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55年歷史的加拿大最大百貨商店Hudson’s Bay倒閉。(Nathan Denette/加通社)
4月26日,比加拿大國齡更年長的、有355年歷史的加拿大最大百貨商店Hudson’s Bay(HBC)在Instagram上發表了一段深情的告別:「如果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我們的條紋精神將繼續傳承。請繼續把它們披在肩上,裝飾在家中,縫進我們共同創造的記憶里。加拿大,你永遠是我們故事的一部分。所有Hudson’s Bay門店和thebay.com網站將一同關閉。」
這則告別令人感慨,加拿大百貨業的衰落令人唏噓。曾經的零售巨頭——Eaton’s、Sears Canada早已在多年前不敵品牌電商和折扣店的衝擊,黯然離場。如今,連這個深受加拿大人喜愛的古老百貨品牌也哀傷謝幕。
在加拿大,百貨商店曾是城市的燈塔、家庭購物的殿堂,也是社區記憶的載體。多倫多的Eaton’s、Sears Canada和HBC以各自的方式定義了零售的黃金時代。然而,三巨頭的相繼倒閉——1999年的Eaton’s、2018年的Sears Canada,以及2025年的HBC——不僅終結了它們長達數世紀的傳奇,也宣告了傳統百貨業在加拿大的黃昏。
是什麼讓這些零售帝國轟然倒塌?加拿大百貨業為何難以在現代經濟中屹立?答案在於市場變遷、管理失誤與時代洪流的交織。
先回憶一下Eaton’s是如何從零售先鋒到時代棄兒的。1869年,蒂莫西·伊頓(T. Eaton)在多倫多央街開設了一家乾貨店Eaton’s,以固定價格和「滿意或退款」的承諾革新了零售模式。到20世紀初,Eaton’s成為加拿大百貨之王,其郵購目錄將時尚與家電送往全國鄉村,聖誕老人遊行點亮了無數孩子的夢想。
然而,面對時代變遷,Eaton’s的管理層未能及時應對。沃爾瑪等大賣場以低價席捲市場,Zara等快時尚品牌吸引年輕消費者,市中心門店因城市擴張和郊區購物中心的興起而客流銳減。1999年8月,Eaton’s的64家門店進入清算,13,000名員工失業,多倫多旗艦店的蒂莫西·伊頓銅像被移至博物館,成為時代的一滴淚。溫尼伯「大店」關閉時,市民手拉手「擁抱」大樓,試圖挽留這130年的記憶。
如果說Eaton’s是零售的先鋒,Sears Canada則是實用主義的象徵。1952年成立的Sears Canada以家電、工具和「Wish Book」聖誕目錄聞名,是中產家庭的購物天堂。1970年代,孩子們翻着目錄,憧憬着Craftsman工具或Kenmore冰箱的聖誕禮物。然而,2018年1月,Sears Canada厄運臨身,它清算了130家門店,15,000名員工失業,結束了營業。
Sears的倒閉源於對數字時代的錯判。亞馬遜的崛起和沃爾瑪的低價策略讓其傳統模式難以為繼。Sears的客戶群偏年長,對電商興趣有限,而年輕消費者更青睞H&M等時尚品牌。儘管其郵購目錄曾是電商雛形,但網站體驗落後、庫存管理混亂,未能趕上在線零售的浪潮,管理失誤更是雪上加霜。「Wish Book」雖成為二手市場的懷舊珍品,但Sears的時代已一去不返。
HBC的故事最為悠久。始於1670年的毛皮貿易,它跨越殖民時代,19世紀末轉型百貨業,The Bay成為加拿大時尚與家居的象徵,其條紋毛毯從貿易站走向全球時尚舞台。然而,2025年,這家355年的巨頭因11億元債務申請破產保護,清算90家門店,9,300名員工失業,1670年的王家特許狀面臨拍賣。
HBC的倒閉是疫情和電商的雙重衝擊。2020年疫情重創實體零售,消費者轉向亞馬遜等在線平台,市中心門店因高租金和客流下降成為負擔。2008年私有化後,HBC過度依賴房地產資產,忽視零售創新。其高端化嘗試(如Saks Fifth Avenue)和折扣策略(如Saks Off Fifth)定位混亂,未能吸引消費者。2024財年,公司銷售額驟降33%至11.1億元,虧損3.3億元,不得不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從亨利·哈德遜的探險到多倫多旗艦店的關閉,HBC的終結如同一部史詩的落幕。
Eaton’s、Sears Canada和HBC的倒閉不僅是三家企業的悲劇,更是加拿大百貨業結構性困境的縮影。全球零售的數碼化轉型改變了規則,亞馬遜等電商以便捷和低價佔據市場,快時尚和折扣店滿足了新需求,而百貨店「一站式」模式的吸引力日漸式微。Eaton’s取消郵購目錄,Sears和HBC的電商平台落後,均錯過了數碼化的窗口。
這些百貨巨頭曾點亮加拿大的城市與鄉村,卻在市場巨變和管理失誤中謝幕退出。它們的隕落令人感慨,但也提醒我們:零售的未來屬於擁抱變革者。加拿大的零售業雖歷經艱辛,但也不要絕望,也許在某一天能找到通往黎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