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一句話:「自律的人生有多爽?」
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我們大人,對孩子來說同樣重要。
因為自律,是一種超強的內在驅動力。它不需要我們天天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催,就能讓孩子自己願意去做、達成目標。
孩子有3大跡象,說明他是一個高度自律的人,將來幹啥都容易成功,我們家長,也省心省力不少。
孩子有3大跡象,說明他是一個高度自律的人,將來幹啥都容易成功
一:3大跡象,說明孩子自律
如果孩子有以下3大跡象,說明他很自律,我們可以偷着樂了。
①能耐心等待、延遲滿足
哈佛大學為了研究「延遲滿足」,曾做過一個「熱與冷系統實驗」。
他們發現,人類的大腦中,有兩套決策系統:
「熱系統」負責快速反應,比如立刻抓住眼前的誘惑(馬上吃掉美味的糖果)。
「冷系統」則負責理性分析,比如權衡長期的得失後,再做出決定。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給孩子們一張卡片,上面畫着一個非常可口的雪糕。他們要求孩子盯着卡片,同時將孩子們分組。
第一組孩子,被要求想像雪糕的「味道和快樂」(激活大腦中的「熱系統」)。
第二組孩子,則被引導想像雪糕的「形狀和溫度」(激活大腦中的「冷系統」)。
結果發現,專注於「形狀和溫度」的(冷系統)孩子,更能耐住性子等待,而不是立刻要吃到雪糕。
也就是說,高度自律的孩子,他通常善於激活自己的「冷系統」,幫助抵禦眼前的誘惑,專注於長期目標。
比如他們放學後,會先主動做完作業,然後再開開心心的玩。
又比如面對零食,他們控制不貪吃,想着「馬上要吃飯了,我還是吃完飯再吃吧」。
若孩子能控制自己、推遲滿足,那就意味着,他的大腦,已經學會在「熱系統」和「冷系統」之間切換。
這不僅能幫助孩子做事不衝動,還能權衡眼前的快樂和未來的收穫。
擁有這種能力,孩子將來在學習、工作以及生活中,都能遊刃有餘。
孩子有3大跡象,說明他是一個高度自律的人,將來幹啥都容易成功
②有計劃,並按時完成
「目標設定理論」指出,清晰的目標和執行計劃,是自律行為的基礎。
而自律的孩子,往往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這種「設定目標-行動完成」的能力。
比如他放學回來,根本不需要你盯着,自己就計劃好了:先把語文做了,然後完成數學,接着花10分鐘讀英語,最後再溫習一下明天的功課,搞定!
又或者做複雜的任務,他會分步驟一步步完成,而不是一股腦地亂做。
心中有計劃,意味着孩子有明確的方向感和執行力。
這種能力,會讓他們在面對長遠目標時,更有競爭力。
③會反思
自律,不僅僅是控制衝動,它還包括主動反思自己的行為,並進行調整。
比如孩子堆積木,如果失敗了,他會想:「剛剛不應該加那塊橫的積木,我這次再試試別的方法。」
而不會反思的孩子,可能就一生氣,一股腦將積木扔一地,發完脾氣就走了。
會反思的孩子,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他在面對挫折時,擁有強大的「復原力」。
他們在成長的路上,便能越挫越勇,不斷進步。
孩子有3大跡象,說明他是一個高度自律的人,將來幹啥都容易成功
二:如何幫孩子培養自律?
很多人之所以「不自律」,是因為覺得「任務太難、困難太大」,自己做不到,於是一遇到挑戰就放棄了。
而我們要幫助孩子從小培養自律,那麼,就要教孩子學會「完成小目標」,也就是「任務分解法」。
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把複雜的目標,拆解成可執行的小步驟,既緩解壓力,又增強掌控感,從而一步步建立自律能力。
那要如何做呢?
①把任務「拆小」
當孩子面對複雜任務時,我們可以和他一起,將目標拆分成具體的小步驟。
有一次侄子寫作文,被老師打回來,說「字數不達標」。布穀媽一看,800字的作文,他東拼西湊才湊了600。
侄子說,他一看到作文就頭疼,實在不知道怎麼寫,600字已經是他極限。
布穀媽看了他的標題,是《成長計劃》,於是帶着他分解任務:
●第一步:列出幾點大方向,比如你希望在哪幾方面成長?
侄子寫了4點:運動、學習、作息、生活。嗯,很好,繼續。
●第二步:把每一點,概括一下思路。比如「運動」,你想要有什麼運動計劃呢?
侄子說,他想每天打半小時羽毛球,周六出去騎半天自行車,周天跑5公里。
非常好!
●第三步:把每一點寫得更仔細一些,有什麼想法、感受、如何合理安排等都寫上去。
●第四步:最後連成完整段落。
分解後的任務,看起來更簡單,孩子覺得更容易完成。他也就不會有為難情緒和退縮心理,願意自律完成了。
孩子有3大跡象,說明他是一個高度自律的人,將來幹啥都容易成功
②制定時間計劃
任務分解後,我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規劃每個小步驟的時間。
孩子說作業太多,根本做不完。我們帶着孩子分解任務後,再給每一個小步驟安排一段時間。
比如每個部分我們安排半個小時,完成後就休息10分鐘,上個廁所或活動一下。
這種明確的時間分配,不僅幫助孩子聚焦,還培養了他們的時間管理意識。
③給予即時反饋
孩子每完成一個小步驟,我們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正向反饋,強化他們的努力感。
比如孩子做完第一個部分,我們可以說:「哇,你很專心地把第一步做完了,媽媽真的很欣賞你!」
在培養孩子自律的初期,我們不要吝嗇鼓勵,他的每一次進步都值得被認可。
但切記,不可說「你好棒」、「你好厲害」「做得真好」這樣泛泛的誇獎,一定要誇過程而不是結果。
這4個時間段,一定不要罵孩子,再想罵也得忍住
④培養反思的習慣
每次任務完成後,我們還需要引導孩子復盤,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經驗,或者發現可以改進的地方。
可以多問孩子問題:
「這次完成任務,你覺得哪個環節最順利?」
「有沒有哪個步驟,讓你覺得有點困難?下次要怎麼調整?」
反思的過程,能讓孩子產生更深刻的認知,從而逐漸養成「主動規劃和調整」的習慣。
培養孩子的自律,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任務和行動積累而成。
我們若能幫學會分解目標、規劃時間並完成任務,他就擁有了自律的「內核驅動力」。
那未來,不管是面對學業還是生活,他都能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成功。