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美東時間,美國國務院突然高調發佈懸賞通緝令:一位來自中國山東濰坊的女子劉寶霞(EmilyLiu),被指控「為伊朗軍方輸送美國電子元件」,懸賞金額高達1500萬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這不僅遠超當年追緝「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的1000萬美元賞金,更是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公民發佈的金額最高的懸賞之一。她究竟是誰?只是一個從事外貿的普通中國女性,還是美國眼中跨境「軍火交易鏈」的關鍵人物?
她是誰?為什麼被通緝?
FBI網上通緝令截圖,來自FBI官網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官方通報,劉寶霞,也被稱為EmilyLiu,是一位「使用中國公司作為掩護,為伊朗輸送敏感電子元件」的關鍵人物。美國聲稱,她與另外三名中國公民合作,利用外貿公司的名義採購了大量美國製造的電阻、電容等元器件,並將這些材料出口給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相關的企業。
美國司法部的起訴書指出,劉寶霞等人從2007年到2020年,通過設立在中國的多家「幌子公司」,持續向伊朗出口美國原產的電子元器件。美國方面稱,這些零部件最終流向了伊朗國防工業組織、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企業等被制裁對象,並可用於製造無人機、導彈控制系統等武器裝備。
這些指控聽起來極具「情報大片」氣息,但回歸現實,這些元件在全球貿易中極其常見,很多從事電子行業的外貿公司每天都在操作類似交易。即便客戶在伊朗,這些商品本身也沒有被列為武器,真正複雜的是最終用途的不可控性。
值得注意的是,起訴書中提到的「走私罪」、「提供虛假出口信息」等罪名,都是圍繞出口流程是否符合美國《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進行指控。而不是劉寶霞本人直接參與任何軍事活動或恐怖行動。
更戲劇性的是,針對這份長達13年的交易記錄,美國在2024年就已向劉寶霞等4人發出刑事起訴和逮捕令,但一直無果而終。
從法律層面看,美國懸賞通緝的手段並不罕見,但像劉寶霞這樣的案例——一個中國外貿從業者,突然被貼上「跨國軍火供應鏈核心人物」的標籤,並被懸賞1500萬美元,無疑是極為罕見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