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堅這群將帥征戰歐陸太平洋,翦滅德日狂魔,卻輕忽於蘇俄孵卵下、暗伏黃土高原避過日寇的土共,二戰後期,馬歇爾到中國斡旋,希望國共達成和平協議;韓戰期間,杜魯門政府希望阻止毛澤東派兵跨過鴨綠江;越戰期間,約翰遜政府相信中國會節制在南越的參與,這一切統統落空了。
若回眸二戰以來中美關係之演變,頗令人蹉跎,我簡單列了一條線:
羅斯福(親華)、史迪威(惡蔣)、馬歇爾(融共)、麥克阿瑟(挺蔣)、尼克遜基辛格(熊貓派)。
講兩個歷史細節,有時候人事關係和人的性格成為歷史造因,超越那些更宏觀和決定性的形勢或力量對比。
芭芭拉·塔奇曼那本著名的史迪威傳記,透露中國遭遇"共禍"的根源,實乃蔣介石與史迪威的崩解,使羅斯福失去寄望中國(國民黨)成為美國戰勝日本的輔佐力量(主要是陪美國消耗兵力),轉而在雅爾塔請斯大林出兵中國東北,此乃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的決定性因素,蘇軍佔領東北,毛澤東派林彪出兵關外,國民黨就輸定了。蔣史公案,則中美制度差異之大,兩人性格缺點皆被放大,又使兩種制度的缺點亦被放大,此為毛澤東這梟雄得逞之訣竅,而一個"醋性子喬"(Vinegar Joe)的性格,亦為中國幾億人一個世紀災難的偶然造因。
金鐘講了一個故事:毛周1944年曾密謀會見羅斯福總統而不得,近三十年後,變成無惡不作、眾叛親離的一堆臭狗矢,卻接到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美國大總統送上門來。必有詭異。原來1969年有一場核武危機被利用。該年3月,中蘇在邊界珍寶島(達曼斯基島)發生武裝衝突。這無人小島,主權未定,多年來由蘇方巡邏看守,並無衝突。文革是反蘇高潮,毛決定在珍寶島動武,搞一場對蘇「反擊戰」,雙方交火幾次,出動國防軍,使用新武器。蘇軍陣亡58人傷94人。事件震動莫斯科高層,軍方主張使用「外科手術式」核武,打擊中共核基地,「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蘇方將此計劃告知有核合作的美國。基辛格尼克森獲悉,商定阻止蘇用核武,並通知中共,做一單不顧國格的大交易。
一、甘迺迪
這位東岸新英格蘭資本集團孕育的英俊後生,口才極佳,十足魅力型領袖,世界進入冷戰時代,美蘇兩國的領袖都不到七十歲,甘迺迪才四十五歲,赫魯曉夫六十八歲,兩個人都脾氣火爆,在古巴這個小島差點引爆核戰。
然而據說他想結束越戰,遭來殺身之禍——川普曾下令解密甘迺迪、羅伯特、馬丁路德金被刺殺機密檔案,"所有事情都會被揭露",他說,之前他當總統的時候,他已經公佈了部分文件,但當時的國務卿蓬佩奧勸他不要公佈更多信息。他說蓬佩奧可能知道什麼,他說有時候我們必須尊重他們。
故事線是這樣的,甘迺迪被刺殺之後,美國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以高院首席法官命名,叫沃倫委員會。沃倫委員會當時調查結果是唯一兇手是李·哈維·奧斯瓦德。
號稱荷里活頭牌男星、兩度稱帝奧斯卡的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非常渴望介入這個美國歷史上最神秘的暗殺,「它也許是美國螢幕上最具爭議的電視劇」,它好比美國歷史里一條噴火猛龍,就是因為它與越戰有關?
二零一三年秋《帕克蘭醫院》一上院線我就去看了。原來漢克斯在這部電影裏,再現了甘迺迪遇刺後送進醫院搶救過程的現場,熒幕上的鏡頭非常血腥,甘迺迪頭部中槍,屍體放上手術床,整個腦子都掉出來了,是最嚇人的一個鏡頭,這裏面最慘烈的承受者,是甘迺迪之妻傑奎琳,難怪美國人民長久地崇拜她,那是西方文明的一種惻隱之心,對受難者的不忍。
影片多次詮釋死者的尊嚴問題,其中也包括那個刺客嫌疑犯。此人被刺殺後也送到帕克蘭醫院來搶救,埋葬時竟無教會肯接納,甚至幾無神父肯為他做葬禮儀式。這個巨大的謀殺案至今沒有找到兇手,因而其政治、社會學、文化的解讀,長久是美國的一門顯學。
二、尼克遜
接下來尼克遜上台,美國人喜歡他從草根崛起的個性和直率,在美國有很高的歡迎程度,但媒體不喜歡他。
尼克遜很快就知道了真相,有一天他找來CIA局長,說我知道是誰殺了甘迺迪,並且暗示了就是CIA,CIA局長陷入很長時間的沉默。
尼克遜就沒當回事兒,他以為這個事兒已經過去了。沒想到深層政府,以CIA+FBI為代表展開了對尼克遜的報復,也就是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是因為有五個竊賊潛入華盛頓水門大廈。被抓後發現身上有大量美元和竊聽器,調查後他們承認目的是潛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安裝竊聽設備,而背後的主謀則是尼克遜。
其實真相是,五個竊賊中有四個都是CIA的特工。事件曝光後,FBI在華盛頓郵報安排了一個自己人進去,讓他負責寫水門事件調查報告。之後FBI副局長親自給他餵了很多消息,於是震驚世界的水門事件調查報告就此出爐。
美國對華政策的潛台詞,是尼克遜的一句話:取消對中國最惠國待遇,最大的受害者並非中國,而是"仰息自由市場的人們"。這句話要翻譯才能懂,即西方"自由市場"離不開中國廉價勞動力,這幾乎如同資本離不開利潤一樣。
這裏可以做一個比擬式的想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羅斯福令美國的製造業,充當"全球民主兵工廠",這種規模,在不到一個世紀後,盡數被東方的一個共產黨政權拿走。
尼克遜之後,還有卡特、里根兩任總統,一左一右,而里根居功厥偉,扳倒宿敵蘇共。
三、喬治布殊
所謂"新保守主義",絕對離不開石油,這是美國右翼的特徵。九〇年代初,有位國防部次長沃爾福威茨,研製出"美國第一"路線圖:一、控制全球能源和戰略資源;二、壓制所有潛在對手(包括以法德為代表的"舊歐洲"和聯合國一類超主權組織);三、通過控制戰略資源,扶植"新歐洲"、"新中東"。他跟迪克•切尼、拉姆斯菲爾德並稱"三大右王",然而他們還沒來得及照劇本演繹,"911"突如其來,倒也給了他們大幹一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