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歡把蘇聯解體的帽子扣在英美身上,他們特別喜歡沉浸式的幻想蘇聯人民的幸福生活。
可事實是,蘇聯解體後,新生的獨聯體國家以及原來的東歐國家,竟然沒有一個國家的民眾公投後願意繼續施行蘇聯體制。
所以,原因真的是那些人口中的和平演變嗎。
基辛格評價蘇聯解體時曾說道:對於蘇聯的解體,西方國家只是給蘇聯人民的生活樹立了一個正面的案例。
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曾說過:巨人不會因為外界的阻絆而倒下,使他徹底倒下的原因一定是它內部的失靈。
導致蘇聯內部失靈的因素有很多,有僵硬的經濟政策,有低效的行政效率,還有無腦的軍備競賽,當然最讓蘇聯人民痛恨的,還是他瘋狂的特權式腐敗。
很多人以為蘇聯的特權腐敗源於斯大林時期,其實不然,被列寧譽為"革命之鷹"的羅莎·盧森堡,在1906年就曾公開質疑列寧說:你若用無產階級的名義去打造專制體系,那麼權力早晚會落到沒有信仰的後代手裏,若沒有民主憲政的制約,他們只會變得更無恥更貪婪。
盧森堡還有一句名言:只給政府的擁護者以自由,這不是自由,自由始終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
而列寧建政之初,恰恰就只給了一小波人自由。
1918年初,俄國十月革命落幕不久,列寧便為含他在內的委員幹部們設立了專用的療養食堂,實現了美食自由,建政不足幾個月就邁出了特權腐敗的第一步。從此,70多年蘇俄歷史的特權腐敗大幕便徐徐拉開。
根據契卡公開的檔案顯示:僅1921年,蘇俄查處貪污賄賂罪就高達六萬九千多件。
讓列寧感到難以理解的是,他制定了懲治腐敗的制度,但卻沒有絲毫效果。
當然,以列寧為首的老布爾什維克,還是比較克制,蘇俄的特權腐敗還不是很誇張。
可是這樣的局面並未持續多久,斯大林掌權後。就如盧森堡預言的那樣,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很快便邁出了特權腐敗的第二步,這就是大名鼎鼎又荒唐至極的"官員等級名冊"。
凡是列入名冊的官員,按照級別高低,可以享有不同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他們有專設的特殊商店,裏面擺滿着名貴的奢侈物資和西方的新鮮玩意兒。
這些官員又通過不斷的聯姻,逐漸蛻變成一個盤根錯節、利益交織的龐大集團,這就是特權階層。他們不受法律制約,隨意操控政治和分配資源,上演了一場場權力與財富的大戲。
《僅僅一年》這本書里描述了他們的生活:別墅里擺滿了金銀器皿和貴重瓷器。那些富麗堂皇的大莊園,裏面有花園、暖房、馬廄,當然,這一切都是用國家的錢在維持。
不過在斯大林時代,雖然這些官員可以盡情享受特權帶來的福利,但同時蘇聯嚴酷的內部鬥爭和外部環境,也讓他們的地位並不穩固,遠遠沒有達到動搖國本的地步。
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接任。儘管赫魯曉夫文化水平不高,治國能力不強。但是他好像心底還存有理想,他在任時積極限制蘇聯官員的特權,削減官員福利待遇,推行差額選舉,要求換屆時必須補充一定比例的新鮮血液。
不過這些措施,很快便遭到了特權階層的反噬,終於讓勃列日涅夫登上了前台。
勃列日涅夫很清楚自己背後勢力的需求,所以他上台後立馬恢復了事實上的幹部終身制,以及更加瘋狂的特權制度。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特權階層規模迅速擴大,人數達到300萬左右,佔到蘇聯全國總人數的百分之一點五。憑藉幹部終身制,特權階層之間互相庇護、互相提攜,勢力根深蒂固,徹底嵌入了蘇聯的骨髓。
他們有着種類繁多的津貼,富麗堂皇的別墅,醫療保健面面俱到,稱號頭銜琳琅滿目,當然這一切都是由國家買單。
最能體現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貪污腐敗的,莫過於黑魚子醬走私案,這個案件涉及金額巨大,涉案高級官員多達300多名,結果勃列日涅夫僅僅處置了一個副部長。
特權階層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日本的阿瑪依音響,歐洲的名貴化妝品,瑞士的高級巧克力,這些普通蘇聯人民聞所未聞的商品,他們卻可以盡情揮霍。
可蘇聯人民的生活卻十分艱苦。對於生活必需品,普通蘇聯人民要想買到,他要做的很簡單:不是在排隊搶購,就是在排隊搶購的路上。寒冷的冬天,普通蘇聯人民只能買得起土豆,對於蔬菜和水果,他們只能望着空空如也的供銷社搖頭嘆氣。
1985年初,蘇聯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積也只有14平米。狹小的住房面積讓年輕的蘇聯人民用婚育率投了票。
伴隨着蘇聯特權階層無底線的貪婪,蘇聯人民逐漸意識到,蘇聯本身才是他們生活困苦的罪魁禍首。
不過令人弔詭的是,兩個敵對的階層,卻在1991年的聖誕節,出奇的達成了一致意見。
原來,那群特權階層,經此一役,成功洗白了自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