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情感世界 > 正文

夫妻之間,誰更怕離婚?過來人的回答,驚人一致

作者:
楊絳先生說:「婚姻是一場修行,需要兩個人共同成長和經營。」

《漢書》有言:「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

步入婚姻殿堂時,每個人盼着夫妻同心,恩愛白頭。

有的夫妻,相互扶持,彼此包容,情誼的確愈發深厚。

可有的夫妻,卻漸行漸遠,相看兩厭,情分被消磨得寥寥無幾。

但並非所有人都敢在感情破裂後選擇離婚或答應離婚,開啟新生活。

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無關性別,夫妻之間,其實以下這4種人更害怕離婚!

1

個人付出少的人

楊絳先生說:「婚姻是一場修行,需要兩個人共同成長和經營。」

婚姻,不是情侶風花雪月的浪漫,而是夫妻層層加碼的付出。

在外要打拼事業,保證收入穩定;在家要操持家務,力求井井有條。

同時,上要孝敬父母,下要撫育兒女,還得周全親友間的人情世故。

大事的決斷、難事的解決、瑣事的處理……樣樣都免不了費心費力。

如果夫妻間總是有一方付出更多,另一方通常坐享其成,當甩手掌柜。

那麼,付出少的那一方,深知自己能力有限、貢獻不足。

離婚時勢必會面對道德層面的壓力,擔心被指責為婚姻破裂的始作俑者。

而且出於現實層面的考量,習慣伴侶打點照顧,也害怕離婚後要獨自扛起重擔,將日子過得一地雞毛。

畢竟,既得利益的背後,是以婚姻為名的索取;輕鬆舒適的生活,需要人艱難的負重。

這種害怕,不僅是怕失去竭盡全力付出的伴侶,也是怕自己陷入比現在更不堪的境地。

2

經濟依賴強的人

《浮生六記》有云:「處家人情,非錢不行。」

成年人的世界裏,錢雖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有了足夠多的錢,才能安穩過日子、安心渡風雨,無憂無慮。

若是兜里空空,身無分文,再自由也如同身在囚籠。

因而,在婚姻中經濟依賴性強的人,寧願忍氣吞聲,也不願離婚。

顯而易見,離婚後少不了要面臨收入驟減、生活水平下降的難題,甚至難以獨立承擔起日常生活開支。

特別是那些婚後辭職在家當全職主婦,忙着生兒育女、打理家務的人。

長期沒有工作,離婚後重新進入職場,大概率會因技能過時和年齡劣勢而舉步維艱。

換句話說,對於收入微薄、手心向上的人,在離婚的較量中,往往會成為最大的輸家。

3

情感投入深的人

《牡丹亭》裏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很多時候,情意沒有道理可言,可以深入肺腑,植入骨血。

在談及離婚時,即使爭吵冷戰感情消磨殆盡,也依舊害怕放手。

原因就在於,情感投入深的一方,更珍惜夫妻一場的緣分。

日常相處的點點滴滴,風雨到來的不離不棄,皆歷歷在目,心裏也難以割捨對方的陪伴、支持與理解。

而離婚就意味着將這種情感紐帶盡數切斷,一想到分開後的孤獨感和失落感,便無所適從。

此外,情感投入深的人,往往賦予婚姻更高的期待。

離婚無異於理想的破滅、信念的轟塌,讓人難以接受。

更何況,現實中誰愛得深,誰就付出得多。

一旦離婚,會讓所有的時間、精力和情感「打水漂」,從而發自內心的害怕抗拒。

4

顧慮子女多的人

《祝父母詩》中說:「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離婚絕非夫妻兩個人的私事,而是關乎一整個家的大事。

尤其是孩子,什麼錯都沒有,卻往往會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因此,顧慮子女更多的人,生怕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繼續努力經營婚姻。

如果兒女年紀小,父母離婚後,撫養權的爭奪、外界的閒言碎語,在所難免。

要是安排不妥當,面對家庭危機,無疑都可能致使子女的學業一落千丈、性情判若兩人。

更何況,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成人,對幸福的感知力也會下降。

不止如此,單親家庭撫養孩子壓力大、資源少,孩子的發展必然受限。

如果兒女已成人,父母不幸的婚姻,亦通常會讓孩子產生消極的婚姻觀。

倘若離婚時不體面,家庭口碑名聲敗壞,子女在婚戀市場更是難上加難。

即使兒女都結婚生子,作為人子,又何嘗忍心看到父母雙親勞燕分飛。

為了子女計,故而傾向於維持婚姻,來減少對孩子現實和心理的傷害。

夫妻之間,究竟誰更怕離婚?

答案只有一個:承受不了離婚風險和代價的人。

結婚和離婚是為了幸福,選擇不離婚,何嘗不是為了幸福。

婚姻不可兒戲,現實不可疏忽,珍惜當下安穩,懂得權衡利弊,才是最清醒的活法。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儒風大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613/223233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