國不但要把三峽項目建設成為一流的水電工程,還要創造一流的生態環境。

相關報導

• 三峽工程在質疑中繼續進行

• 中國法院駁回一三峽移民索償要求

• 大壩•移民•民怨

• 生態問題導致三峽移民再增 400 萬

• 中國承認三峽大壩存在隱患

• 三峽大壩之憂

三峽大壩於 1994 年正式動工,壩體高達 185 米 ,主要用來調節長江水量和發電。此前中國內部對於三峽大壩的利弊曾爭論過多年,使得該項目被長期擱置。隨着大壩的建成,在西部的四川至湖北省形成了綿延 640 公里 的水庫,並迫使大約 140 萬人搬遷。有關部門計劃到 2009 年將水庫水位提高到 175 米 的最大高度。

從一開始,就有反對意見認為三峽項目的社會和生態成本過高。三峽水庫淹沒了古老的城市和文化遺產,還迫使庫區農民搬遷到人口更加密集的沿江坡地上,他們一方面要靠着比以前更少的土地勉強維生,一方面還要面臨日益加重的土地侵蝕和塌方事故的致命威脅。

此外,由於江水被大壩阻攔,農業殘留物、生活及工業污染物無法順流而下排入大海,而是倒灌回水庫,使得庫區水體的污染不斷加重,並導致庫區的長江支流出現「水華」現象。庫區搬遷居民的安置工作也被指責普遍存在腐敗官員盜用移民安置款的現象。

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在聲明中稱,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好於預期。三峽地區建垻蓄水前就是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多發區,這也正是當初有人反對興建大壩的主要理由之一。據該委員會稱,政府已投入大約 16 億美元的災害防治資金。

現在中共政府還計劃再動員 400 萬居住在水庫沿岸人口密集區和貧困山區的居民移民到城鎮,這一方面可以減輕環境壓力,另一方面也可縮小庫區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廣告

周二發佈的這份聲明進一步展現了中共政府對三峽項目日漸加深的不安之情。多年以來,三峽工程都籠罩在「利國利民」的光環之下,批評之聲不是被壓制就是被忽視。

中國官員在今年 9 月份召開的一次三峽問題專家會議上首次承認,如果不採取措施解決污染和崩塌問題,三峽大壩會演變成一場」環境災難」。中國媒體廣泛報導了此事,報導中還引用了《華爾街日報》 8 月份一篇關於三峽庫區崩塌災害和三峽工程其他始料未及後果的報導。

不過中國官員隨後放棄了」環境災難」這一評語。雖然他們也已認識到有必要採取更多措施來預防問題的發生,但昨日這份聲明仍然認為三峽項目在防洪和發電方面能發揮積極作用,總體而言利大於弊。

SHAI OSTER

……………………

中國承認三峽大壩存在隱患

2007 年 09 月 27 日 09:42 英 | 大 | 中 | 小

中國官員以少有的坦誠措辭公開承認,三峽庫區存在隱患,如山體滑坡、水土流失以及污染等,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迅速得到解決,將會引發嚴重環境災害。

官方媒體新華社 (Xinhua news agency) 在其英文新聞報導中援引了本周一次會議上專家的發言稱,如果不採取預防措施,三峽大壩項目將會引發巨大的災難。

廣告

這是中國官方首次承認三峽大壩可能引發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環境問題。上述言論正是出自最近中共政府官員就三峽大壩影響問題召開的一次會議上。

據新華社報導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汪嘯風表示,我們決不能放鬆對生態及環境安全問題的警惕性,也決不能以環境為代價來實現經濟增長。

三峽相關報導

• 三峽大壩之憂

• 《華爾街日報》圖片報導:三峽大壩之憂

其他與會專家稱,三峽水庫已經引發了威脅周邊居民生命安全的山體滑坡現象,他們還警告稱,下游堤岸也受到了侵蝕。新華社稱,此次論壇於周一至周二在長江下游城市武漢舉行,與會者表示,已經發現大壩對 640 公里 長的庫區產生了顯著的不良影響。重慶市副市長稱,三峽大壩沿岸 36 公里 出現了 91 處塌陷。

汪嘯風說,中國總理溫家寶今年早些時候在國務院的一次會議上已經談到了三峽大壩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

湖北省副省長李春明則警告說,從三峽大壩下泄的江水正在侵蝕下游的防護堤壩。湖北是長江流經的省份之一。科學家們說,三峽大壩以下江段的水流速度正在加快,因為可降低水流速度的泥沙被三峽大壩大量攔截了。

建設三峽大壩的初衷是控制每年肆虐的長江洪水,並為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提供清潔的電力來源。但從興建之初時起,三峽大壩就一直是人們批評的目標,有人指責該工程強制搬遷了 100 多萬當地居民,淹沒了一系列重要的歷史古蹟,並將使四川盆地的地貌發生劇烈改變,等等。早些年對三峽工程的批評聲音經常會受到嚴厲壓制。 1994 年開工建設的三峽工程至少耗資 220 億美元,這一工程目前仍未完工。

而現在,政府官員和科學家們又對可威脅到三峽大壩的其他危險發出了警告。在廟河村這樣的三峽沿岸地區,山體滑坡的威脅是如此嚴重,以致於村民們不得不被迫搬遷。《華爾街日報》不久前一篇報導三峽大壩不斷增多問題的文章曾提及了此事。

新華社的英語報導援引汪嘯風的話說,《華爾街日報》提及的問題應該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

據一家地方政府的網站稱,三峽地區最近就發生過幾次山體滑坡, 6 月 28 日 發生的那次導致四名村民喪生,另有四位村民至今依然下落不明。

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在中國水資源日益短缺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在全國許多地方,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工業廢水以及含有化肥殘留的農田用水把眾多湖泊變成了污水池,大片水面被藻類所覆蓋。從官方的統計數字看,中國一半以上主要河流的污染程度已經嚴重到了魚蝦絕跡或河水已無法供飲用和灌溉之用的程度。政府說,中國有三億多人缺乏清潔的飲用水,這部分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中共政府一直在加緊努力,以免環境問題阻礙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中國國務院周三剛剛批准了一項五年計劃,在解決污染問題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目標和相關措施。

Shai Oster

……………………

生態問題導致三峽移民再增 400 萬

2007 年 10 月 12 日 10:39 英 | 大 | 中 | 小

中共政府稱,由於生態環境問題,三峽大壩附近地區還將有 400 萬居民在未來 10-15 年移居別處,移民人數是當初修建三峽大壩時移民數量的三倍。

三峽相關報導

• 中國承認三峽大壩存在隱患

• 三峽大壩之憂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 (Xinhua news agency) 發表的這則消息再次讓人們看到了被稱為中國工程建築史上偉大成就的三峽大壩所帶來的意外後果。

三峽大壩興建的初衷是為了顯示中國有能力馴服長江洪水和提供清潔電源。但事與願違,它成了中國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以及飛速經濟發展灰暗面的代表。

此前,已有 140 萬居民為了修建三峽大壩而移居他鄉。中國國有媒體周四報導,因擔心水庫內水源會受到污染,以及山體滑坡對周圍數百萬居民造成威脅,政府計劃將 400 萬居民從三峽庫區遷出。

據新華社報導,重慶市副市長余遠牧表示,三峽庫區生態環境非常脆弱,自然條件不適宜大規模的城鎮發展和聚集太多的人口。

隨着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日益臨近,對三峽大壩的擔憂情緒也達到了頂峰。中國官員稱,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今年早些時候召開的一次國務院會議上提出了三峽大壩的生態問題。

三峽大壩工程始於 1994 年,目前尚未竣工,耗資至少在 220 億美元。

位於三峽大壩西端的重慶市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三峽大壩工程使長江更適合大型船隻航行,但是也惡化了重慶附近人口密集的大片沿岸地區的生態環境。中國官員稱,大壩沿岸已經有 91 處發生塌陷。

此次 400 萬移民行動是重慶市 2007 年至 2020 年城鄉總體發展規劃的一部分,已經於 9 月 20 日 獲得國務院批准。據新華社報導稱,居民將轉移到「一小時經濟圈」內居住、發展。

河堤的頻繁塌陷已經迫使數千人轉移,並催生了一個新名詞:「二次移民」,即當初已經為三峽工程搬遷過一次,現在又需要再次轉移的人。在首輪移民過程中,不斷有官員私吞移民安置資金的消息曝出。

就在不到一個月前,中國官員首次公開承認三峽庫區存在山體滑坡、水土流失以及污染等隱患,如果這些問題不能迅速得到解決,將會引發嚴重環境災害。

新華社援引專家在一次會議上的講話稱,如果不採取預防性措施,三峽大壩項目將會引發巨大的災難。

在廟河村這樣的三峽沿岸地區,山體滑坡的威脅是如此嚴重,以致於村民們不得不被迫搬遷。《華爾街日報》 8 月份一篇報導三峽大壩問題不斷增多的文章曾提及了此事。國有媒體稱,有關官員在此次會議上提到了這篇文章。

據一家地方政府的網站稱,三峽地區最近就發生過幾次山體滑坡, 6 月 28 日 發生的那次導致四名村民喪生,另有四位村民至今依然下落不明。

下周,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就要召開。一些觀察人士表示,對三峽大壩的公開批評可能涉及更深層次的權力爭奪。該工程與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關係密切。而溫家寶等現任領導人一直與三峽大壩保持距離。

廣告

從一開始,這個項目就因要安置數十萬移民、淹沒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物遺蹟和改變長江流域生態而受到了批評。最初的批評意見受到了壓制。在 1993 年有關該項目的投票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大代表投了反對或棄權票。這對習慣於「俯首」的他們而言,實屬罕見。

該項目在 1994 年動工,成千上萬的居民搬遷到了在易滑坡地段以上地區新建的城鎮中。但在水庫開始蓄水後不久,一系列新問題開始湧現,如山體滑坡更加頻繁,水污染加劇和移民缺乏土地等等。

更具體的情況沒有對外公佈,但此次移民是重慶地區城市化規劃的組成部分。重慶目前共有 2,800 萬人口,其中城鎮人口約佔一半,其餘分佈在密集的村莊中,他們為了生計奔波忙碌,也進一步加劇了三峽庫區的污染問題。

中國負責保護長江環境和水資源的政府部門──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 (Yangtze River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Commission) 原局長、環境學家翁立達稱,此次移民與以往不同,這次更主要的是城市化、扶貧和更好地保護三峽庫區水質。

中國目前的城市化進程可能是歷史上最快的,這創造了大量的機會和財富,但也帶來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染問題。在長江流域,城鎮的發展速度超過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令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被直接排放到長江中。與此同時,流失的化肥和其它污染物也從農田和工廠流入了長江。

Shai Oster

(更新完成)

……………………

中國:為全球新建水壩

2007 年 12 月 31 日 08:29

全世界 45,000 座大型水壩幾乎有一半在中國,中國已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其水電技術,雖然它自己還在努力應對着三峽大壩帶來的環境破壞和社會問題。

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已開始對修建大壩敬而遠之。但中國公司和中資銀行現在卻至少參與了 27 個國家 47 座大壩的建造,這些大壩的造價總計高達數十億美元,其中一些位於因侵犯人權和環境記錄惡劣而飽受批評的蘇丹和緬甸

就在本周,中國最大的工程公司之一葛洲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Gezhouba (Group) Corp., 簡稱:葛洲垻)稱其獲得了一份 15 億美元的合同,將在巴基斯坦修建一座水電站。今年早些時候,該公司宣佈將在尼日利亞修建一座造價 15 億美元的大壩。中國主要的大壩建造商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 (Sinohydro Corp. Ltd.) 上個月中標修建老撾的一座大壩,造價預計將達 20 億美元。

對中國而言,這些工程是其努力增加對亞非國家援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幫助這些國家建造基礎設施的交換條件是獲得其石油和銅等資源。在中國公司修建大壩的許多國家,當地政府和許多民眾都樂於接受水電,認為這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可以使他們免遭能源缺乏之苦。

每年都會有亞洲和非洲國家的代表團參觀三峽大壩這個「模範工程」,雖然其問題多多,從飆升的造價、強迫逾百萬民眾重新安置造成的動盪到水土流失、污染加劇等等不一而足。對大壩的批評──在許多方面是全世界最強烈的──持續不斷,以至中共政府最近也開始承認這些問題。但環保主義者和人權活躍人士擔心,中國在引領其他國家恢復對建造水壩的熱情時會重複其在國內犯過的錯誤。

美國加州環保組織 International Rivers 的政策負責人彼得•博斯哈德 (Peter Bosshard) 說:「中國在世界各地建造大壩所依據的分析並未指出這些項目的真正代價。」

在中國國內,政府已經開始對大壩作出反思,增強了對環境的重視,並要求對大壩進行影響評估和公眾聽證會,以此獲得廣泛的支持。

中國之外的水電支持者也感到不安,擔心中國大張旗鼓地在國外修建大壩存如果出現問題會給整個行業投下陰影。世界銀行 (World Bank) 的首席大壩專家亞利桑德羅•帕爾梅里 (Alessandro Palmieri) 說:「我自己也很擔心,因為我覺得每個項目都是這一行業的代言人。」他警告說這些大壩可能會出現極大的問題。他擔心這些項目會造成環境問題或引發社會動亂。

其中一些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在位於蘇丹尼羅河谷、造價 20 億美元的麥洛維大壩 (Merowe Dam) ,去年四月一些抗議強迫安置的村民被警方殺害;中國進出口銀行 (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 為這座大壩提供了部分資金。聯合國還對其他侵犯人權和鎮壓反大壩活動的情況提出了抗議。環保主義者說,非洲一些計劃建造的大壩會危及加納和贊比亞的國家公園,淹沒公園的一部分土地並改變其生態系統。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China Three Gorges Project Corp.) 有點類似政府機構,負責三峽大壩的建設工作,它正考慮與一些西方電力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後者目前正評估在政局不穩的剛果民主共和國修建大壩的計劃,這座大壩的發電能力將會是三峽大壩的兩倍。

中國在鄰近的東南亞地區也同樣活躍,據中國-東盟電力合作與發展論壇 (China-ASEAN Power Cooperation & Development Forum) 今年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有 21 家中國公司正在那裏從事着 52 項水電工程的建設工作。

環保主義者說,大壩已經毀掉了中國境內的瀾滄江上游地區;他們想阻止中國再在下游修建大壩。活動家們大肆批評中國在緬甸修建大壩的行為,聲稱這種行為是在支持獨裁政權,當地社區已經因被強迫安置而受到損害。在老撾這個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負責三峽建設的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正在修建兩座大壩,以便向鄰近的中國和泰國輸出電力。

在反對中國大壩建設熱的同時,對中國在東南亞和非洲經貿領域勢力不斷做大的普遍不滿也在升溫。 Towards Ecological Recovery & Regional Alliance 泰國活動家 Premrudee Daoroung 說,中國正在利用其政治實力讓湄公河下游國家接受項目和投資。很多時候當地人已開始對中國人有不滿的言論了。該組織一直在遊說,反對在湄公河上建造大壩。

中國以及國際大壩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Large Dams) 等其他支持水電的國家和組織表示,建設大壩能夠提高世界最貧困地區的生活水平。該委員會稱,非洲僅開發了水電可開發量的 8% 左右。

中國進出口銀行 (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 行長李若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不想被誤解。我們希望人們理解我們不是在破壞環境。我們是在幫助各國發展。

中國的建垻熱情不斷高漲,而近年來大壩在西方已基本失寵,不過此前西方國家也經歷了幾十年的大壩建設高潮。從在大蕭條時期建設的美國胡佛大壩,到歐洲最大的水壩──葡萄牙 Alqueva 大壩( 1957 年計劃, 2002 年竣工),大壩是國家建設、工業化和擺脫貧困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際大壩委員會的數據,歐洲和北美這兩個世界最富的地區已經開發了水電可開發量的 70% 。

隨着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大壩開始受到冷落。中國的三峽大壩就是一個例子。儘管遭到了強烈反對,大壩的建設方案仍在 1992 年獲得批准,最終催生了綿延 400 英里 的庫區, 140 萬人被迫遷徙。支持者稱,三峽大壩利大於弊,不但有助於預防下游的洪澇災害,還帶來了清潔能源。批評者則表示,如果建幾個較小的水壩更有助於預防洪水,而且留下的人為影響更小。最終,巨型水壩對世界輿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有關腐敗、管理不善和環境惡化的報導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反對水電的聲浪。

相關報導

• 大壩•移民•民怨

• 中共政府積極評價三峽工程

• 中國為三峽工程亡羊補牢

• 三峽工程在質疑中繼續進行

• 中國法院駁回一三峽移民索償要求

• 生態問題導致三峽移民再增 400 萬

• 中國承認三峽大壩存在隱患

• 三峽大壩之憂

上世紀 90 年代,在環保人士的壓力下,全球在建水壩的數量下降到只有 2,000 座,遠低於 70 年代高峰時的 5,400 座。最早將水壩視為幫助窮國擺脫貧困之重要手段的世界銀行 (World Bank) 也停止了對幾乎所有大型水壩的資金支持。 2000 年時,一個名為世界水壩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 的深具影響力的團體發表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報告,對水力發電的益處提出了質疑。這份報告標誌着水電發展的末路。

但隨着石油價格的不斷飆升以及人們對燃燒煤炭等化石燃料會加劇全球變暖的擔憂日益加劇等因素,水力發電重新收到青睞。從 2005 年起,亞洲開發銀行 (Asian Development Bank) 和世界銀行又開始向水壩建設項目貸款,當時它們向老撾的 Nam Theun 2 大壩項目提供了建設資金,希望該國能夠通過向外輸出大壩發的電來增加收入。在某些地區,水電項目是作為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後備手段。

專家們說,在此期間,中國主要通過官方的中國進出口銀行以更加積極的步伐進軍全球水電市場。環保組織 International Rivers 的博斯哈德說,過去四、五年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大型水壩項目最重要的資金提供國。

International Rivers 等環保組織之所以將攻擊的矛頭對準中國進出口銀行,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家向中國水壩建設公司大量提供貸款的銀行對水壩項目在全球遍地開花的現象負有最大責任。他們希望中國在社會責任和透明度方面能夠遵守國際標準,而這也是人們在評論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的利弊時屢屢涉及的一個話題。一些人抨擊中國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援助方式,稱這會助長侵犯人權和腐敗行為。

中國官員表示,中國的外援政策是隨着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參與不斷加深而逐步形成的。李若谷最近看到 International Rivers 在網上批評該行的文章後提出與博斯哈德會面。中國進出口銀行已公佈了它的貸款指導原則,並考慮與世界銀行一道參與非洲的一些開發項目。

李若谷指出,說中國進出口銀行不關心環境和社會責任是不正確的,你不能因為出現了一些腐敗問題就停止一個國家的發展,這於事無補,不能因噎廢食。有經濟學背景的李若谷曾就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他先後在中國央行、亞洲開發銀行 (Asian Development Bank) 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任職。

Shai Oster

……………………

(老潘注,耐人尋味的是,洋鬼子的這些報道,全部出自一個作者。可想而知的是,洋鬼子跟三峽工程死磕上啦。)

于洋鬼子連篇累牘的報道,中國人猴急猴急的,不干啦。友人發來相關內容。

2008 年 1 月 10 日 18:58

Fw: 與《華爾街日報》再說三峽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WSG office

To: Undisclosed-Recipient:;

Sent: 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4:23 PM

Subject: 與《華爾街日報》再說三峽

與《華爾街日報》再說三峽

――給《華爾街日報》的一封公開信

文 / 水博

前不久華爾街日報的《三峽大壩之憂》一文引起了國內外對三峽問題的廣泛爭論,應該說那篇文章中華爾街所談到的問題,還主要是受到了中國國內第二屆《長沙論壇》上某些錯誤信息的誤導。例如,關於三峽庫區的地質問題,有些人隱瞞了原有的長江的地質條件,而用目前三峽庫區存在的地質災害威脅大做文章。其實,在高山峽谷地區地質災害的威脅始終都會存在,不過實事求是地從三峽建設前和建設後的 13 年內的地質災害紀錄相比較,我們不難發現該地區破壞性的地質災害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即使還存在着威脅,也已經在我們的嚴密監測之中。這難道不是三峽庫區人們的福音嗎?

關於水質問題更是如此,為了保證三峽建成後的庫區水質,我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在庫區沿岸建設污水和垃圾處理廠,目前這些治理措施現在已經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我國很多江河的水質都在隨着經濟發展不斷惡化的時候,我國的長江則因為三峽的建設和大量污水廠的投入使用,不僅水污染的增速明顯變緩,而且一些時段和地方的長江水質已經比三峽蓄水前有所好轉。當然,個別情況下由於污水處理措施不到位的出現局部的嚴重水污染的現象也確實會存在,但是,專門把這種情況挑出來污衊三峽建成後惡化了水質的宣傳,決不是一種客觀的評價。

最近,又看到 07 年 12 月 31 日 的《華爾街日報》上的「中國:為全球建新水壩」一文(以下簡稱「華文」),其中,出於不同的環保理念,華爾街記者對興建水壩的負面評論和偏見,我們尚可理解。但是,文章中存在的幾點邏輯和事實問題卻非常令人擔心。作為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報紙,連續的出現這種低級的錯誤實在令人痛心。為此,非常有必要指出華文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供《華爾街日報》和原文作者參考,也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比如,華文說「中國的建垻熱情不斷高漲,而近年來大壩在西方已基本失寵,不過此前西方國家也經歷了幾十年的大壩建設高潮。從在大蕭條時期建設的美國胡佛大壩,到歐洲最大的水壩──葡萄牙 Alqueva 大壩( 1957 年計劃, 2002 年竣工),大壩是國家建設、工業化和擺脫貧困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際大壩委員會的數據,歐洲和北美這兩個世界最富的地區已經開發了水電可開發量的 70% 。隨着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大壩開始受到冷落。中國的三峽大壩就是一個例子。儘管遭到了強烈反對,大壩的建設方案仍在 1992 年獲得批准,最終催生了綿延 400 英里 的庫區, 140 萬人被迫遷徙。支持者稱,三峽大壩利大於弊,不但有助於預防下游的洪澇災害,還帶來了清潔能源。批評者則表示,如果建幾個較小的水壩更有助於預防洪水,而且留下的人為影響更小。最終,巨型水壩對世界輿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有關腐敗、管理不善和環境惡化的報導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反對水電的聲浪。」

我這裏特地把華爾街日報的兩段文章放在一起,這樣才能發現華爾街記者進行誤導宣傳的技巧。其實,華文的這一段內容所闡述的邏輯關係非常混亂。看過華文大家根本就不知道大壩在西方失寵的原因是什麼?到底是因為大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呢?還是因為西方應該建設的大壩都建得差不多了,他們用不着再建設了呢?華文中這個似是而非的問題非常關鍵,如果是因為大壩對環境的破壞性太大,西方國家的大壩已經建設錯了。那麼現在發展中國家當然不應該再重複去犯錯誤。但是,華文中既然肯定西方國家的 「大壩是國家建設、工業化和擺脫貧困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際大壩委員會的數據,歐洲和北美這兩個世界最富的地區已經開發了水電可開發量的 70%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華爾街日報也認為大壩在西方失寵的原因,似乎不應該是什麼負面環境影響,而是由於應該建設的水壩都已經建得差不多了呢?

應該說華爾街對西方大壩的這種報道還是比較符合事實的。因為大壩的社會作用確實是非常巨大,任何西方國家的發展幾乎誰也離不開必要的水壩、水電建設,因為,除了了它巨大的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作用之外,任何一個國家沒有一定的大型水庫調節其水資源的時空分佈矛盾,根本局無法滿足其社會現代化的水資源需求。無論是華爾街日報提到的美國和葡萄牙,還是其他西方國家都不例外。應該說如果華爾街想找到一些全面的例子說明西方國家大壩的環境負面影響巨大,確實還不太容易。

但是華爾街記者誤導宣傳的手段比較狡猾,文章中用一個巧妙的分段,再用一個例子把話題一轉,大壩的負面環境影響,就變成了中國的三峽。其實記者的這種誤導宣傳的方式很不高明。從時間的邏輯順序上看三峽大壩到現在還沒完全建成,至今還沒有真正實現「催生了綿延 400 英里 的庫區, 140 萬人被迫遷徙」的三峽,怎麼就會成了水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的例子了呢?而美國的胡佛大壩已經建成了半個多世紀了,環境影響到底怎麼樣,華爾街日報為什麼不肯明確地跟公眾說一說呢?當然,我們也理解華爾街記者的難處,心裏本來想大張旗鼓的說美國的大壩建的好,建的對,而發展中國家的大壩一定是錯的,是不能建的,可是又不能直接說出口。因此就採用這種巧妙的分段敘述,利用文章技巧誤導公眾,達到其造謠污衊三峽的目的。不過華爾街日報記者的心態也過於着急了點,至今沒有真正實現的事情,就已經理直氣壯的成為華爾街日報所列舉的「例子」了,顯而易見,華爾街日報對三峽種種的負面評論,依據的到底是事實還是偏見?

我們承認,三峽建成之後,將要「催生綿延 400 英里 的庫區, 140 萬人被迫遷徙」確實是中國水庫建設的一個突出特點。不過,這也不必大驚小怪,各國的大型水電建設都有不同的特點。例如美國的江河泥沙含量普遍較少,大型水庫建成後往往會使下遊河道的灘涂被侵蝕,造成較大的生態問題。而這個問題在中國則一般都不存在,中國的江河由於泥沙含量較高,反而希望能利用水庫的清水讓已經形成的地上懸河逐漸降低。同理,華爾街的記者對「催生了綿延 400 英里 的庫區, 140 萬人被迫遷徙」三峽工程的決策科學性表示質疑,主要是對中國的國情不了解。我們可以告訴華爾街的記者們另一個讓他們更吃驚的實例。根據四川的反垻人士范曉的文章披露, 1998 年長江特大洪水之後,我國政府為了緩解長江洪水威脅,在長江的下游實施了「退耕還湖」的生態恢復措施。儘管沒有任何經濟收益,為了能增加洪水期 110 億的蓄洪能力,我們被迫搬遷了 240 萬人口。對比看我們的三峽工程能提供 220 億的防洪庫容,我們雖然也搬遷了 120 萬人口,但是,其動遷人口的防洪的效率還是「退耕還湖」措施的 4 倍之高。從這一點上比較,即使三峽根本就不能發一度電,也是值得建設的。

此外,三峽工程雖然「催生了綿延 400 英里 的庫區」也未必不是好事。要知道中國的濕地保護組織一再警告說,新中國成立時長江流域原有的 15000 平方公里的濕地,目前已經減少了 20% 。如果不是我們三峽和一系列大型水電站的建設,這種局面將會更加嚴峻。三峽水庫所增加的 600 平方公里水面,並沒有能改變我國隨着人口的增加濕地的面積不斷減少的趨勢。為了保護濕地,增加防洪能力,我們既然可以實施「退耕還湖」的生態恢復計劃,為什麼就不應該建設生態效率更高的三峽工程呢?

進一步看,華文說「批評者則表示,如果建幾個較小的水壩更有助於預防洪水,而且留下的人為影響更小。」其實這些說法根本就是不成立的。如果是僅從水能利用發電的角度上說,幾個小的水壩確實可能會在淹沒損失較小的情況下,起到與一個大型水壩同樣的發電作用。但是,要說到防洪和供水,小水壩根本就無法和大水壩相提並論了。只有建設大型水壩、大型水庫才能有效的解決水資源的調蓄問題。中國的防洪水壩數量號稱佔全世界一半以上,但是,其水庫總蓄水量卻比美國小很多倍。就是由於缺乏大型龍頭水庫的調節能力,目前我國的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社會生態環境遭到自然災害的衝擊極大。一方面洪澇災害頻發?另一方面又是乾旱嚴重?水資源嚴重短缺?水污染嚴重。從本質上說?這些都是由於可控制的水資源總量不足造成的。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只能通過建立具有調蓄功能的龍頭水庫?增加可控制的水資源總量。因此,大、小型水壩的水資源作用和發電作用是不一樣的,華爾街的記者在寫這些具體工程報道的時候,應該增加一點專業知識,不要讓一些環保科盲幼稚無知的言論欺騙了。更不要用這種近似騙人的謊言來誤導公眾。

隨後,建立在這種謊言之上華文的推論說「最終,巨型水壩對世界輿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有關腐敗、管理不善和環境惡化的報導在國際社會引發了反對水電的聲浪。」。這種說法也是一種對大型水壩的偏見,而且絕對的與事實不相符。客觀地說,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裏,大型水壩的投資管理一般都會比小型水壩更規範。在同一個國家內,不管用同樣的投資額,還是以同樣的發電量進行比較,小型水壩累計帶來的「腐敗、管理不善和環境惡化」等問題,幾乎都不會比大型水壩更少。眾所周知,目前在中國水電開發中真正能夠讓人們感受到的環境破壞的工程,往往都是一些失控的小水電項目。

華文中另一個有必要指出的問題是關於世界銀行對大型水電的投資問題。華爾街日報說「上世紀 90 年代,在環保人士的壓力下,全球在建水壩的數量下降到只有 2,000 座,遠低於 70 年代高峰時的 5,400 座。最早將水壩視為幫助窮國擺脫貧困之重要手段的世界銀行 (World Bank) 也停止了對幾乎所有大型水壩的資金支持。 2000 年時,一個名為世界水壩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 的深具影響力的團體發表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報告,對水力發電的益處提出了質疑。這份報告標誌着水電發展的末路。但隨着石油價格的不斷飆升以及人們對燃燒煤炭等化石燃料會加劇全球變暖的擔憂日益加劇等因素,水力發電重新受到青睞。從 2005 年起,亞洲開發銀行 (Asian Development Bank) 和世界銀行又開始向水壩建設項目貸款,當時它們向老撾的 Nam Theun 2 大壩項目提供了建設資金,希望該國能夠通過向外輸出大壩發的電來增加收入。在某些地區,水電項目是作為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後備手段。」

一些極端環保組織和世界水壩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 對水力發電的質疑,確實嚴重的影響了國際社會對大型水電的看法。 1996 年的世界可發持續發展高峰會議,只承認了小水電可再生能源作用,而把大型水電排除在外。不過,由於世界水壩委員會對水壩的批評,缺乏足夠的事實依據,沒有能全面地、客觀地反映出水壩作用。中共政府的水利部門就是通過在中國的大壩實例調查中發現了世界水壩委員會的這一問題,而果斷地退出了該組織。隨後世界水壩委員會污衊水壩的報告,很快的就被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所識破。 2002 年在南非約翰雷斯堡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上,由非洲國家提出的支持發展中國家大型水電開發的行動計劃,得到了到會的 192 位國家首腦的一致支持,並委託聯合國隨後召開了《聯合國水電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專門探討如何具體落實,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的支持水電開發的精神。 2004 年 10 月由世界各國 500 多位專家、官員和非政府組織代表在中國北京召開的這次會議,還特別發表了《聯合國水電與可持續發展北京宣言》。世界水壩委員會的那份「標誌着水電發展的末路」的失實報告遭到了《北京宣言》的徹底否定。隨後世界銀行立即恢復了對發展中國家大型水電建設的資助。

不知是因為華爾街日報的記者根本就不了解《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和《北京宣言》的這些結論,還是要故意向公眾隱瞞這一國際社會的主流意見。總之,華文猜測的「隨着石油價格的不斷飆升」,「水力發電重新受到青睞」和世界銀行恢復對大型水電項目的貸款支持,不僅是錯誤的,而且也存在明顯的邏輯漏洞。只要認真查閱一下數據,我們就不難發現 2004 年的石油、煤炭的價格還沒有開始飆升, 2005 年初世界銀行對水電投資態度的變化,也不可能是由於能源價格的原因。

也許同樣是因為不了解國際社會主流意見的原因,華爾街日報對中國企業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水電開發也缺乏足夠的理解。中國積極開發水電完全是順應時代的需要,是響應聯合國的號召,是對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度負責的一種體現。而華文中一些說法,例如「環保主義者說,大壩已經毀掉了中國境內的瀾滄江上游地區;他們想阻止中國再在下游修建大壩。活動家們大肆批評中國在緬甸修建大壩的行為,聲稱這種行為是在支持獨裁政權,當地社區已經因被強迫安置而受到損害。在老撾這個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負責三峽建設的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正在修建兩座大壩,以便向鄰近的中國和泰國輸出電力。」等等。是非常沒有水平的。

「大壩已經毀掉了中國境內的瀾滄江上游地區」的污衊說法,十分荒謬,中國的瀾滄江上游地區隨着小灣等大型水電工程的建設成功,水資源調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當地的生態環境已經有了根本的改觀。而且,所謂國外「活動家們大肆批評中國在緬甸修建大壩的行為,聲稱這種行為是在支持獨裁政權」的說法也十分可笑。緬甸現政府目前還是聯合國的正式成員,我們中國的銀行和企業要落實聯合國的「行動計劃」,不依靠聯合國的成員,難道應該先要求聯合國去推翻緬甸政府嗎?再說,這種不能承認現存的國際秩序的政治偏見,難道不正是世界上的恐怖主義產生的理論基礎嗎?

總而言之,我們感覺華爾街日報的最大問題就是喜歡把水電的開發和大壩的建設與政治偏見聯繫在一起。再加上我們有些記者的科學素養不高、邏輯能力有限,因此刊登出來的文章就難免要出現問題了。我所指出的這一點意見,不知道《華爾街日報》是否能接受?

華爾街日報原文《中國:為全球建新水壩》參見:

http://chinese.wsj.com/gb/20071231/chw084924.asp?source=channel

……………………

嘿嘿。

這種急赤白臉的辯解,咱們見過不少吧。尤其是今年,對於流年不利當中發生的各式各樣的事情,總是有專家學者出來為偉光正們辯護。但是,一個盡人皆知的事實是,當局對咱們封鎖消息,而且愈演愈烈。咱們沒有知情權,也就無從全面掌握相關信息,自然也就無法進行判斷了。

洋鬼子並沒有因為中國的專家學者的批駁而收斂,或者窯姐睡涼房歇?帶養傷。

三峽大壩如何結緣加拿大

英 | 大 | 中 | 小 2008 年 01 月 02 日 13:42

中國三峽大壩項目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富爭議的工程項目之一。加拿大政府在此項目中鮮為人知的角色折射出外國政府和公司在其中所發揮的推波助瀾作用。

在三峽計劃提上日程之初,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西方政府都拒絕為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水壩項目提供幫助。是加拿大在西方國家中率先「反水」,為大壩項目提供支持。在此之後,西方企業便開始向中國輸出昂貴的高技術設備,某些政府甚至還通過出口信貸的方式提供補貼。

雖然大壩項目歸根結底是由中共政府拍板,但遠在數千公里外的加拿大魁北克省卻在整件事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在當初加拿大國內爆發政治危機時,其政府不顧本國工程師關於大壩高度的警告,義無反顧地為三峽項目提供了大力協助。

大約二十年前,中國在加拿大出資協助下成立了一個調查小組,對在三峽地區修建水壩進行官方可行性研究。當時加拿大對水電推崇備至,因為水電在該國早期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份在 1988 年出爐的報告很大程度上對建設三峽大壩的想法給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一點,那就是水深不能超過 160 米 。

曾研究過三峽工程的 Hydro-Quebec 工程師皮埃爾•森尼克 (Pierre Senecal) 表示,我們認為 150 米 到 160 米 的蓄水深度是可行的,但不能肯定 170 或 180 米 是否可行,因此當時建議不要超過 160 米 。

而三年之後中國決定上馬三峽項目,並不顧自己進行官方可行性研究後提出的建議,將蓄水深度定在 180 米 。目前三峽水庫的蓄水深度已經達到 156.6 米 ,並且還在上升。但與此同時三峽庫區的滑坡現象日益頻繁,有越來越多的當地居民需要搬遷疏散。眼下距離預定水深目標還有 20 多米,外界日益擔心三峽大壩所存在的各種問題會進一步惡化。蓄水深度已成為大壩引發爭論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它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數百萬居民重新安置、成本膨脹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

由於中國從少數支持三峽項目的西方國家那裏獲得了相關技術,就在發達國家已基本上不再考慮上馬大型水電項目之際,卻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大建水壩。

加拿大環保組織 Probe International 的帕特•亞當斯 (Pat Adams) 指出,三峽項目的這些問題並不僅僅與中國有關,這是個世界性的問題,其他國家也有責任。

中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 (Three Gorges Project Construction Committee) 是三峽項目的主要負責部門。該部門拒絕對當初加拿大協助進行的可行性研究以及關於蓄水深度的建議發表具體評論。但該委員會表示,過去數十年來,外國專家對 180 米 乃至超過這一數字的深度都給予了認可。該委員會公關部門負責人 Li Feng 談到,鑑於大壩具有的多項功能,中國相關規劃部門認為目標蓄水深度是「合適的」。

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一批工程專家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加。在改革初期成果的鼓舞下,他們構想出一幅壯闊的藍圖──建設一座長度堪比蘇必利爾湖的水庫,發電量要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座水電站。但這一提議在中國領導人及群眾間遭遇了空前強烈的反對。

於是這些中國工程專家向加拿大求助,後者被視為值得信賴的友好國家,而且因為建設了一些全球最大的水利項目而成為水電領域的領先國家。最終加拿大國際開發署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 同意資助這項耗資 1,400 萬美元的研究。

這項研究由加拿大幾家知名的能源企業承攬,其中包括 Hydro-Quebec 。這些公司總部均設於加拿大法語區魁北克省的最大城市──蒙特利爾,而魁北克這個地方後來又與三峽工程產生了瓜葛。

這份篇幅浩繁的調查報告於 1988 年提交給中共政府,它是三峽大壩唯一的一份官方可行性研究報告。加拿大人支持中國工程師的大多數設想──甚至一座大壩可以將防洪、發電和改善航運等互不相關的目標一併實現的觀點也得到了支持。

但報告中關於蓄水高度的警告沒有引起注意。中國工程師想讓水庫蓄水達到 180 米 ,從而產生更多電力,並使中國得以向缺水的北方調水。

加拿大工程師森尼克周一說:「只需一點經驗,就很容易料到會發生什麼情況。這是個收益遞減的問題。」

一開始,對蓄水高度的爭論似乎是學術性的。 1989 年,中國全國人大否決了政府修建大壩的行動,建議暫緩五年。

然而到了 1992 年,李鵬總理又舊事重提。水電工程師出身的李鵬支持修建 180 米 的多功能大壩。在他的推動下,全國人大批准了三峽工程建設項目。大壩的建設定於 1994 年啟動。

當時,中國的外匯儲備較低,也沒有修建如此複雜大壩的技術。至於發電所需的巨型渦輪以及傳輸電力所需的高壓電纜,中國也缺乏製造技術。

最初,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對該項目避之猶恐不及。 1992 年,當初為三峽大壩可行性研究提供資金的加拿大開發機構以擔心該項目的壽命和社會影響為由,決定不再繼續參與。世界銀行也認為該項目經濟上難以維持,因而沒有提供資金。 1993 年,美國政府表示不再認為這類大壩對美國人民來說是好事,因此也不再建議其他國家考慮興建,因而撤消了對該項目的支持,由此為美國對三峽工程 50 年之久的興趣劃上了句號。

而之後不久加拿大的態度卻來了個大轉彎。 1994 年,新當選的總理克雷蒂安 (Jean Chretien) 帶領一個貿易代表團訪問中國。克雷蒂安所在的自由黨於 1993 年當政,之前一直反對加拿大參與三峽建設。但在訪問中國時,克雷蒂安正面臨其家鄉魁北克省的政治動盪,當時魁北克要求從加拿大獨立的運動風起雲湧。魁北克省最大城市蒙特利爾是加拿大水電業的中心,也是許多跨國電力公司的總部所在。

克雷蒂安的內閣成員、後來任貿易部長的塞吉奧•馬奇 (Sergio Marchi) 說,代表團的本意是讓加拿大人明了:凝成一體會比分裂擁有更好的未來。在那次訪問中,克雷蒂安大出加拿大國內民眾意料,宣佈他的政府將支持三峽大壩工程。

隨之而來的就是銷售合同。 1997 年,中國給了蒙特利爾的加拿大通用電氣公司 (General Electric Canada) 及兩家德國公司價值 3.20 億美元的渦輪製造合同。(加拿大通用電氣及其母公司美國通用電氣均拒絕置評。)幾個月後,加拿大國有企業出口開發公司 (Export Development Corp.) 為這樁交易提供了 1.6 億美元的擔保。

這為其他公司向中國出售三峽大壩所需產品開了先河,它們共售出總價值逾 15 億美元的重要高科技產品。幾乎所有產品都是藉助外國政府提供的出口信貸售出的,此類信貸為中共政府購買這些產品提供了低息或無息貸款。除加拿大以外,德國、瑞士、瑞典和法國為向中國出售三峽大壩相關設備都對華提供了出口信貸──這種由它們本國納稅人買單的出口補貼實際上起到了減輕三峽工程建造成本的作用。

由於加拿大當初中途撤銷了對三峽項目的支持,使得中國只憑加拿大人在上世紀 80 年代出具的可行性報告便開始了工程建設。加拿大後來雖然又向中國出售水電設備,但由於加拿大國際發展署不再支持三峽項目,這意味着加方提供的技術援助也停止了。而後續性研究如果得以繼續進行的話,加拿大人當初的一些設想很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這些加拿大工程師大多只在 Hydro-Quebec 承建的 James Bay 大壩有十來年的工作經驗。這座大壩位於魁北克北部人煙稀少的多岩石地帶,地理環境異於粉砂土地質、人口稠密的三峽地區。加拿大現政府的官員拒絕置評該項目,稱作出這個決定的是前政府。

加拿大工程師當初曾預計,如果大壩蓄水 160 米 ,只有 70 萬人需要移民。但現在已有 140 萬人被重新安置,而大壩蓄水還僅為 156.6 米 。最近宣佈的計劃可能要求三峽庫區的另外數百萬人口再次移民。

Ian Johnson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Hydro-Quebec

總部地點:加拿大 (Canada)

……………………

中美聯合研究增加三峽過水量可行性

英 | 大 | 中 | 小 2008 年 01 月 29 日 15:51

中國即將與美國環保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 (The Nature Conservancy) 簽署合作協議,對控制三峽大壩下游灘區風險的問題進行可行性研究,這是中國為解決這個全球最大水利項目的缺陷採取的最新舉動。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China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 Project Development Corp.) 目前正在和大自然保護協會敲定這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據大自然保護協會表示,研究的目的在於將三峽大壩的生態影響降至最小程度。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是一家國有企業,代表中共政府擁有並負責管理三峽大壩。

這項研究是中共政府近期針對三峽大壩產生的影響採取的諸多行動之一。中國建設三峽大壩的初衷是為了提供清潔的電力,並馴服長江洪水。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有成千上萬的人在長江每年的洪災中喪生。而參與上述研究計劃的人士指出,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有必要對三峽大壩的調洪功能進行重新評估。

這些研究人士希望讓長江水流量恢復自然的季節性波動,並增加大壩的過水量,而不是將江水都攔截在水庫內。此舉雖然將增加發生洪災的風險,但能為長江水系嚴重乾枯的湖泊及河流補充水量。

專家表示,依靠三峽大壩來實現防洪目的存在困難。以 1998 年那場導致數千人喪命的大洪災為例,科學家指出,三峽大壩下游的長江支流土壤侵蝕和植被破壞才是那場洪災的罪魁禍首。

早在 2005 年,時任大自然保護協會主席的亨利•鮑爾森 (Henry Paulson) 就致信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了在三峽大壩工程上開展合作的建議。現任美國財政部長的鮑爾森當時是高盛集團 (Goldman Sachs Group ) 的首席執行長。

廣告

中國一直對使用清潔的水電來代替燃煤發電推崇備至。目前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水力發電規模最大的國家,而中國打算未來還將興建十多座大壩,並逐漸在國際水壩建設市場取得領先地位。眼下,由於天氣不佳和煤炭供應不足,中國出現了大範圍的電力短缺,表明經濟快速發展與電力供應不足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

三峽大壩已成為工業化巨大代價的一種象徵,它的誕生不僅導致 140 萬居民遷離故土、河水污染加重、山體滑坡事故多發,還破壞了長江盆地的生態環境。去年 9 月份,主管三峽工程的中共政府官員以少有的直率表態首次公開對三峽工程生態保護措施不力可能引發「環境災難」提出警告。為了減少污染,並解決大壩沿線 645 公里 長的庫區百姓的生活困難,可能還有數百萬人需要搬遷。

中共政府最近宣佈,將斥資數十億美元用於三峽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並興建十幾座廢水和垃圾處理廠,淨化受到污染的庫區水體。這項措施將為中國進行水利開發確立新的標準,但在推廣之前,仍有許多的障礙需要排除。

除了這次的研究計劃外,三峽總公司還與大自然保護協會簽署協議,在生態研究方面開展更廣泛的合作,以改進擬建於長江上游金沙江的 4 座大壩的管理。大自然保護協會的人士稱,如果弱化這四座大壩的蓄洪作用,每年可以增加 10 億美元的發電收入,進而可以將這筆錢投入到洪水預警系統、洪災保險和下游地區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但這項主張與中國目前基本上依靠堤壩來疏導洪水的做法是牴觸的。

三峽總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證實有這份協議,但拒絕發表評論。根據這項合作制定的任何計劃還要取得政府其他部門的同意方可實施。

大自然保護協會是美國最大的環保組織之一,輿論對該組織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是毀譽參半。該組織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並不支持興建大壩,但他們認為中國的確需要電力,同時,中國有必要改善對這些項目的管理。大自然保護協會長江項目經理郭喬羽稱,這些大壩肯定會建的。我們必須運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來減少它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Shai Oster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高盛集團

英文名稱: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總部地點:美國

上市地點:紐約證交所

股票代碼: GS

……………………

三峽水庫水質清理工作未見成效

2008 年 02 月 21 日 09:57

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表示,儘管積極地對三峽大壩水庫進行了耗資數十億美元的大規模清理工作,但水庫的水質仍然沒有得到改善。

這份報告表明中國領導人在三峽大壩的管理上正面臨着層出不窮的問題和困難。三峽大壩本應成為全中國引以為豪的建築奇蹟,但它卻帶來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後果,如水污染以及三峽庫區沿線發生山體滑坡等。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研究表明,自 2000 年以來,對水庫清理項目已經投入了 25 億美元,其中包括新建廢水處理廠以及垃圾處理廠等,但目前為止這些項目中僅有三分之一得以完工。而且報告稱,部分新建設施並沒有滿負荷運轉。根據官方數字,三峽大壩工程耗資人民幣 1,800 億元,按當前的匯率計算,相當於 250 億美元。

這份報告稱,三峽水庫的水適宜飲用、捕魚及游泳。三峽水庫長達 650 公里 ,從三峽大壩向西延伸至中國中部城市重慶。

但是報告稱,三峽庫區部分支流局部水域富營養化加劇並發生水華,影響區水質有所惡化。

這份報告指出,三峽水庫的規劃者低估了沿線地區經濟增長的速度。報告稱,隨着庫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三峽水庫蓄水位的不斷提高,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三峽水庫的水位目前大約較海平面高出 156 米 ,最早可能在今年即達到 175 米 的最高蓄水水位,屆時水質問題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根據中國國營媒體的另一份報告,包括升船機和發電機安裝在內所有三峽大壩建設工程將在 2008 年底完成,比預定時間提前一年。

三峽大壩的構想最早是由現代中國的奠基人孫中山在一個世紀前提出來的。三峽大壩的修建一直充滿爭議,就在 1994 年正式動工前反對聲仍不絕於耳。支持者認為,有必要興建這樣一個大壩來制服長江流域的洪水,並提供中國所急需的清潔能源。

反對者表示,大壩建設將威脅到周邊的瀕危物種、破壞歷史遺址,並無謂地迫使 100 多萬人遷居他鄉,因為發電和治水的功效興建小型水壩即可實現。

Shai Oster

……………………

三峽大壩附近發生滑坡

英 | 大 | 中 | 小 2008 年 04 月 21 日 10:46

中國新華社周日報導稱,三峽大壩附近發生的滑坡令近 200 人受困,並有可能危及一個村莊的許多地方。

相關報導

• 三峽水庫水質清理工作未見成效

• 三峽大壩如何結緣加拿大

• 中共政府積極評價三峽工程

• 中國為三峽工程亡羊補牢

• 三峽工程在質疑中繼續進行

• 中國承認三峽大壩存在隱患

• 三峽大壩之憂

新華社報導稱,湖北省高陽鎮小河村因持續暴雨發生特大滑坡,滑坡體體積達 6 萬立方米 ,泥石流湧入一間小學的操場和 37 戶居民家中,搶險人員目前正在努力營救受困村民。

幸虧周六下午發生滑坡時學校無人上課,目前沒有傷亡人數的報告。不過,領導救援工作的縣長陳華表示,學校校舍以及村里 179 名居民的房屋仍面臨被泥石流淹沒的危險。

陳華表示,自上周五以來,暴風雨襲擊了地質結構脆弱的這一帶庫區。

新華社報導,救援人員正在努力將受困居民轉移到安全地區,他們預計,未來天氣將變得更為惡劣,很可能形成更大規模的泥石流。根據當地天期預報,未來數日仍有降雨,可能會增加滑坡地區的地下水量。

新華社報導,高陽鎮是三峽庫區最後一個移民遷建集鎮,到 2009 年時,當地蓄水水位將從目前的 156 米 提高到 175 米 ,預計搬遷移民 2,000 人。

此次山體滑坡與去年《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三峽系列環境問題報導中所記錄的一次滑坡情況類似。地質學家稱,三峽大壩的大規模蓄水已開始侵蝕沿岸數個地方的山體,加上庫區水位的經常波動,引發了山體滑坡。

由於出現了包括沉澱物積聚、水污染加重等在內的一系列始料未及的環境問題,當地官員在去年 9 月曾警告稱,如果不採取預防措施,三峽項目有可能引發災難。

面對環境問題、以及該地區大量人口的城市化壓力,當地政府宣佈了一項耗資數十億美元的計劃,以解決環境問題以及該地區 400 百萬人口的進一步重新安置問題。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國務院 (State Council) 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 (The Office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Committee) 表示,隨着大壩蓄水能力增強,滑坡、崩塌等庫區災害可能難以避免。

Rebecca Blumenstein

……………………

《亞洲華爾街日報》獲 SOPA 三個獎項

英 | 大 | 中 | 小 2008 年 06 月 05 日 11:23

《亞洲華爾街日報》有關中國耗資 220 億美元的三峽大壩工程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影響的報導獲得亞洲出版協會 (Society of Publishers in Asia) 三個新聞獎項。

三峽大壩相關報導

• 三峽大壩之憂

• 《華爾街日報》圖片報導:三峽大壩之憂

• 大壩•移民•民怨

• 中國承認三峽大壩存在隱患

• 中國為三峽工程亡羊補牢

• 生態問題導致三峽移民再增 400 萬

• 三峽大壩如何結緣加拿大

• 大壩建設激起爭議浪潮

周三晚間在香港舉行的頒獎典禮宣佈了上述獎項。該報記者夏雷 (Shai Oster) 2007 年 8 月 29 日 的一篇報導獲得了深度發掘獎。夏雷的文章揭示了三峽大壩建設工程相關問題給生活在長江沿岸的數百萬民眾帶來的威脅,包括水污染和泥石流等。

有關這些問題及後續影響的一組報導還獲得亞洲出版協會公共服務獎,作者包括夏雷、白安儒 (Andrew Batson) 和 Ian Johnson 。他們有關大壩的文章還因環境方面的報導獲得了一個榮譽獎。

夏雷有關三峽大壩的報導今年還獲得了數個其他獎項,包括 George Polk 的傑出報導獎和亞洲協會 (Asia Society) 的 Osborn Elliott 傑出報導獎。

當天,《亞洲華爾街日報》周末版有關亞洲高原的封面報導還獲得了雜誌封面傑出設計獎。

《遠東經濟評論》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獲得兩項榮譽獎,其中一項是傑出解釋性報導,另一項是傑出特刊。

《亞洲華爾街日報》和《遠東經濟評論》均是道瓊斯公司旗下刊物。道瓊斯公司的母公司是新聞集團 (News Corp.) 。

廣告

亞洲出版協會獎下設多個獎項,評委根據出版物的發行規模和關注點等標準選出各個獲獎者。在周三的頒獎典禮上,其他一些國際性英語類最高獎項的得主還有《時代周刊亞洲版》 (Time Asia) (傑出解釋性報導、傑出特刊、傑出新聞攝影、傑出商業報導和傑出突發新聞報導)、《國際先驅論壇報》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傑出人權報導、傑出環境報導和傑出專題攝影)、《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 (報紙設計獎和最佳言論獎)以及《商業周刊》 (BusinessWeek) (傑出專題寫作)。

《金融時報》和《國際先驅論壇報》分別屬於培生公司 (Pearson) 和紐約時報公司 (New York Times Co.) ,《時代周刊亞洲版》和《商業周刊》則分別是時代華納 (Time Warner) 和麥格勞 - 希爾公司 (McGraw-Hill Cos.) 旗下刊物。

……………………

哈哈。

洋鬼子憑藉着對三峽工程沒完沒了的指責,還欺世盜名地獲得了新聞獎。咱們中國人對此該有什麼樣的情緒?痛不欲生咬牙切齒吧?

來自我收到的電子郵件的內容。

未普:這種棄商從政是政治倒退!

最近,在中國大陸的中央企業和官場之間,湧起一股潛流。一些央企的高級管理放棄商場,進入官場。前總理李鵬的兒子,華能國際董事長李小鵬,最近出任山西省副省長,就是最新的例子。

華能國際是中國最大的中央企業之一。李小鵬是 1991 年進入華能的。短短几年中,他就坐到了集團的最高位置,任總經理和董事長。在華能之前,他曾任過某研究所的副處長和所長,大小也算是個官。

這一次是什麼原因決定了李小鵬棄商從政,重返仕途呢?有這樣幾個可能的原因:其一,李鵬家族欲乘太子黨飛黃騰達的東風,為李家重拾政治雄風。自去年十七大以來,太子黨的行情明顯看漲。李鵬家族想必經過自我評估,認為現在弄個官兒噹噹,會是一個隨行就市的好機會。當然,李家的醉翁之意,肯定不是區區一個副省長,而是要利用這個位置,迂迴進京,躋身決策層,成為中共第五代領導人。

其二,李小鵬在華能碰到了麻煩,想要離開華能。李小鵬控制的電力部門不斷因高官腐敗,引人關注。 1999 年,審計署查出,華能挪用南水北調工程費六千五百萬元。 2001 年,有財經媒體披露,華能在上市時涉嫌詐騙小股民。這一次汶川地震,又有消息傳出,四川水利大壩建設有可能涉入貪污腐敗,而主導該建設的正是華能控制的長江三峽總公司。過去李小鵬碰到麻煩時,不是跑到美國避風頭,就是把披露真相的雜誌和記者整下去。這一次,李小鵬還能穩坐釣魚台嗎?

其三,李小鵬的棄商從政,正符合了中共的幹部交流機制。中央有意形成一種黨政機關與國企幹部交流機制,在 2006 年 8 月時,曾出台了《黨政領導幹部交流工作規定》。該規定說,要實行黨政機關與國有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幹部交流,要選調國有企事業單位領導人才到黨政機關任職。

不管以上哪種原因,李小鵬棄商從政,都是一種政治退步!首先,中共屢次宣稱,要嚴禁跑官要官,而李小鵬突任山西副省長,就有跑官要官的嚴重嫌疑。據香港媒體報道,今年 5 月初,京城官場傳出消息,李鵬為兒子向溫家寶伸手要官,但遭到溫的婉拒。現在,李小鵬如願以償,不知是哪一位比溫家寶更高的官員,批准了這個跑官要官的特例。

其次,李小鵬在華能的麻煩未能澄清,便像沒事人似的到山西履新,肯定是對政治進步的挑戰!看到電力能源有利可圖,便全家蜂擁而至,個個佔據要位。看到太子黨的身份有利可圖,就輕而易舉從商界轉向政界,什麼規則,什麼迴避,全然不管不顧。這種以特殊身份為自己謀取利益,就是一種赤裸裸的腐敗!

還有,《黨政領導幹部交流工作規定》是要對官員實行強制性的的 " 優勝劣汰 " 。可是在李小鵬的案例中,人們不知新官李小鵬 " 優 " 在哪兒,也不知他所取代的舊官 " 劣 " 在何方。但人們都知道的是,李小鵬沒有從政經驗。對這樣的人來當父母官,民眾的反應是,這下 " 山西死定了 " !

總之,這種棄商從政,是一種政治倒退,其要害是政治壟斷。太子黨們在政界和商界之間,在權與貴之間,想進就進,想出就出,如探囊取物。他們憑的不就是對機會的壟斷,對權力的壟斷?這種政治壟斷的結果,按照楊小凱的說法,必然會產生壞資本主義。就像大革命前的法國,經濟是自由的,政治是人治的,而政府的機會主義無限膨脹,官商緊密勾結,貧富嚴重懸殊,最終導致了法國大革命。中國要重蹈覆轍嗎?(自由亞洲電台

……………………

呵呵。

這就是了。

三峽工程、以及中國的水利電力,全部是人家李鵬的家業。三峽工程的掌門人是李鵬的公子,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是李鵬的千金。而李小鵬從商界一步就跨入政府官員的行列,也顯示出現如今黨政幹部選拔任用制度上不可挽回的倒退。在十七大前夕李鵬拖着 80 多歲高齡四處奔走為李小鵬成為中央委員忙不迭之後,十七大以曾慶紅退下的交易條件換得了太子黨的全面親政,而李小鵬也藉此東風,被當作可以培養的自己人而掌握政治權柄。這更是昭示了擊鼓傳花遊戲的行將完結。

來自我收到的電子郵件的內容。

自由是環境的最好保障

劉軍寧

在中國目前討論氣候問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對氣候問題的討論被上升到世界問題和國際環境層面來討論。尤其是對從京都議定書的討論,一下子把中國的環境性質,尤其是中國的制度和環境的關係問題都掩蓋起來了,好像中國面臨的中國的問題同世界的問題沒有什麼區別,我覺得這是我們在討論氣候問題的時候特別注意的。要認清中國環境問題的性質,必須回到自由主義對環境問題的基本看法上。因此,我想講講自由主義在環保問題上的原則立場。

在討論環境問題的時候,有許多人給出很強烈的暗示,環境問題是市場經濟體制和私有財產權造成的。自由主義的看法恰恰是相反的,自由主義追求的是一個好社會,一個好社會當然包括一個好環境。而且自由主義把人的生活狀況的改進以及對人本身的理解是放到與自然相關的角度來理解的,所以我們說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然( human nature ),這就把人放到與自然的關係的角度來理解,把人作為整個宇宙存在的一部分來理解。環境問題在這個層面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部分。

自由主義看待環境問題是這樣的。自由主義認為,環境問題是人共同在一起生活的產物,如果一個大洲一個人就不會有什麼環境問題了。同樣由於人的共同聚集生活的性質不能改變,所以環境問題不是一個可以全部解決的問題,消除環境問題像消除貧困一樣,是一個荒謬的說法,貧困是永遠消除不了的,只要有人富了就會有人窮,因為窮的標準是相對的、變化的。環境問題同樣是永遠不可能全部解決的,我們只能解決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新的環境問題還在不斷產生。自由主義的看法是,自由社會能夠解決大部分環境問題,但是不能解決全部的環境問題,可是專制社會卻製造更大的環境災難。

對於環境問題,自由主義基本的方案,就兩個字-自由。自由主義將自由落實到三個層面:自由的人,自由的市場經濟,自由的憲政民主。自由的人和自由的市場這兩個非常相關的,首先必須落實經濟自由與私有財產權。從這種意義上來講,自由主義就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制度框架。自由主義奉行的自由市場經濟帶來了國民經濟迅的速成長,實現了全民物質生活的巨大改善。通常,越富裕的地方環境越好,越貧窮的地方環境越差。市場經濟帶來了富裕,也就帶來環境的改變。所以也富裕的國家環境越好,越貧窮的地方環境越差。計劃經濟帶來了貧窮,也就帶來了環境的破壞和惡化。怎麼樣才能擺脫貧窮?今天連最左的馬克思主義者也不得不承認,在這一方面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要有效得好,雖然他們很不甘心。

從這種意義上來講,自由主義所主張的經濟制度使得得到更好的環境成為可能。市場經濟有些內在的親自然的傾向,這一點其實嚴重被忽略了。比如說,企業為了追求利潤就要降低成本、減少對原材料的消耗。市場經濟鼓勵企業創新,鼓勵企業去通過改進技術來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世界上最省油的汽車絕不是一個計劃經濟下的國營汽車工廠製造出來的。而且,在市場經濟下,環境保護自身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

大家知道,環保問題很大程度說是「公有地」困境的產物。公有地困境的人性基礎是人們通常不珍惜屬於大家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比如說氣候問題為什麼很難解決?因為沒有人擁有氣候。沒有人有辦法佔有天空,因為大氣的產權很難界定。市場經濟也不能全部消除「公有地」。但是它通過市場化來把「公有地」減少到最小範圍內來有效克服「公有地」的困境。而國有制通過消滅私有制來把公有地困境最大化,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資源浪費。當市場經濟把公有地最小化的時候就已經解決了這個環保問題。所以很多人說,為什麼豬不會滅絕?而大洋裏面的鯨卻面臨滅絕的危險?因為鯨不能私有,如果在你們家的水缸里能養鯨的話,它也不容易滅絕,但凡被私有化的東西就不會滅絕。自由主義經濟制度正是通過私有財產權來化解、減少環境問題的。

自由主義所主張的政治制度也是解決環境問題上的非常有效的制度安排。這一點在通論環境問題的時候也常常被忽略了。自由主義下的代議民主制度、公民所享有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結社自由對於揭露和治理環境問題是必不可少的。在沒有代議民主制度和上述自由的地方,環境問題就很容易被政治權力所掩蓋。三峽問題就是用權力強行改變環境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國家在用自己的權力悄悄地製造環境災難,裏面的那些特權階層再在製造環境災難當中受益,從環境問題的受害者到所有的國民都無能為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制度與環境問題是多麼密切相關,一個不良的政治制度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是多麼具有毀滅性!

今天所討論的環境問題恰恰是在自由主義社會下被提出來的。這是在上個世紀中葉,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當時的蘇聯東德的環境問題甚至比西方工業國家更為嚴重,但是環境問題提不出來。所以,恰恰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下環境才會成為問題,在一個不自由的環境下,環境不成為問題。不僅如此,在計劃經濟時代的教科書中,經濟建設的成就是煙囪多大多高多多,冒出煙多濃,多五顏六色來衡量的。

自由主義所主張的聯邦制在解決環境問題上也是非常有效的制度安排。這是因為當地的人對當地的環境問題的感受更切身,而遙遠的天高皇帝遠的中央政府是沒法真正的體會到當地的實際情況的,而且在信息傳遞過程當中會存在扭曲,從而降低了治理環境的效率。

自由主義所主張的有限政府也是解決環境問題一個非常好的途徑。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把解決環境問題從政府手裏剝奪出來了,交給民間,讓民間自己去協商解決,去調動民間對環境問題的關心,鼓勵民間自己找到解決辦法。所以,中國的環境問題是自由與自由制度的缺失問題。如果這個看法正確的話,那麼中國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

我真是對劉軍寧百折不撓地為自由主義奔走呼號的精神感到佩服,更是對他的市場原教旨主義以及自由拜物教而嗤之以鼻。有目共睹的是,全世界都在從自由主義向後退,民族主義和公平訴求甚囂塵上,以及全球化的萎縮、區域經濟取代全球一體化、環境成為國際關係當中的交易品、國家權力逐漸擴充而國際間規則荒疏敗落、等等。通看中國自由主義或者右派們的所作所為,只不過還是白人中心主義的陳詞濫調。改革開放 30 年了,能不能有點子花樣翻新,至少換個馬甲再出來,別老是拿着些個舶來品騙吃騙喝?更何況,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貪官污吏為所欲為、環境污染慘不忍睹、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現如今,自由派們失去了改革開放之初的風光無限,逐漸被民不聊生的國人所唾棄。而自由派們卻冥頑不靈地抱殘守缺於老生常談,連個包裝都懶得改。這也是人們對其忍無可忍感覺令人作嘔的卑鄙瑣屑之處。

我曾經多次指責,中國的官方媒體在三峽工程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領域的集體失語。能夠收到我如此郵件者當中,恰好有《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現在好像又從該雜誌遠走高飛了?)給我發來他所做的相關報道。

xlb****@*****

謝良兵

2007 年 11 月 28 日 21:07

《中國新聞周刊》近期關於三峽工程生態環境的報道

三峽工程:未盡的環境隱憂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 謝良兵(發自重慶)

2007 年第 42 期

「三峽工程絕對不是『生態災害』。」 11 月 10 日 ,在重大水利水電科技前沿院士論壇上,針對國外媒體質疑三峽工程是「生態災害」的說法,原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指出,用三峽水利發電是清潔能源,反而有利於環境保護。 /FONT>

「生態災害」或許有些危言聳聽,但本刊調查的結果卻顯示,三峽工程存在着不小的環境隱憂。

10 月 31 日 12 點 40 分,天空中淅淅瀝瀝地下着雨,隨着「轟隆隆」的聲響,「長江 10 號」快船緩緩駛離萬州港碼頭。碼頭旁那座萬州區標誌性建築――飛碟造型的「三峽之星」體育館,也漸漸遠離人們的視線,變得模糊起來。

突然,一陣刺鼻的柴油味,「強硬」地飄進了快船的後艙,而船艙外已是黑黑的濃煙一片。「趕緊關窗戶!趕緊關窗戶!」「服務員,快開空調!快開空調!」頓時間,後艙的旅客們開始騷動起來,有旅客甚至開始往中艙跑。

幾位乘務員趕了過來,關上通往中艙的門,打開置於後艙前部的立式空調,拉上開船時開啟的幾扇活動窗戶。十幾分鐘後,後艙內的空氣逐漸轉好,艙外的濃煙也漸漸散去。而快船尾部的長江水面,留下一片長長的柴油污漬。

在快船的兩側,人們發現,一大片漂浮物隨着快船划過的痕跡緩緩漂移着。一位在庫區負責清漂監測工作的人士介紹說,目前三峽漂浮物主要是一些破敗植物的根、莖、葉,以及塑料、泡沫製品等生活垃圾。

這是一艘被稱為「水上飛翼」,從俄羅斯引進的柴油動力高航速旅遊船。儘管有油污染、噪聲大,但是因為航速快,隨着三峽庫區的蓄水,這些快船已經成為往來於宜昌和重慶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而萬州至宜昌段更是靠它近乎實現了「公交化」。

根據三峽庫區《 2006 年環境公告》顯示, 2005 年,三峽庫區的船舶油污水產生量為 49.69 萬噸,船舶生活污水產生量約為 206.8 萬噸,船舶垃圾 6321 噸。當地人稱,在繁忙的萬州港碼頭邊,長江水面上常漂浮着一層層油污,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

「船舶的污染總量雖小,但影響很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魏復盛提醒說,「十五」規劃中的廢水、垃圾處理應急能力建設都沒有完全啟動,應對危險化學品運輸污染事故的能力也很弱,這樣容易影響到庫區的安全。

當然,來自三峽庫區的環境隱憂,遠不止船舶這個流動源的潛在污染那麼微小。

「我們沒把它納入監測範圍」

坐船感受現在的長江,早已沒了想像中的「大江東去」、「大浪淘沙」的壯觀。從萬州港往東一直到三峽大壩,「高峽出平湖」,過去湍急混濁的江水,如今成了平靜清綠的湖水。但所謂「流水不腐」,正是這種「平靜」,成了長江現在的「不平靜」。

《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 2007 》說,三峽蓄水後回水區水流減緩,嚴重的只有每秒 1.2 厘米 ,幾乎不再流動,這使得長江擴散能力減弱,庫區周圍近岸水域及庫灣水體納污能力下降。一種被稱為「水華」(水的富營養化)的現象,開始時常光顧三峽庫區。

這原本是主要發生在湖泊類靜態水體,在河流中罕見的現象。但據不完全統計,自 2003 年 135 米 水位蓄水以來, 2004 年庫區支流庫灣累計發生「水華」 6 起, 2005 年累計發生 19 起, 2006 年僅 2 到 3 月份累計發生 10 余起, 2007 年累計發生 8 起。

奉節縣環境監測站站長李美進依然清晰地記得, 3 月初,他們在巡查奉節境內梅溪河時發現,長達 15 公里 的河段出現了水色變黑、變赤紅現象,不明藻類密集。經過他們的採樣監測,梅溪河河水氮、磷等幾項指數超標,屬於典型的「水華」現象。

幾乎與此同時, 3 月 12 日 的下午四點半,豐都縣環保局接到鎮江鎮供水站的報告。報告稱,鎮江鎮飲用水源取水點――朗溪河,從 11 日開始出現水質變黑, 12 /SPAN> 日下午更為明顯。該供水站被迫停止供水,當時有企業、學校等 2000 餘人斷水。

朗溪河是長江的次級支流,位於長江北岸,地處豐都縣鎮江鎮境內,在敖家垻村附近進入長江。接到報告後,豐都縣環保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縣環境監測站配合環境監察大隊趕赴現場,發現朗溪河 3 公里 的回水斷面水體變為褐紅色,略有腐臭味。

「當時感覺是不太可能,因為朗溪河區域內並無工業污染源。」豐都縣環保局副局長王建華回憶說。後來經過現場調查核實發現,造成水質變黑的原因是三峽電站三期蓄水後,朗溪河與長江交匯處的 4 公里 區域變成了回水區而導致「水華」現象。

這是朗溪河第一次發生「水華」現象。但正是這個「第一次」,導致了近 5 萬人的飲用水危機。事實上,這條長江的小支流一直以來並不受關注,由於人力不夠,當地環保部門甚至沒有把它當成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我們沒把它納入監測範圍。」王建華說。

王建華把此次「水華」發生的原因歸結於三峽蓄水。「這段河流僅有的污染源就是農村的污染,但千百年來他們都是這麼過的,也沒見發生水華。」而三峽蓄水後,回水區域水速明顯減緩,春季水位陡然下降,水體自淨能力迅速減弱。

比豐都縣幸運的是,奉節境內的「水華」現象並未導致飲用水危機。李美進似乎對此已習以為常。自三峽蓄水後,奉節縣境內的梅溪河、草堂河、朱衣河,幾乎在每年春夏之際都會有或大或小的「水華」現象發生。只是今年的「水華」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

「水華的發生需要一定的溫度,一般來講,水溫在 15-20 °之間,適宜藻類的生長。」李美進解釋說,隨着全球氣候的變暖,日照時間的變長,再加上沿河生活、工業污水及農肥污染、網箱魚養殖、煤礦污染等諸多污染,將使「水華」變成一種常態。

據介紹,梅溪河系長江水系,奉節境內的重要支流,全長 103 公里 ,沿線分佈有大小集鎮 20 個,水體污染較重。從奉節新縣城所在的永安鎮沿着梅溪河往上,一直到康樂鎮的這 15 公里 的河段,正是近年來常發生「水華」現象的 ? ?頡 ?/SPAN>

梅溪河的兩岸,也是人口集中的區域。層巒疊嶂的山間,近乎半裸的山坡上,散落着許多人家。沿河而居的,住在山腰的,居於山頂的……陡峭的山坡,並不肥沃的土地,被一些村民開墾成菜地,化肥、污水沿着斜坡一直流入江河。

在曾家灣附近,幾個大型的煤碼頭,黑乎乎地鑲嵌在梅溪河的東岸。這裏的煤碼頭習慣用溜槽,把煤炭從碼頭下卸到船舶上。這種溜槽呈方形或半圓形,沒有封閉,卸煤時煤灰四起。奉節縣港航管理所一位負責人承認,煤碼頭的溜槽存在污染問題。

而袁家梁子附近,有不少養魚的網箱,河面漂浮着一些白球,那是漁網的浮漂。有居民抱怨說,附近的河水「綠瞎瞎(重慶話指綠得不正常)的」,那是「水華」過後的印跡。李美進解釋說,由於網箱養魚的投餌多為顆粒飼料,沉底的飼料會對水質造成污染。

到了康樂鎮鎮政府所在地,幾艘運煤的貨船停靠在簡易的煤碼頭邊,幾輛滿載着煤炭的大卡車飛馳而過,散落一片片黑黑的灰塵。而在此拐了個彎的梅溪河的南岸,規模不小的康樂火電廠高高的煙囪里,正向藍藍的天空吐納着濃濃的黑煙。

「下層水的情況是個未知數」

事實上,奉節縣梅溪河的狀況,只是三峽庫區眾多長江支流的一個縮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魏復盛稱,應統籌考慮城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問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和庫區環境容量問題,要注重上下游同時治理。

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已經相當嚴重。重慶方面的調研測算顯示,農業面源污染對三峽庫區水質污染「貢獻率」達到 60 %。而按四川環科院的測算,人、畜、禽、化肥等污染物入河的 COD (化學需氧量)、氨氮總量是 30 % ~40 %。

2005 年的環境統計結果顯示,三峽庫區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為 4.09 億噸,其中重慶庫區 3.95 億噸,湖北庫區 0.14 億噸,分別占 96.6% 和 3.4% 。在排放的城鎮生活污水中,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別為 9.26 萬噸和 0.94 萬噸。

三峽庫區《 2006 年環境公告》顯示, 2005 年,庫區 156 個鄉鎮化肥施用總量按純量折算為 8.84 萬噸,其中氮肥 5.85 萬噸,磷肥 1.96 萬噸,鉀肥 1.03 萬噸。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仍然很高,且有上升趨勢;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有較大幅度增加。

一方面,沿江農民的環保意識並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政府投資興建的污水處理廠卻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豐都縣環保局副局長王建華透露,在豐都縣建成的幾個污水處理廠中,目前只有新縣城的已經投入使用。而建於鄉鎮的污水處理廠,由於配套的網管設施未能建設,基本處於癱瘓狀態。

「國家當初只負責建污水處理廠,而配套的網管設施卻由地方政府自建,豐都本來就是國家貧困縣,資金有限。即使是已經投入使用的污水處理廠,由於運行成本太高,也陷入資金困境。」王建華說。數據統計顯示,三峽地區現已建成污水處理廠 50 座,年處理能力僅為 168 . 5 萬噸。

在計算市政污水處理率和覆蓋率時,地方往往把能收集的污水算作分母,而沒有把全部的污水算作分母,這樣其處理率就很高。「而如果按照實際統計,處理能力只有 24 %,實際處理率只有 12.3 %。」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魏復盛說。

另外,企業偷排、超標排放現象也很普遍。一項統計表明,企業排放達標 90 %,而實際抽查和監督檢測只有 60 %左右。「檢查團一去水就清了、人一走水就渾了的現象非常普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魏復盛說。

而地方政府似乎也有苦衷。為了三峽工程,庫區關閉了許多企業。產業空虛所帶來的發展衝動與三峽工程所帶來的環保壓力,一直在博弈當中。而地方的環保部門就被夾在了這樣的縫隙當中。「我們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所以為了地方的經濟,我們常會想方設法擠出一些環保指標來供地方產業發展。」一位地方環保部門的負責人說。

這樣的博弈在網箱養魚的問題上也表現得較為突出。早在 2005 年,因為「水華」現象的大面積出現,重慶市水產漁政部門為保護三峽庫區水域環境不受破壞,曾對三峽重慶庫區近 800 個網箱養魚點緊急叫停,並嚴格禁止新的網箱養魚項目進入。

不過,在奉節、巫山、雲陽和萬州的一些支流,網箱養魚如今依然大量的存在着。奉節縣環境監測站站長李美進解釋說,環保部門和農業水產部門對此意見一直沒有統一下來。環保部門認為網箱養魚破壞水質,但水產部門卻大力提倡。

一些官員和專家津津樂道於長江水面的變清,的確,自從三峽蓄水之後,長江的水質開始變好。三峽庫區《 2006 年環境公告》顯示, 2005 年庫區幹流水質較好, 6 個斷面水質均為Ⅲ類。「但這只是表層水的狀況,下層水的情況 ? 歉鑫粗 ??!崩蠲瀾?怠 ?/SPAN>

這些水質監測的數據都是由地方環保部門出具的。但據李美進透露,地方環保部門目前並無設備和能力對長江的下層水進行監測,而且國家也沒有要求監測下層水。「蓄水後,水面平靜,許多污染物開始下沉,江底的污染狀況難以想像。」李美進說。

而重慶三峽學院經貿系副教授何京蓉在庫區實地考察後發現,由於長期以來的不良習慣,隨意沿江堆存或傾倒垃圾現象非常普遍。長江、嘉陵江沿岸有垃圾堆放點約 605 處,生活垃圾存放量在 175 米 水位以下的就約 300 萬噸。

生活垃圾機械清運程度低,各區縣僅為 30%~40% ,無害化處理率僅為 8% ,處理方式多為露天堆放或簡易填埋,何京蓉擔心,產生的大量垃圾滲濾液,一經進入庫區江河,不但直接污染長江水質,而且還會沉積為底泥,形成底泥污染,嚴重威脅庫區水體安全。

而對於一些危險廢物的處理,國家只在重慶、涪陵、萬州等大的城市建立了危險廢物處理場,小的區縣並沒有能力做。目前只能運往這些大城市進行處理,但由於成本太高,小區縣基本都是與生活垃圾一起處理,「這樣顯然存在污染隱患。」王建華說。

「消落帶的污染不容忽視」

與水污染伴隨的是,三峽庫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所導致的塌方、滑坡等現象,而這些又在一定程度上威脅着三峽大壩的安全。在豐都、萬州、奉節,所到之處,都能看見今夏因為雨水而導致的塌方、滑坡痕跡,許多地方仍在維修當中。

《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 2007 》顯示,三峽蓄水後當地微震明顯增加,共有各類崩塌、滑坡體 4719 處,其中 627 處受水庫蓄水影響, 863 處在移民遷建區。水庫蓄水後,岸邊鬆散堆積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會危及部分居民點的安全。

以奉節縣為例,該縣地形地貌複雜,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地表破碎,土地瘠薄,森林覆蓋率僅為 28.1% 。水土流失面積 2670.06 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 65.1% 。地質災害發生頻繁,滑坡、斜坡變形體、崩塌、危岩、泥石流等災 ? Φ憒 ?/SPAN>500 多處。

位於奉節縣白帝鎮廟村的譚家溝污水處理廠,其北側便是一處高邊坡滑坡體,滑坡體距離污水處理廠只有一路之隔。一位該廠的職工說,一到雷雨季節,就會出現飛石拍打圍牆的景象,廠里職工為此神經都崩得很緊, 24 小時值班,生怕發生意外。

更令人擔心的是,作為奉節縣三個污水處理廠之一,譚家溝污水處理廠在後年的 175 米 蓄水之後,地基將完全浸泡在江水中,可能形成裂隙、塌陷、變形等再造地質災害,地質條件變得不穩定,隨時可能威脅污水處理廠的安全。

而這些滑坡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污水收集管網的建設和安全。奉節縣碼頭附近的猴子石滑坡是新縣城最大的滑坡體,這個滑坡體尚在治理當中,據說這致使 780 米 的一級管道沒有架通,每天有近 3600 噸的生活污水收集不到,而直接排入長江。

重慶市國土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三峽重慶庫區實施的二、三期地災治理項目共 715 個、總投資 76 億元,其中二期地災治理項目 182 個、三期地災治理項目 533 /SPAN> 個。截至 8 月上旬, 173 個三期地質災害應急治理項目中的 162 個項目已經完工。

另一個隱患也在出現。重慶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院長韋雲隆認為,隨着時間的推移,受滯流緩流表面沉積污染物以及水位漲落掏蝕等影響,消落區生態將受到破壞,將出現污染加重,病原體生物繁殖,水土流失加劇,地質災害頻繁等多種生態環境問題。

所謂消落帶就是指,待三峽工程完工後,為保證發電需要,三峽庫區冬季正常蓄水水位為 175 米 ,而夏季為防洪,水位降至 145 米 。這其間 30 米 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就是消落帶。消落帶是江岸帶中生態最為脆弱的地帶。

事實上,在水位上漲到 156 米 之後,消落帶的一些影響已經顯現出來。今年 3 月份,水位下降,曾經淹沒的田地再次顯現出來,一些農民在消落帶種起了莊稼。有關專家指出,肥料、作物根系會成為人為增加的垃圾,污染危害會更為嚴重。

「消落帶的污染不容忽視。」韋雲隆說,較大的消落帶將出現在開縣小江流域、巫山縣大昌鎮、雲陽高陽鎮及萬州苧溪河等地。其中開縣的情況最為嚴重,面積將達到 45 平方公里以上。而整個三峽庫區長江和支流兩岸將形成 440 多平方公里的消落帶。

專家分析說,河道內沉澱的各種污染物將在夏季水位下降後,滯留在消落帶上,加上經過半年左右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污染伴着垃圾、雜草,不僅造成景觀破壞,而且在高溫下極有可能產生異臭,滋生病菌、寄生蟲和蚊蠅,導致流行病發生。

同時,在消落帶的局部低洼地方,因排水不淨,還可能形成部分死水塘,嚴重污染環境。更重要的是,三峽水庫冬、夏兩季年年蓄退水位,頭一年沉澱在消落帶內的污染物,又將成為第二年水質污染源,年復一年,周而復始。

一個總投資達 2.7 億元的三峽庫區消落帶示範試驗區在奉節縣朱衣鎮胡家垻建成。這個總面積約 20 畝的試驗區內,目前已栽植近 20 個品種、 10 萬餘株特種植物。該試驗區採取成團、成簇、成帶方式組成新的生態群落,分為 145 米 至 160 米 、 160 米 至 175 米 以及 175 米 以上三段進行植被恢復。整個生態治理示範工程共需兩年時間完成。

然而,關於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治理,所付出的資金遠不止這些。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 8 月份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重慶市政府已向與三峽工程相關的治理工作投入了近 100 億元人民幣。

解決三峽庫區環境問題到底需要多少資金,仍然是個未知數。譚棲偉表示,單是將沃土轉移到移民定居區這一項工程,就至少需要 7.8 億元人民幣。這些資金從何而來?本刊接觸的許多三峽庫區環保部門的負責人均呼籲,希望中央給予更多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

……………………

而香港《大公報》的蔣兆勇則發來的他有關三峽工程移民安置方面的大作。

和諧:從體會人的生存感覺開始

蔣兆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本草根,但久居京城,不是貴人,卻染上了富貴病。艱難困苦,已成為久遠的記憶,只得靠採訪去體驗某些群體脈搏的跳動。正是這些體會令我對這個社會有着深深的憂慮……

前些時候,去了一趟曾經發生過騷亂的重慶萬州,面對來調查移民狀況的官員,到處是一片吵吵嚷嚷:「狗日的,現在吃低保也要憑後台!」,「以前擺地攤還能求吃,現在完全賺不到錢了!」,「這下好了,被擱在青石板上了!」我側耳傾聽,眼神不敢正視這些憤怒的移民,以免他們越來越激動。回到北京,那些無奈的、無助的、憤怒的、茫然的神情在我眼前浮現,令人不能平靜。

難道是三峽移民政策設計有問題?翻看李鵬的《三峽日記》,從「就地後靠」、「開發性移民」,到朱總理時期的外遷移民,「移得出,安得穩,逐步能致富」,到新近的產業扶持,促進就業,從政策設計的初衷,無不顯示「上邊」對移民政策的關愛之情和細節考慮的精緻。但近來,據一些媒體估計已有近百分之六十的移民回流,官方有的說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何至於如此?!

一個多年前的印象提醒了我:四川農民在春節期間雙手揣在褲兜里,提一包糖,從初一到十五都是走親戚,喝酒吃肉,猜令划拳,一年的辛苦在濃濃的親情、鄉情中沉澱。那是農民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但是今天他們卻遠離故土,聽不懂別人說的話,聽不到熟悉的鄉音,吃不到熟悉的麻辣燙,不習慣當地的水土,看不慣別人對他們的眼神……所有的感覺都與家鄉有所不同。你可以給他造大房子,可以給他錢,可以發動周邊群眾對他們好,但你能把親戚關係切一塊讓他帶走嗎?你能把濕潤的空氣讓他帶走嗎?政策設計也許細緻、精巧,但是設計者卻忽略了人的生存感覺,人可不是物體。移民常常聚居而找回群體的感覺,但三峽移民卻是被分散安置,使孤獨的移民變成原子狀態。地域上的不適應,精神上找不到生存的共同感覺,這種生存感覺的錯位,才是外遷移民政策失敗的原因。忽略了人的生存感覺,即使移住北京上海,他也會回到他那熟悉的「雞窩」。

這幾年,我也在尋思人的生存感覺與社會穩定的關係。筆者近年一直研究革命心理,法國勒龐「群體無理性」;布魯默「社會變化而導致個人的不安、孤獨、怨恨」,「聚眾造反機制的形成」;斯梅爾塞革命或社會運動產生的六個條件「結構誘因、結構性怨恨、一般化信念、觸發性事件、有效的動員、社會控制能力的下降」,特別是出現了一般化信念,集體行為或社會運動的發生就不遠了。正是有這樣的研究, 04 年筆者在《鳳凰周刊》上評論漢源、萬州事件時提出「柔性處置群體事件的理由」,跳出「陰謀論」而引入社會心理的分析,也曾被官方吸納為政策。胡溫的親民政策及隨之的公共政策調整,特別是限制土地供應,使社會衝突從去年的 8.8 萬起,減少為今年的 1.7 萬起( 1 至 9 月),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官方對群體事件的成因、屬性、具體處置卻並沒有太大長進,卻不能使人輕鬆。

我也試着用現代政治學的原理面描述一下當下社會衝突的心理因素:

社會的巨變,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普遍下降,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加深。一些地方,一些階層產生了濃厚的失望感、挫折感、不公平感、相對剝奪感,甚至是壓迫感。這幾感同時產生,社會就難以安定,任何技術性的控制就難以奏效,用這幾種感覺上升也就能解釋官方所稱的「無直接利益衝突」的發生。

當這一代貧困也就罷了,但下一代卻因教育費高昂而輟學,導致階層流動上升的管道堵塞,從而出現貧困的代際轉移,會否產生極度的失望?!擺一個小攤而被無處不在的城管四處追趕,或被大資本所辦的超市、便利店打垮,生存空間被擠壓,會否產生挫折感? ! 市場經濟是對的,出現優勝劣汰,「咱沒有能力」就認了,但大面積的弱勢群體、社會邊緣人產生時,還實行社會達爾文政策,會否產生極度的絕望?!窮不會有事,由窮到富的過程是否公平卻容易有事,「你有,我為什麼沒有」, " 你有那麼多 , 我卻那麼少 ", 當競爭每每摻雜官商勾結,不公平感會不上升?!雖然經濟迅速增長,卻不能惠及大眾,總是有人比我得到更多好處,衣食無憂一族家的狗比人還過得好,房價高企而導致社會生活成本高昂,連中產階級也產生相對剝奪感!甚至「形而上」為剝削感壓迫感?!可以說毛澤東革命的成功就是把「這些感」上升為意識形態而取得勝利的。前些時候,我在網上看見一首小詩《祖國啊,我只擺了一個小攤》,嗅出的社會信息令我寢食難安!

令人憂慮的是,在漢源事件、萬州事件、廣安事件之後,群體事件數量在下降,但「這幾感」似乎還在上升,雖然還是「碎片化」階段,還未達到「一般化」水平――這也是官方解決問題的契機,但是我們卻不能視而不見,充而不聞 , 不能沒有緊迫感。

也許我們魚翅鮑魚吃得太多,為官者已忘記紅苕玉米的味道,感覺已變得遲鈍、麻木。一些地方還把這類問題簡單化處理,把社會衝突當政治衝突來處理,把社會利益的訴求、訴苦當作敵我矛盾處理,要果斷,為啥不果斷地還人家住宅?!合理的利益為啥不果斷地維護呢?!有些地方的腐敗分子總是自己搞好處,很多事端都是百姓反對他們謀利而觸發,他們卻誇大群體事件的政治性,什麼問題都往政治上扯,用高壓來遮蓋自己的不法勾當,企圖讓中央來為他們買單,如果都按他們那套解決問題,和諧社會恐難建成。

在具體事件的處置上,缺乏對民眾生存感覺的官員見到黑壓壓的抗爭人群已經腳火巴手軟,驚慌之下如此果斷,常常釀成更大的危機。漢源事件發生時,當穿着名牌的省領導及其隨從要到大壩上「現場辦公」,「不怕與人民群眾接觸」,反而觸發群情更加洶湧!一個秘書出身的人做一個全局性的領導,也許他能揣摩上意,他能揣摩民眾情緒嗎?他能用老百姓熟悉的語言溝通嗎?他們能聽出移民「你們」、 「我們」稱謂所含的意味嗎?中國現在的衝突好多也就是中國菜市場慣常出現的糾葛,如果經常買菜,如果與百姓有血肉聯繫,如果能深刻體認民眾的生存感覺,事情會鬧大?――我不會相信! 89 年,當時的重慶市委書記蕭秧對示威遊行的學生說:你們是亂動,不是動亂!他的一身牛仔裝也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一個在文革中動槍動炮的城市卻很平穩,委實不易。蕭秧那一代參加過地下黨、鬧過學潮、當過工人,對社會有豐富的體驗,他們明白用什麼方式能消除敵對情緒。不過事後卻有人告他模糊階級鬥爭性質。

公民因道義信念而服從,也因恐懼而服從。也有的人認為,這個社會太自由才導致衝突不斷?的確,災荒年餓死上千萬人,四川也未見鬧事,法國「國王密札」(簽發無需署名的逮捕令)時期,社會沒事,恰恰是鬆動的時候,人心希望更大變革的時候,國王寫下「今日無事」,事反而鬧大了,革命了。

也有人認為,任何騷亂都有組織者,要選擇打擊組織者,當然對違法犯罪者對暴民彈壓無可厚非,但革命心理學也告訴我們,要小心使用懲戒手段,一些群體組織者受到過份打壓可能產生自虐心理、拼命抗爭心理,「為了大眾」而不怕吃苦受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印度聖雄甘地要為「民族解放」而「不過性生活」,「不吃飯」,而成為偏執的革命者,彈壓反而使其成為有巨大影響力的領袖。毛澤東提出要分清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分清敵我,要把消極因素變成積極因素,面對利益多元、思想多元,不能沿用階級鬥爭的方法來處理,不然真會出現階級鬥爭。

政治的奇妙在於常常是「預言證實」,你把誰當敵人,處處設防,草木皆兵,他可能真就成了敵人,越多的敵意,越多的假想敵,社會就不可能和諧!

革命只能是暴力專制的輪迴,也是過時的話語,消除革命的心理須從體會人的生存感受開始。

來源:刊發 於聯合早報 本站發佈為作者修改本 來源日期: 2007-1-6 本站發佈時間: 2007-1-6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