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明代家具在這兒成了日常用具

作者:

王世襄夫婦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王世襄居住的北京東城芳嘉園小院,是文人聚會的場所。這座四合院是王世襄父親置下的家產,有三進院落。1957年以前,中院只有王世襄一家居住。反右前,黃苗子郁風一家住在東單棲鳳樓一座小院內,同住的鄰居先後有戲劇家吳祖光、音樂家盛家倫、北影製片廠製片主任戴浩、音樂家鄔析零。樓下一間大廳和兩間側室,是上海《新民報晚》駐北京辦事處,總經理陳銘德、鄧季惺夫婦也常來棲鳳樓旅居。反右後,文化部某副部長說,這地方右派多,陰氣重,不能讓這群人聚在一起。

王世襄聽說了這件事,就主動提出讓黃苗子夫婦搬到芳嘉園來同住。黃苗子夫婦搬來後,住進了東廂房五個房間,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剛來芳嘉園時,黃苗子便驚訝地發現,王世襄家中的房間,堆滿了許多精美的明代家具。有的明代家具,直接就成了家中的日常用具。古色古香的黃花梨長方桌上,放着瓶瓶罐罐;紫檀雕花的榻上,堆放幾床被褥,就是主人的床;結構精美的明代臉盆架上,搭放着待洗的衣服。

在黃苗子夫婦之後,漫畫家張光宇一家也搬進了芳嘉園,住進了西廂房。張光宇是1930年代就結識的老朋友。他的加入,使這座小院更加熱鬧、更加豐富多彩。

芳嘉園小院內曾有兩棵海棠樹、一架藤蘿、一棵核桃。後來東邊的海棠樹因太老而枯死,便鋸掉留下桌子高的樹樁。有一天,王世襄用車子運回來一塊直徑約一米的青石板,放在樹樁上,便成了與朋友喝茶圍坐的圓桌。

經常往來於芳嘉園的客人,有聶紺弩、啟功、葉淺予、沈從文、黃永玉等。大家聚在一起,談文物、談古文詩詞、談繪畫,其樂融融,一派鴻儒景象。

等到文革破四舊一來,文化成為蹂躪對象,傳統視作罪惡,芳嘉園的明代家具古董器物,便一概面臨滅頂之災。王世襄舉目環顧,自己多年精心收藏的文物,無一不是「四舊」,隨時會被衝進家中的中學生紅衛兵付之一炬,燒成灰燼。

王世襄輾轉難眠,思來想去,決定起來「自我革命」。他主動跑到文物局,請文物局懂行的紅衛兵上門抄家。這些紅衛兵與學生紅衛兵不同,他們知道文物的價值,非但不會焚之一炬,運走時也會非常小心。

還記得這樣一個細節:一個小學生跑到院子裏來看熱鬧,在一塊古代巨型條磚上踩了一下,文物局的紅衛兵立刻訓斥說:「靠邊點,踩壞了怎麼辦?」小學生說:「踩壞了我賠!」紅衛兵說:「你賠,你賠得起嗎?你知道這是哪個朝代的?」幾句話嚇得小學生趕緊站到了一旁。

黃苗子受到啟發,也主動跑到美術出版社,請求造反派來抄家。他家裏有不少珍貴的藏書藏畫,其中包括大批明清刻本書籍,有的還是國家圖書館都難以找到的孤本、抄本,索性都讓出版社來把這些珍貴的東西一一收走。

張光宇則好像知道文革要來似的,帶着他在動畫電影《大鬧天宮》中設計的美猴王、玉皇大帝、太白金星,提前一年就到天堂報到去了。

此後,王世襄的芳嘉園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氣氛。先是黃苗子郁風夫婦,被關進秦城監獄達七年之久。再後來,王世襄夫婦也分別去了外地的五七幹校。

主人一走,街道上便安排其他幾戶居民搬來芳嘉園居住。昔日的私家小院頓時成了一座大雜院,裏面陸續搭起來一間間小屋,或用作廚房或用作儲藏間。原本寬敞的院子一下子嘈雜擁擠了起來,舊日的格局與氛圍,從此不復再見。

王世襄最終離開了他的小院,住進了一套現代化的公寓。他實在無法忍受鄰居的干擾,小院裏一位退休的白鐵匠,總在他耳邊每日每夜沒完沒了的敲打。而且,這個小院不久後可能拆掉,已經有房地產開發商在窺視着這塊地皮了。

該去的總是要去,該來的畢竟要來。曾經的歲月就讓他留存於記憶吧。王世襄活了95歲,很多老朋友,包括他的妻子,都沒能活到他這樣高壽。晚年的王世襄多了幾分孤寂,許多老友要麼離世,要麼也住進了高樓,再沒有了昔日裏庭院的幽靜,也遠去了「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閒趣。就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雅致,也日漸凋零,終於是應了一句老話: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

2021-04-29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614/223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