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我退休金8000,血的教訓:生病住院不管輕與重,都不要告訴別人,否則惹來事端!

身體不好,千萬不要到處跟人說

前段時間,去看望生病的大姑,她拉着我說:

「通過這次生病,我算是看清了很多人,深刻體會了什麼叫『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大姑一直是個熱心腸的人,身邊人有什麼能幫的她都會儘量幫。

前幾年她退休了,退休金8000多,生活過的也算滋潤。

可天有不測風雲,某次體檢中,發現她肝臟部位有個陰影,初步懷疑可能是肝癌,需要進一步檢查。

她很擔心,每天吃不好睡不好,幾天下來人瘦了一大圈。

樓下的李姐來串門,看她如此憔悴,問她怎麼了。

大姑本來就心情焦灼,也想找人傾訴下心底的煩悶,就把情況如實說了。

李姐先是安慰了幾句,讓大姑放寬心,不會有什麼大事的,接着話鋒一轉:

「我這兒有種保健品,包治百病的,小區的老頭老太太都在吃,你看一個個精神頭兒多好。

你這就是小病,吃了我這保健品,不用去醫院,絕對藥到病除。」

大姑雖然因為病情沒確定有些慌張,但還是有理智的,知道這都是騙人的假話,就婉拒了李姐。

後來,大姑換了好幾家醫院做詳細檢查。

在等結果的過程中,李姐天天來找她,張口閉口就是「現在醫院都沒啥用,還不如吃我這保健品呢」。

本來就很難受,還天天聽李姐推銷,大姑一氣之下和她吵了一架。

一天,大姑出門扔垃圾,發現很多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着她。

她問了一個相熟的人,才知道是李姐在小區里散佈謠言。

說大姑得了癌症,沒幾天好活了,還說這不是普通的病,傳染性很大,大姑天天在小區里晃悠,就是想傳給別人。

聽說這些謠言後,大姑氣得渾身發抖,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平日裏熱心對待的鄰居,竟然會如此惡毒地詆毀她。

萬幸,最終檢查結果出來,發現肝臟上的陰影只是個囊腫,做個小手術切除就可以了。

經此一事,大姑徹底寒了心,她無奈地說:

「生病這種事,真的不要輕易告訴其他人,因為這世上真的希望你好的人沒幾個,說得多了,只會給自己招惹麻煩。」

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句話:

「人與人之間還是克制為妙,仔細想想,哪次滔滔不絕後,帶來的不是悔恨?」

話說得越多,是非就越多。

這世上最悲哀的就是,很多時候,你的苦難和痛不欲生,只是他人的談資。

人活於世,一定要記住,永遠不要高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不是所有真心都能換來好結果,不是所有付出都能換回同等的關心,這就是人性。

對自己的病情、私事三緘其口,不是冷漠與疏離,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只有克制自己的表達欲,學會沉默,才能給自己留出時間和空間,治癒自己。

張口閉口就是「病」,只會惹人煩

稻盛和夫說:

「不要把自己活的像落難者一樣,急着告訴所有人你的不幸。」

人們的同理心都是有限的,開始時可能會同情你的遭遇,時間一長只會感到厭煩。

村裏有個獨居老人王大爺,上了年紀後身體慢慢變差。

他整天和村里人念叨,說自己這兒疼那兒難受的,快不行了。

村里人都很同情他,會給他送藥安慰,還經常喊他去家裏吃飯。

可王大爺身體一直不見好,每次和人聊天,幾句之後就扯到自己的病情,越說越起勁,不停抱怨、唉聲嘆氣的,弄得其他人心情也很差。

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干,哪兒有空聽他這些負面情緒,都心生厭煩,漸漸不再搭理他。

有一次,王大爺有事要找鄰居,剛敲開鄰居家房門,話還沒說呢,就被趕了出去。

鄰居以為他又是來講自己病的,直接說:

「我們又不是醫生,你自己的病,自己想辦法解決,別再煩我們了。」

他愣在原地,心中五味雜陳,終於懂了:

自己的習慣性訴苦,給他人帶去了多大的壓力。

從那之後,他不再天天念叨自己的病,開始學着照顧自己,消化情緒。

人一定要明白,這世上,終究是感同身受少,冷暖自知多。

無數真實案例向我們證明:

永遠不要向別人透露你的痛苦,因為80%的人不關心,剩下20%的人在看你笑話,很少有人真的能共情你的遭遇。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難過時,希望有人安慰;疲憊時,渴望有人陪伴;委屈時,盼望有人理解。

但往往事與願違,不僅得不到想要的,反而讓自己更加痛苦。

想起了魯迅先生《而已集》裏的那段話: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對面在哄孩子。

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沒有人有義務一直安慰你,沒有人樂意充當你的情緒垃圾桶,千萬不要把自己活成祥林嫂,讓周圍人反感。

與其不斷訴苦,時時抱怨,不如坦然面對,想辦法解決,活成自己的擺渡人。

最好的良藥是心態,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通常大半是受情緒的影響最為有力。情緒的作用,是來源於生理稟賦,是由於身體內部健康狀況的作用。

換言之,健康與不健康,和情緒關係很重要。」

年輕時的曾國藩,意氣風發,才華橫溢,一心想要施展抱負、整頓官場。

故而常常直言不諱,甚至有些恃才傲物,得罪了不少人。

咸豐七年,曾國藩回家奔喪,卻被朝廷趁機剝奪了兵權。

他情緒失控,感覺自己被拋棄,滿腹委屈,心情鬱結,日積月累,終於釀成大病。

家人遍訪名醫都無計可施,關鍵時刻,一個丑道人給出了指點:

「岐黃醫世人之身病,黃老醫世人之心病。

改行黃老之術,則心可清,氣可靜,神可守舍,精自內斂,百病消除,萬愁盡釋。」

他推薦曾國藩再讀《道德經》。

曾國藩也領悟了自己的病是心病,此後逐漸放寬心胸,調整心態,病也慢慢好了。

周國平曾說:「人的身體是受心靈支配的,心態好是最好的養生。」

心煩意亂,疾病不請自來;心平氣和,百病皆能平息。

人生下半場,一定要懂得,最好的良藥是心態,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1.停止抱怨,允許一切發生

抱怨,本質上是折磨自己,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中。

人生變好,是從戒掉抱怨的那一刻開始的。

如果不滿現狀,就去改變;如果無能為力,就去接受。

始終相信:無常是人生的常態,不必焦慮,看淡事與願違,放過自己。

2.養好習慣,塑造強健體魄

管住嘴,按時吃飯,營養均衡,少吃不健康的食品,不要吃太飽,八分飽最宜。

邁開腿,堅持運動,鍛煉身體,制定明確的運動計劃,找尋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睡好覺,規律作息,休養身心,高質量的睡眠有助於保持一天的活力,調節心情。

3.充實生活,培養積極心態

別悶在家裏,多出去走走,爬山、旅行,呼吸新鮮空氣,開闊視野,感受生命。

培養新的愛好,讀書、畫畫、寫作、攝影等,在喜歡的事情中,重燃生活的希望。

豐富社交圈子,多和老友聚會,或是參與社區活動、廣場舞隊等,讓自己忙起來。

季羨林先生在《悲喜自渡》中說: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愛莫能助。」

人生太短暫了,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與其奢求他人的關注與在意,不如將視線放回到自己身上。

做自己的醫生,鍛煉好身體,收拾好心情,管理好生活,打理好自己。

珍惜當下,以健康的姿態,微笑面對未來的每一天,才算不負此生。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聊聊小學家長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325/2194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